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论著_基础研究

  • 铜绿假单胞菌诱导肺炎大鼠sST2/IL-33及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表达

    王晓静;杨洋;滑红杰;李德保;郭占元;

    目的 探究铜绿假单胞菌诱导肺炎大鼠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ST2)/白细胞介素(IL)-33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和意义。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肺炎12 h组、肺炎1 d组、肺炎3 d组、肺炎5 d组、肺炎7 d组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鼻滴铜绿假单胞菌菌液建立肺炎大鼠模型,检测大鼠肺功能指标,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Th17、Treg,收集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常规培养并计数菌落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酶联免疫法检测BALF中sST2、IL-33、IL-17、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肺炎组大鼠BALF菌落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BALF中sST2、IL-33、IL-17、IL-23、TNF-α、IL-1β、外周血Th17水平和Th17/Treg均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外周血Treg水平为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于5 d达到最低(P<0.05),用力肺活量(FVC)、0.3 s用力呼吸容积(FEV0.3)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各组大鼠BALF中sST2和IL-33水平分别与Th17/Treg、IL-17、IL-23、TNF-α、IL-1β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外周血sST2/IL-33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免疫平衡,参与铜绿假单胞菌诱发肺炎过程,在疾病急性发作期具有重要作用。

    2023年13期 v.33 1921-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论著_内科感染研究

  • 疑似肺结核患者肺泡灌洗液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分布及抗结核药物耐药性

    李红玲;李煜堃;董文明;郑迪;余思婕;宋言峥;

    目的 分析疑似肺结核患者肺泡灌洗液(BALF)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菌种分布及抗结核药物耐药性。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10月舟山医院收治的疑似肺结核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58例诊断为NTM肺病(NTM肺病组),82例诊断为肺结核(肺结核组),总结NTM肺病临床特征、菌种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NTM肺病组既往患支气管扩张比例高于肺结核组(P<0.05);NTM肺病组血中性粒细胞占比低于肺结核组,白蛋白水平、支气管扩张影比例高于肺结核组(P<0.05);NTM肺病组BALF样本中共分离缓慢生长群39株(67.24%),其中胞内分枝杆菌最多(22株),快速生长群19株(32.76%),其中龟/脓肿分枝杆菌最多(18株);NTM肺病主要致病菌胞内分枝杆菌对氯法齐明耐药率为4.54%,对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卷曲霉素、对氨基水杨酸、卡那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率均高于70.00%;龟/脓肿分枝杆菌对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耐药率为100.00%,对剩余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80.00%。结论 NTM肺病缺乏特异性临床特征,致病菌以胞内分枝杆菌、龟/脓肿分枝杆菌为主,对常规抗结核药物耐药性较高。

    2023年13期 v.33 1926-1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影像学CT特征与血清TNF-α对HIV感染合并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王娜;冯成军;谢子龙;翁远兰;胡杨;霍大浪;

    目的 分析影像学CT特征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合并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20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HI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52例为研究组,将同时期医院接诊的5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入院第1天肺部CT检查结果及血清TNF-α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HIV感染合并肺结核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斑片实变、多发空洞、胸腔积液、多发结节、淋巴结肿大患者占比及TNF-α水平升高,单发空洞患者占比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结核分型患者血清TNF-α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I型患者相比,Ⅱ、Ⅲ、Ⅳ型TNF-α水平升高(P<0.05),与Ⅱ型患者相比,Ⅲ、Ⅳ型TNF-α水平升高(P<0.05),与Ⅲ型患者相比,Ⅳ型TNF-α水平升高(P<0.05)。与斑片实变、单发空洞、多发空洞、胸腔积液、多发结节、淋巴结肿大、TNF-α水平单项诊断相比,七项联合对HIV感染合并肺结核肺的诊断价值较高(P<0.05)。结论 HIV感染合并肺结核可以使用影像学CT特征及血清TNF-α进行诊断,诊断价值较高,具有使用价值。

    2023年13期 v.33 1931-1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 ]
  • 血清PCT、NLR、PLR及CPIS评分对危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及短期预后的价值

