- 吴亚楠;林青青;贾贝丽;王亚菲;林晓彤;
目的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的耐药性,分析PA感染对患者气道炎症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1年9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AECOPD合并PA呼吸道感染患者42例为PA感染组,以同期AECOPD未发生PA感染的患者43例为未感染组,分析PA菌株耐药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气道炎症相关因子水平、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和环氧化酶-2(COX-2)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单个核细胞IL-1β、COX-2相关mRNA表达水平。结果42株PA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均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对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70%,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具有一定敏感性。PA感染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EV1/FVC)和CD_8~+水平低于未感染组,COPD自我评估测试(CAT)评分和改良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呼吸困难指数量表(mMRC)评分高于未感染组(P<0.05)。PA感染组血清IL-8、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高于未感染组,血清IL-10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PA感染组血清IL-1β、COX-2水平高于未感染组,IL-1β mRNA、COX-2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未感染组(P<0.05)。结论 AECOPD患者PA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具有一定特征性,合并PA感染可能加重AECOPD患者的COPD病情严重程度和气道炎症损伤,影响患者气道炎症因子水平,其相关机制可能与IL-1β/COX-2信号通路有关。
2023年08期 v.33 1127-1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李娜;马宏境;刘振宽;邢晓莉;黄少祥;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MIAT(LncRNA-MIAT)在细菌脂多糖(LPS)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大鼠肺部炎症浸润与肺纤维化的相关机制。方法 将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过表达LncRNA-MIAT组、敲低LncRNA-MIAT组,采用LPS诱导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模型,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观察肺组织炎症浸润与纤维化损伤程度,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肺组织中LncRNA-MIAT和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TLR4/NF-κB)mRNA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TLR4/NF-κB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并分析。结果 对照组肺泡和气管结构清晰,未见炎症浸润;模型组、过表达LncRNA-MIAT组、敲低LncRNA-MIAT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上皮结构紊乱,存在纤维化现象;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的LncRNA-MIAT和TLR4、NF-κB mRNA水平及TLR4、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 LncRNA-MIAT过表达可上调TLR4、NF-κB mRNA水平及TLR4、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并上调促炎因子IL-6、TNF-α的分泌,抑制抑炎因子IL-4、IL-10的分泌;LncRNA-MIAT敲低可降低TLR4、NF-κB mRNA水平及TLR4、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并抑制促炎因子IL-6、TNF-α的分泌,上调抑炎因子IL-4、IL-10的分泌。结论 LncRNA-MIAT能够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进而抑制COPD大鼠肺组织中炎症因子分泌,促进肺部炎症浸润与肺纤维化进展,LncRNA-MIAT在COPD的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3年08期 v.33 1132-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韩丽娜;杨扬;李冬梅;韩卫乔;王欢;王贝贝;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改良虚弱指数(mFI)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神经内科COPD合并AD且发生了肺部感染的患者80例,设为感染组;选取COPD合并AD但未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80例,设为非感染组。再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存活或死亡情况,将160例患者分入死亡组(11例)和存活组(149例)。收集研究所需要的各项信息,包括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等,计算mFI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OPD合并AD患者肺部感染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和最佳截断值。结果 感染组患者的吸烟构成比以及NT-proBNP、CysC、hs-CRP、PCT、mFI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患者(P<0.05)。死亡组患者NT-proBNP、CysC、hs-CRP、PCT、mFI水平均高于存活组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hs-CRP、mFI是COPD合并AD患者肺部感染、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mFI评分评估COPD合并AD患者肺部感染与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06%、59.38%和85.65%、72.53%。结论 mFI是COPD合并AD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及预后情况的独立预测因素,具有较高的临床评估价值,可作为预测COPD合并AD患者住院期间出现肺部感染和预后情况的指标。
