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自暴发以来,全国已有多例一线医护人员确诊病例,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内感染发生率高于平时,引起了全社会关注。医护人员感染不仅给医护人员身心健康造成损害,也对COVID-19救治和防控工作造成巨大影响。在当前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处于焦灼状态的关键时期,准确分析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的形势,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预防医务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是保持医疗救治持久力,夺取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最终胜利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基于COVID-19疫情相关救治工作的现场调研及对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实践经验的梳理,对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策略与核心措施进行了系统的再思考和深入的再探讨。
2020年08期 v.30 1121-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郭丽萍;王莹丽;朱瑞芳;姚尧;王倩如;李刚;宋立杰;王卫华;王颖;郑爱辉;刘聪;武迎宏;王强;徐潜;崔勇;曹彬;
目的分享在武汉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降低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风险的工作策略。方法总结分析在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制定并执行的方案、措施和流程的可操作性及科学性。结果构建应急时期的院感防控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规范在病例识别和管理流程中伴随的隔离布局,通过执行标准预防以及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充分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是疫情防控攻坚阶段的三个必要环节。结论目前疫情应对进入最吃紧的关键时期,做好院内感染防控对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新发医院感染发病率和疾病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08期 v.30 1125-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杜明梅;索继江;闫中强;姚宏武;白艳玲;刘伯伟;李璐;谢丽君;任世旺;高岩;刘运喜;
目的探讨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防控与诊疗救治并行时,如何制定COVID-19医院感染防控策略,为大型综合性医院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医院以"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原则,分别从"管人"、"管物"、"管流程"方面提出建立应急防控组织体系、发挥疾病预防控制科的专业作用、加强门急诊的管理、加强住院患者的防控管理、管理各级各类人员、制订诊疗防控流程、环境的清洁消毒、人员培训教育、加强后勤物资保障等防控策略与具体措施。结果所有来院患者均得到科学合理接诊,医务人员身体和心理状态稳定,医护人员和住院患者均未出现COVID-19。结论研究医院的COVID-19防控策略可为疫情流行期间综合性医院院内感染防控提供参考。
2020年08期 v.30 1131-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白艳玲;刘运喜;冯丹;高岩;杜明梅;姚宏武;李璐;刘伯伟;谢丽君;任世旺;索继江;
目的探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门急诊与住院患者的管理,旨在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在医院内的传播流行。方法从传染病管理三要素"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入手,分别对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及病区住院患者从发热筛查、接诊管理、人员防护、住院管理、应急处置、陪护管理、环境消毒等方面做出具体指导。结果门急诊患者与住院患者经过有效的筛查及合理的接诊、医务人员经过科学的防护、陪护人员经过有效的控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期间未出现医护人员及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事件。结论某大型综合医院的门急诊与住院患者管理策略可为其他综合性医院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2020年08期 v.30 1135-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郑玲;肖淳健;陈菲;肖永红;
目的研究基于区块链和物联网的新冠病毒密切接触者智能监控系统。方法通过物联网设备收集隔离者的位置和生理数据,利用区块链保障信息安全,以智能合约实现分析与监控。结果物联网设备采集隔离者的数据,主设备对信息进行整合与格式化,传输到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智能合约会根据预先确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分析,再分别向隔离者、防疫中心显示警报,同时智能合约会生成一个事件存储在区块链中,并存储在与区块链相链接的电子健康记录中,确保数据安全。结论本系统实现了在保护隔离者隐私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对隔离者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
2020年08期 v.30 1141-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柴光军;索继江;刘运喜;张思兵;
目的探索流行病学调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防控中的作用,进一步做好攻坚阶段的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工作。方法总结新冠肺炎暴发疫情防控策略措施及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结果从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角度探讨并提出新冠肺炎防控策略与措施,包括:如何认识流行病学调查,如何进行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何时开展暴发疫情控制工作,如何开展暴发疫情控制工作,关于传染性、暴发与流行的分析,疫情信息如何报告与管理,如何认识关于传染病可防可控问题。结论流行病学调查是新冠肺炎防控中重要的策略与措施,新冠肺炎是可防可控的。
2020年08期 v.30 1147-1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李淑花;商临萍;袁丽荣;
目的了解山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发病特征,分析发病趋势。方法收集2020年1月22日-2020年2月13日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每日公布的疫情信息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主要包括:确诊、疑似、危重症病例数,治愈、死亡人数,区域分布,临床症状和接触史等内容。结果 1月22日-2月13日,山西省累计确诊病例数与尚有疑似病例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环比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在累计确诊病例中,危重症和重症患者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无死亡病例。累计治愈人数逐日增加。本地与外省返回确诊人员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少,累计本省常住人口确诊病例数已超过累计外地来并人口确诊病例数。相关确诊病例接触史的比例逐渐减少。临床症状中,非发热症状患者比例高于发热症状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各个年龄段均有确诊患者。晋中市确诊病例数最多。