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论著_基础研究

  • 小檗碱联合左氧氟沙星对MRSA的体外抑菌效果及相关机制

    李亚男;谷雪妹;周芳芳;蒋明明;王蕾;

    目的 了解小檗碱单独或联合左氧氟沙星体外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能力。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小檗碱、左氧氟沙星对2023年7月-2024年6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100株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观察两者联合使用对MRSA的抑菌效果;分析小檗碱、左氧氟沙星单独及联合使用对MRSA标准菌株USA300-LAC的杀菌效果及其细胞形态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檗碱对标准菌株USA300-LAC、临床菌株耐药基因及外排泵相关基因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 选取的100株MRSA临床分离株,主要来自于呼吸科、老年科的呼吸道样本,75.00%的菌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小檗碱及左氧氟沙星对标准菌株USA300-LAC的MIC值均为128μg/ml,对临床分离MRSA的MIC分别为64~1 024μg/ml及0.125~256μg/ml。小檗碱联合左氧氟沙星有17株(44.74%)MRSA表现为相加作用。两者联合使用体外杀菌效果最显著;小檗碱与左氧氟沙星联合使用时,菌株的细胞结构模糊不清,菌体内容物增多。小檗碱对gyrA、gyrB、grlA及norA基因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结论 小檗碱具有抗MRSA能力,与左氧氟沙星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联合抗菌中能降低左氧氟沙星的MIC值,破坏细菌形态结构,可抑制gyrA、gyrB、grlA及norA基因的表达。

    2025年18期 v.35 2721-2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论著_内科感染研究

  • 感染六项风险评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感染的预测价值

    高雯鑫;朱立杉;邵欣杰;韩秋影;梁静;

    目的 验证并比较不同风险评分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感染风险的价值。方法 共纳入2019年8月-2024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收治的226例进行PCI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六项风险评分:年龄、血清肌酐或肾小球滤过率及射血分数评分(ACEF或AGEF),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评分(CACS),栓塞风险评分(CHADS2),全球急性冠脉事件登记评分(GRACE)以及为对比剂诱发肾病评分(Mehran)对住院期间感染和临床不良临床事件(MACE)的预测效能。结果 除CHADS2评分[曲线下面积(AUC)=0.682; 95%CI=0.652~0.712)]外,其他风险评分在预测感染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辨别能力(AUC:0.746~0.791)。除CACS风险评分(校准斜率=0.77; 95%CI=0.18~1.35)外,其他风险评分在感染的校准方面表现均较佳。CHADS2评分除外,其他风险评分在预测住院期间MACE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的辨别能力(AUC:0.700~0.786)。所有六项风险评分在住院MACE校准方面表现均较佳。结论 ACEF、AGEF、CACS、GRACE和Mehran评分在预测感染和MACE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辨别能力和校准性。

    2025年18期 v.35 2726-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诊断效能的Meta分析

    徐梓轩;夏金荣;许飞杨;王冠杰;濮紫晗;蒋龙凤;陈文森;胡必杰;杨悦;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究靶向高通量测序(t-NGS)对呼吸道病原体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NKI数据库、Sinomed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2010年1月-2024年5月。通过既定标准筛选文献,利用QUADAS-2评估质量,Revman 5.4绘制偏倚风险图,Stata 1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9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灵敏度异质性检验Q=268.21,P<0.01,I~2=97.02%;特异度异质性检验Q=210.04,P<0.01,I~2=96.19%;合并灵敏度=0.88(95%CI:0.62~0.97);合并特异度=0.68(95%CI:0.41~0.86);合并阳性似然比=2.72(95%CI:1.44~5.15);合并阴性似然比=0.18(95%CI:0.06~0.53);合并诊断分值=2.74(95%CI:1.68~3.80);合并诊断比值比=15.44(95%CI:5.34~44.66)。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下面积(AUC)=0.85(95%CI:0.82~0.88)。Deeks漏斗图结果显示P=0.99,提示没有明显的发表偏倚。结论 tNGS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有待提高,但其综合能力较好,对早期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2025年18期 v.35 2731-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阿兹夫定对有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家庭密切接触者的预防作用

    姜超;邓旭平;范海;姜鹏;

