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论著_基础研究

  • CRF01_AE/CRF07_BC重组毒株近似全长基因组序列和系统进化分析

    刘志;朱博;赵锦;李思其;张冬;施玉婷;韩芹芹;李林;

    目的 鉴定我国深圳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新型二代毒株(CRF01_AE/CRF07_BC),了解重组毒株的流行特征及新型重组模式。方法 对深圳市2011-2016年新确诊的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血浆样本进行近似全长基因组扩增和测序,选取第一代重组毒株作为母本的第二代独特重组毒株作为研究对象;获得的近似全长基因组序列使用Quality Control工具进行质量检测和基因型初步分析,基于近似全长序列使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随后使用jpHMM和RIP工具进行重组断点分析,并构建Neighbor-Joining系统进化树验证重组断点,并对来自不同母本的重组片段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从我国深圳地区HIV-1感染者中发现了两种新型二代独特重组毒株(CRF01_AE/CRF07_BC):LS13810和LS4017并获得其近似全长基因组序列;其中LS13810近似全长基因组以CRF01_AE为骨架,分别在病毒的pol和tat区插入两个来自于CRF07_BC的片段;而LS4017近似全长基因组的5′半分子来源于CRF07_BC,而3′半分子主要来源于CRF01_AE,3′半分子的gp120区插入了部分CRF07_BC片段。结论 深圳市已经出现了完全由一代重组毒株重组形成的第二代独特重组毒株,重组毒株正在向更加复杂的形式演变,当地乃至我国均亟需建立能准确监测重组毒株发生和流行情况的分子监测策略,以应对毒株重组模式变化和重组毒株流行为HIV-1感染的精准防控和诊断、治疗带来的挑战。

    2023年12期 v.33 1761-1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不同时间序列COVID-19基因表达与基因调控网络构建

    王琪;乔军;王灿;张一凡;卢学春;张升校;孙翔飞;于琦;贺培凤;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疾病进展相关的潜在调控因素。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获得COVID-19的24个全血转录组样本。使用R包“DSEeq2”识别差异表达的mRNA和LncRNA。利用R包“MaSigPro”和短时间序列表达软件(STEM)识别mRNA和lncRNA的时间表达模式。共表达分析用于发现mRNA-LncRNA的共表达模式。利用TRRUST数据库获取转录因子(TFs)。miRcode、TargetScan、miRTarBase和miRDB构建ceRNA调控网络。利用R包“CIBERSORT”表征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OVID-19患者在3个伪时间内有3 639个差异的mRNA和304个差异的LncRNA。主要功能富集在细胞分裂进展、细胞对干扰素-γ、干扰素-α的反应。CIBERSOR分析显示,CD_4~+、CD_8~+和浆细胞在COVID-19发病轨迹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疾病的进展,识别了1 750个具有显著差异表达的mRNA和31个lncRNA。在ceRNA网络中,ALDH1A2/MORC3-FGD5-AS1-miR-144-3p, MORC3/SNTB2-FGD5-AS1-miR-153-3p, YOD1-FGD5-AS1-miR-140-5p和ZBTB44-FGD5-AS1-miR-144被确定为COVID-19的潜在治疗靶点。结论 时间序列分析发现的关键基因和调控网络为探索COVID-19的疾病轨迹提供了新的线索。

    2023年12期 v.33 1769-1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9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在肺炎支原体肺炎小鼠固有免疫应答中的调节机制

    曾妮;张节平;吴文娟;邢晓莉;黄少祥;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在肺炎支原体(MP)肺炎小鼠固有免疫应答中的调节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敲低TNFR1组、过表达TNFR1组,各40只,构建肺炎支原体肺炎小鼠模型,检测小鼠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表达,HE染色观察肺组织炎症浸润与纤维化损伤程度,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肺组织中TNFR1及炎性因子mRNA转录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检测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采用MP转染鼠MC3T3细胞,并用TNFR1阻断抗体孵育转染后细胞,检测细胞培养液及细胞中TNFR1及炎性因子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过表达TNFR1组小鼠BALF中炎性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模型组、敲低TNFR1组(P<0.05);过表达TNFR1组TNFR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转录水平、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模型组、敲低TNFR1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4、IL-10 mRNA转录水平、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敲低TNFR1组,趋近于模型组(P<0.05); MP转染组MC3T3细胞及细胞培养液中TNFR1的mRNA转录水平、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与MP转染组相比,TNFR1阻断组的TNFR1、TNF-α、IL-1β、IL-4、IL-10的mRNA转录水平、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P<0.05)。结论 TNFR1能调节肺炎支原体肺炎小鼠固有免疫,TNFR1在肺炎支原体侵入机体后的炎性细胞活化和炎性因子的释放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推测可能为机体的一种自身免疫机制。