结论山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发病率趋缓,但也面临复工人口返城高峰的压力,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020年08期 v.30 1152-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沈源清;柯春锦;杨春光;李文刚;胡志全;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感染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疾病情况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回顾2020年2月9日之前发病且经咽拭子核酸检测2019-nCoV感染的同济医院在职医务人员,选取2020年1月15日-2020年2月8日发病的医务人员为感染组,以年龄和工作科室危险性作为配对因素、选取相同数量未感染的同济医院在职医务人员为未感染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查询和电话访问的形式回顾两组人群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及药物服用情况,进而行数据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同济医院在职医务人员158例,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各79例,其中男62例,女96例。高危科室医务人员感染率约为6.26%,而非高危科室医务人员感染率约为0.98%,两组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中26例(32.91%)预防性口服了抗病毒药物,未感染组中46例(5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口服抗病毒药物对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者中重症肺炎4例,患者平均年龄51.8岁, 75例非重症患者平均年龄38.2岁,年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科室医务人员相对于非高危科室更易感染2019-nCoV,建议强化预防措施;预防性口服抗病毒药物是医务人员感染2019-nCoV的保护性因素,为高危人群预防用药的选择提供了依据;高龄患者具有重症肺炎易患性。
2020年08期 v.30 1157-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武迎宏;曹洋;高燕;蒋荣猛;匡季秋;张俊;郭嘉祯;李敬;刘坤;杨雪松;杨艳秋;
目的分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务人员防护标准及感染现状,了解北京地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情况,为科学、规范、安全地开展疫情防控提供建设性意见。方法梳理国家发布的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法律法规、指南标准,完善地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指导原则,通过现场观察和工作人员访谈形式了解本地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现状及问题。结果文件研究发现我国缺少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方面的政策实施细则。疫情期间紧急下发系列文件,有待结合实际梳理统一。20所医疗机构调查显示大部分医疗机构能按照感染暴露的风险为临床配备防护用品。结论应加快我国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体系建设和安全防护用品标准体系发展,根据不同暴露风险进行防护,加强分区管理,避免个人防护用品过度使用。
2020年08期 v.30 1161-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达;董梁;卿松;闫中强;
目的探讨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在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确诊中遇到的"假阴性"和"假阳性"问题。方法根据2019-nCoV核酸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条件,从检测样本采集、运输、保存的方式,试剂盒的质量,以及临床实验室的管理等多方面,分析2019-nCoV核酸检测报告"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原因。结果研究结果论述了造成当前2019-nCoV核酸检测"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可能原因。优化样本采集的操作和方法,加强质控管理,开发应用新技术,加强对疑似病例和出院患者的诊断和管理,是避免2019-nCoV核酸检测报告出现"假阴性"的应对策略,并对保证核酸检测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供相关部门在制定防治策略和开展工作时参考。结论核酸检测阳性结果被视为2019-nCo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而阴性结果不能作为排除2019-nCoV感染的金标准,更不能作为排除COVID-19的金标准。
2020年08期 v.30 1167-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闵瑞;刘洁;代喆;孙家忠;邓浩华;李新;吴玉文;黄芪;孙力;杨杪;徐焱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一种新的β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引起,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作为受体侵入细胞导致肺损伤,病情加重与继发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密切相关,重症患者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和感染性休克,最终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目前大多数药物如巴利替尼、瑞德西韦、氯喹等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尚无特效药治疗。COVID-19传染性强,可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对全球公共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研究其病原学及发病机制,进而开展对治疗药物和疫苗的临床研究,对及时控制病毒传播,防止病情恶化进展,减少并发症及病死率具有重大意义。
2020年08期 v.30 1171-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彭文艺;甘雪晴;谭艳;曹丰;李霜;
随着确诊人数的增加,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oavirus,2019-nCoV)感染的表现呈现多样性,出现了继发或首发为心血管系统损害表现的临床症状。本文将结合近日来公布的2019-nCoV感染患者病例资料和最新的研究,对此次2019-nCoV感染疾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心血管系统损害表现、可能机制及治疗进展做一概述。
2020年08期 v.30 1177-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倪晓平;邢玉斌;索继江;姚宏武;刘运喜;
医疗机构中传染性病原体的传播方式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大量研究表明,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以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为主。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继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第六版和第七版,有关传播途径分别新增"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期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以及"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为此,本文就医疗机构传染性病原体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的3种分类方法,特别是气溶胶的定义、产生、生存、传播、作用以及控制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2020年08期 v.30 1183-1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施翎;刘婷;冯微微;崔宁;吕敏;陈其军;包蓓艳;
