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磊;刘燕;石山;
目的 对某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一起人腺病毒(HAdV)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和控制,为HAdV感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2024年3-5月疑似患者的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tNGS)检测,采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病例定义、个案调查和描述分布,分析原因和采取相应防控措施。结果 2024年3-5月,医院ICU符合病例定义的患者共计7例,均为医院感染,罹患率达4.24%(7/165)。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咳嗽咳痰、心率增快,伴呼吸衰竭和(或)腹泻。7例患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特征上存在集中趋势分布,肺泡灌洗液标本经tNGS检测均为HAdV 21型。基于腺病毒生物特性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后,至2024年6月初未新发腺病毒感染病例。结论 本次疫情是由国内非优势型别HAdV 21引起的医院感染暴发。加强腺病毒的监测,做好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采取严格消毒和适当防护可以有效控制传播流行。
2025年16期 v.35 2406-2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罗艺;王舒扬;李国飞;王泳;李月华;
目的 对一起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按蚊伊丽莎白菌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和控制,为有效防控按蚊伊丽莎白菌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监测及内镜腔道可视化系统,对发现的9例按蚊伊丽莎白菌检出病例开展病例溯源分析,同时对其接触环境及使用器械进行调查,并实施针对性防控措施。结果 对9例检出按蚊伊丽莎白菌患者周围环境及共用器械等共采集55份标本,其中3例患者环境物表检出6份阳性标本,对15份阳性标本进行同源性分析,确定为同一来源。通过管腔器械可视化系统发现2把问题支气管镜。结论 RICU内存在支气管镜交叉污染和人物传播的多重途径,加强支气管镜清洗消毒管理、强化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频次及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是此次控制医院感染暴发的重要措施。
2025年16期 v.35 2411-2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李进进;张茂杰;吴升伟;朱艳秋;严琴;刘倩;胡洪霞;杨然明;
目的 调查某中医院重症监护室一起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疑似暴发,确定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为CRKP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4年7月绥阳县中医医院发现的5例CRKP感染或定植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病房环境和手卫生样本查找CRKP。选取14株CRKP进行耐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并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RIC-PCR)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年龄中位数为73岁,均接受多项侵入性操作。环境监测显示CRKP阳性率为26.35%,在医务人员手部、病房物体表面及医疗设备表面均检出CRKP。对14株CRKP进行基因分析,发现均携带KPC耐药基因,除患者1外,其他菌株均携带VIM基因;MLST显示CRKP属于ST48序列型,ERIC-PCR显示属于两种不同的基因型,患者1为A基因型,其余患者及环境物表分离菌株均为B基因型。加强患者隔离及分组诊疗,严格病房环境和医疗设备清洁消毒,严格手卫生等措施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病房环境和医疗设备清洁消毒不彻底、手卫生执行不到位是导致此次疑似CRKP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同源性分析发现可能存在2条独立的传播链。及时发现并管理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同时采取一系列感控措施是有效控制感染暴发的关键。
2025年16期 v.35 2416-2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吴丽萍;杨俊林;杨曦;罗光英;查筑红;
目的 分析某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发生一起疑似黏质沙雷菌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调查与处置过程,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 对2024年10月12-18日入住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NICU 3例黏质沙雷菌检出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病房环境物表进行环境卫生学采样,对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结果 2024年10月12日-2024年10月18日新生儿科黏质沙雷菌败血症罹患率为2.20%(2/91),2023年同期为2.35%(2/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6)。3例NICU患儿送检标本检出黏质沙雷菌,其中1例新生儿考虑为社区,其他2例判定为黏质沙雷菌败血症。环境卫生学目标菌采样59份,有1份(病例1使用的输液泵卡槽)检出黏质沙雷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4株黏质沙雷菌的同源性很高,但不完全同源;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后,未再出现疑似黏质沙雷菌聚集事件。结论 本次事件的发生可能与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不到位及个别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不规范导致的感染。
2025年16期 v.35 2422-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郭超敏;杜明梅;李欢;姚宏武;刘运喜;叶坤;张晓明;