    2023年12期 v.33 1777-1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复方芙蓉花叶提取物对烧伤后创面感染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杨春艳;柳研;李艳;唐明秀;杨文信;

    目的 探讨复方芙蓉花叶提取物对烧伤后创面感染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45只大鼠,10只作为空白组,其余35只建立烧伤后创面感染模型,35只建模大鼠最终有30只建模成功,将最终建模成功的30只大鼠分为模型组、药物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各10只。药物对照组给予庆大霉素,实验组给予4 g/L复方芙蓉花叶提取物,空白组、模型组给予普通无菌纱布,连续干预10 d后观察大鼠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药物对照组、实验组创面愈合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水平上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Wnt1、β-连环蛋白(β-catenin)mRNA表达量及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药物对照组、实验组创面愈合率、VEGF水平、Wnt1、β-catenin mRNA表达量及相对表达量上升,MMP-2、MMP-9、TNF-α、IL-1β、IL-6下降(P<0.05);与药物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创面愈合率、VEGF水平、Wnt1、β-catenin mRNA表达量及相对表达量上升,MMP-2、MMP-9、TNF-α、IL-1β、IL-6下降(P<0.05)。结论 烧伤后创面感染大鼠经复方芙蓉花叶提取物干预后创面愈合率上升,血管相关因子水平得到调节,炎症反应减轻,其机制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2023年12期 v.33 1783-1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亚胺培南/瑞来巴坦与阿米卡星联合对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赵慧珺;马琳;刘长鑫;张侃;郭桦;丁俊谕;刘琪琦;管希周;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亚胺培南/瑞来巴坦(IMR)单独和与阿米卡星(AMK)联合对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7-2018年间,临床分离的30株非重复CRKP菌株,使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仪Hiseq 2500型进行二代测序,之后将其序列进行拼接、组装并加以注释,最后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确定菌株的分子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IMR和AMK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棋盘法测定IMR和AMK的联合抑菌效应,并利用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和Loewe加性指数评估联合抑菌效果。结果 基因测序结果显示CRKP菌株均携带碳青霉烯酶,其中携带KPC-1 21株,携带OXA-48 5株,携带NDM-1 2株,携带NDM-5和OXA-10各1株。另外,β-内酰胺酶中SHV-134(19/30,63.33%),TEM-181(17/30,56.67%)和CTX-M-65(15/30,50.00%)分布广泛。MLST将30株CRKP菌株分为9个不同的ST型,以ST11和ST383为主。30株CRKP菌株对IMR的耐药率为56.67%(17/30),对21株CRKP菌株联合AMK后测得IMR的MIC_(50)和MIC_(90)由联合之前的128μg/ml均下降至0.5μg/ml,对产金属酶(MBLs)和非产MBLs的CRKP菌株的MIC值最高均降低1/256(P<0.05); FICI评估作用显示,14株(14/21,66.67%)为协同作用,7株(7/21,33.33%)为无关作用;Loewe加性指数评估显示19株(19/21,90.48%)为协同作用,2株(2/21,9.52%)为相加作用,两种评估方法均未出现拮抗作用。结论 IMR联合AMK对CRKP菌株有较好的体外协同抗菌作用,可成为治疗IMR耐药及MBLs细菌的潜在药物组合。

    2023年12期 v.33 1788-1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论著_内科感染研究

  • 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及其诊断价值

    包相华;刘文文;邹茹;杨蓓;毕珂;

    目的 探讨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脓毒症且进行血培养的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162例,比较在不同病情程度的脓毒症患者6 h的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内毒素及免疫球蛋白A(IgA)、IgG表达的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CRP、PCT、IgA、IgG水平对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共培养分离革兰阴性菌162株,以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为主;重症脓毒症或休克组CRP、PCT、内毒素水平表达高于脓毒症组(P<0.05),而两组中性粒细胞(N)、白细胞计数(WBC)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严重脓毒症或休克组IgA、IgG、IgM低于脓毒症组(P<0.05);与PCT、内毒素、CRP、IgA、IgG单项诊断相比,五项联合对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脓毒症患者的诊断价值较高(P<0.05)。结论 观察炎性因子、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并将其联合予以检测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对脓毒症患者疾病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023年12期 v.33 1795-1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建立