    目的 探讨阿兹夫定在有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家庭密切接触者中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23年1月-2023年10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有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家庭密切接触者64例随机分为A(22例)、B(17例)、C组(25例)。A组给予阿兹夫定片5 mg, B组给予阿兹夫定片3 mg+安慰剂2 mg, C组给予安慰剂5 mg,共用药7 d,观察用药后三组研究对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变化,记录研究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A组、B组和C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率分别为4.55%、11.76%和1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1,P=0.631)。用药前后三组IL-6、CRP,IgG、Ig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三组乏力、咳嗽、高甘油三酯血症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A组(9.09%)、B组(11.76%)、C组(1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兹夫定片在有症状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家庭密切接触者中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有效性暂无统计学意义,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2025年18期 v.35 2736-2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某医院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

    周望展;何卫;张颖;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LRTI)的病原体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诊疗与公共卫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2024年11月温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3 916例LRTI患者鼻咽拭子标本11种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情况,统计分析其年龄、性别、季节分布及多重感染特征。结果 LRTI患者病原体检出率为66.45%,主要病原体为鼻病毒(23.26%)、肺炎支原体(17.29%)和呼吸道合胞病毒(8.40%)。季节分布显示:冠状病毒、甲/乙型流感病毒冬季高发,博卡病毒与肺炎支原体秋季活跃,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春季流行。不同年龄患者主要病原体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1),1~<5岁儿童检出率最高(78.21%)、多重感染最高(15.89%)。夏季总检出率、多重感染检出率要低于冬季、春季、秋季(P<0.001)。多重感染组合以鼻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检出率最高(5.87%),主要分布在秋季。结论 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温州地区LRTI的核心病原体,多重感染与低龄、季节密切相关。研究提示需优化季节性防控策略,推广多重PCR技术辅助精准诊疗。

    2025年18期 v.35 2741-2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成人住院患者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变迁

    卢超翰;梁杰昌;黄光秀;

    目的 分析2022-2024年住院成人肺炎患者呼吸道标本检出的流感嗜血杆菌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变化。方法 收集2022年1月-2024年12月在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住院的1 462例成人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呼吸道标本检出流感嗜血杆菌的药敏数据,利用SPSS 22.0及WHONET 5.6统计软件,回顾性分析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变化情况。结果 1 462例住院患者共检出流感嗜血杆菌感染223例,其中男性患者流感嗜血杆菌检出率高于女性患者(16.38%vs. 12.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夏季及秋季检出率较高(P<0.0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占比34.08%; 223株流感嗜血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中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63.23%,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菌株检出率为9.86%; 2022-2024年流感嗜血杆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有统计学差异(χ~2=6.715,P=0.035),2024年流感嗜血杆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较高(40.77%)。结论 住院成人肺炎患者感染流感嗜血杆菌以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多,春、冬季易发。在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分析中,β-内酰胺酶阳性率及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经验性使用青霉素类药物需谨慎;阿奇霉素耐药性呈逐年升高趋势,流感嗜血杆菌的多重耐药可能对临床诊疗带来新挑战。

    2025年18期 v.35 2746-2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基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技术的水痘肺炎自动诊断系统构建及其应用

    陈刚;齐可华;王雪伟;赵玲玲;庞志勇;

    目的 构建基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技术(MSCT)的水痘肺炎自动诊断系统,并验证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295例水痘患者临床资料作为训练集,收集其MSCT胸部扫描检查获得的肺部影像诊断肺炎。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技术构建基于MSCT的水痘肺炎自动诊断系统。另回顾性分析同期收治的279例水痘患者资料作为验证集,以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上述系统对水痘肺炎的诊断效能。结果 验证集水痘患者共279例,243例为水痘肺炎,36例单纯水痘感染。基于MSCT的水痘肺炎自动诊断系统对验证集水痘肺炎的诊断灵敏度(97.53%)、特异度(91.67%)和准确度(96.77%)高于MSCT(灵敏度93.83%,特异度83.33%,准确度92.47%),且与金标准一致性高(Kappa=0.919,P<0.001),MSCT与金标准结果也存在一致性(Kappa=0.675,P<0.001)。结论 基于MSCT的水痘肺炎自动诊断系统可提高对水痘肺炎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且有自动化、便利等优势,为医师诊断水痘肺炎提供了新的工具。

    2025年18期 v.35 2751-2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胆源性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及其危险因素

    张曦木;许成勇;尹健源;刘杰;

    目的 总结胆源性脓毒症患者的预后特点,并分析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2024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收治的胆源性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确诊脓毒症后28 d结局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住院干预措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以死亡作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胆源性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103例胆源性脓毒症患者,死亡组34例(33.01%)和生存组69例(66.99%)。单因素比较结果显示,死亡组里老年(≥65岁)患者、休克、合并胆道梗阻的比率,以及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器官功能衰竭系统(SOFA)评分均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休克、胆道梗阻、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是胆源性脓毒症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休克、胆道梗阻、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与胆源性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风险有关,这些因素联合对死亡的预测价值较高。