目的研究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腹膜炎相关性重症脓毒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宁波市泌尿肾病医院收治腹膜炎引发的重症脓毒症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净化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及乌司他丁进行治疗,净化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血电解质值等水平进行检测,并统计两组患者康复率、病死率、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高于治疗前,呼吸频率、心率低于治疗前(P<0.05);净化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lasma 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较对照组低,血小板(Platelet,PLT)较对照组高(P<0.05);净化组患者K~+水平较对照组高,Na~+、Cl~-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净化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净化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的67.39%(P<0.05);净化组康复率为69.57%,高于对照组45.65%(P<0.05);净化组病死率为13.04%,低于对照组36.96%(P<0.05)。结论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腹膜炎引发的重症脓毒血症,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和死亡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2020年08期 v.30 1191-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飞;陈文;李晓娃;韩淑苗;许曼玉;
目的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 related peritonitis,PDRP)病原菌连续三年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工作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89例PDR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腹膜透析透出液中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和临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生感染186例次,其中,110例次感染中的透出液病原菌培养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59.14%,共检出138株病原菌,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分别检出50株、47株、41株病原菌,不同年度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度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构成比低于2015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原菌所致PDRP患者的治愈率和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原菌培养阴性患者的治愈率高于其他三类病原菌培养阳性的患者(P<0.05),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的治愈率高于真菌感染患者(P<0.05)。真菌感染的死亡率高于病原菌培养阴性患者(P<0.05)。结论在PDRP患者透出液的病原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条件致病菌的比例在近三年内出现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真菌等高耐药性病原菌的比例在近三年出现上升,而真菌感染患者的预后较差,临床医生应给予高度关注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2020年08期 v.30 1196-1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胡学芹;陈文;罗苑瑜;张丽;李飞;王凤娟;李瑾汝;
目的探索感染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衰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7年11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64例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随访1年期间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n=42)和未感染组(n=122)。于患者入院第二天收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水平,采用临床衰弱症状学评价量表对患者衰弱情况进评分。对可能影响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感染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感染组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指标水平高于未感染组,清蛋白、前清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指标水平低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衰弱总发生率为78.57%,高于未感染组患者的5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1,P=0.018)。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指标水平、MCP-1指标水平、衰弱评分是影响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感染发生率较高,患者发生感染后实验室指标水平变化较大,且患者发生感染与CRP、MCP-1指标水平以及衰弱评分有关。
2020年08期 v.30 1201-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朱华威;杨鹏;袁世准;陈剑;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重症肺炎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oluble FMS like tyrosine kinase-1,sFlt-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1月金华文荣医院收治的100例重症肺炎合并CRF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腹膜透析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膜透析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一周后记录患者生命体征,检测患者血气指标、肾功能指标、sFlt-1,CTGF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P<0.05);研究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24 h尿量、血中pH、PaO_2及SaO_2水平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各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率减慢时间、咳嗽改善时间及水肿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中sFlt及CTGF水平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腹膜透析联合川芎嗪注射液对重症肺炎合并CRF患者治疗后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并降低患者血清sFlt-1、CTGF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0年08期 v.30 1205-1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程招敏;柯培锋;蓝锴;周强;曹楠楠;秦笙;张文;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ST17无乳链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建立其快速筛查方法。方法收集侵袭性无乳链球菌98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和分子血清学分型,进行药敏试验并检测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基因(ermB、ermA/E、ermTR和linB基因),运用MALDI-TOF MS分析ST17菌株的特征质谱峰。结果所有菌株被分为10个ST,来源于7个克隆群,其中ST17占16.3%。ST17菌株均为血清学Ⅲ型。ST17菌株对红霉素与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3.8%和87.5%,检出ermB和mefA/E两种耐药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20.0%,未检出ermTR和linB基因。ST17菌株与非ST17菌株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性以及ermB和mefA/E携带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种ST中,仅ST17在7620 Da处有特征质谱峰。结论广州地区流行的侵袭性无乳链球菌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ST17/血清学Ⅲ型菌株是该地区流行的主要侵袭性菌株之一,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高,红霉素耐药主要由ermB介导。MALDI-TOF MS可用于ST17菌株的快速筛查。