2023年08期 v.33 1138-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徐震;王昭;张海生;帖永新;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建立病毒性肺炎合并ARDS患者预后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0年2月进入新乡市中心医院进行诊治的病毒性肺炎合并ARDS患者2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病毒性肺炎合并ARD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建立病毒性肺炎合并ARDS患者预后的列线图模型。结果 276例病毒性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有120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43.4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起病至确诊时间>24 h、重度ARDS、机械通气时间<10 d、住院时间<14 d、氧合指数<100及GATA2基因突变等是病毒性肺炎合并ARD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病毒性肺炎合并ARDS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48(95%CI:0.723~0.773);内部验证的结果显示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66(95%CI:0.737~0.795),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的预测结果同实际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病毒性肺炎合并ARDS患者预后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2023年08期 v.33 1143-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刘衍彤;李雪菲;窦晓忱;沈慧敏;吴欣瞳;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甲基转移酶DNMT3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化疗期间肺部感染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8年10月-2021年10月因非小细胞肺癌住院并接受化疗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在化疗期间出现肺部感染性疾病和未出现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各60例,分别纳入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检测并分析感染组病原菌分布情况,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所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治疗方案情况,参照文献统计感染组患者临床肺炎感染评分(CPIS)、病原检出和感染确诊当天实验室检查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检测DNMT3B基因-579位点多态性分布情况。结果 哈迪-温伯格检验结果显示,感染组、非感染组DNMT3B基因-579位点均由GG、GT和TT 3种基因型组成,且实际频数和理论频数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所选对象具有较好的群体代表性;感染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DNMT3B基因-579位点携带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非感染组患者,TT基因型频率低于非感染组患者(P<0.05);感染组携带GG基因型患者CPIS评分、外周血CRP和PCT水平高于携带GT/TT组患者(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期间肺部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DNMT3B基因-579位点携带GG基因型增加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期间肺部感染易感性,且与严重程度有关,但与感染病原无关。
2023年08期 v.33 1148-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 ] - 吕魏潇;虞荷荷;梁晨艳;应晓珍;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动态调强放疗后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为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测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301例肺癌放疗治疗患者,其中继发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n=60),未继发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纳入未感染组(n=241),分析感染组患者放疗后肺部真菌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部真菌侵袭性感染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区分度。结果 60例感染组患者共检测出真菌69株,包括假丝酵母菌属65株(94.20%),曲霉菌属4株(5.8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侵入性操作、同步化疗是肺癌放疗患者肺部真菌侵袭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肺癌放疗患者肺部真菌侵袭性感染概率值回归方程为:P=1/[1+e~(-(-1.993+1.004×年龄+1.590×糖尿病+1.705×同步化疗+1.131×侵入性操作))],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检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P=0.239)。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3[95%CI(0.741~0.885)],灵敏度为73.90%,特异度为86.30%,区分度良好,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选取cut-off点为0.274。结论 建立的风险评分模型判别效度良好,可作为加强肺癌放疗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预防控制的重要理论依据。
2023年08期 v.33 1153-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张辰欣;江惠祥;易云峰;张淑霞;
目的 分析肺癌合并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患者外周血微小RNA(miR)-20a、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表达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诊治的12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痰液MTB培养结果分为MTB感染组(56例)和未感染组(6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所有患者外周血miR-20a、CCND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oll样受体4(TLR4)表达水平,分析miR-20a、CCND1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并对所有患者进行3年内随访,记录患者生存状态,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iR-20a、CCND1与MTB感染肺癌患者及非MTB感染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感染组肺癌患者外周血miR-20a、CCND1、TGF-β1、TLR4表达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外周血miR-20a、CCND1表达均与TGF-β1、TLR4表达呈正相关(P<0.05)。外周血miR-20a、CCND1表达与MTB感染、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与组织学类型无关。MTB感染与未感染肺癌患者外周血miR-20a、CCND1高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均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 MTB感染肺癌患者预后情况较非MTB感染肺癌患者恶化,miR-20a、CCND1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上述结果的重要机制。