    2025年18期 v.35 2756-2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四川省某三甲医院2020-2024年就诊者HIV筛查及新发者合并其他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苟晓琴;唐静;漆星;林胜;刘文清;韩忠海;廖维;赵静颖;王华国;

    目的 了解四川省某三甲医院就诊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筛查结果及新发感染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感染情况。方法 收集资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就诊者HIV筛查结果及新发感染者HBV、HCV、TP检测结果,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汇总、统计。结果 共检测HIV 28 9891例次,既往确诊1 529例,首次初筛阳性465例,初筛阳性检出率不同年份间有统计学差异(χ~2=15.998,P=0.003)。465例初筛阳性者中353例确诊阳性,新发感染者中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χ~2=141.141,P<0.001),>40岁人群(χ~2=11.448,P<0.001)、农民工(χ~2=270.110,P<0.001)及低文化人群(χ~2=25.911,P<0.001)检出率高。带型检测中gp41检出率达100.00%。对初筛实验样本相对发光值与Cutoff比值(COI)分析,当COI>50,确诊实验均为阳性,COI≥1~5,假阳性达97.06%。新发HIV合并HBV感染的感染率逐年升高(χ~2=20.355,P<0.001),合并HCV的感染率近两年有所升高(χ~2=10.690,P=0.030)。结论 近5年本市医院就诊者HIV筛查的检出率无明显升高,实验室初筛灵敏度高无阳性漏检,新发HIV患者中合并HBV、HCV有所升高。

    2025年18期 v.35 2760-2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湿疹病原菌分布及其中医证型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水平

    马红叶;高翔;黄晓霞;汪轩羽;姜春燕;郭宏林;

    目的 探讨湿疹不同中医证型(湿热浸淫型与非湿热浸淫型)的临床检验指标差异、皮损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辨证分型及抗生素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北京中医医院收治的180例皮损处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湿疹患者,其中湿热浸淫组134例、非湿热浸淫组46例。收集两组患者实验室检验指标结果,采集皮损处分泌物,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湿热浸淫组患者直接胆红素水平高于非湿热浸淫组(3.99±1.62vs.3.46±1.12)umol/L(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其余检验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例湿疹患者共分离18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86.67%(156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8株)、表皮葡萄球菌(29株)和溶血葡萄球菌(15株);革兰阴性菌占12.22%(2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82.6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12.24%(12/98);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均为75.86%,溶血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100.00%。结论 湿疹皮损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高,但MRSA检出率较低。直接胆红素在两组间的差异临床意义有限,需进一步探索更可靠的辨证分型指标。

    2025年18期 v.35 2765-2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论著_外科感染研究

  • 喉癌气管切开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

    白雪;刘明波;刘金营;闫晓宇;艾小碟;宁菲;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喉癌气管切开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0月-2024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喉癌气管切开合并感染患者118例为感染组,同期未合并感染患者118例为未感染组。分析感染患者临床标本检出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并探讨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18例感染患者分离到1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07株,革兰阳性菌51株,真菌10株。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OR=2.435,95%CI:1.052~5.634)、气管切开时长(OR=3.525,95%CI:1.871~14.259)、住院时间(OR=2.829,95%CI:1.099~7.276)及合并糖尿病(OR=4.807,95%CI:1.704~13.557)是喉癌气管切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喉癌气管切开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此外,年龄、气管切开时长、住院时间及合并糖尿病是喉癌气管切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需要针对上述因素给予预防及控制,以降低患者的感染率。

    2025年18期 v.35 2770-2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2015-2024年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术后肺炎病原菌分布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张利;张林;程灿;闫妍;张翼;

    目的 收集近十年术后肺炎(POP)数据,分析其流行病学规律,了解POP的主要病原菌分布特征,为全面落实“感术”行动打下坚实基础。方法 收集2015-2024年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手术患者临床数据,回顾性分析POP在不同性别、科室间发病率差异及各年龄段、各年份发病趋势,以及其主要病原菌的分布。结果 医院2015-2024年POP总发病率为1.41%,2015年发病率达2.82%,2021-2024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χ~2=284.906,P<0.001)。男性POP发病率为2.42%,高于女性的0.70%(P<0.001)。1 d~19岁组发病率为0.29%,>59岁组为2.84%,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χ~2=451.053,P<0.001)。不同科室POP发病率不同(P<0.001),神经外科发病率最高(20.24%),妇产科和眼科发病率较低(0.05%和0.06%)。检出POP病原菌以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占25.48%、22.82%、14.35%,除2015年、2018年肺炎克雷伯菌占比最高外,其余年份均以鲍曼不动杆菌占比最高。结论 医院POP发病率较低,高龄、男性是POP的高危人群,神经外科是POP高发科室,PO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2025年18期 v.35 2775-2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ICU机械通气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侯云静;侯淑娟;毛亚南;孙岩;唐晟;

