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论著_基础研究

  • 调控Toll受体4对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

    蔺建娟;樊进军;雷秀;郑开呈;葛晓婧;

    目的 探究调控Toll受体4(TLR4)对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150只大鼠,30只作为空白组,其余120只建立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模型,将建模成功的113只大鼠分为模型组37只、TLR4上调组、TLR4下调组各38只。将10μl TLR4过表达慢病毒悬液、TLR4沉默慢病毒悬液分别注射于TLR4上调组、TLR4下调组大鼠胃部,空白组、模型组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2周后观察大鼠肺部病理变化,分析肺组织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和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蛋白相对表达量水平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LR4上调组、TLR4下调组TLR4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说明转染成功。TLR4上调组肺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IL-8水平均上升(P<0.05);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上升,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下降(P<0.05); Myd88、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上升(P<0.05)。结论 下调TLR4可减轻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大鼠炎性反应,改善氧化应激状况,其机制可能与Myd88/NF-κB信号通路被抑制有关。

    2023年17期 v.33 2561-2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后转化生长因子-β1对人肺上皮Beas-2B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

    张丹;高念顺;孙续国;

    目的 探究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人肺上皮Beas-2B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人肺上皮Beas-2B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Beas-2B细胞感染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前后Beas-2B细胞周期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qRT-PCR)和蛋白印迹法(WB)检测Beas-2B细胞感染前后TGF-β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细胞TNF-α和IL-6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细胞凋亡坏死率和S期比例均增加(P<0.05); TGF-β1和Smad2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升高,Smad7基因和蛋白表达均降低。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后激发人肺上皮细胞Beas-2B细胞炎症反应,将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抑制细胞的分裂与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2023年17期 v.33 2566-2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论著_内科感染研究

  •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MicroRNAs表达水平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王海曼;羊冬菊;冼丽娜;王亚苗;

    目的 分析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及微小核糖核酸-127(miR-127)、miR-146a、miR-125b、miR-495-3p预测老年重症肺部感染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4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124例纳入研究,根据患者28 d内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31例和生存组93例,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重症肺部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127、miR-146a、miR-125b、miR-495-3p对老年重症肺部感染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24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28 d内死亡31例,病死率为25.00%。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基础疾病≥3种、侵入性操作为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miR-127、miR-146a、miR-125b表达水平升高,miR-495-3p表达水平降低(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miR-127、miR-146a、miR-125b、miR-495-3p联合对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死亡的诊断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36、87.10%、94.36%。结论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预后较差,高龄、基础疾病≥3种、侵入性操作为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miR-127、miR-146a、miR-125b、miR-495-3p检测均对老年重症肺部感染的死亡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2023年17期 v.33 2570-2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4 ]
  • 肺癌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李泽云;刘城鑫;郭泽怀;李佩芹;杨建英;曹洋;

    目的 系统评价肺癌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系统检索CNKI、Wanfang、VIP、CBM、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搜集有关肺癌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从2007年1月-2022年10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24篇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文献,共计7 349例肺癌患者。对18个潜在危险因素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体力活动状态(PS)评分≥2分、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贫血、TNM分期为Ⅲ-Ⅳ期、放疗、放化疗、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14天、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使用抗菌药物是肺癌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肺癌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较多。早期识别肺癌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防治措施,有利于降低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受纳入文献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2023年17期 v.33 2575-2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 ]
  • 老年慢性心衰肺部感染病原学及血清NT-proBNP、MMPs和炎症因子表达

    杜军;李金銮;王治;孙秋;魏凤莲;谢红萍;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衰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南京市胸科医院接受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20例作为感染组,另选取同期单纯心力衰竭患者120例作为非感染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老年人120名作为对照组。采集感染组患者痰液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培养与鉴定。检测并比较三组血清NT-proBNP、MMPs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感染组患者痰液样本共分离病原菌18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0株,占比69.52%,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50株,占比26.74%,以肺炎链球菌为主;真菌7株,占比3.74%,以白假丝酵母为主。感染组患者血清MMPs、NT-proBNP和炎症因子[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指标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 绝大部分高龄慢性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是由于感染革兰阴性菌所引起的,感染后MMPs、NT-proBNP和炎症因子水平均升高。