    罗丹;陈晶晶;胡忠;王进;黄晶;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肾损伤的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方法 选择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和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因AECOPD合并肺部感染入院治疗的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60例作为建模组,剩余80例作为验证组;将两组AECOPD患者进一步分为肾损伤组和无肾损伤组。通过电子病历获取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吸烟情况、统计其缺氧程度、COPD评估测试量表(CAT)得分;在患者入院后48 h内检测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和FEV_1/FVC等肺功能指标;检测其血清中胱抑素-C(Cys-c)、血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素氮(BUN)水平。结果 肾损伤组病程长于无肾损伤组,缺氧程度高于无肾损伤组,血清Cys-c和β2-MG高于无肾损伤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缺氧程度、Cys-c、β2-MG均是建模组AE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发生肾损伤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预测模型预测建模组和验证组发生肾损伤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5和0.911,灵敏度分别为91.35%和88.67%,特异度分别为89.66%和87.67%。结论 以病程、缺氧程度、Cys-c、β2-MG建立的AE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对肾损伤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2023年12期 v.33 1800-1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 ]
  • 老年COPD患者下呼吸道微生物定植与肺部感染的炎症指标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

    余莹;罗琳琳;李洁;焦昕雨;陈照;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下呼吸道微生物定植与肺部感染的炎症指标及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TGFβ1/Smads)信号通路。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湖北省利川市民族中医院老年COPD患者246例,依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155例、未感染组91例,按是否存在呼吸道微生物定植分为定植组、未定植组两个亚组,比较各亚组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肺组织TGFβ1/Smads的表达。结果 155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63.01%,检出病原菌304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下呼吸道微生物定植发生率为28.86%(71/246);感染组血清PCT、hs-CRP、IL-8、TNF-α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肺组织TGFβ1、Smad2、Smad3水平、下呼吸道微生物定植率均高于未感染组,Smad6、Smad7均低于未感染组(P<0.05);定植组血清PCT、hs-CRP、IL-8、TNF-α及肺部感染率高于未定植组(P<0.05);定植组肺组织TGFβ1、Smad2、Smad3高于未定植组,而Smad6、Smad7均低于未定植组(P<0.05)。结论 老年COPD患者下呼吸道微生物定植与肺部感染有密切关系,其机制可能为通过激活TGFβ1/Smads信号通路,刺激炎症介质释放。

    2023年12期 v.33 1804-1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 ]
  • 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和Ghrelin/Obestatin与NLR及PA与冠心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关联

    肖杰;刘小艳;徐智虎;武欣迎;余春俊;

    目的 分析冠心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胃饥饿素(Ghrelin)/肥胖抑制素(Obestatin)、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前白蛋白(PA)。方法 前瞻性将2018年1月-2022年9月武汉亚心总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403例纳入感染组,冠心病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416例纳入未感染组。分析两组临床资料、E-选择素第二外显子+G98T和第四外显子+A561C的基因多态性、血液指标及冠脉损伤程度,通过Pes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血液指标与冠脉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感染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高于未感染组(P<0.05);两组E-选择素第二外显子+G98T和第四外显子+A561C基因多态性比较,TT型、CC型未检测到,感染组G98T GG型、A561C AC型频率更低,G98T GT型、A561C AA型频率更高(P<0.05);感染组血清E-选择素、NLR水平、Gensini积分高于未感染组(P<0.05),血清Ghrelin/Obestatin、PA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 E-选择素、NLR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808、0.780,P<0.05),PA、Ghrelin/Obestatin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0.615、-0.628,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E-选择素第二外显子+G98T和第四外显子+A561C的基因型分布存在差异,E-选择素、Ghrelin/Obestatin、NLR、PA表达异常,且与患者冠脉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可能作为冠心病合并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的靶点。

    2023年12期 v.33 1809-1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Hp感染基因型与Foxp3和RORγt基因表达水平

    钟玉福;林明强;冯奇桃;林亚发;符名勇;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UGH)的危险因素及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基因型与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基因表达水平。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肝硬化合并UGH的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医院接受治疗的单纯肝硬化患者96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归纳肝硬化患者UGH的危险因素;检测Hp感染情况及其基因型,分析Hp感染与未感染患者外周血Foxp3、RORγt mRNA表达水平、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2(IL-2)、IL-10、IL-17水平。结果 Child-Pugh分级、食管静脉曲张分级、Hp感染阳性是肝硬化患者UGH的危险因素(P<0.05);肝硬化合并UGH患者Hp感染基因型以cagA、iceA为主,vacA、baba2两种基因型占比较少;Hp感染阳性、阴性的肝硬化合并UGH患者,其在出血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阳性患者的溃疡性出血发生率(54.90%)高于阴性患者(P<0.05);与Hp感染阴性患者相比,Hp感染阳性患者的外周血Foxp3、RORγt mRNA升高,血清TGF-β1、IL-10及IL-17均升高,IL-2下降(P<0.05)。结论 高Hp感染率与肝硬化患者UGH的发生相关,且其可能与干扰Foxp3、RORγt基因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影响免疫微环境有关。