    目的 构建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机械通气患者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风险预测模型,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并制定相应的个体化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ICU收治的1 016例机械通气并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依据AAD的诊断标准分为AAD组200例和非AAD组81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AAD的风险因素,并借助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结果 1 016例机械通气患者中200例发生AAD,AAD发生率为19.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OR=0.990,95%CI(0.983~0.997)]、C-反应蛋白[OR=1.046,95%CI(1.009~1.085)]、血磷[OR=0.498,95%CI(0.328~0.755)]、血清脂肪酶[OR=1.001,95%CI(1.000~1.002)]、头孢曲松钠[OR=2.331,95%CI(1.253~4.334)]利奈唑胺[OR=2.387,95%CI(1.329~4.289)]、氟康唑[OR=2.083,95%CI(1.238~3.505)]、镇静药[OR=0.307,95%CI(0.160~0.590)]均是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AAD的风险因素。依据风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5和0.751,Hosmer-Lemeshow检验提示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风险一致(χ~2=6.057、5.304,P=0.641、0.725)。结论 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够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AAD的风险进行量化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效能。

    2025年18期 v.35 2780-2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论著_妇儿感染研究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生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

    游芳;侯端霞;于光志;翟常存;张玉岩;王玉晴;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发生塑型性支气管炎(PB)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3年1月-2024年12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行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治疗的MPP患儿的病例资料,按照是否合并PB,分为PB组和非PB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支气管镜下表现及治疗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34例MPP患儿,其中PB组131例,非PB组603例。与非PB组比较,PB组患儿年龄[4.83(1.88,7.00)岁]较低、患儿热程较长、热峰[39.50(39.20,39.80)℃]较高,合并胸腔积液比例(33.59%)、肺外器官受累比例(27.48%)较高,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占比、C-反应蛋白(CRP)水平、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较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镜下黏膜坏死比例、支气管镜辅助治疗次数、住院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发生PB的MPP患儿年龄偏小,热程长,热峰高,合并胸腔积液比例高,易累及肺外器官,存在更强的炎症反应,镜下黏膜坏死比例偏高,部分患儿需要多次支气管镜辅助治疗,住院时间长。

    2025年18期 v.35 2786-2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论著_感染管理研究

  • 多维度循证干预降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的五年实践与效果评价

    王林娟;周敏;曾丽婷;贾洪涛;董琪;马伟科;梁芳芳;

    目的 探讨基于i-PARIHS理论框架的多维度循证干预措施在降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发生率中的长期效果,并评价其对护士操作依从性及导管使用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准实验研究设计,构建包含多学科协作、标准化操作流程、信息化系统优化及分层培训的多维干预体系,分阶段(T0基线期至T3维持期)实施五年。通过卡方检验分析护士导管维护执行率(日常维护、敷料更换、导管移除)的变化,并应用统计过程控制U图监测CLABSI发生率的变化。结果 护士操作依从性显著改善(P<0.05)。敷料更换执行率从T0的52.91%持续提升至T3的81.62%(χ~2=72.444,P<0.001);导管移除执行率从48.72%升至79.31%(χ~2=8.179,P=0.042)。CLABSI发生率从2019年的1.92‰降至2022年的0.5‰,控制图显示多数月份波动在控制限内。结论 多维度循证干预通过提升护士操作依从性,可实现CLABSI的长期有效控制。信息化监测与闭环管理是维持干预效果的关键,未来需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优化风险预警体系。

    2025年18期 v.35 2791-2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追踪方法学在儿童肺泡灌洗液标本污染事件调查中的应用

    兰圣美;殷文婷;赵丽丽;张玲;宋艳萍;刘兰馨;李娟;