    2023年17期 v.33 2581-2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4 ]
  • 放化疗食管癌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构建

    李颖璐;黄国胜;时沛;王建新;崔瑶;

    目的 分析放化疗食管癌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2022年4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82例放化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41例和非感染组341例。分析感染病原菌分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放化疗食管癌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观察感染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382例放化疗食管癌患者并发肺部感染41例,发生率为10.73%;共分离病原菌7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8株,占67.6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长期吸烟史和肿瘤位置为胸上段/中段为放化疗食管癌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Logit(P)=-4.509+年龄≥60岁×1.367+有长期吸烟史×1.628+肿瘤位置为胸上段/中段×0.987,经ROC曲线分析,当Logit(P)>13.58,曲线下面积(AUC)为0.941,敏感度为85.37%,特异度为87.98%;感染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放化疗食管癌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长期吸烟史、肿瘤位置等,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预测价值较高,同时肺部感染可导致炎性因子水平升高。

    2023年17期 v.33 2585-2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肝衰竭继发感染病原学和实验室指标水平变化及预后

    张晓芳;汪陆叶;章颖;明芳;李兆明;

    目的 分析肝衰竭继发感染病原学特点、实验室指标水平变化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12月于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20例肝衰竭继发感染患者纳入感染组,肝衰竭未继发感染患者132例纳入未感染组。分析感染部位及病原学特点,比较感染后患者实验室指标水平的变化及其预后。结果 两组年龄、肝功能分级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0例肝衰竭患者继发感染部位主要为胆道、肺部、胸腔,占比分别为60.00%、21.67%、9.17%;共分离出病原菌19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1株,革兰阳性菌55株,真菌29株,占比分别为56.92%、28.21%、14.87%;感染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肌酐(Scr)、白细胞介素-17(IL-17)、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D-二聚体(D-D)、降钙素原(PCT)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较未感染组延长(P<0.05);感染组腹水、肝性脑病、低钠血症、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入院30 d内病死率较高、住院天数较长、住院费用较高(P<0.05)。结论 肝衰竭患者继发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感染部位主要为胆道、肺部、胸腔,检测实验室指标可能有助于临床判断感染的存在,一旦发生感染,患者预后将显著恶化。

    2023年17期 v.33 2590-2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

    沈晶;尚瑞瑞;薛光辉;甄瑞花;刘振华;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 097例慢性肾衰竭M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泌尿系统感染病原学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肾衰竭MHD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 097例慢性肾衰竭MHD患者中,306例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感染率为14.59%;共分离出病原菌38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0株(36.46%)、革兰阴性菌227株(59.11%)、真菌17株(4.4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超过50%,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较敏感;主要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超过50%,对替加环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较敏感;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年龄>60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盂肾炎、血清白蛋白≤35 g/L、透析时间>1年、泌尿道插管均为慢性肾衰竭MHD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盂肾炎、血清白蛋白≤35 g/L、透析时间>1年、泌尿道插管均为慢性肾衰竭MHD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可基于高危因素进行风险分层,有助于早期识别感染和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2023年17期 v.33 2595-2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危险因素及Treg、Th17的预测价值

    余丽君;潘歆;詹爱琴;陈晨;魏亚州;

    目的 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8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分为感染组32例和未感染组87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reg、Th17及Th17/Treg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11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32例,感染率为26.89%;侵入性操作、1年内激素使用日均剂量较大、骨密度T值较低均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外周血Treg、Th17及Th17/Treg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 ROC曲线结果显示,Treg、Th17及Th17/Treg联合预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的临床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903、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80.46%和90.62%。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潜伏性结核感染发生率较高,其危险因素包括侵入性操作、1年内激素使用日均剂量较多、骨密度T值,Treg、Th17及Th17/Treg联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潜伏性结核感染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23年17期 v.33 2600-2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曲霉菌感染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刘素哲;张亮;樊星;郭翎飞;张培培;