    2023年12期 v.33 1814-1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2型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尿液菌群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邢雪;王秀丽;金鑫;孙赫;周芝江;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尿液菌群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20年5月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98例,依据是否出现泌尿系感染分为感染组(n=27)和无感染组(n=71),分别采集上述患者清洁中段尿标本,分析两组患者尿液病原菌,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T2DM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感染组患者菌落丰度sobs指数、chao指数和ace指数均低于无感染组,菌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低于无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者乳酸杆菌属检出率低于无感染组,加德纳菌属、气球菌属和肠杆菌属检出率高于无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糖化血红蛋白(GHb)是T2DM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T2DM合并泌尿系感染患者尿液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有所降低,尿液中乳酸杆菌丰度明显下降,加德纳菌属和气球菌属、肠杆菌属水平增加;女性患者、高水平GHb患者有更高的泌尿系统感染风险,需重视控制以上危险因素,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

    2023年12期 v.33 1819-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 ]
  • 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病原学及其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的关系

    杨雨平;林东源;叶健波;蒙志平;潘凤珍;刘丽梦;龙一军;

    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表达变化及其与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感染患者308例(糖尿病足Wagner分级2级58例、3级103例、4级114例、5级33例)纳入研究组,单独糖尿病足患者314例纳入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病原菌特征,研究组、对照组及不同感染程度患者TLR信号通路指标,通过Pes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TLR信号通路与血清指标的相关性,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TLR信号通路与感染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胰岛素(FINS)水平高于对照组,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308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共分离病原菌37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32株占61.87%,革兰阳性菌137株占36.53%,真菌6株占1.60%;研究组外周血TLR-2、TLR-4、TLR-9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2级、3级、4级、5级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外周血TLR-2、TLR-4、TLR-9水平呈升高趋势(P<0.05); TG、FINS与TLR-2、TLR-4、TLR-9呈正相关(P<0.05); 25(OH)D与TLR-2、TLR-4、TLR-9呈负相关(P<0.05); TLR-2、TLR-4、TLR-9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TLR-2、TLR-4、TLR-9表达增加,且TLR-2、TLR-4、TLR-9水平与病情进展及疾病相关血清指标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诊治的新靶点。

    2023年12期 v.33 1823-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论著_外科感染研究

  •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病原菌及其血清miR-34a和miR-126与miR-16的诊断价值

    吴智慧;吴卫江;郑洁;俞岚;戈纯;黄丽丽;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病原菌及其血清微小核糖核酸-34a(miR-34a)、miR-126、miR-16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未继发肺部感染的患者分为非感染组48例,继发肺部感染的患者分为感染组102例;统计感染组患者病原菌,比较两组及不同病情重症颅脑损伤继发肺部感染患者血清miR-34a、miR-126、miR-16表达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34a、miR-126、miR-16及联合检测对重症颅脑损伤继发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102例感染组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0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3株占30.56%,革兰阴性菌73株占67.59%,真菌2株占1.85%,以鲍氏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感染组血清miR-34a、miR-16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血清miR-126水平低于非感染组(P<0.05);重度组血清miR-34a、miR-16水平均高于中度组、轻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重度组血清miR-126水平均低于中度组、轻度组,中度组低于轻度组(P<0.05);血清miR-34a、miR-16与重症颅脑损伤病情程度呈正相关,miR-126与重症颅脑损伤病情程度呈负相关(P<0.05);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高于血清miR-34a、miR-126、miR-16单独检测(P<0.05)。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血清miR-34a、miR-126、miR-16水平变化与患者病情程度及继发肺部感染密切相关,同时miR-34a、miR-126、miR-16联合诊断对重症颅脑损伤继发肺部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023年12期 v.33 1828-1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重症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和炎症因子及TLR4/NF-κB信号通路表达

    郑洁;吴卫江;吴智慧;俞岚;戈纯;黄丽丽;