    陈悦;刘小煜;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对危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诊断及短期预后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12月安阳市人民医院90例危重症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VAP分为VAP组26例与非VAP组64例,并根据28 d病死情况分为死亡组16例与非死亡组74例。分析影响VAP发生及28 d死亡的因素,并采用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GCS评分<3分、通气后48 h CPIS评分升高是VAP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通气后48 h PCT、NLR、PLR及CPIS评分联合对VAP发生的预测价值更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并发VAP是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并发VAP、GCS评分、通气后72 h NLR和PLR联合对28 d死亡的预测评估价值更高(P<0.05)。结论 通气后48 h PCT、NLR、PLR、CPIS评分升高可明显增加危重患者VAP发生风险,且上述指标联合预测VAP发生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此外脑外伤,并发VAP,GCS评分<3分,通气后72 h NLR、PLR升高可增加危重患者28 d死亡风险,同样联合对危重患者28 d死亡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3年13期 v.33 1935-1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3 ]
  • 血清MMP-9和SAA水平对非小细胞肺癌胸部放射治疗后重症放射性肺炎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

    梁春梅;丁国伟;李永友;

    目的 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胸部放射治疗后重症放射性肺炎(SRP)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2年1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局部晚期NSCLC胸部放射治疗后发生SRP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20例和非肺部感染组66例。分别检测放疗前及放疗结束时血清MMP-9和SAA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MMP-9和SAA对患者SRP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放疗前1 d两组患者血清MMP-9、SAA水平及肺功能指标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放疗后1月肺部感染组血清MMP-9、SAA水平高于非肺部感染组,但肺部感染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用力肺活量(FVC)低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血清MMP-9、SAA联合预测SRP患者肺部感染灵敏度、特异性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二者单独检测(P<0.05)。结论 血清MMP-9和SAA水平可提示SRP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二者联合应用可作为SRP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可靠指标。

    2023年13期 v.33 1940-1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 ]
  •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肺部感染病原菌及血清D-D、PCT、SACE变化和意义

    谈再丽;邵杨杨;张媛;杨楠;田霞;

    目的 探究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血清D-2聚体(D-D)、降钙素原(PCT)、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SACE)变化和意义。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0年12月天津市安定医院收治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223例,按照是否并发医院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37例和未感染组186例。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取感染组患者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和鉴定。收集两组患者晨起空腹外周血,检测血清D-D、PCT及SACE水平。结果 合并内科疾病、口腔护理和排痰护理是导致感染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P<0.05)。37例老年精神分裂症并发医院肺部感染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共分离出4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细菌13株,占28.26%,革兰阴性细菌31株,占67.39%,真菌2株,占4.35%。与未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患者血清D-D、PCT及SACE水平上调(P<0.05)。血清D-D水平>0.73μg/L、PCT水平>1.02 ng/ml、SACE>40.95 U/ml及三者联合时,预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8、0.789、0.850、0.900,三者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最高(P<0.05)。结论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受革兰阴性细菌入侵引发肺部感染,感染患者早期血清D-D、PCT及SACE水平明显升高,这三个血清学指标的联合检测可预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肺部感染。

    2023年13期 v.33 1944-1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MRSA感染耐药性、分子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李哲;王春雷;姜新;

    目的 探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继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耐药性、分子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20年5月-2022年5月长春工业大学医院收治的160例老年COPD继发感染患者,行病原学检查、MRSA鉴定、药敏试验,分析COPD继发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RSA耐药基因、毒力基因。结果 160例患者检出病原菌257株,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28例患者为MRSA感染,MRSA检出率60.87%(28/46),其余132例患者非MRSA感染;MRSA对β-内酰胺类药100.00%耐药,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100.00%敏感;MRSA毒力基因以fnbA、hla、hld阳性率最高为100.00%,耐药基因以mecA阳性率最高为100.00%;MRSA组病程≥3年、合并糖尿病、混合感染、气管切开/插管操作、机械通气、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细菌分离前住院≥7 d、使用抗菌药物≥5次/年、使用免疫抑制剂比例高于非MRSA组(P<0.05);合并糖尿病、使用抗菌药物是影响老年COPD患者继发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COPD患者继发MRSA感染率较高,MRSA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且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故应重点关注合并糖尿病、使用抗菌药物≥5次/年的MRSA感染高危者,合理用药。

    2023年13期 v.33 1949-1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 ]
  • AQP4、S100β基因在感染性脑积水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普贤;亓爱红;李强;孙震;韩新文;