    目的 探讨追踪方法学在儿童肺泡灌洗液标本污染事件调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使用追踪方法学对儿童肺泡灌洗液标本污染事件进行现场追踪,确定儿童纤支镜清洗消毒质量控制过程及追踪路线;并对儿童纤支镜清洗消毒质量控制过程进行评价,查找存在的风险,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结果 通过对医院儿科病房2021年11月1日前后12份患儿肺泡灌洗液标本污染导致检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事件进行现场追踪,确定未进行生物学监测的编号2180014C纤支镜为灌洗液标本污染的高风险点,修订了纤支镜清洗消毒监测流程,跟踪2021年12月1日-12月31日灌洗液标本送检情况,送检23份标本中未检出CRKP;采集12份纤支镜标本进行生物学监测,合格率为100.00%;对儿科病房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效果和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合格率由98.39%提升至100.00%。结论 追踪方法学是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采用追踪方法学进行纤支镜清洗消毒质量过程评价,可及时发现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升医疗质量。

    2025年18期 v.35 2796-2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一例儿童灰色小克银汉霉肺毛霉菌病医院感染的调查与防控

    刘洁玲;田巧玲;肖花蕊;谢玲玲;夏艳杰;王雪;高晓东;

    目的 探讨由灰色小克银汉霉导致肺毛霉菌病的院内感染防控措施。方法 总结某三甲综合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的1例由灰色小克银汉霉所致的肺毛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从人、机、物料、环境四个方面回顾性调查,分析导致该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患儿确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期间进行多次各种侵入性操作,感染了由罕见的灰色小克银汉霉导致的肺毛霉菌病。本次肺毛霉菌病的发生与医用织物管理欠缺、环境清洁消毒不到位、侵入性操作欠规范存在关联。结论 灰色小克银汉霉感染较为罕见,但致死风险较高。医疗机构应完善院感防控措施,强化医务人员对该类致病真菌的辨识能力,降低该病原体导致肺毛霉菌病的发生率。

    2025年18期 v.35 2800-28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重症医学科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阳性危险因素识别及预测模型构建

    郭青青;周春莲;

    目的 分析重症医学科(ICU)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阳性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实践中早期识别CRE定植/感染高风险患者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方法 选取2021-2023年北京友谊医院ICU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和微生物室细菌培养数据构建回顾性队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ICU患者CRE阳性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与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胃管置管史(OR=3.992,95%CI:1.894~8.121)、入住7 d内检出CRE患者病房(OR=3.518,95%CI:1.492~8.294)、肾脏疾病史(OR=2.063,95%CI:1.128~3.775)、多重耐药菌检出史(OR=2.400,95%CI:1.240~4.647)、住院期间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OR=1.141,95%CI:1.088~1.196)是ICU患者CRE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区分度较好,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3;实际概率与理想概率较为一致,Hosmer-Lemeshow检验(χ~2=9.274,P=0.233)。结论 模型对ICU患者CRE阳性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指导临床实践中早期识别CRE定植/感染高风险患者有较高应用价值。

    2025年18期 v.35 2806-2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驱动下的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模式的变革

    王俊;杨威;许凯薇;

    目的 研究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的部署应用对提升医疗机构管理模式和效率的驱动作用,为建立新时代医疗管理体系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方法 基于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在永清地区的运行数据及实施效果,研究其通过主动抓取电子病历数据、运用智能风险识别算法及整合多源信息实现传染病监测模式转变的路径。结果 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驱动下的医院管理模式正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型,医院传染病报告及时性提升26.60%、实现零漏报的突破;同时提出医疗机构管理模式变革的五大路径,即预警机制智能化、诊疗流程标准化、资源分配动态化、多部门协同制度化及人员能力专业化,并针对数据安全、系统兼容、人员适应等问题提出对策。结论 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不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是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的战略性重构,驱动着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模式从人工经验的被动响应向数据智能驱动的主动防控转型,为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风险发挥核心支撑作用。

    2025年18期 v.35 2811-2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系统功能体系和建设需求调查

    马成雪;于正浩;邢玉斌;周海燕;杜明梅;霍瑞;林建;陈春平;刘运喜;姚宏武;

    目的 系统分析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系统(简称感控系统)的功能体系和建设需求,促进感控系统的有效性、规范性与实用性建设。方法 以国内发布的有关标准和文献为依据,结合专家咨询,设计感控系统功能调查问卷,面向医院感染管理、临床医疗、信息技术等多领域专家或专业人员发放,回收问卷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经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后,本研究制定的感控系统功能列表(征求意见稿),包括了应具备的数据管理、病例监测、干预反馈等基本功能,以及宜具备的目标监测、职业防护、互联互通等高级功能;经问卷调研后发现,调研对象一致认为,列表中的所有功能模块及要素均很重要,重要性平均得分都在4分以上,各项功能模块的重要性得分变异系数(CV)均<0.25,表明调研对象意见在整体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根据部分调研者反馈建议,研究采纳并增设了追溯流调功能要素,以及修订了数据查询和临床交互两个功能要素,最终明确了感控系统的功能需求列表。结论 本研究确定的感控系统的功能需求及响应情况,能为未来感控系统的研发与规范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数据支撑。