2023年08期 v.33 1158-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杨洋;拱忠影;汪志云;姚阳;杜吉祥;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继发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学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9年1月-2022年3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219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所选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将其分为未感染组(161例)及感染组(58例)。统计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学特点,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CI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从58例肺部感染患者共分离出6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的占比最高(76.56%)。感染组年龄大于未感染组,住院时间>14 d、有吸烟史、肺部疾病史、合并基础疾病、有侵入性操作、低蛋白血症、吞咽功能障碍、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14分的患者占比大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I继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有吸烟史、肺部疾病史、年龄大、有侵入性操作、吞咽功能障碍、入院时NIHSS评分>14分(P<0.05)。结论 ACI继发肺部感染与有侵入性操作、吞咽功能障碍、入院时NIHSS评分>14分等因素有关,其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为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临床可据此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及干预措施。
2023年08期 v.33 1163-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 ] - 高文勇;艾艳萍;吴琼莹;黄华;魏海棠;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易感性与大麻素受体1(CB1R)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武汉市汉口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5月-2021年5月因脑卒中住院接受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发生应激性高血糖和未发生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各80例,分别纳入应激性高血糖组和非应激性高血糖组。进行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扩增CB1R基因rs1049353位点目标序列并通过测序确定分型结果。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Charlson共病指数评分、脑卒中类型和CAUTI情况。统计患者入院后24 h内空腹血糖(FBG)和血糖不稳定指数(GLI)。统计所有应激性高血糖组入院后7、30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应激性高血糖组30 d预后情况。结果 应激性高血糖组CAUTI发生率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两组CB1R基因rs1049353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CB1R基因rs1049353位点G等位基因和GG基因型频率低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AA基因型频率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CB1R基因rs1049353位点携带AA基因型患者CAUTI发生率、入院当天FBG、GLI水平高于携带GG/GA型患者(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CB1R基因rs1049353位点携带AA型和GG/GA型住院时间、30 d NIHSS评分、30 d存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型7 d NIHSS评分高于GG/GA型(P<0.05)。结论CB1R基因rs1049353位点AA基因型增加脑卒中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和CAUTI风险,其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2023年08期 v.33 1167-1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高茜;纪飞;王琼;孙燕;
目的 探讨NPPA rs5067多态性在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后医院感染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0年3月-2022年3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6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后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n=56)和非感染组(n=807),分析感染组患者的感染部位和病原菌分布情况,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感染组患者NPPA rs5067基因位点多态性,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研究中56例冠心病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感染率为6.49%,感染类型以上、下呼吸道感染为主。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是主要的革兰阴性菌类型。感染组NPPA基因rs5067位点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均较非感染组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高、合并糖尿病、心功能≥Ⅲ级、住院时间较长及携带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等因素均是影响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T组hsmiR-205、YKL-40、HMBG1水平均较CC/CT组高(P<0.05)。结论 接受介入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风险因素较多,其中存在NPPA rs5067基因突变的冠心病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较大。