目的 调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疑似屎肠球菌医院感染聚集事件,查找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为精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医院2024年7月NICU血培养为屎肠球菌的2例新生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微生物学采样,查找病房环境中的屎肠球菌,采用全基因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患儿与环境监测分离屎肠球菌的同源性、耐药性及携带的毒力因子,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结果 共检出2例血培养阳性的屎肠球菌。环境监测共采集标本37份,其中2份环境样本(患儿的湿巾抽口和暖箱把手)培养出屎肠球菌,2份环境样本和2例患儿标本药敏结果一致,基因组分析确认上述4例屎肠球菌高同源性(ANI>99.99%)。采取集中隔离、严格手卫生、病房环境清洁和消毒、严格侵入性器械消毒管理、加强医护人员分组诊疗等一系列措施后,此次事件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此次事件可判定为一起NICU屎肠球菌感染聚集事件,湿巾为污染的源头或者传播中介,物品及环境消毒不彻底、医护人员手卫生不到位等是导致本感染聚集的主要原因。早期识别异常聚集感染,调查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是预防感染聚集的关键。
2025年16期 v.35 2427-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孙建;陈志远;徐华;马丽梅;李卫光;
目的 总结某三甲医院耳鼻喉科发生一起小耳畸形整形术后切口感染聚集性事件的调查、处置过程,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三甲医院2023年7月27日-9月7日耳鼻喉科7例小耳畸形整形术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干预措施。结果 耳鼻喉科小耳畸形整形术后感染率为71.43%。5例患者术中电凝止血面积较之前增加约50%,术区留置引流管时间11~13 d;患者在共用换药室换药。其中3例感染患者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均与该科室下呼吸道感染患者(0号病例)药敏谱较为一致。结论 医务人员无菌操作不规范,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换药室环境消毒不彻底,手术方式的改变等可能是导致本次感染聚集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
2025年16期 v.35 2432-2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孙纯鸽;郑良;王辉;
目的 了解青岛市某三甲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工作人员一起结痂型疥疮感染暴发经过和原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疥疮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3年8月发生的疥疮医院感染事件,开展现场调查,制定并落实综合防控措施,总结经验教训。结果 ICU 53名工作人员中,有36名工作人员感染疥疮,感染率为67.92%,不同类别工作人员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护工的感染率为100.00%,护士的感染率为74.36%,医生感染率为22.22%。在医院采取措施后没有继续出现感染者,暴发得到有效控制。21人出现一处成片或多处感染症状,感染症状主要集中在前臂、腹部、指缝、肘窝、大腿内侧。造成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是首发病例未及时诊断、医务及护工标准预防落实不到位。结论 及时明确诊断及治疗是预防和控制疥疮暴发的关键措施,迅速隔离治疗首发病例,落实环境消毒措施,迅速筛查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对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使用药物规范治疗和预防,给予工作人员疥疮相关知识培训引导,对于控制疥疮的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2025年16期 v.35 2437-2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杜绍福;王伟;王茹;王辉;王立贵;祝丙华;张钟丹;
目的 了解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并探讨混合感染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MP感染诊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收集2023年12月-2024年4月在解放军第305医院诊断为MP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MP感染患者临床特征,比较MP混合其他病原体感染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P混合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MP感染患者114例,男女均为57例(50.00%),60例(52.63%)为成人,单纯MP感染者73例(64.04%),混合感染者41例(35.96%)。MP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咳嗽,其中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热,咳嗽多为湿性咳嗽。生化指标多处于正常值范围,但白细胞介素-6(IL-6)偏高,行胸部X线检查异常者占84.21%。与单纯MP感染病例相比,混合感染病例出现发热、头晕乏力、头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的比例更高(P<0.05)。混合感染组CRP高于单纯MP感染组(P=0.001),而白细胞水平、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单纯MP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OR=4.112,95%CI:1.046~16.161)以及≥46岁(OR=8.555,95%CI:1.394~52.493)的年龄段是MP混合其他病原体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MP感染者临床特征不典型,但IL-6多偏高;MP常混合病毒感染,发热、≥46岁是MP混合感染的危险因素。
2025年16期 v.35 2445-2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孙芳芳;谢小馨;涂文瑶;梁跃东;