    2025年18期 v.35 2816-2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感控核心要素实施现状和策略

    王芳芳;郭运翠;吴小艳;张海波;周静;刘旭;狄佳;江淑芳;冯诚怿;李雪梅;

    目的 分析探讨县域医共体内基层医疗机构感控核心要素实施和规范管理。方法 2024年3-4月通过调查问卷和定性访谈的方法,了解县域医共体基层医疗机构感控核心要素实施现状,深入探讨实施策略。结果 县域医共体内2家县级医疗机构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和职能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无单独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16家基层医疗机构感染管理人员均为兼职人员,学历大专以下(占84.21%),专业背景均为护理(占100.00%),工作年限5年以下(占78.95%),均无上岗培训证书;县域医共体内县级医疗机构监测项目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无感染管理监测信息平台,人工进行感染病例、手卫生、环境卫生学及职业暴露监测;基层医疗机构对多形式的专业培训,增加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控培训内容需求最高(100.00%);县级医疗机构对医疗设施设备更新、医疗建筑建设进行感染管理专业审核能力不足。结论 县域医共体内基层医疗机构感控核心要素的实施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县区域化信息平台,制定相应的监测指标和同质化的管理体系,完善人才培养配备和提供经费支持。

    2025年18期 v.35 2821-2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氨曲南/阿维巴坦体外药物敏感性测试EUCAST折点的适用性研究

    陈曦;范欣;刘振嘉;宗鑫欣;谷丽;杨春霞;

    目的 采用不同药敏试验方法评估氨曲南/阿维巴坦对产金属类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目细菌(CRE)的体外抗菌活性,并基于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EUCAST)推荐的最新折点,分析不同方法判定结果的一致性及其临床适用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3年3月北京朝阳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耐药的肠杆菌目细菌,经胶体金法和Sanger测序法确认后,选取产金属酶的CRE菌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氨曲南单药及氨曲南/阿维巴坦复合制剂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并同时采用纸片扩散法和浓度梯度法检测菌株对氨曲南/阿维巴坦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87株产金属酶CRE中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44.83%)。从酶型分布来看,NDM-5型占比最高(48.28%)。依据EUCAST最新折点,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的氨曲南/阿维巴坦耐药菌共6株(均为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为6.90%(6/87);而纸片扩散法测得的耐药率高达22.99%(20/87),且有14株菌的判定结果处于技术不确定/耐药区域,导致结果解读困难。此外,浓度梯度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的分类一致率达98.85%。结论 氨曲南/阿维巴坦对产金属酶CRE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根据EUCAST最新折点,纸片扩散法药敏结果会有部分菌株分类判读结果解读困难,应结合其他方法进一步验证。

    2025年18期 v.35 2826-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质控+执法”双评价体系在区域性口腔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实践

    文钦;戴红卫;余昕;骆书美;黄欣欣;张芬芬;

    目的 通过探索构建区域性口腔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机制,规范区域内口腔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方法 以重庆市某行政区域为例,基于“行动规划、培训指导、质控督查、总结回顾”的口腔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质控模式,将“质控+执法”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矩阵化评价,对区域内口腔医院机构实行分色管理,检验感控工作改进成效。结果 从医疗机构级别来看,一级及未定级医疗机构改进前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建设、建筑布局与流程、口腔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环境清洁消毒、隔离、安全注射、职业防护用品使用、医疗废物处理的合格率分别为26.51%、49.40%、24.10%、37.35%、31.33%、46.99%、67.47%和51.81%,改进后合格率分别提升到了67.47%、63.86%、45.78%、66.27%、63.86%、73.49%、84.34%和66.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医疗机构属性来看,以上项目,民营医疗机构改进前的合格率分别为24.66%、47.95%、21.92%、34.25%、31.51%、45.21%、69.86%和50.68%,改进后合格率分别提升到了65.75%、61.64%、42.47%、64.38%、63.01%、71.23%、84.93%和63.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质控+执法”,引入社会信用,建立区域性口腔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区域内口腔门诊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合格率,民营、一级及未定级等基层口腔医疗机构改进成效更为显著。