2023年08期 v.33 1172-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蔡亚琳;候晶晶;高永宁;赵海华;张雪宁;
目的 探究可溶性Klotho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基因与行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动脉钙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诊治疗的86例行持续性血液透析的感染性休克合并AKI患者,其中有动脉钙化患者44例设为钙化组,未检出动脉钙化患者42例设为非钙化组。检测Klotho、VEGF、BMP-7表达,分析Klotho、VEGF、BMP-7在感染性休克合并AKI患者动脉钙化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结果 不同程度钙化患者的年龄、脉压差、血清肌酐(Scr)、尿素、血清白蛋白、血磷、iPTH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非钙化组相比,钙化组患者血清Klotho、BMP-7表达降低,VEGF水平升高(P<0.05);与轻度钙化患者相比,中度钙化患者VEGF水平较高,Klotho、BMP-7表达较低(P<0.05);与中度钙化患者相比,重度钙化患者Klotho、BMP-7表达较低,VEGF表达较高(P<0.05);Klotho指数与VEGF呈负相关(r=-0.607,P=0.001);Klotho指数与BMP-7呈正相关(r=0.571,P=0.001);VEGF与BMP-7呈负相关(r=-0.503,P=0.001)。结论 Klotho、VEGF、BMP-7水平表达与持续性血液透析的感染性休克合并AKI患者动脉钙化疾病发展密切相关,且Klotho、VEGF、BMP-7可能与动脉钙化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Klotho、VEGF、BMP-7血清水平的检测对持续性血液透析的感染性休克合并AKI患者动脉钙化病情判断、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2023年08期 v.33 1177-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金丽英;戴淑露;孟叶彩;王益斐;刘丽娜;
目的 探讨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患者早期血清降钙素原(PC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肝素结合蛋白(HBP)变化及其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浙江省诸暨市中医医院90例诊断为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净化组与常规组两组,其中净化组患者给予血液净化治疗,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5、7 d检测PCT、HBP、FDP水平。随访28 d根据是否出现短期死亡(28 d病死率)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 净化组从治疗后1 d开始WBC、PCT、HBP、CRP、FDP逐渐降低(P<0.05);常规组从治疗后5 d开始逐渐降低(P<0.05)。治疗后1、5、7 d净化组WBC、PCT、HBP、CRP、FDP均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均从治疗后5 d开始逐渐降低(P<0.05);治疗后5、7 d净化组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90例脓毒症患者28 d内死亡26例,占28.89%,其中净化组死亡8例,常规组死亡18例。年龄、治疗后1 d PCT、HBP、CRP、FDP各指标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1,灵敏度为91.22%,特异度为85.03%。结论 积极采取血液净化治疗有利于进一步减轻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纠正凝血功能异常,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存活率,延长生存时间,治疗中注意对各研究指标尤其是PCT、HBP、FDP及CRP进行监测,可能有助于血液净化效果评价及短期预后的预测及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2023年08期 v.33 1182-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 ] - 谢静;王春杰;赵倩;沈洁;宋静莹;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N)泌尿系统感染的大肠埃希菌感染毒力因子及耐药基因表达。方法 选取承德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2021年3月102例糖尿病肾病合并尿路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采用常规微生物检验程序进行病原培养分离,对可疑大肠埃希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进行大肠埃希菌鉴定与基因分型,纸片扩散法测定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筛选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果 本研究分离的102株大肠埃希菌20种毒力因子检测共检测出13种毒力基因,有7种毒力基因未被检出,其中铁载体蛋白类毒力基因iutA阳性率最高为65.69%,其次黏附素类毒力基因papGallele(Internal)、papC以及保护素类毒力基因kpsMⅡ阳性率为27.45%、21.57%、27.45%;分离的菌株包括产ESBLs菌株57株,非产ESBLs菌株45株,产ESBLs菌株与非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较低;产ESBLs菌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氨曲南、头孢唑肟的耐药率在80%以上;产ESBLs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西丁、头孢唑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庆大霉素、米诺环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产ESBLs大肠埃希菌CTX-M基因检出率91.23%高于TEM基因15.79%、SHV基因5.26%、OXA基因7.02%。结论 从DN合并尿路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病株毒力基因以iutA、papGallele(Internal)、papC、kpsMⅡ检出率较高,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型主要为CTX-M型。
2023年08期 v.33 1187-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王晶;蒲建中;段志学;田雯雯;