    目的 分析水通道蛋白4(AQP4)、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基因在感染性脑积水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3月于青岛滨海学院附属医院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积水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合并细菌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49例、未感染组71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AQP4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100β表达。Pearson相关性对AQP4、S100β相关性进行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QP4、S100β对感染性脑积水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S100β、AQP4表达较高、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APACHEⅡ)、视觉模拟评分(VAS)较高(P<0.05),在感染性脑积水疾病中,APACHEⅡ正相关于VAS,AQP4正相关于S100β(P<0.05)。与轻症感染性脑积水患者比较,重症感染性脑积水患者S100β、AQP4表达较高(P<0.05),ROC曲线显示,AQP4、S100β联合检测对感染性脑积水的预测价值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 AQP4、S100β在感染性脑积水疾病中表达异常升高,可作为感染性脑积水的基因检测指标。

    2023年13期 v.33 1954-1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

    陈小丽;庄乙君;刘华;符名勇;杨琳;

    目的 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2022年12月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0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40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64例,分离出7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8株,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4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合并糖尿病、置管时间、导管类型、透析时间、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置管时间>14 d、导管类型为临时导管、透析时间≥1年、血红蛋白≤90 g/L、白蛋白<30 g/L。

    2023年13期 v.33 1958-1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CCND1基因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易感性的关联

    李文慧;王小娜;司亚娟;张银鸽;王艳;高云;

    目的 分析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基因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易感性的关联。方法 选择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2例胃癌患者为胃癌组和7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慢性胃炎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产物直接测序技术检测CCN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多态性。结果 胃癌组Hp感染阳性率(67.07%)和慢性胃炎组(60.0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CCND1基因rs9344位点AA、AG、GG基因型及A、G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p感染阳性患者中,两组CCND1基因rs9344位点AA、AG、GG基因型及A、G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阴性患者中,两组CCND1基因rs9344位点AA、AG、GG基因型及A、G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Hp感染阳性患者中,在隐性遗传模式下,两组CCND1基因rs9344位点AA和AG+GG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阳性AA基因型和Hp感染阳性AG+GG基因型胃癌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及CCND1基因rs9344位点AA基因型与胃癌易感性及预后密切相关,Hp感染阳性AA基因型携带者胃癌易感性增加,术后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2023年13期 v.33 1962-1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p53、COX-2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联

    钱磊;刘地发;徐杰;李春香;周捷波;

    目的 探究53抑癌基因(p53)、环氧化酶-2(COX-2)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感染Hp分为单纯胃癌组23例和胃癌合并Hp感染组59例,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检测p5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625895(A/G)、rs1042522(C/G)和COX-2基因SNPs位点rs3218625(A/G)、rs689466(A/G)的多态性,分析p53、COX-2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患者Hp易感性的关系,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53、COX-2基因型与Hp感染胃癌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 两组TNM分期、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血清p53、COX-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胃癌组和胃癌合并Hp感染组p53基因rs1625895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s1042522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基因rs3218625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s689466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53(rs1042522)CC基因型、COX-2(rs689466)AA基因型是Hp感染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53基因的rs1042522位点和COX-2基因的rs689466位点可能与胃癌患者Hp易感性相关,其中rs1042522位点C等位基因和rs689466位点的A等位基因为致病基因。

    2023年13期 v.33 1967-1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IFNGR1基因多态性与成人慢性胃炎并发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治疗后预后的关联

    王婷;程苗;任乐;范顺太;赵景颇;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表面受体复合物(IFNGR1)基因多态性与成人慢性胃炎并发幽门螺杆菌(Hp)感染根除治疗后预后的关联。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3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胃炎并发Hp感染患者239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四联Hp根除方案治疗,疗程为10 d,疗程结束停药4~6周后进行根除疗效评估,据此将患者分为根除组136例和未根除组10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扩增IFNGR1基因rs1327475位点目的片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Hp特异性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抗体,以临界值判断其毒力,并记录慢性胃炎并发Hp感染复发情况。结果 未根除组与根除组IFNGR1基因rs1327475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整体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未根除组携带AA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根除组(P<0.05);未根除组携带IFNGR1基因AA基因型患者复发率高于携带GG/GA型患者(P<0.05),两组Hp负荷、Hp毒力亚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FNGR1基因rs1327475位点多态性显著影响本地区慢性胃炎并发Hp感染人群根除治疗效果,且对疾病复发有一定影响。

    2023年13期 v.33 1972-1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宣肺化浊加减方治疗甘肃省223例Omicron新冠感染的临床疗效

    谢莹莹;岳红梅;王嘉琪;魏雅倩;魏继芳;宋佩佩;刘南玉;