    目的 研究重症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和炎症因子及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表达变化。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8月-2022年8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59例重症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31例)和未感染组(128例),统计两组一般资料及重症脑出血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情况,比较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TLR4/NF-κB信号通路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TLR4/NF-κB信号通路与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31例重症脑出血肺部感染患者共检出3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5株占64.10%,以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检出13株占33.3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株占2.56%;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TLR4、NF-κB、磷酸化NF-κB抑制蛋白(p-I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重症脑出血肺部感染患者血清TLR4、NF-κB、p-IκB蛋白、TNF-α水平与血清PCT、CRP、HMGB1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重症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的发生可引起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TLR4/NF-κB信号通路指标水平升高,TLR4/NF-κB信号通路指标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呈正相关。

    2023年12期 v.33 1833-1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急性胰腺炎患者脂代谢相关基因APOA5和APOC3多态性及其并发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影响因素

    郑娜;牛淑娟;王美玲;郭佳丽;付雷;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脂代谢相关基因APOA5、APOC3多态性及其并发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8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A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IPN分别纳入IPN组(n=35)和非IPN组(n=97);采用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PCR)扩增APOA5基因rs619054、APOC3基因rs138326449位点目的序列,反应结束后在凝胶成像分析仪中观察分型结果。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取患者性别、年龄、AP程度、发病原因、禁食时间和静脉营养时间等临床资料,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P患者并发IPN的影响因素。结果 IPN组和非IPN组APOA5基因rs619054位点、APOC3基因rs138326449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分布与理论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IPN组APOA5基因rs619054位点携带AA基因型频率、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非IPN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程度、禁食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携带APOA5基因rs619054位点AA基因型均为AP并发IPN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携带APOA5基因rs619054位点AA基因型显著增加AP患者IPN风险。

    2023年12期 v.33 1838-1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初次关节置换患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术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易感性的关联

    文华林;张家金;林俊;黄文凭;苏松川;彭正刚;

    目的 探讨初次关节置换患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基因多态性与术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易感性的关联。方法 选择四川省岳池人民医院骨科2018年12月-2021年12月初次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情况分为PJI组和非PJI组,各40例。采用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PCR)法分析不同患者GCSF基因rs3917924位点携带基因型情况,调查并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部位和术前窦道情况;统计所有患者微生物培养结果、外周血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哈迪-温伯格平衡(HWE)检验结果显示PJI组和非PJI组GCSF基因rs3917924位点实际频数和理论频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JI组GCSF基因rs3917924位点携带TT基因型、T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非PJI组(P<0.05); PJI组携带TT基因型患者和携带CC/CT型患者微生物培养结果、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T组外周血CRP、ESR水平高于CC/CT组(P<0.05)。结论 GCSF基因rs3917924位点携带TT基因型增加初次关节置换术后PJI风险,但与疼痛程度无关。

    2023年12期 v.33 1843-1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烧伤科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其耐药性

    杨艳辉;谭继平;张芬;姜春涞;谭惠月;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医院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危险因素及其耐药性。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6月于恩施州中心医院烧伤科住院的患者,感染MRSA纳入感染组(n=80),同期感染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患者纳入对照组(n=50),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烧伤科患者医院感染MRSA的危险因素,并统计其耐药性。结果 Ⅲ度烧伤、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侵入操作时间、贫血时间、低蛋白时间是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对青霉素菌株耐药率较高(100.00%),其次是克林霉素(92.50%)、红霉素(85.00%);对照组对青霉素菌株耐药率较高(96.00%),其次是克林霉素(68.00%)、红霉素(68.00%);感染组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Ⅲ度烧伤、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侵入操作时间、贫血时间、低蛋白时间是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MRSA对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性较高。

    2023年12期 v.33 1847-1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论著_妇儿感染研究

  • 宫颈癌患者术后泌尿系统大肠埃希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其耐药性

    段太美;龚绍江;任赛;李小兰;杨淑婷;王以容;

    目的 探究宫颈癌根治术后泌尿系统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4月-2022年7月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泌尿系统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分析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并以同期未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的宫颈癌根治术治疗患者104例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患者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宫颈癌根治术后泌尿系统感染495例,其中大肠埃希菌感染率为21.01%(104/495),标本采集合格率为98.11%(104/106); 104株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表型中,野生型占比高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CTX-M型)、产耐酶抑制剂青霉素酶型、氨基糖苷类耐药型及高产头孢菌素酶型,ESBLs(非CTX-M型)占比高于产耐酶抑制剂青霉素酶型、氨基糖苷类耐药型、高产头孢菌素酶型(P<0.05);野生型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低,ESBLs(CTX-M型)、ESBLs(非CTX-M型)、产耐酶抑制剂青霉素酶型、氨基糖苷类耐药型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等耐药率较高;年龄、开腹手术、尿管留置时间、合并糖尿病、术后出现尿潴留是宫颈癌根治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 宫颈癌根治术后泌尿系统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表型主要为ESBLs型,各耐药表型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等耐药率均较高,且年龄、开腹手术、尿管留置时间、合并糖尿病、术后尿潴留等可增加宫颈癌根治术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风险。