目的 探究糖尿病肾病(DN)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危险因素和正五聚蛋白-3(PTX3)基因多态性特征。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甘肃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DN患者183例为病例组,根据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205名为对照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PTX3基因多态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TX3表达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183例DN患者发生肺部感染51例(27.87%);共检出感染病原菌78株,包括革兰阴性菌49株(62.82%),革兰阳性菌25株(32.05%),真菌4株(5.13%)。感染组、未感染组与对照组PTX3基因rs2305619、rs1840680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rs1840680位点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清PTX3水平比较,感染组>未感染组>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住院时间、维持性血液透析情况、肾功能、血清PTX3和PTX3基因rs1840680位点多态性是DN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DN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具有一定特征性,糖尿病病程、住院时间、维持性血液透析情况、肾功能、PTX3基因中的rs1840680位点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水平是影响DN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
2023年08期 v.33 1192-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曾莉;刘畅;郝冬阳;叶俊松;张德芬;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消化道溃疡患者配偶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择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8年6月-2021年6月消化性溃疡伴Hp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配偶~(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配偶阳性组(n=80)和配偶阴性组(n=64)。患者在就诊时以调查问卷形式对患者或配偶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对相关条目不理解者进行讲解和培训,统计条目包括配偶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学历、家庭月收入、是否混用牙缸/牙具、是否经常外出聚餐、合并消化道溃疡,统计完成后由双人录入数据,并核查数据准确性。以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模型应用价值。结果 两组饮酒、同居时间、是否混用牙缸牙具、合并消化道溃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同居时间≥10年、混用牙缸/牙具、合并消化道溃疡均是消化性溃疡伴Hp阳性患者配偶Hp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综合检验P<0.001,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P=0.350,表明预测模型与实际情况有较好的拟合程度。进一步ROC分析结果显示,预测模型预测消化性溃疡伴Hp阳性患者配偶Hp曲线下面积为0.895(95%CI:0.833~0.940),标准误为0.026,当预测模型得分为3.26分时获得最佳截断值,此时敏感度为81.25%,特异度为82.81%。结论Hp相关消化道溃疡患者配偶Hp阳性与多种因素均相关,建立预测模型预测价值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2023年08期 v.33 1197-1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陈丹丹;王文虎;黄顺东;尹明红;李忠斌;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住院期间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验证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荆州市第二医院肝病科2018年4月-2021年4月因HBV相关ACLF住院接受治疗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发生细菌感染患者列入感染组,未发生任何感染患者纳入对照组,另从120例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患者作为交叉验证组。通过床旁问卷或患者管理系统查询并记录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观察预测模型不同风险分层下全部研究对象和交叉验证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对全部对象和交叉验证组对象发生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感染组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合并腹水、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高于对照组,白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结果发现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较长、合并腹水、PCT、CRP水平较高者和白蛋白水平较低发生细菌感染的风险也较大(P<0.05);所建立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χ~2=7.645,P=0.225>0.05,表明模型一致性良好。根据各变量在模型中得分中位数将其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预测模型分组下细菌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预测模型预测研究对象总体、交叉验证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2(95%CI 0.765~0.918)、0.839(95%CI 0.766~0.912)提示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较好。结论 以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较长、合并腹水、PCT、CRP和白蛋白建立的预测模型对于HBV相关ACLF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细菌感染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23年08期 v.33 1202-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 ]
- 黄艳;马乐娟;季建琴;马添洋;李佳梅;刘龙斌;