    目的 探讨曲霉菌感染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8月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肺部是否感染曲霉菌分为感染组33例与未感染组48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为健康组,检测入组研究对象痰液或呼吸道分泌物巨噬细胞占比、吞噬功能及相关受体[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Bcl-2同源结构域蛋白抗体(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I、LC3-II]mRNA与蛋白活化水平。结果 感染组细胞总数高于未感染组和健康组,巨噬细胞占比低于未感染组和健康组(P<0.05);吞噬功能从高到低依次为健康组、感染组、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HIF-1α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未感染组和健康组,Beclin-1、LC3-I、LC3-II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结论 曲霉菌干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通过激活HIF-1α达到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目的,推测其可能为机体对抗病原体入侵的一种自身防御机制。

    2023年17期 v.33 2605-2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糖尿病肾病继发医院感染患者外周血IL-6、STAT3、VEGF表达及意义

    卢懿;魏冉;彭丽;李素荣;王晶;郑领涛;石振峰;张军英;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继发医院感染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2月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继发医院感染患者26例为感染组,按1∶5比例选择同期未发生医院感染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30例为未感染组,收集感染组患者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抽取患者外周血,检测血清IL-6、VEGF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诊断感染的效能。结果 26例糖尿病肾病继发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共分离出33株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24.24%)、金黄色葡萄球菌(21.21%)、大肠埃希菌(15.16%)和肺炎克雷伯菌(12.12%);感染组患者外周血IL-6、VEGF水平和PBMC中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L-6、STAT3和VEGF表达诊断糖尿病肾病继发医院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0、0.775和0.728,均>0.7,预测效能较高。结论 糖尿病肾病继发医院感染患者外周血中IL-6、STAT3和VEGF的表达水平均升高,且诊断医院感染的效能均较高。

    2023年17期 v.33 2610-2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病原菌及其影响因素

    徐永丽;张红;陆晓丽;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2年9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42例纳入研究,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尿路感染情况分为无尿路感染组309例,尿路感染组33例。分析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342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33例,感染率为9.65%; 33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4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革兰阳性菌15株,真菌3株,占比分别为55.00%、37.50%、7.50%;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升高、留置导尿管为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发生率较高,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女性患者、血清SAA水平、留置导尿管密切相关。

    2023年17期 v.33 2615-2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3 ]
  • 糖尿病足并发溃疡感染病原菌及其预测模型构建

    李江雁;毛小芳;赵利超;曹慧芳;周艳红;

    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并发溃疡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2022年6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2例糖尿病足发生溃疡感染患者(感染组)及60例未发生溃疡感染患者(未感染组)临床资料,分析糖尿病足并发溃疡感染病原菌分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足并发溃疡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其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42例糖尿病足并发溃疡感染患者共检出49株病原菌,主要感染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合并糖尿病大血管病、合并骨髓炎、抗菌药物使用疗程>14 d、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种类≥2种均为糖尿病足并发溃疡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据此构建的模型预测糖尿病足并发溃疡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0,敏感度为66.67%,特异度为90.00%。结论 糖尿病足患者并发溃疡感染主要感染病原菌种类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大血管病、合并骨髓炎、抗菌药物使用疗程>14 d、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种类≥2种。

    2023年17期 v.33 2619-2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 ]
  • 血清脂联素及Nrf2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足感染的关联

    渠雅;王哲欢;戚彩虹;焦响乐;李晓天;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感染病原学特点和血清脂联素(APN)、白细胞介素-17(IL-17)、降钙素原(PCT)水平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外显子(Nrf2)基因多态性与感染的关联。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为感染组,95例糖尿病足未感染患者为非感染组,分析糖尿病足感染病原学特点,检测Nrf2基因rs6721961位点基因分布及血清APN、IL-17、PCT水平。结果 86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共分离出91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真菌占比分别为47.25%、40.66%及12.09%;感染组Nrf2基因rs6721961位点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中度、重度患者AA基因型频率、A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轻度患者(P<0.05);感染组患者血清APN水平低于非感染组,血清IL-17、PCT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且随着感染程度加重,血清APN水平逐渐降低(P<0.05),IL-17、PCT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 Nrf2基因rs6721961位点AA基因型、A等位基因及血清APN、IL-17、PCT水平与糖尿病足感染的发生及感染程度具有密切关系,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为主。