    2023年12期 v.33 1851-1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绝经后期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及其抗菌疗效

    叶秋枫;谢蕾;邵小平;徐凯进;

    目的 探讨绝经后期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耐药特征及抗菌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平院区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绝经后期患者96例,采集感染部位分泌物,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研究组给予注射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均治疗7 d。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IL-6。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病原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96例患者样本经病原菌培养,共分离出79株病原菌(82.2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1.52%)和大肠埃希菌(26.58%)为主。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吡肟和氨曲南耐药率最高,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最高(均为10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最高(94.12%);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最高(100.00%);治疗后,研究组血清CRP、TNF-α、IL-8和IL-6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2);研究组病原菌总清除率(75.00%)高于对照组(54.17%)(P=0.033)。结论 绝经后期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较多,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高,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患者术后感染的效果优于左氧氟沙星,两者安全性均较好。

    2023年12期 v.33 1856-1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HLA基因多态性和生殖道微生物感染与复发性流产的关联

    兰俊;赵俐;林怀忠;隗洪进;

    目的 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多态性、生殖道微生物感染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复发性流产(RSA)患者84例临床资料,设为RSA组,另选取同期医院自愿行人工流产的孕妇50例为对照组。微生态检查生殖道微生物;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HLA-G、HLA-C和HLA-DQB1基因多态性。结果 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和淋球菌(NG)为主要感染病原体,RSA组CT、UU和NG感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RSA组14 bp基因杂合子(+14 bp/-14 bp)的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插入纯合子(+14 bp/+14 bp)的基因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RSA组HLA-C1/C2基因型占显著优势(P<0.05),对照组孕妇占优势的基因型为HLA-C1/C1。RSA组HLA-C基因杂合子(HLA-C1/C2)的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纯合子(HLA-C1/C1或HLA-C2/C2)的基因频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RSA组HLA-DQB1*0201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HLA-DQB1*0302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RSA组HLA-DQB1第57位为非天门冬氨酸的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殖道微生物感染及HLA基因多态性与RSA发生有关。

    2023年12期 v.33 1861-1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感染性肺炎新生儿SAA与cTnT和sTREM-1水平及其诊断价值

    张萍;崔婷婷;王永强;郝慧娟;耿敏;

    目的 分析感染性肺炎新生儿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血清肌钙蛋白T(cTnT)、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型受体-1(sTREM-1)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200例感染性肺炎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期150名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SAA、cTnT、sTREM-1表达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AA、cTnT、sTREM-1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SAA、cTnT、sTREM-1高于对照组(P<0.05);重症肺炎患儿SAA、cTnT、sTREM-1高于轻症肺炎患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新生儿危重评分(NCIS)、SAA、cTnT、sTREM-1是新生儿发生感染性肺炎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与SAA、cTnT、sTREM-1单项诊断相比,三项联合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诊断价值较高(P<0.05)。结论 SAA、cTnT、sTREM-1高表达于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随着新生儿肺炎的加重,SAA、cTnT、sTREM-1表达逐渐升高,可用于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诊断。

    2023年12期 v.33 1866-1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儿童恶性血液病并发血流感染病原学与临床特征

    靳晶;虞涛;

    目的 探讨儿童恶性血液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学特征、细菌的耐药性及炎症指标变化,为预防及治疗血流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2年6月武汉儿童医院97例血流感染恶性血液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性数据。结果 女童38例,男童59例,年龄分布4个月~15岁;42.27%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9.90%为急性髓系白血病;70.10%患儿处于粒缺状态,73.20%患儿有留置中心静脉管;革兰阳性菌感染占53.40%,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和链球菌属为主;肠杆菌目细菌中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55.00%,阿米卡星及替加环素100.00%敏感,其中9株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的抗菌药物均敏感,13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儿中,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菌株有2例。革兰阳性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均为100.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耐药率分别为90.91%、86.36%和90.91%,草绿色链球菌中青霉素耐药率33.33%;革兰阴性菌组血流感染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组(P<0.05)。结论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杆菌目及草绿色链球菌为恶性血液病儿童血流感染常见菌,病原菌药敏结果发布前使用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可用于抗血流感染经验性预防用药;临床需加强患儿皮肤黏膜护理及集束化导管护理措施,有利于降低血流感染的发生。