目的 探究肺结核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流行病特征及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相关因子关系。方法 于2022年5月-2024年2月,将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收治的肺结核合并HIV感染患者118例作为研究组,根据病毒载量将患者分为A组(>1.0E3 cp/ml<1.0E4 cp/ml)31例、B组(≥1.0E4 cp/ml<1.0E5 cp/ml)36例、C组(≥1.0E5 cp/ml)51例;并选取12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对照组流行病学特征、影像学CT特征、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IL-4、IL-6和IL-10]水平变化,分析病毒载量与非典型CT结核表现的关系。结果 两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静脉吸毒史、基线CD4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多肺叶多肺段渗出、肺外结核、多发空洞、胸内淋巴结肿大、多发结节、弥漫性粟粒影等CT表现率高于对照组,而单发空洞、钙化、斑点阴影等CT表现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IL-2、TNF-α、IFN-γ水平降低,IL-4、IL-6、IL-10水平升高(P<0.05)。随着病毒载量的增加,患者非典型CT结核表现率也随之升高(P<0.05)。结论 肺结核合并HIV感染患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异常、CT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且患者胸部CT非典型表现与病毒载量有关。
2025年16期 v.35 2450-2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董丽丽;单若琪;杜明梅;黄赛;雷琪;窦立萍;李猛;
目的 探讨血液系统肿瘤合并镰刀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防控。方法 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9年4月-2023年12月确诊的6例血液系统肿瘤合并镰刀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血液系统肿瘤合并镰刀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策略。结果 6例血液系统肿瘤合并镰刀菌感染患者均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患者,主要症状为中等程度发热、皮肤痛性结节、皮疹、皮肤破溃结痂、阴囊肿痛等。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易出现血行播散镰刀菌感染。4例患者存在明显G试验升高,且为血微生物宏基因测序(mNGS)最先检测到镰刀菌,早于传统的病原培养方法。有5例患者在尿培养或便培养中发现镰刀菌。6例患者均为经验性抗细菌,真菌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根据病原学结果调整治疗,主要采用以两性霉素B脂质体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或泊沙康唑片治疗方案,治愈3例,死亡3例。2例患者为同一病区患者,感染时间间隔16 d,虽然未能找到感染关联的证据,但对于伴有严重免疫缺陷的血液肿瘤患者仍有交叉感染的风险,对镰刀菌感染患者及病区采取了院感防控措施。结论 血液系统肿瘤合并镰刀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死率高。mNGS检测在镰刀菌感染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仍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案及院感防控措施以改善预后。
2025年16期 v.35 2455-2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巴伟;夏艾婷;李丽君;张宁宁;王泽锟;刘建军;
目的 分析在坑道环境下执勤与作业某部官兵皮肤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影响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2022年11月-2023年10月对某部多个点位共537名官兵进行皮肤病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及现患皮肤病的种类、症状、病程和诊治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皮肤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检出皮肤病类型21种,皮肤癣菌病患病率最高59.96%(322/537),其次为痤疮26.82%(144/537)。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皮肤癣菌病的患病情况与官兵所在地区[OR(95%CI)=1.694(1.062,2.693),P=0.032]、洗袜子的频次[OR(95%CI)=1.734(1.023,2.988),P=0.043]密切相关,而与洗脚的频率[OR(95%CI)=1.520(0.836,2.824),P=0.175]则无明确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坑道环境下部队官兵皮肤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为类似环境中的皮肤病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16期 v.35 2460-2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高岩;王宇;秦海明;王璐;贾辰;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2017-2023年医院感染变化趋势,识别不同科室、感染部位及病原菌的分布,以期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该医院在研究期间的医院感染数据,按年份、科室和感染部位进行分类。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医院感染率的变化趋势,计算平均年度百分比变化(AAPC),并分析感染部位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 总体感染情况显示,平均医院感染率为1.19%,在研究期间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AAPC为8.33%(95%CI:0.025~0.173)。急诊科感染率最高,AAPC为13.51%(95%CI:0.074~0.250),中医科和骨科的感染率变化相对平稳。下呼吸道感染是首位感染部位,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和血流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的AAPC为18.64%。病原菌分析结果显示,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结论 研究结果揭示了医院感染率在不同科室和感染部位的显著差异,特别是急诊科感染率上升需引起高度关注。针对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的持续高发,建议加强相关预防和控制措施。为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未来需重点关注耐药性病原菌的监测与管理。
2025年16期 v.35 2490-2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李若洁;吴贻乐;胡小骞;王雪萍;黄凯;严翔;吴德全;