    2023年17期 v.33 2624-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论著_外科感染研究

  • 急诊开颅术后肺部感染病原学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炎症因子表达

    魏娜;魏颖;胡祥坤;

    目的 分析急诊开颅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病原学特点及血清炎症因子和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表达。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9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诊开颅患者284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47例和非感染组237例。采集感染患者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分析两组患者TLR4/NF-κB信号通路炎症因子表达变化。结果 284例急诊开颅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47例,肺部感染率为16.55%,共分离出病原菌5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0株,革兰阳性菌10株,真菌5株,占比分别为72.73%、18.18%、9.09%;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表达的激发受体-1(sTREM-1)、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白细胞介素-4(IL-4)和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 284例急诊开颅患者术后死亡28例,病死率为9.86%,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血清sTREM-1、PCT、CRP/ALB、IL-4水平,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 急诊开颅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伴随TLR4/NF-κB信号通路、炎症因子改变,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诊治的新靶点。

    2023年17期 v.33 2629-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其影响因素

    王琪;张玉;王芳芳;郭春霞;杨振浩;何行昌;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并构建影响因素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5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TACE治疗的7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57例和未感染组689例,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炎症因子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57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出68株病原菌,主要感染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有腹水、术中出血量≥500 ml、住院时间>20 d、抗菌药物应用时间≥7 d为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Logit(P)>11.96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32。结论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可引起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其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有腹水、术中出血量≥500 ml、住院时间>20 d、抗菌药物应用时间≥7 d,据此构建的模型预测价值较好。

    2023年17期 v.33 2634-2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 ]
  •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感染外周血ICAM-1及miR-22-3p、miR-21-3p表达及其预测价值

    张云祥;吴琴华;吴玉塘;陈志钊;蔡凯晋;

    目的 分析血清细胞黏附分子-1(ICAM-1)、外周血微小核糖核酸-22-3p(miR-22-3p)、miR-21-3p表达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合并腹腔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同期102例单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未感染组,统计两组外周血ICAM-1、miR-22-3p、miR-21-3p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合并腹腔感染的临床价值,并比较住院期间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感染不同预后患者表达水平。结果 感染组患者外周血ICAM-1、miR-22-3p、miR-21-3p表达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三指标联合检测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腹腔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3、敏感度为92.22%、特异度为81.37%;死亡组患者三指标表达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 外周血ICAM-1、miR-22-3p、miR-21-3p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合并腹腔感染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可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

    2023年17期 v.33 2639-2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miR-21/PTEN/Akt信号通路水平与Hp感染结石性胆囊炎胆囊黏膜病变的关系

    王晶;宫瑜;张茜;冯丽;李雅芬;

    目的 基于miR-21/PTEN/Akt信号通路探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结石性胆囊炎胆囊黏膜病变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结石性胆囊炎患者181例,根据胆囊组织是否感染Hp分为Hp感染组和Hp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胆囊黏膜病变情况,检测胆囊黏膜磷脂酶A2(PLA2)活性、胆囊壁收缩素-A(CCK-A)受体表达、胆囊排空率和微小RNA(miRNA)-21/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Akt信号通路表达情况。结果 Hp感染组上皮化生阳性率高于Hp未感染组(P<0.05); Hp感染组胆囊黏膜PLA2活性高于Hp未感染组(P<0.05),胆囊壁CCK-A受体mRNA表达及胆囊排空率均低于Hp未感染组(P<0.05); Hp感染组胆囊黏膜miR-21、Akt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Hp未感染组(P<0.05),PTEN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Hp未感染组(P<0.05)。结论 Hp感染与结石性胆囊炎密切相关,可促进患者胆囊黏膜病变,其机制可能与miR-21/PTEN/Akt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2023年17期 v.33 2643-2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P5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HPV16/18感染与食管癌的关联

    李小燕;谭敏;晏中锦;李燕君;王燕;