    2023年12期 v.33 1870-1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学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TING和TBKI与ISG15表达水平

    文新妹;韦钰链;黄儒;罗敏;黄翠英;

    目的 探讨感染性腹泻患儿病原菌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TANK结合激酶1(TBK1)和外周血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的表达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12月百色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感染性腹泻患儿104例设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健康儿童90名作为对照组,统计感染性腹泻患儿临床特征,收集患儿粪便样本进行病原微生物鉴定和耐药性分析;抽取所有入组儿童外周血,检测PBMC中STING、TBK1和ISG15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BMC中STING、TBK1和ISG15表达水平对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效能。结果 感染性腹泻患儿临床表现多为腹泻及排便异常,53.85%患儿伴有腹胀腹痛,43.27%患儿以稀水便为主,41.35%患者伴有发热症状;革兰阴性菌和病毒是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革兰阴性菌共51株占49.04%,以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为主;病毒共43株,占41.35%,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主;研究组患儿PBMC中STING、TBK1和ISG15的相对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病毒感染组相比,细菌感染组患儿PBMC中STING、TBK1和ISG15的相对mRNA水平更高(P<0.05);当STING>1.43、TBK1>1.29、TBK1>1.47时诊断感染性腹泻效能最佳(P<0.05),当PBMC中STING>1.88、TBK1>1.65、ISG15>1.91时诊断感染源效能最佳(P<0.05)。结论 感染性腹泻患儿的主要致病微生物为细菌和病毒,患儿PBMC中STING、TBK1和ISG15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在细菌性感染中水平更高,其表达水平的变化与感染性腹泻的发病以及感染来源有关。

    2023年12期 v.33 1875-1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荆州地区学龄前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人腺病毒基因型

    覃军;陈玲;邓蓉蓉;胡荆江;

    目的 探讨荆州地区学龄前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人腺病毒(HAdV)基因型。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荆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学龄前儿童735例为研究对象。采集鼻咽深部分泌物标本,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法对标本中13种呼吸道病毒进行检测,从病毒分布情况、季节因素,以及患儿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并对人腺病毒(HAdV)基因分型进行分析。结果 735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共检出7种病毒阳性258例,检出率35.10%;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率最高为12.24%(90/735),其次为HAdV 8.44%(62/735);不同季节患儿总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SV、副流感病毒2(PIV2)、副流感病毒3(PIV3)、HAdV在4个季节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患儿总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RSV、PIV3、HAd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儿RSV检出率高于女性患儿(P<0.05); 62例HAdV阳性患者中,检出C组49例(HAdV2 20例、HAdV5 14例、HAdV1 12例、HAdV6 3例),B组、E组分别11例(HAdV3 8例、HAdV7 3例)、2例(HAdV4 2例)。结论 荆州地区学龄前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以RSV、HAdV感染为主,且其分布存在季节、年龄和性别的差异。

    2023年12期 v.33 1880-1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预测模型构建

    丁军;谢蕾;毛月燕;董国丽;

    目的 应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SVE)预后预测模型,与经典Logistic多因素回归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不同算法模型的预测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2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平院区收治的210例SVE患儿,均接受临床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患儿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可能影响SVE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筛选影响SVE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构建经典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运用R软件构建随机森林预测模型、支持向量机(SVM)预测模型,绘制3种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比各预测模型RO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曲线下面积等指标。结果 210例患儿均未失访,且无死亡病例,其中预后不良组50例、预后良好组160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惊厥持续状态、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脑电图中重度异常、合并应激性高糖、脑脊液蛋白高是影响SVE患儿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的5个危险因素分别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随机森林预测模型、SVM预测模型,结果显示3种预测模型的敏感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80%,其中SVM预测模型拥有最高的敏感度、准确度、曲线下面积(AUC)、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00%、86.10%、0.913、87.90%,均高于Logistic预测模型的88.90%、82.70%、0.891、84.60%,随机森林预测模型的90.20%、83.20%、0.862、85.70%。结论 机器学习算法中SVM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SVE患儿不良预后,影响SVE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可基于上述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以改善SVE患儿预后。

    2023年12期 v.33 1885-1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论著_感染管理研究

  • 2019-2021年四川省某三甲中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所致直接经济负担

    贾吕曦;张文胜;罗梅;陈红;