    目的 评价宣肺化浊加减方联合西医治疗甘肃省Omicron新冠感染(COVID-19)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2年3月6日-2022年4月30日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23例Omicron 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103例和对照组120例,研究组应用宣肺化浊加减方联合西医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肺部病灶吸收率、住院时间,并评估宣肺化浊加减方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ea)、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较前增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升高和白细胞计数、CRP、IL-6水平下降(P<0.05)。两组肺部病灶吸收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与入院时相比,研究组核酸转阴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抗体阳性率升高(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 宣肺化浊加减方联合西医治疗可减轻Omicron COVID-19的炎症,促进肺部病灶的吸收,缩短住院时长,且安全性好。

    2023年13期 v.33 1976-1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论著_外科感染研究

  • 神经外科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其与TLR4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单荣芳;姜萍;严红燕;倪娟;季建红;蒋雅琼;吴辉;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危险因素及其与Toll样受体4(TLR4)Thr399Ile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神经外科ICU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MDRB感染分为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76例,比较两组TLR4 Thr399Ile基因型分布,分析MDRB感染情况,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神经外科ICU患者MDRB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TLR4 Thr399Ile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CC基因、C等位基因低于对照组(P<0.05);34例MDRB感染患者共分离MDRBs 4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9株占比46.34%,革兰阴性菌22株占比53.6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的耐药性较高,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的耐药菌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高,对四环素的耐药性较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TLR4 Thr399Ile位点T基因均为影响神经外科ICU患者MDRB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TLR4 Thr399Ile位点T基因是神经外科ICU患者MDRB感染的易感基因,临床可依据入住ICU时间>7 d、机械通气时间>7 d等高危因素制定预防措施。

    2023年13期 v.33 1981-1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 ]
  •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重症瓣膜病术后肺部感染易感性及预后的关联

    周家旺;彭冉;胡振东;郑月月;王奇;王鹏;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重症瓣膜病术后肺部感染易感性及预后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行瓣膜置换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重症瓣膜病患者82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后未并发肺部感染患者36例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根据术后住院期间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69例和死亡组13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采集外周静脉血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VDR基因Fok1、TaqI和BsmI位点基因多态性。结果 82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89株,以革兰阴性菌株为主(75.28%,67/89)。VDR基因Fokl基因型(TT/TC/CC)和等位基因(T、C)频率在研究组和对照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TaqI基因型(CC/CT/TT)和等位基因(C、T)频率,BsmI基因型(GG/GA/AA)和等位基因(G、A)频率在研究组和对照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82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中,VDR基因Fokl、TaqI和BsmI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术后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VDR基因Fokl基因多态性与重症瓣膜病术后肺部感染易感性密切相关,携带C等位基因增加术后肺部感染风险;VDR基因Fok1、TaqI和BsmI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术后临床转归无明显关系。

    2023年13期 v.33 1986-1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及其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郭绍洪;程庆;蔡笃森;黄家伟;陈金山;

    目的 探讨老年前列腺增生(BPH)术后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0年9月在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术治疗的108例老年BPH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出现术后尿路感染分为感染组22例、非感染组86例,分析病原菌分布、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指标及炎性因子。结果 22例患者标本中分离出24株病原菌,主要包含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尿潴留导尿、手术时间是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TGF-β1、Smad4、白细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TNF-α)高于未感染组,Smad7低于未感染组(P<0.05),且随感染加重,TGF-β1、Smad4、IL-1β、PGE2、TNF-α升高,Smad7降低(P<0.05);合理用药后转归良好。结论 TURP术后尿路感染会导致TGF-β1/Smads信号通路改变,可能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相关,但通过合理用药及针对性干预,可使预后转归良好。

    2023年13期 v.33 1991-1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Dectin-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根治术后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联

    马玉;邹萌;王雪梅;侯晓丹;任朗;

    目的 探究树突状细胞相关C型凝集素受体2(Dectin-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根治术后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124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IFI分为IFI组39例和非IFI组85例。调查患者病历档案收集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发生IFI的危险因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Dectin-2、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EFLP)技术检测Dectin-2基因rs1104541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IFI组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10 d及进行辅助化疗占比高于非IFI组(P<0.05),但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高血压分布占比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是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继发IFI的危险因素(P<0.05);IFI组患者Dectin-2、IL-1β和IFN-γ水平高于非IFI组(P<0.05);rs11045418位点CC基因型是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继发IFI的保护因素(P<0.05),但两组rs11045418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数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Dectin-2基因rs11045418位点CC基因型可能降低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继发IFI风险,血清Dectin-2水平在IFI患者中也异常升高。