    目的 分析P5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感染与食管癌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食管癌患者(食管癌组)和100例食管黏膜炎病变患者(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P5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采用PCR检测HPV16/18亚型分布情况。结果 两组P53基因rs1042522位点Pro/Pro、Pro/Arg、Arg/Arg基因型及Pro、Ar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患者P53基因rs1042522位点多态性与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食管癌组组织中HPV16、HPV18阳性率分别为52.43%、32.04%,高于对照组的16.00%、10.00%(P<0.05);食管癌组HPV16阳性、HPV18阳性患者P53基因rs1042522位点Arg/Arg基因型占比均高于HPV16阴性、HPV18阴性患者(P<0.05)。结论 P53基因rs1042522位点多态性可能是食管癌遗传易感性的因素之一,Arg/Arg基因型携带者更容易发生HPV16/18相关食管癌。

    2023年17期 v.33 2647-2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

    李文熙;郑鑫;孙宝信;张海生;朱志达;赵恩宏;

    目的 构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预测模型,为其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10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398例纳入研究,根据患者切口感染情况分为切口感染组34例和无切口感染组364例,分析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归纳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398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并发切口感染34例,切口感染率为8.54%,共分离病原菌4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1株,占比75.6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手术时间≥3 h、低蛋白血症为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危险因素模型:Logit(P)=-8.452+0.656×BMI≥24 kg/m~2+0.823×手术时间≥3 h+0.683×低蛋白血症,ROC曲线结果显示,当Logit(P)>6.45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905,诊断敏感度为87.72%、特异度为85.62%。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种因素可促进其发生,构建的模型对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2023年17期 v.33 2652-2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结直肠癌术后腹腔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Hippo信号通路基因表达

    张文博;赵紫罡;李文涵;李敏;赵娜;

    目的 构建结直肠癌术后腹腔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分析Hippo信号通路基因表达。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0月包头市肿瘤医院收治的443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腹腔感染分为感染组55例和未感染组388例。入院后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Hippo信号通路基因表达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较长、Yes相关蛋白质(Yap)信使核糖核酸(mRNA)、转录共激活因子PDZ结合基序(taZ)mRNA、哺乳动物STE20样蛋白激酶1(mst1)mRNA水平较高均为结直肠癌术后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模型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76.29%。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较长、Yap mRNA、taZ mRNA、mst1 mRNA水平较高,通过危险因素构建的模型对结直肠癌术后腹腔感染的预测价值较高。

    2023年17期 v.33 2656-2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泌尿系统结石并发尿路感染病原学及其危险因素

    潘世杰;龚永明;赵俊峰;陈瑞廷;胡培森;

    目的 探讨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模型构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15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选患者是否发生尿路感染分为感染组32例和未感染组118例。分析尿路感染病原学特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回归方程。结果 15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中共有32例并发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为21.33%;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比较高,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肾积水、尿路梗阻、上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OR=2.408、1.496、2.782,P均<0.05),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建立的回归方程模型:Logit(P)=-3.198+肾积水×0.879+尿路梗阻×0.978+结石位置×1.023。结论 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风险较高,尿标本检出革兰阴性菌占比较高,临床可据此给予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治疗,有肾积水、尿路梗阻、上尿路结石是并发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有效且拟合效果较好。

    2023年17期 v.33 2661-2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骨髓瘤化疗后感染的关联

    陈丽娟;叶璐;张家友;韩少玲;

    目的 探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骨髓瘤(MM)化疗后感染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21年5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化疗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MM患者30例为感染组,同期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48例为非感染组,分析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法检测VDR rs7975232、rs1544410位点基因分布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M患者化疗后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30例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4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6.52%;感染组VDR基因rs7975232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非感染组(P<0.05);粒细胞减少(OR=1.533)、低蛋白血症(OR=1.608)是MM患者化疗后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MM患者化疗后感染风险较高,且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其发生感染可能与VDR基因rs7975232位点基因突变有关,同时粒细胞减少、低蛋白血症是MM患者化疗后感染的影响因素。