2020年08期 v.30 1210-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徐令清;吴泽瑶;汤英贤;李玉珍;陈凌娟;钟国权;刘丽忠;温伟洪;
目的通过检测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 cloacae,CRECL)整合子,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了解其流行特点,为医院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并保存临床CRECL 15株;鉴定与药敏试验采用BD phoenix M5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整合子、可变区、MLST和碳青霉烯酶测定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并对可变区阳性、七对管家基因和碳青霉烯酶的菌株DNA测序,所得数据与数据库比对分析。结果 15株CRECLⅠ类整合子阳性检出率80.0%(12/15),未检出II类及III类整合子;全部CRECL菌株均扩增出可变区,其中11株检测出耐药基因盒,分别为aacA 4-cr、blaOXA30、CatB 3、ARR-3、QacEdelta 1共5种;15株CRECL菌株检出5种序列分型(ST),其中11株为ST 93型,其余为ST 167型、ST 1108型、ST 136型、ST 4型;12株菌株检测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基因(NDM-1)。结论Ⅰ类整合子与阴沟肠杆菌耐药存在相关性,可能在耐药基因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医院CRECL整合子阳性菌株检出率较高;ST型主要为ST 93型,整合子阳性菌株及NDM-1与ST型有较好一致性。
2020年08期 v.30 1217-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刘洁;杨晶;高立芳;杨亚敏;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的耐药情况及临床感染的危险因素,为CRKP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CRKP感染患者160例为CRKP组,按1∶2比例配对选取同期同病区320例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susceptible kpneumoniae,CSKP)患者为CSKP组,进行耐药情况的比较,对CRKP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对呋喃妥因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KP组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CSKP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前住院天数>14 d、ALB<35 g/L、导尿管置入、深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4 d、抗菌药物种类>3种、碳青霉烯类、糖肽类的使用均与CRKP感染有关(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B<35 g/L、置入导尿管、应用抗菌药物种类>3种为CRK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针对其危险因素,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有创操作,增强感染监测,严格实施消毒隔离,从而对CRKP进行有效的防控。
2020年08期 v.30 1223-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孔雨薇;王立贵;杜昕颖;宋宏彬;林叶青;赵康涛;郑溪水;
目的分析北京市2012-2018年抗结核药物的使用情况与变化趋势,为北京市进一步规范及修改结核药物的使用策略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2012-2018年北京市46家医院J04A类抗结核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s,DDDs)、药品限定日费用(Defined daily cost,DDC)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采用SPSS 22.0线性回归分析,判断变化趋势。结果 2012-2018年抗结核药销售金额逐年上升,而销售量在2016年到达高峰后缓慢下降;2012年和2018年相比抗结核的药物种类构成变动不大,各类药物销售金额构成变化较大;抗结核药物以一线、口服为主,二线、注射为辅,且二线用药的销售金额、DDDs和注射用药的销售金额有上升的趋势(P均<0.05);抗生素销售单价以注射类经济负担最重,且2018年较2012年,大部分种类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价格增长。结论抗结核药物的DDDs在2012-2018年间保持平稳,但大部分种类抗结核药物的DDC均出现上升趋势,患者经济负担增大,且抗结核药物使用存在用药集中的现象,带来的耐药风险不容忽视。
2020年08期 v.30 1228-1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陈仙芳;毛伟君;吴燕飞;邵文斐;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磷酸肌酸钠对心力衰竭伴肺部感染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及心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路桥医院、恩泽医院收治的81例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采用随机双盲的方式将其分为试验组39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抗感染和抗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用磷酸肌酸钠注射液治疗。抽取两组肘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VEGF、IL-6、TNF-α表达水平。全自动病原菌鉴定仪检测痰标本的致病菌。治疗前后30 d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结果 81例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共分离出致病菌9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2株占35.56%,革兰阴性菌53株占58.89%,真菌5株占5.56%。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6.67%,高于试验组的10.26%(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IL-6、TNF-α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血清IL-6、TNF-α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血清VEGF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DD、LVESD较治疗前降低,LVEE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试验组LVEDD、LVESD较对照组低,LVEE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接受磷酸肌酸钠治疗,能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和改善心功能。