    2023年13期 v.33 1996-1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胃癌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价值

    鲁艺;钮一平;杨金旭;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22年5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12例胃癌切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36例、非感染组17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24 h实验室指标,感染组患者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胃癌术后感染发生的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后24 h实验室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 36份痰液样本共检出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46株,占67.65%,革兰阳性菌26株,占29.41%,真菌2株,占2.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手术时间及置管时间是胃癌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24 h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84,灵敏度为90.33%,特异度为86.54%。结论 胃癌术后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糖尿病、手术时间及置管时间可以增加术后肺部感染风险,术后24 h Alb、Hb、CRP、PCT联合检测对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3年13期 v.33 2000-20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外伤后感染创面并骨外露的临床效果

    杨伟渊;袁云发;秦建华;辛增桃;米子靖;

    目的 探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外伤后感染创面并骨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杭州整形医院收治的84例手外伤后感染创面并骨外露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研究组42例。对照组给予游离皮瓣修复,研究组给予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的治疗有效率、治疗满意度,手术、创面愈合及术后抗感染药物使用的时间、皮瓣色泽正常比例,术后手部功能恢复情况,术前、术后6个月的炎性因子,随访期间的并发症。结果 术后6个月,研究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总体功能、工作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外观及对手的满意度评分更高;疼痛评分更低(P<0.05)。研究组手术、创面愈合及术后抗感染药物使用的时间更短(P<0.05)。术后6个月,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肪酶(LPS)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更低(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总满意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21.43%(P<0.05)。结论 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可缩短手术时间、创面愈合的时间,能够有效预防手外伤后感染创面并骨外露患者术后感染,减轻患者炎症反应,促进患者手部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3年13期 v.33 2005-2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深部切口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

    陆金琴;王强;黄汇钦;吴江锋;付丽华;周玲花;

    目的 探究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深部切口感染(SSDI)的病原菌分布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0年3月在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行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且随访≥1年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SSDI诊断标准确定发生SSDI病例,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发生SSDI的危险因素。结果 350例患者中发生SSDI者20例,共分离出病原菌2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株16株,占比69.5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株6株,占比26.09%,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真菌1株,占比4.3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饮酒、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前血清白蛋白均与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患者发生SSDI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合并糖尿病均是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患者发生SSD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医院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患者发生SSDI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要菌种,BMI≥25 kg/m~2、合并糖尿病均是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患者发生SSDI的危险因素。

    2023年13期 v.33 2010-2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关节液HBP、CRP、血沉及miR-146a水平对老年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价值

    杨俊涛;张晓越;卢宏涛;任世超;焦杰;

    目的 探究关节液肝素结合蛋白(HBP)、C-反应蛋白(CRP)、血沉及微小RNA(miR)-146a水平对老年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J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庆阳市人民医院在2019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的196例老年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相关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出现PJI将患者分为感染组36例与未感染组160例,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关节液HBP、CRP、血沉及miR-146a水平,分析其在PJI诊断及治疗疗效评估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感染组患者关节液HBP、CRP、血沉及miR-146a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关节液HBP、CRP、血沉、miR-146a用于PJI诊断曲线下面积(AUC)为0.693、0.697、0.692、0.786,四指标联合用于PJI诊断AUC值为0.931;治疗无效组患者关节液HBP、CRP、血沉、miR-146a水平高于治疗有效组(P<0.05);关节液HBP、CRP、血沉、miR-146a用于PJI患者治疗疗效预测AUC为0.738、0.741、0.647、0.794,各指标联合对PJI患者治疗疗效预测AUC值为0.900。结论 老年关节置换术后PJI患者关节液HBP、CRP、血沉、miR-146a水平异常上升,四指标联合用于PJI诊断以及PJI患者治疗疗效评估有一定价值。

    2023年13期 v.33 2014-2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肺部感染病原学及血清TNF-α、CRP和PCT水平

    张慧弟;冯秋雨;崔敏;田雨;陈志颖;