    2023年17期 v.33 2665-2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肢开放性骨折术后切口感染外周血miR-223、Smad通路蛋白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肖捷;傅小军;廖鑫;黄家琦;张必;

    目的 探讨下肢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患者外周血微小核糖核酸-223(miR-223)、果蝇同源信号蛋白(Smad)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12月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因下肢开放性骨折行内固定术患者3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32例和未感染组318例。无菌采集伤口周围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术后2 d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和miR-223、Smad通路蛋白及其上下游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 下肢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率为9.14%,分离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63.16%)为主;两组年龄、合并糖尿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卧床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组术后IL-6、TNF-α、CRP和PCT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miR-223、Smad1、Smad2、Smad3和TGF-β、VEGF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且预测下肢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预测效能较高。结论 下肢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感染可引起外周血miR-223、Smad通路蛋白异常表达,并且对术后感染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23年17期 v.33 2669-2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两种骨搬移技术对股骨慢性骨髓炎骨缺损的治疗效果

    何焕弟;丁芳;李建平;张芳;白晋锋;

    目的 观察单侧外固定架和环状外固定架治疗股骨慢性骨髓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二病区收治的股骨慢性骨髓炎骨缺损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的固定架分为单边祖与环形组,每组均60例。单边组采用单边外固定架,环形组采用Ilizamv环形外固定架。比较两组术后治疗效果。结果 单边组与环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钉道感染、牵拉区域软组织疼痛、一期骨性愈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愈合时间、骨愈合指数、骨延长长度、固定架固定时间及固定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固定期间膝关节活动受限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环形组膝关节活动受限程度在16°~30°的占比低于单边组,0°~15°的占比高于单边组(Z=3.214,P=0.012);单边组治疗优良率为96.7%,环形组治疗优良率为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4,P=0.154)。结论 单侧外固定架和环状外固定架治疗股骨慢性骨髓炎骨缺损具有较好的效果,且可有效地抑制炎症,促进骨和软组织的愈合。

    2023年17期 v.33 2674-2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乳腺癌术后切口感染病原学及mTORC1/HIF1α通路相关基因表达

    潘常辉;黎柯渝;王佳;古芳尤;肖红英;

    目的 探究乳腺癌术后切口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C1)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通路相关因子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癌合并术后切口感染患者80例为感染组、未并发感染患者45例为非感染组,80名体检健康女性为对照组。分析感染组切口感染病原学特点,采用PCR法检测外周血mTORC1/HIF1α通路相对表达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TORC1/HIF1α相关因子对切口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80例乳腺癌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2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78株占61.42%,革兰阳性菌46株占36.22%,真菌3株占2.36%;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mTORC1、HIF1α、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M2-型丙酮酸激酶(PKM2)、糖基磷脂酰肌醇(GPI)和肌钙蛋白(TPI)相对表达量上调,且感染组患者上述各指标表达高于非感染组(P<0.05); ROC曲线结果显示,mTORC1、HIF1α、Glut1、PKM2、GPI和TPI诊断术后切口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乳腺癌术后切口感染患者mTORC1/HIF1α通路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各指标对术后感染具有诊断价值。

    2023年17期 v.33 2678-2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感染患者外周血STING、TBK1、STAT6表达及意义

    李嘉;温本;颜倩英;陈敏;贺鸿桂;

    目的 探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感染患者外周血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TANK结合激酶1(TBK1)、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6(STAT6)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90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27例,非感染组63例。分析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术前外周血STING、TBK1、STAT6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两组术后5 d炎症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TING、TBK1及STAT6对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27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共分离病原菌3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株,占63.64%,革兰阴性菌12株,占36.36%;感染组外周血STING、TBK1、STAT6 mRNA相对表达量及CRP、PCT、IL-6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 ROC曲线显示,外周血STING、TBK1及STAT6表达预测术后切口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3、0.909、0.894。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外周血STING、TBK1及STAT6呈异常表达,且对预测感染有较高的效能。

    2023年17期 v.33 2683-2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毒蛇咬伤创面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模型

    杨国成;赵海涛;马梁策;王伟;冉小于;