    目的 探讨四川省某三甲中医院医院感染所致直接经济负担。方法 回顾性收集四川省某三甲中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住院患者全部信息,将所有非医院感染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清洗数据后就医院感染组住院患者与对照组住院患者进行倾向值评分匹配,匹配结果进行Fisher-Pitman置换检验,分析该中医院医院感染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费用、住院日数以及住院费用的影响。结果 该三甲中医院3年医院感染患病率为0.49%(883/179 439),经倾向值评分匹配后,医院感染组抗菌药物费用较对照组平均多支出4 927.76元(P<0.001),增加费用为对照组的2.39倍;医院感染组住院日数比对照组平均延长18.00日(P<0.001),增加日数为对照组的1.00倍;医院感染组住院费用比对照组平均多支出38 377.99元(P<0.001),增加费用为对照组的1.32倍。结论 倾向值评分匹配增加了医院感染组与对照组的直接经济负担组间可比性,中医院的医院感染大幅增加住院患者的住院日数、抗菌药物费用以及住院费用。中医院除积极落实中医特色诊疗相关感控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外,应该切实发挥中药特色,降低中医院医院感染抗菌药物费用负担。

    2023年12期 v.33 1890-1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基于三级网络管理模式的医院感染防控网格化实践及效果评价

    吕建峰;贾丽燕;王林娟;王清秀;邓爱军;

    目的 构建基于三级网络管理模式下的医院感染防控网格化管理体系,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网格化实践,并对其成效开展效果评价。方法 2018年以来,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积极借鉴网格化管理理念,构建医院感染防控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划分感控网格、明确感控网格管理人员职责、多维度、多层面量化履职考核、开展系统化感控培训、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指标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比较网格化体系实践前后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指标变化趋势,评估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结果 医院感染防控网格化体系实践后,医院感染发生率由1.23%下降至0.9%,医院感染现患率由2.45%下降至2.01%,医院感染漏报率由5.72%下降至1.74%,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56.18%提高至89.24%,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由69.58%提高至86.34%,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50.40%下降至39.91%,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由48.95%提高至59.44%,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由1.63‰下降至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药耐药菌检出率由14.03%降至10.66%,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由99.25%提高至99.31%,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14.16%降至12.86%(P<0.05)。结论 通过基于三级网络管理模式的医院感染防控网格化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医院感染防控能力持续提升,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显著提高。

    2023年12期 v.33 1895-1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6 ]
  • 发热门诊应对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构建

    赵洪峰;王淑颖;胡炜;聂世姣;费莹;石尚世;储华英;金燕琪;

    目的 构建发热门诊应对突发传染病感染防控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方法 通过国家规范标准、文献查阅分析及头脑风暴法,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组织26位专家开展2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结果 形成了包括组织管理、位置与布局、工作流程、人员管理、通排风及空调、医疗废物与污水、资源储备、信息化设备8个一级指标和33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发热门诊应对突发传染病感染防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所有指标的重要性、可操作性平均得分均>4分,位置与布局(0.1638)、组织管理(0.1500)、人员管理(0.1379)指标的权重较大。利用各评价指标及权重确立评价模型。结论 发热门诊应对突发传染病感染防控能力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针对性强,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可为不断强化发热门诊应对突发传染病的感染防控能力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023年12期 v.33 1900-1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4 ]
  • 入住无菌层流床联合风险控制模式护理对白血病患儿化疗感染的预防效果

    张宁;王晓宇;刘丹;马丽;

    目的 探究风险控制模式护理对无菌层流床入住的白血病患儿化疗感染预防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2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化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风险控制模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感染情况、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感染率为22.22%(14/63)低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20)。结论 风险控制模式护理应用于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治疗入住无菌层流床,可有效降低患儿的感染率,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2023年12期 v.33 1906-19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综述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研究进展

    蒋冠华;侯思伟;董蓉琳;潘兰霞;张琦;江英婵;徐立然;

    医务人员处在医疗环境当中,与各种可能有害健康的因素接触密切,进而导致医务人员群体增加职业暴露风险。一旦出现职业暴露将严重影响医疗工作正常进行,同时也给医务工作人员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创伤。因此本文对近年来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进行总结,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类别,以及职业防护措施的实施情况,为相关管理者和医务工作者从多角度加强职业防护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减少相关职业暴露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2023年12期 v.33 1910-1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下载次数:4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1 ]
  • 长新冠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陈琳;鲁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3年后,急性感染后患有长期症状的患者数量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这些症状被统称为“长新冠”综合征,最近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后新冠综合征”。无论初始疾病的严重程度如何,“长新冠”综合征都会或多或少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其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长新冠”综合征的表现也存在着异质性,本文选择了对“长新冠”症状的病理生理学提出假设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望解释“长新冠”症状的发病机理,从而获得更有效的治疗。

    2023年12期 v.33 1916-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下载次数:26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