    2025年18期 v.35 2831-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凉山少数民族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医用床品清洁消毒现状调查

    王世霞;吉晓丽;王娟;陈云;王世美;涂福梅;杨可欣;程家国;

    目的 分析凉山少数民族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医用床品洗消管理现状及感染风险,为优化民族地区感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9月-2023年9月,基于问卷调查法、现场采样法与细菌分离鉴定技术,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凉山少数民族地区15家不同等级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用床品清洗消毒状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共收回有效问卷66份,采集病床寝具样本540份。93.33%的医疗机构依赖院内洗衣房集中清洗医用床品。三级医院在制度制定(100.00%)、岗前培训(75.00%)等管理项目执行率显著高于二级及一级医院(均P<0.05)。不同医疗机构医用床品微生物指标监测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综合医院微生物指标监测合格率最高(71.30%),传染病专科医院微生物指标监测合格率最低(61.11%)。儿科/内科使用中微生物指标监测合格率最低(3.33%),消毒后微生物指标监测合格率提升幅度最大(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74,P<0.001)。结论 凉山少数民族地区医疗机构医用床品消毒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制度不健全、设施配置不足及人员培训缺失等问题,需从完善洗消标准执行监管体系、强化洗涤设备投入、推广抗菌织物应用、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等方面改进,提升洗消质量,以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2025年18期 v.35 2837-2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医务人员手部湿疹及其与手卫生的相关性分析

    王丹;聂舒;夏敏;朱丹;谭希;伍洲炜;邹妮;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手部湿疹(HE)的流行现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及与手卫生的相关性。方法 以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对有HE的医务人员进行皮肤科随访,完成严重程度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于2024年7月对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659份。自我报告近一年HE的患病率为37.03%。皮损的好发部位是手指和指背,症状以瘙痒为主,皮损形态主要是干燥、脱皮和水疱,绝大多数为中度(64.81%)。在医院工作环境中佩戴手套、接触洗手液和消毒液会使HE症状更严重。引起HE的可能原因主要是使用免洗手消毒液/皂液洗手次数过于频繁、佩戴手套时间过长。HE者中护士的占比更高(P=0.003),有过敏史的比例更高(P<0.001)。对于外科洗手的医务人员,每天手术量多(OR=1.325,95%CI:1.121~1.567)、连续佩戴手套>120 min(OR=3.177,95%CI:1.087~9.281)是HE的危险因素。对于普通洗手的医务人员,每天洗手>15次(OR=3.199,95%CI:1.014~10.137)、连续佩戴手套>120 min(OR=2.216,95%CI:1.117~4.391)、有粉乳胶手套(OR=1.591,95%CI:1.058~2.390)是HE的危险因素。结论 医务人员HE的患病率较高。应重视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健康,通过优化手卫生流程、强化屏障保护、加强职业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措施预防HE,实现感染控制与皮肤健康的双重目标。

    2025年18期 v.35 2842-2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银屑病患者静脉穿刺不同皮肤消毒方法效果对比

    梁斌;张晶晶;杨建华;王一宇;张亚迪;梁萍萍;徐友富;

    目的 通过改良皮肤预处理、消毒次数及作用时间,优化银屑病静脉穿刺消毒流程,评估改良前后的消毒效果及皮肤屏障功能。方法 选取2024年1月-2025年3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银屑病住院患者7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两组均使用聚维酮碘消毒棉签消毒。对照组以穿刺点为中心顺时针螺旋式擦拭1次,涂擦和待干时间共计60 s,研究组采用“预处理-双向消毒-待干120 s”的改良消毒方法,先用生理盐水浸润的无菌棉签单向轻拭手背穿刺部位皮肤,使用消毒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顺时针方向擦拭1次,逆时针方向擦拭第2次,涂擦及待干时间共计120 s。分别在消毒前和消毒待干后采集穿刺部位皮肤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和鉴定,使用TewameterTM300仪器检测经皮水分流失量(TEWL)。结果 消毒前,两组患者共检出16种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属居多。消毒前研究组菌落数[26.00(8.00,74.00)]CFU/cm~2与对照组[41.00(13.00,94.00)]CFU/cm~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81);两组消毒待干后菌落数均低于消毒前(P<0.001),且研究组菌落数[0.00(0.00,1.00)]CFU/cm~2低于对照组[1.00(0.00,4.00)]CFU/cm~2(P=0.042)。两组消毒后TEWL值均高于消毒前(P<0.001),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933)。结论 改良消毒流程在清除病原菌方面更具优势,未增加皮肤屏障损伤,为银屑病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消毒方案,适合在临床推广。