目的 评估安徽省2018年与2022年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策略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2023年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对48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结果 两年平均医院感染发病率0.66%、医院感染现患率1.69%、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0.20%、抗菌药物使用率44.59%、治疗性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43.76%、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0.64‰、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5.81‰、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发病率0.79‰。2022年多数感染指标均呈现出显著的改善(P<0.05)。二级医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现患率、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率、治疗性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CRBSI低于三级医院,而VAP、CAUTI高于三级医院(P<0.05)。结论 安徽省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监测指标有显著改善,但二级医院仍需加强指标监测率和病原学检测能力。
2025年16期 v.35 2495-2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张梦伟;王红卫;顾梅;肖璐楠;
目的 通过收集某三级精神专科医院医院感染发病情况,构建季节性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SARIMA),为预防与控制院内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卫宁医院感染信息管理软件和纸质医院感染报卡收集某三级精神专科医院2016年1月-2024年8月各月医院感染发病率,对2016-2023年发病率进行分析并建立SARIMA模型,对2024年1-8月发病率进行预测,根据实测值评估SARIMA模型预测准确性。结果 2016-2023年共收治患者98 075例,其中93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95%,发病率为0.79%~1.23%。2016-2023年时间序列图不满足序列平稳性要求,对原始数据行差分、自相关图(ACF)和偏自相关图(PACF)分析及多次评估验证,最终确定SARIMA(1,1,1)(1, 1,1)_(12)、SARIMA(1,1,1)(1, 1,0)_(12)、SARIMA(1,1,1)(0, 1,0)_(12)和SARIMA(1,1,1)(0, 1,1)_(12 )为备选模型,采用经Ljung-Box Q检验保留P>0.05符合白噪声序列的模型和统计获得最小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值,确定SARIMA(1,1,1)(0,1,1)_(12)为最佳模型;经2024年1-8月医院感染发病率验证SARIMA(1,1,1)(0, 1,1)_(12)模型预测感染率始终落在预测值95%CI范围内,预测准确性较高。结论 SARIMA模型可较好地预测某三级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月发病率,为预防和控制精神疾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院感决策起到辅助作用。
2025年16期 v.35 2499-2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刘微;庄倩;马燕兰;刘建超;何庆红;刘国恩;李林;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患护比与医院感染的关系,评估平均患护比和最大患护比对医院感染风险的影响。方法 利用某三甲医院信息系统(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监控系统和医院感染管理系统),纳入2022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10个监护室≥18岁住院患者,获取白班、夜班及全天患护比数据,同时采集医院感染病例信息。采用单因素检验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协变量评估各患护比指标与医院感染风险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2 742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18.23%。感染组的平均患护比低于未感染组(2.76±0.82 vs. 3.27±1.16,P<0.001),而总体、白班及夜班的最大患护比分别为3.57±1.09(感染)vs. 3.91±1.31(未感染)、3.30±1.12vs. 3.48±1.16、4.62±1.85vs. 5.10±2.08(均P<0.001)。回归分析显示,总体、白班、夜班的平均患护比与医院感染无显著关联;而总体、白班、夜班的最大护患比>4的OR值分别为2.122(1.355~3.324)、2.061(1.333~3.186)和1.495(1.055~2.118)(参照组均为护患比≤3)。结论 最大患护比是监护室医院感染的重要风险因素,而平均患护比与医院感染关联不显著,提示高峰时段护理资源不足可能增加感染风险,优化高峰期护理配置将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2025年16期 v.35 2504-2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李军政;李永庭;李倩;赵秀华;张娜;闫夏贝;
目的 分析某部2015-2022年传染病发病情况,为制定卫生防疫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传染病发病情况。结果 8年间共报告传染病35种3 635例,发病居前5位的是水痘、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急性发热性呼吸道疾病。从传播途径看,呼吸道传染病最多,其次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消化道传染病;从时间分布看,一季度病例数最多,三季度病例数最少;从人群分布看,士兵发病最多,其次为军官,发病年龄集中在17~25岁。结论 发病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季节性分布特征明显,性传播疾病有缓慢增长趋势;要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及时处置,同时加强性传播疾病健康宣教及危险因素干预。
2025年16期 v.35 2509-2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梁杏玲;麦海婷;刘雅梦;冯敏捷;陈玮鸿;杨锦鸿;