目的 分析围术期肺部感染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冠心病患者6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危险因素,同时构建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 选择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2018年3月-2021年3月接受PCI术并在围术期发生肺部感染患者11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6个月内随访结果,统计所有患者MACE情况,将患者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收集患者一般性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肺部感染病原、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既往卒中史、既往心肌梗死、支架数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接受PCI术并在围术期发生肺部感染患者6个月内并发MACE危险因素并将回归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纳入预测模型中,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与单因素预测MACE价值,并将预测模型回代验证。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AHA分级、CPIS评分、既往心肌梗死均为MAC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3.300、3.562、3.295,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预测模型对于PCI术围术期发生肺部感染患者6个月内MACE曲线下面积为0.932(0.857~0.983),均高于单因素预测结果,预测模型不同得分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模型对于MACE风险有较好的区分价值。结论 以NAHA分级、CPIS评分、既往心肌梗死3个临床因素建立围术期肺部感染的PCI术后冠心病患者6个月MACE预测模型对于临床预测MACE发生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2023年08期 v.33 1207-1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朱奕;罗斌杰;
目的 探讨B和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BTLA)基因rs1982809多态性对重度烧伤患者脓毒症风险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烧伤科2018年8月-2021年8月因严重烧伤入院接受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烧伤后是否发生脓毒症,将其分为脓毒症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当天采血,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BTLA基因rs1982809位点多态性分布。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调取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和机械通气情况;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发生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确诊当天C-反应蛋白(CRP)、血乳酸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情况;统计脓毒症患者入院7 d预后。结果 脓毒症组和对照组患者BTLA基因rs1982809位点TT、TC和CC基因型分布实际频数和理论频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脓毒症组携带BTLA基因rs1982809位点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携带CC基因型脓毒症患者血清血乳酸和APACHEⅡ评分高于TT+TC组,且其7 d死亡人数高于TT+TC组(P<0.05)。结论 BTLA基因rs1982809位点CC基因型增加严重烧伤患者发生脓毒症风险,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相关。
2023年08期 v.33 1212-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徐进;隆康健;钱英明;陈靓;黄李明;
目的 探究黄连素液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创面愈合情况以及抗耐药作用机制。方法 将8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组、5%黄连素液组、2%头孢曲松组、5%黄连素液+2%头孢曲松组,建立皮肤溃疡创面模型,药物干预14 d后记录愈合时间并计算给药第3、7、10、14天小鼠创面愈合率和给药第1、3、7、10、14天创面痂下菌落数,以及各组创面中干扰素-γ(IFN-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体外培养产ESBLs大肠埃希菌,抑菌实验检测黄连素液、头孢曲松单药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进行联合药敏试验计算分级抑菌浓度(FIC)指数,试剂盒检测经不同浓度黄连素(1/4、1/2、1、2、5×MIC)干预后β-内酰胺酶活性。结果 体内实验结果显示,给药后第3、7、10、14天,与模型组比较,5%黄连素液组、2%头孢曲松组和5%黄连素液+2%头孢曲松组小鼠创面愈合率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5%黄连素液组、2%头孢曲松组和5%黄连素液+2%头孢曲松组痂下菌落数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5%黄连素液组、2%头孢曲松组和5%黄连素液+2%头孢曲松组IFN-γ水平降低(P<0.01),VEGF水平升高(P<0.01);1/4 MIC黄连素组β-内酰胺酶活性降低(P<0.05),1/2、1、2、5 MIC黄连素组β-内酰胺酶活性降低(P<0.05)。结论 黄连素与头孢曲松联用可减少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小鼠创面痂下菌落数,促进创面愈合,具有协同或相加抑制产ESBLs大肠埃希菌作用,与黄连素能够抑制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β-内酰胺酶活性有关。
2023年08期 v.33 1216-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叶润泽;王续晶;张超;王书会;
目的 探讨中老年患者行主动脉瓣瓣膜置换术选取不同材质瓣膜与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及医院感染造成的经济负担和使用不同瓣膜的经济负担分析。方法 选取山东省某三甲教学医院行主动脉瓣瓣膜置换术的中老年患者204例,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使用机械瓣膜与生物瓣膜的感染率、感染造成的经济负担及不同瓣膜之间的经济负担。结果 使用生物瓣膜的感染率(21.95%)高于使用机械瓣膜的感染率(9.84%),两种瓣膜材质的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医院感染造成直接经济负担为24 000.27元/例。使用生物瓣膜患者住院总费用(165 551.51元/例)高于机械瓣膜患者(131 179.50元/例)。结论 行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中老年患者应优先选择机械瓣膜。