    2025年18期 v.35 2847-2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米勒链球菌属相关儿童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征

    刘洁;夏飞;罗万军;唐锋;

    目的 分析米勒链球菌属(SMG)感染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征,探讨SMG感染与小儿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关联。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急性阑尾炎患儿的病原菌分布,根据患儿腹腔脓液是否检出SMG病原菌,将急性阑尾炎患儿分为SMG组(星座链球菌/咽峡炎链球菌阳性)和NON-SMG组,分析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64例急性阑尾炎患儿,送检脓液共检出715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中星座链球菌和咽峡炎链球菌占比较高,分别为12.31%和9.37%;耐药性分析表明,星座链球菌/咽峡炎链球菌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40%;与NON-SMG组相比,SMG组患儿住院时间[(10.34±3.93)d]更长、最高体温[(37.78±1.24)℃]更高,且抗菌药物使用>7 d的比例(87.10%)、阑尾穿孔率(75.48%)及弥漫性腹膜炎发生率(36.77%)均显著升高(均P<0.05);此外,SMG组患儿的白细胞总数[15.10(11.01,19.13)×10~9/L]、C-反应蛋白(CRP)[76.30(29.23,127.75)mg/L]、纤维蛋白原[5.01(3.82,6.38)g/L]及血清钠离子水平[135.35(132.48,137.63)mmol/L]与NON-SMG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G感染与儿童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常合并纤维蛋白原、CRP升高,易出现低钠血症。

    2025年18期 v.35 2851-2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综述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机制及其干预研究进展

    李瑞雪;梁良;金鹏飞;徐文峰;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是一类不具备凝固酶产生能力的革兰阳性球菌,这一特性是其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关键区别,CoNS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常见于皮肤、黏膜及其他宿主相关组织。近年来,CoNS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在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中尤为显著。虽然CoNS的致病性通常被认为低于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但随着植入性医疗器械的普及和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其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通过对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揭示CoNS耐药机制,旨在推动针对耐药性细菌的新药及新兴诊疗措施研发,为全球抗生素耐药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8期 v.35 2856-2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猴痘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研究进展

    李少华;倪秀莹;张萌;

    猴痘是猴痘病毒(MPXV)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别于2022年与2024年两次将其升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猴痘临床表现与天花相似,但严重程度较低,典型特征包括发热、淋巴结病、播散性皮疹,并常伴头痛、肌痛及背痛。确诊需基于暴露史、特征性临床表现及MPXV DNA检测。MPXV具有一定神经侵袭特性,能够突破血脑屏障。本文旨在综述当前关于MPXV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文献,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旨在增强临床医生对MPXV相关神经系统表现的认识。

    2025年18期 v.35 2861-2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及防控策略研究进展

    尹丹萍;刘淑磊;徐茂云;

    本文首先对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现状进行了概述,从而揭示了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的高发特性和多种影响因素,并对感染的潜在后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针对老年患者医院感染,探讨了感染风险评估工具的应用,并强调了这些工具在感染监控、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针对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包含抗菌药物精准管理、免疫调节、多团队协作的个性化防控方案,强调医务人员执行循证防控措施的关键价值,并通过过程-结局双重指标评估干预成效,为临床降低老年医院感染风险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

    2025年18期 v.35 2866-2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ICU护士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知信行研究进展

    祝家鑫;李晓飞;

    多重耐药菌(MDROs)已成为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类型。ICU护士是MDROs感染防控的关键力量,其对MDROs防控知识、态度和行为(知信行)水平直接关系到防控措施的落实效果。本文对ICU护士MDROs感染防控的知信行现状、影响因素及评估工具进行综述,提出加强ICU护士培训、加强多学科合作及设置ICU感染控制专职护士等建议,旨在为ICU护士MDROs感染防控实践提供参考。

    2025年18期 v.35 2871-2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9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尼帕病毒感染及候选药物研究进展

    辛洁榕;王学军;董帅;王飞;王升启;王淑美;

    尼帕病毒为一种高致病性的人畜共患病毒。本文总结了尼帕病毒的病毒特性、流行病学特点、生活周期以及致病机制等内容,系统梳理了针对病毒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候选药物,涵盖抗体类药物、多肽类药物、小分子化合物等。剖析当前尼帕病毒候选药物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对尼帕病毒候选药物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尼帕病毒的防控和药物研发提供全面且深入的理论参考,助力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025年18期 v.35 2876-2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