2020年08期 v.30 1234-1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甄品;张昆鹏;左长增;甄忠广;郭孟贵;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继发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邢台市人民医院2017年4月-2018年12月收治的SAP继发肺部感染患者58例,根据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31例、中度组22例和重度组5例,同期选择单纯SAP患者63例为未感染组,检测全部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myeloid cells trigger receptor-1,sTREM-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评价各指标诊断SAP继发肺部感染的价值。结果感染组患者血清PCT、sTREM-1、TNF-α、IL-6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组患者血清PCT、sTREM-1、TNF-α、IL-6水平均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中度组患者血清PCT、sTREM-1、TNF-α、IL-6水平均高于轻度组(P<0.05);单项指标检测中sTREM-1诊断SAP继发肺部感染的价值、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各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单一指标检测诊断SAP继发肺部感染的价值、灵敏度及特异度(P<0.05)。结论血清炎症细胞因子PCT、sTREM-1、TNF-α、IL-6水平与SAP继发肺部感染的病情程度呈正相关,联合检测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2020年08期 v.30 1240-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宋甜田;李亚婷;李倩;刘雪燕;宋明;王书会;
目的构建脑卒中手术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为早期筛查医院感染高风险人群和制定预防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2018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脑卒中手术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将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571例)和验证组(245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构建脑卒中手术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分别在建模组(内部验证)和验证组(外部验证)中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共纳入816例脑卒中手术患者,医院感染213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6.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类型、留置胃管、静脉血栓、手术风险分级(NNI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住院时间是脑卒中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依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9和0.858,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两组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际观察值结果一致性良好(P=0.731、P=0.224)。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个体化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有助于提高对脑卒中术后医院感染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尽早制定干预策略,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2020年08期 v.30 1244-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安薇;张淑贞;徐亚静;胡长青;王燕;宋梅艳;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在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衡水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需行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发生颅内感染为标准分为感染组(n=56)及非感染组(n=144)。分析感染组患者病原菌分布,比较两组患者及不同病程感染患者FBG、IL-10及PCT水平。结果感染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及引流管放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且脑脊液细菌培养为阳性的病例56例,感染发生率为28.00%。56例感染患者脑脊液培养共分离病原菌6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5株占54.69%,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6株占40.6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3株占4.69%,均为假丝酵母菌。感染组患者血液以及脑脊液FBG、IL-10及PCT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56例感染患者34例病程<3 d,22例病程>3 d,随着病程延长,患者血液与脑脊液FBG、IL-10及PCT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FBG、IL-10及PCT水平均升高,且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诊断指标。
2020年08期 v.30 1249-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丽;王莉莎;谭蓓蓓;甘西伦;杨建波;张伟;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联合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铁蛋白(Ferritin,FER)检测诊断胸腰椎体结核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疑诊脊柱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均行MRI及血清CEA、FER检测,比较三者单独及其联合诊断胸腰椎结核感染的价值。结果 71例脊柱结核时间-信号曲线:持续增强型31例占43.66%,平台型39例占54.93%,速降型1例占1.41%;27例脊柱转移瘤时间-信号曲线:速降型16例占59.26%,平台型8例占29.63%,持续增强型3例占11.11%。脊柱结核、脊柱转移瘤信号曲线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转移瘤Ktrans、Vp、Kep高于脊柱结核患者,Ve低于脊柱结核(P<0.05);脊柱结核患者血清CEA、FER水平均低于脊柱转移瘤患者(P<0.05);单独监测中,CEA诊断脊柱结核效能最高,cut-off值≤45.66μg/L时诊断脊柱结核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100.00%、92.59%;三者联合诊断脊柱结核敏感度、特异性优于单独诊断,分别为97.18%、100.00%。结论 MRI联合血清学CEA、FER筛查可检出常规MRI无法检出脊柱结核感染,对鉴别脊柱结核感染与脊柱转移瘤有积极的价值。
2020年08期 v.30 1254-1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徐秋霞;关红琼;许琳;
目的考察Toll样受体-2(Toll likereceptor-2,TLR-2)和Toll样受体-4(Toll likereceptor-4,TLR-4)、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MCP-1)在绒毛膜羊膜炎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绒毛膜羊膜炎早产患者45例,无绒毛膜羊膜炎早产患者45例,绒毛膜羊膜炎足月患者45例,无绒毛膜羊膜炎足月孕妇40例。采用定量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宫颈分泌物MCP-1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羊膜组织TLR-2和TLR-4蛋白表达情况,RT-PCR法测定羊膜组织TLR-2和TLR-4 mRNA表达情况。结果 TLR-2和TLR-4表达于羊膜上皮细胞、绒毛膜细胞和蜕膜细胞中;早产绒毛膜羊膜炎组MCP-1和TLR-2高于早产无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足月绒毛膜羊膜炎组MCP-1和TLR-2高于足月无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早产绒毛膜羊膜炎组MCP-1 mRNA和TLR-2 mRNA高于早产无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足月绒毛膜羊膜炎组MCP-1 mRNA和TLR-2 mRNA高于足月无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TLR-2 mRNA和MCP-1 mRNA呈正相关(r=0.473,P<0.05)。结论 TLR-2和MCP-1参与了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发展,病原微生物可能通过激活TLR-2,诱导MCP-1的产生。