2023年08期 v.33 1221-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杨柳;吴迪;杨俊奇;王焕云;王兆严;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并分析影响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评价其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1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06例诊断为肝癌行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并发腹腔感染分为感染组20例、非感染组86例。详细记录患者信息及术前实验室指标,感染组患者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部分切除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 20例感染患者样本共检出35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21株,占60.00%,革兰阳性菌12株,占34.29%,真菌2株,占5.71%。感染组年龄≥60岁及合并糖尿病比例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术前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低于非感染组(P<0.05),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C-反应蛋白水平(CRP)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引流时间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Alb、Hb水平降低,手术时间及引流时间延长是肝癌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预测研究发现各因素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57(0.744~0.987),灵敏度为87.35%,特异度为84.52%。结论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腹腔感染风险较高,联合多个因素可早期预测高危患者。
2023年08期 v.33 1225-1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 ] - 黄勇进;柯路;屠淑敏;侯娟;范层层;
目的 研究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胰腺感染患者病原学特征及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信号通路的表达。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1年5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40例老年SAP继发胰腺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分析其病原学特征,另选取同期44例未继发胰腺感染老年SAP患者为未感染组,比较两组TGF-β1、Smad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分析老年SAP患者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40例继发胰腺感染患者样本中培养出52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55.77%,以鲍氏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占34.6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占9.62%,以白假丝酵母为主;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APACHEⅡ)、动脉血乳酸值、TGF-β1、Smad2蛋白表达和TNF-α、IL-6水平以及低氧血症、肠功能障碍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低氧血症(OR=2.128,P=0.016)、TGF-β1蛋白表达(OR=2.270,P=0.020)、肠功能障碍(OR=1.429,P=0.004)是影响老年SAP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重症SAP患者继发胰腺感染风险较高,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TGF-β1/Smad2信号通路被激活,加剧炎症反应,可能是患者胰腺感染的原因。
2023年08期 v.33 1230-1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张海宁;高婧;王晓凤;李翠莲;张学玲;李兵;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切除术感染危险因素及免疫功能、T辅助细胞(Th)1/Th2细胞水平变化。方法 选择东营市中医院2016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80例行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取同期80例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未出现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患者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行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比较两组免疫功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2、IL-6、IL-10水平。结果 80例行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患者中,以腹腔感染为主;80例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0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3 h(OR=2.195,P=0.004)、术中输血量≥600 ml(OR=1.772,P=0.008)、血清白蛋白<30 g/L(OR=2.438,P=0.004)、胰瘘(OR=2.385,P=0.003)、胆瘘(OR=2.085,P=0.006)、术后出血(OR=1.982,P=0.003)均为影响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研究组CD_3~+、CD_4~+、CD_4~+/CD_8~+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TNF-α、IL-6、IL-10高于对照组,IL-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十二指肠切除术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且患者免疫功能及Th1/Th2细胞水平异常,临床应重视这些特征给予防治措施。
2023年08期 v.33 1234-1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赵彬;方真华;郝铖;杜月卉;谢倩;
目的 探讨足踝外伤所致感染性创面患者miR-124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足踝外科2018年6月-2021年6月因足踝外伤并发感染性创面入院治疗患者84例为足踝外伤并发感染性创面组,按照1∶1比例随机选择同期科室收治同样因足踝外伤入院治疗,但未发生感染性创面患者为足踝外伤组。选择miR-124基因rs531564位点进行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扩增目的基因。足踝外伤并发感染性创面组患者均在入院当天留取感染性创面分泌物标本,送入检验科进行病原菌培养及鉴定;分析血清中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对入院后不同时间点创面愈合率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统计。结果 足踝外伤并发感染性创面组和足踝外伤组miR-124基因rs531564位点均检出CC、CG和GG 3种基因型,经检验两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两组miR-124基因rs531564位点比较结果发现,足踝外伤并发感染性创面组携带CC基因型频率为23.81%,低于足踝外伤组的38.10%,携带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7.62%、61.90%,高于足踝外伤组的30.95%、46.43%(P<0.05);足踝外伤并发感染性创面组GG型血清WBC、CRP和ESR水平高于CC+CG型(P<0.05);足踝外伤并发感染性创面组携带miR-124基因rs531564位点GG型7 d愈合率低于CC+CG型,总愈合时间长于CC+CG型(P<0.05)。结论 miR-124基因rs531564位点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增加了足踝外伤所致感染性创面易感性,且与感染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但与疼痛程度无关。