    目的 分析毒蛇咬伤患者创面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2022年10月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09例毒蛇咬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创面感染分为感染组68例和未感染组341例,分析毒蛇咬伤患者创面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回归方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回归方程的预测价值。结果 伤口切开、溃疡程度为Ⅱ度或Ⅲ度溃疡、使用抗蛇毒血清为毒蛇咬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毒蛇咬伤患者创面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回归方程:Logit(P)=-3.552+伤口切开×0.983+溃疡程度×1.192+使用抗蛇毒血清×1.072-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0.84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Logit(P)>12.83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敏感度为85.29%,特异度为82.40%。结论 毒蛇咬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伤口切开、溃疡程度为Ⅱ度或Ⅲ度溃疡和使用抗蛇毒血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毒蛇咬伤患者创面感染的保护因素,相关回归方程对毒蛇咬伤患者创面感染的预测价值较好。

    2023年17期 v.33 2688-2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喉癌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及其与Caspase-3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胡谊容;李超;王平;田松明;刘晓容;

    目的 分析喉癌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及其与Caspase-3基因多态性的关联,为喉癌术后管理提供新方向。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喉癌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并纳入经性别、年龄1∶1匹配的96例术后未感染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Caspase-3基因rs1049216、rs12108497、rs4647693位点基因多态性,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喉癌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Caspase-3基因rs1049216、rs4647693位点基因型及基因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感染组Caspase-3基因rs12108497位点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发病部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患者肺部慢性疾病史、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部慢性疾病史、临床分期Ⅲ~Ⅳ期、喉全切术均为喉癌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Caspase-3基因rs12108497位点多态性与重庆两江新区喉癌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易感性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易感基因,肺部慢性疾病史,临床分期Ⅲ-Ⅳ期和喉全切均是喉癌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

    2023年17期 v.33 2693-2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论著_妇儿感染研究

  • 产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高危产妇产褥期感染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郭银华;韩雅男;王晶;韩丽;

    目的 探讨产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高危产妇产褥期感染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生产的高危产妇2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48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于产前30 min和产后给予静注头孢唑林钠。比较两组产妇的生产情况、感染相关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及新生儿状况。结果 两组产妇的高危因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年龄>35岁、妊娠期高血压、胎位不正均是主要的高危因素;研究组分娩时出血量和产后24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更短(P<0.05);研究组分娩并发症发生率为6.1%(9/148)与对照组分娩并发症发生率为8.1%(12/1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1,P=0.497);研究组产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8%(9/148)低于对照组16.22%(24/148)(P<0.05),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皮疹等;研究组新生儿轻度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改善(P<0.05)。结论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可以降低高危产妇产褥期感染相关指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新生儿评分,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临床推广参考价值。

    2023年17期 v.33 2698-2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子宫内膜癌术后医院感染风险模型及PD-1+CD3+、CA125、YKL-40的预测价值

    李姬梅;黄会香;胡凌霞;胡丽丽;刘燕红;周招莲;

    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癌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CD_3~+、糖类抗原125(CA125)、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对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8月吉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8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术后感染情况将其分为感染组34例,未感染组147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子宫内膜癌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D-1+CD_3~+、CA125、YKL-40对子宫内膜癌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18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感染34例,感染率为18.78%;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Ⅱ期、手术方式开腹、血清白蛋白(ALB)水平<30g/L为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危险因素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P)=-8.257+FIGO分期×1.196+手术方式×1.288+血清ALB水平×2.287,ROC曲线分析显示,PD-1+CD_3~+、CA125、YKL-40预测子宫内膜癌术后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4、0.737、0.800。结论 子宫内膜癌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FIGO分期Ⅱ期、手术方式开腹、血清ALB水平<30 g/L与子宫内膜癌术后感染的发生息息相关,PD-1+CD_3~+、CA125、YKL-40对子宫内膜癌术后感染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3年17期 v.33 2702-2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宁波地区重症感染患儿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和毒力特征

    张杰;吴军华;陈杨福;