2020年08期 v.30 1260-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褚震芳;高魁;王剑;段妍;王剑飞;
目的研究微小RNA-466(microRNA-466,miR-466)对人乳头瘤样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的宫颈癌细胞Siha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以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HPV-16~+ Siha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anti-NC组、anti-miR-466组;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anti-NC组和anti-miR-466组Siha细胞分别在Lipofectamine 2000诱导下转染阴性对照以及anti-miR-466质粒,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miR-466的表达量;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Siha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在线软件TargetScan预测miR-466与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的靶向关系,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进一步验证。结果与对照组(1.000±0.085)相比,anti-NC组(0.994±0.086)Siha细胞中miR-466表达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nti-miR-466组(0.263±0.040)Siha细胞中miR-466的表达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nti-NC组Siha细胞的增殖、细胞迁移数和侵袭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nti-miR-466组Siha细胞的增殖、细胞迁移数(78.698±6.598)和侵袭数(43.658±4.658)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T3是miR-466下游靶基因。结论下调miR-466表达量可通过调控STAT3影响HPV-16~+ Siha细胞增殖、迁移、侵袭。
2020年08期 v.30 1265-1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施鹏;姜志丽;孙虓;王景;李莹莹;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对宫颈环氧合酶-2(Cyclooxgenase-2,COX-2)表达及血清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5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就诊的宫颈癌患者20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患者20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20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HPV感染对宫颈COX-2表达及血清PGE2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三组患者的HPV病毒载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56±0.59)Log值VS.(6.63±1.40)Log值VS.(10.44±2.53)Log值](P<0.001),宫颈癌组的HPV病毒载量高于CIN组,CIN组的病毒载量高于慢性宫颈炎组,三组患者的血清COX-2mRNA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15±0.79)Log值VS.(7.62±1.39)Log值VS.(10.45±1.05)Log值](P<0.001),宫颈癌组血清COX-2 mRNA含量高于CIN组,CIN组血清COX-2 mRNA含量高于慢性宫颈炎组。600例患者之中,HPV感染阳性435例,HPV感染阴性165例,HPV感染阳性患者的血清COX-2 mRNA含量和血清PGE2含量均高于HPV感染阴性患者(P<0.001),宫颈癌患者的血清PGE2含量和HPV病毒载量之间呈正相关(r=0.761,P<0.001),宫颈癌患者的血清PGE2含量和血清COX-2mRNA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0.461,P<0.001)。结论对于HPV感染者使用HPV定量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COX-2、PGE2和HPV感染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对推测HPV感染的病程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但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还需要从患者的情况出发,进行综合考虑。
2020年08期 v.30 1270-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储芳芳;王亚亭;毕良学;张琪;许崇玉;梁磊;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Severe pneumonia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SP-ARF)患儿的病原学特征及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的疗效,为有效制订临床救治方案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安徽省儿童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2例SP-ARF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入院登记号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抗感染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疗法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进行治疗。采集所有患儿的血样本,对其中细菌、真菌、病毒、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等病原体特征进行检测和分析。对两组患儿的疗效指标及治疗前、治疗72 h时的动脉血气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有30例患儿的血标本中检出细菌或真菌,检出病原菌3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3株占76.67%,以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株占13.3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3株占10.00%,以白假丝酵母为主。有36例患儿的血清病毒IgM呈阳性,检出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为主。有11例患儿的血清MP-IgM呈阳性,检出率为10.78%。研究组患儿的发绀消失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心率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在治疗72 h时,研究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病毒和MP是SP-ARF患儿血标本中的主要病原体,较多的患儿表现为多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于疾病早期经支气管镜给予肺泡灌洗术治疗,可提高疗效、快速改善血气指标,有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
2020年08期 v.30 1275-1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