目的 探讨登革热疫情期间收治医院动态分区管理防控模式的构建路径及防控效能,为优化院内感染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2024年某三级综合医院登革热疫情防控实践数据为样本,对“分区收治-动态调配-环境协同”三位一体防控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基于疫情期间实施的“核心病区-专科协同”动态分区、弹性病房扩展、分级消杀、资源实时动态调配机制及环境精准干预等感染防控优化策略,在感染控制、资源利用、防控成本及患者结局等主要维度予以防控效能的综合评价。结果 通过弹性病房建设,扩展隔离床位数占总床位数的44.13%(331/750),其中核心病区144张占19.20%,专科协同病区187张占24.93%,专科协同病区的扩展使隔离收治量提升129.86%。两类病区分别收治57.27%登革热单病种患者和42.73%合并内外妇产儿专科诊疗需求隔离患者,弹性缓冲隔离床位最低配比为6.34%(21/331),单日最大诊治量310人,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0、成蚊密度峰值0.13只/盏·夜、防控成本为95.22元/例、患者满意度提高1.98%(95.09 vs. 93.24)(P=0.014)。结论 “动态分区”模式通过三环节协同,实现住院病区“平疫转换”快速空间弹性重构,在有效阻断院内传播的基础上保障了多专科救治需求,使医院在疫情暴发期兼顾防控安全底线与履行医疗服务多元化需求之中找到平衡,能为医疗机构应对蚊媒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标准化防控解决方案,实现院内登革热零交叉感染。
2025年16期 v.35 2514-2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游颖琦;朱迅;朱丁;华皎;陈晓峰;
目的 目的 调查无锡市医院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和管理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为内镜医院感染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2024年9-11月调查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和管理情况,抽取内镜进行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检测和细菌学检测,对终末漂洗水、洗消人员手、消毒剂、环境物表进行细菌学检测。结果 68.18%医院清洗前每天测漏,81.82%医院采用邻苯二甲醛;内镜灭菌中81.25%医院用过氧乙酸、仅1家用戊二醛,86.36%医院每天工作前监测消毒剂浓度;不同级别医院人员在专职、学历、年龄和工作年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ATP样本60份,合格率88.33%,不同级别医院胃镜ATP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合格情况在内镜类型、酶洗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细菌学样本60份,均合格;环境细菌学样本141份,合格率94.33%,不合格主要为洗消人员手、漂洗槽水龙头和终末漂洗水,1份不合格终末漂洗水经质谱分析有皮氏罗尔斯顿菌和沃氏葡萄球菌。结论 所调查医院内镜中心(室)整体设备和人力配置基本满足运行需要,总体遵循内镜清洗消毒规范,但在清洗消毒管理、设备维护、消毒剂浓度监测和人员培养等方面尚存不足,并需进一步加强内镜及相关因素消毒质量监测。
2025年16期 v.35 2519-2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董冉冉;刘浩;朱曼;宁金堂;高奥;
目的 对574例替加环素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统计和信号挖掘,为防范替加环素的用药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从医院药品不良反应自发呈报系统提取2013年10月-2024年3月替加环素不良反应报告,利用Microsoft Excel和风锐统计2.1.1对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采用报告比值比法、比例报告比法和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局综合标准法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 574例替加环素为首要怀疑药品的ADR报告中老年患者占50%以上,ADR发生时间主要在用药后一周内,累及器官-系统12个,涉及不良反应信号57个。通过3种方法综合分析,筛选获得与替加环素相关的不良反应阳性风险信号20个,主要累及胃肠系统、肝胆系统、血液系统等,其中阳性风险信号按发生频次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恶心、呕吐、腹泻、血小板减少、胆红素血症;按报告比值比法(ROR)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胆红素血症(ROR=330.55)、肝细胞损伤型肝炎(ROR=110.22)、淀粉酶升高(ROR=78.90)、胆汁淤积型肝炎(ROR=73.32)和纤维蛋白原减少(ROR=43.65)。结论 替加环素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用药初期,老年患者使用时尤其需注意;替加环素引起胆红素血症、肝损伤、血液系统及胃肠系统等不良反应风险信号强度较高,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测相关不良反应并及时干预。
2025年16期 v.35 2525-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黄国兴;马景源;姚宏武;王进龙;武迪;王蒙;李新楼;
目的 通过对战创伤相关感染领域文献开展证据评价研究,进而揭示该领域研究的总体特征和研究热点,为战创伤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在开源数据库中,系统地收集该领域相关研究,构建数据集。对目前战创伤相关感染领域的总体特征、研究热点、防控策略和未来挑战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004-2024年,该领域共发表184篇相关文献,美国发文量最多,健康科学统一服务大学(Uniformed Services University of the Health Sciences)是成果最多的研究机构,Clinton K.Murray教授发文量最多。combat related injury, infection, acinetobacter baumanii, epidemiology和management是频次最高的五个关键词。公开发表的战创伤感染文献数据中,爆炸损伤占比最多,以多部位损伤为主,四肢损伤最常见;细菌感染多于真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最常见。除了伤口的早期管理及抗菌药物的使用外,还应关注特殊环境下的感染防控和新型防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应对未来战创伤伤情日益复杂,感染和耐药风险大大增加等趋势。结论 本研究通过证据评价研究,清晰呈现了战创伤相关感染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动态及未来趋势,为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开拓了新思路,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发展。
2025年16期 v.35 2529-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