    目的 探讨宁波地区重症感染患儿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耐药和毒力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重症感染患儿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98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菌株血清型及毒力基因分布,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筛查采用药敏纸片法。结果 98株肺炎克雷伯菌分型包括K1、K2、K3、K20、K54、K57型,占比分别为36.73%、19.39%、7.14%、5.10%、13.27%、14.29%,未分型4株,占4.08%; 96株拉丝实验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97.96%; K1型菌株携带rmpA、wcaG、aerobactin、kfu和allS毒力基因,K2、K3、K20、K54和K57型携带rmpA、aerobactin基因,K2型还携带wcaG、kfu、allS基因;98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46株,检出率为46.94%。结论 宁波地区重症感染患儿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血清分型主要有K1、K2、K3、K20、K54、K57型,毒力基因有rmpA、wcaG、aerobactin、kfu和allS,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较高。

    2023年17期 v.33 2707-2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TSP-1、HMGB1、PTX3水平及其与肺炎支原体DNA水平的相关性

    崔晓丹;邓明珠;潘晓;周莉苑;魏秀芳;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正五聚蛋白3(PTX3)水平及其与肺炎支原体DN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许昌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MPP患儿135例作为研究组(轻症77例、重症58例),另选取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的儿童147名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TSP-1、HMGB1、PTX3水平,并分析不同病情、不同病程MPP患儿血清TSP-1、HMGB1、PTX3水平、肺泡灌洗液肺炎支原体DNA水平。结果 研究组血清TSP-1、HMGB1、PTX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症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TSP-1、HMGB1、PTX3水平,肺泡灌洗液肺炎支原体DNA水平均高于轻症患儿(P<0.05);轻症、重症患儿急性期血清TSP-1、HMGB1、PTX3水平,肺泡灌洗液肺炎支原体DNA水平均高于恢复期(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SP-1、HMGB1、PTX3水平与肺炎支原体DNA水平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SP-1、HMGB1、PTX3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MPP患儿血清TSP-1、HMGB1、PTX3水平升高,且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肺炎支原体DNA水平呈正相关,可作为儿童MPP临床诊治的新靶点。

    2023年17期 v.33 2711-2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论著_感染管理研究

  • 2019-2021年绍兴市某医院软式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现况调查

    杨飞;杨琴;叶玲玲;汪宇林;包海燕;

    目的 分析软式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现状及效果,为促进内镜管理工作质量不断提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调查2019-2021年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软式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现状,随机对完成清洗和消毒的待用内镜进行有机物和病原菌残留情况检查,分析内镜清洗和消毒工作质量。结果 2019-2021年软式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人员中护士、清洗时间>60 s、清洗用水使用过滤水和纯化水、消毒时间>5 min、终末漂洗方法中手动喷淋、干燥方法使用75%乙醇冲洗后吹干、存储方式为无菌巾包裹后平置以及可追溯记录的占比均升高(P<0.05); 2019-2021年软式消化内镜内腔面、外腔面和活检孔端口有机物检测合格率各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9-2021年胃镜和肠镜检出菌落数逐渐减少(P<0.05);2021年胃镜微生物学抽检合格率均高于2019年(P<0.05),2020年和2021年肠镜微生物学抽检合格率高于2019年(P<0.05); 2019-2021年软式消化内镜抽检病原菌分布情况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2019-2021年医院软式消化内镜清洗和消毒工作清洗人员、清洗方式、清洗时间、储存方式和消毒记录等逐渐趋于规范化,且有机物和病原菌残留抽检合格率均不断升高。

    2023年17期 v.33 2716-2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稿约

    <正>《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办的全国性医院感染学学术性期刊。本刊为半月刊,每期160页。刊号为:ISSN 1005-4529,CN 11-3456/R。1本刊文稿内容本刊辟有“实验研究”、“临床抗感染研究”、“内科感染研究”、“外科感染研究”、“妇儿感染研究”、“感染管理研究”、“技术方法”、“综述”等栏目,欢迎投稿。

    2023年17期 v.33 2557-2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征订

    <正>《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助您事业成功为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了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策略,欢迎征订《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准发行的最早从事医院感染理论学术交流的国家级正式刊物;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办的医院感染学理论与应用性刊物;

    2023年17期 v.33 2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