2023年08期 v.33 1239-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张振佳;赵庆新;谢艳亭;李晶;冯希敏;
目的 调查真菌性角膜炎(FK)病原学分布特征和耐药性,同时分析角膜上皮细胞Toll样受体2(TLR2)基因多态性及表达水平。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85例FK患者为样本进行横断面研究,刮取病灶边缘角膜组织,鉴定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检测TLR2基因rs380409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以及TLR2、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 p65表达水平,分析FK患者TLR2/MyD88/NF-κB p65信号通路分子表达水平与真菌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和TLR2基因rs380409位点SNP的关系。结果 85例FK患者共检出真菌97株,其中镰刀菌属、曲霉菌属和假丝酵母属占比分别为31.96%、26.80%和19.59%;镰刀菌属耐药率较低,曲霉菌属对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耐药率较低,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耐药性较高,假丝酵母属对两性霉素B耐药率较低,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耐药性较高;轻度、中度和重度FK患者角膜上皮TLR2、MyD88和NF-κB p65表达水平上升(P<0.05),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FK患者TLR2 rs3804099基因型分别为TT型31例(36.47%)、TC型35例(41.18%)和CC型19例(22.35%),Hardy-Weinberg法检验显示基因型分布满足平衡规律;TLR2基因rs3804099位点TT和TC基因型患者角膜组织TLR2、MyD88和NF-κB p65表达水平均低于CC基因型(P<0.05)。结论 镰刀菌属、曲霉菌属和假丝酵母属为FK常见致病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性较低,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耐药性较高,此外FK发病和进展与TLR2/MyD88/NF-κB信号通路激活密切相关。
2023年08期 v.33 1244-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邱新峰;廉梅;席盼盼;李婷;
目的 探究喉癌患者外周血Fas/Fasl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以及外周血表达与其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0月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喉癌患者97例,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各有患者16例、81例,回顾性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情况以及外周血Fas/Fasl表达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临床分期、手术方式、应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Fas表达低于未感染组(P<0.05),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均未检测出Fasl;感染组血清sFas浓度低于未感染组(P<0.05),血清sFasl浓度高于未感染组(P<0.05);两组患者Fasl-844位点基因型以及Fas-670位点基因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感染组患者Fasl-844位点C等位基因以及Fas-670位点A等位基因占比高于未感染组(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外周血T淋巴细胞Fas低表达是喉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喉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外周血T淋巴细胞Fas低表达,实际临床治疗可根据外周血T淋巴细胞Fas表达情况对患者术后感染风险进行评估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2023年08期 v.33 1249-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孔德杰;张智风;闻克银;张志德;陈海岩;王晓宇;
目的 探讨Toll样家族受体(TLR)2、TLR4基因多态性对成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SOM)易感性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9年12月医院耳鼻喉科收治CSOM的患者112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80名作为对照组。采集研究组患者鼓室内分泌物标本,对病原菌分布进行调查;提取两组患者外周血DNA后,选择TLR2基因Arg753Gln位点及TLR4 Asp299Gly位点作为研究位点,采用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PCR)对模板中目的序列进行扩增,在凝胶成像仪中观察分型结果;分析TLR2基因Arg753Gln位点及TLR4 Asp299Gly位点基因多态性与CSOM患者听力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 112例CSOM患者共128耳共有110耳培养出病原菌,阳性率85.94%,110株检出的病原中革兰阳性菌69株,占62.73%,革兰阴性菌38株,占34.55%,真菌3株,占2.73%;研究组患者TLR2 Arg753Gln位点AA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GG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研究对象TLR4 Asp299Gly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LR2 Arg753Gln位点AG、AA、AG/AA基因型是CSOM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CSOM患者不同耳聋程度TLR2 Arg753Gln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LR4 Asp299Gly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人CSOM分泌物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携带TLR2基因Arg753Gln位点A基因是CSOM发生的危险因素。
2023年08期 v.33 1254-1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