    目的 分析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肺部感染病原学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9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纳入感染组,其中轻度感染38例、中度感染68例、重度感染33例,另择同期122例多发性骨髓瘤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纳入未感染组,143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各组血液指标与呼吸功能水平及相关性。结果 139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6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2株,占比61.82%。健康对照组、未感染组、感染组血清TNF-α、CRP、PCT,全血CD64,气道阻力(RAW)、响应频率(Fres)、气道平均压(Pmean)水平呈升高趋势,动态胸肺顺应性(Cdyn)水平呈降低趋势(P<0.05)。轻度、中度、重度感染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TNF-α、CRP、PCT,全血CD64,RAW、Fres、Pmean水平呈升高趋势,Cdyn水平呈降低趋势(P<0.05)。血液指标与感染程度、RAW、Fres、Pmean呈正相关,血液指标与Cdyn呈负相关(P<0.05)。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血清TNF-α、CRP、PCT,全血CD64表达增加,呼吸功能降低,且血液指标与患者感染程度、呼吸功能具有相关性。

    2023年13期 v.33 2018-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分泌性中耳炎衣原体感染血清学及 Toll样受体相关mRNA表达

    孔德杰;张智风;闻克银;张志德;陈海岩;王晓宇;

    目的 探究分泌性中耳炎(OME)衣原体感染血清学及Toll样受体(TLR)相关mRNA表达。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1年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OME患者126例为研究组,根据临床特征将研究组患者分为急性组31例、亚急性组42例和慢性组53例,另随机选取同期医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体检者105名为对照组。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及中耳积液肺炎衣原体(Cp)、沙眼衣原体(Ct)和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TLR2、TLR4 mRNA表达量。结果 研究组各亚组血清及中耳积液Ct阳性检出率比较:急性组>亚急性组>慢性组(P<0.05),各亚组血清及中耳积液Cp阳性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各组血清IL-1β、IL-8、IL-10水平比较:对照组<急性组<亚急性组<慢性组(P<0.05)。各组TLR2、TLR4 mRNA表达量比较:对照组<急性组<亚急性组<慢性组(P<0.05)。结论 衣原体是OME的重要致病微生物,Ct感染与OME病程关系密切;OME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异常升高,并与OME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TLR相关mRNA表达上调有关。

    2023年13期 v.33 2023-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JNK1基因多态性与中耳炎听力损失的关联

    黄寅;蔡轶伦;何花;李红梅;黄婷婷;林凌;

    目的 探讨C-JUN n末端激酶1(JNK1)基因多态性与中耳炎听力的关联。方法 选择武汉理工大学医院耳鼻喉科2018年1月-2021年5月因感染所致中耳炎入院接受治疗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听力计检测患者听阈中位数,分为听力损失较轻组33例和听力损失较重组33例。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发病部位、合并耳鸣和合并眩晕情况,检测所有患者气导听阈、骨导听阈、气骨导差、咽鼓管功能不良、鼓室病变和听骨链病变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序列片段。结果 听力损失较重组Rs9284位点携带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听力损失较轻组(P<0.05),两组rs9284位点TT、TG基因型、Rs11598320位点AA、AT和TT基因型和A/T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s9284位点携带GG型患者气导听阈高于TT/TG型,气骨导差低于TT/TG型(P<0.05);两组咽鼓管功能不良、鼓室病变和听骨链病变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JNK1基因rs9284位GG携带者感染所致听力损失较为严重,听力学表现较差,筛查该位点对于指导临床干预有一定意义。

    2023年13期 v.33 2028-2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半导体激光治疗轻中度种植体周围炎的效果

    李苏娜;宋文尚;刘子略;蔡世新;唐晓丽;

    目的 分析半导体激光治疗轻中度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及对龈下致病微生物含量和白细胞介素(IL)-23、IL-3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1年8月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种植体周围炎患者82例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41例。研究组接受半导体激光联合种植体周基础治疗;对照组接受种植体周基础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记录种植体周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骨缺损深度(DD)]变化,龈下微生物含量和IL-23、IL-35、TNF-α、b-FGF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总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80.49%(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种植体周临床指标及龈下微生物含量及IL-23、IL-35、TNF-α、b-FGF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较对照组种植体周临床指标(PLI、SBI、PD)均改善(P<0.05),龈沟液IL-23、IL-35、TNF-α水平降低(P<0.05),b-FGF水平增加(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伴放线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类杆菌阳性率降低,且研究组更低(P<0.05)。结论 半导体激光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疗效确切,可改善种植体周临床指标,降低龈下微生物阳性率,调节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

    2023年13期 v.33 2032-2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论著_妇儿感染研究

  • 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对慢性盆腔炎病情及阴道菌群的影响

    曹俊岩;刘小古;曾莉;张丽;范宏元;

    目的 分析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对慢性盆腔炎(CPID)病情及阴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1月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就诊的185例CPID患者为病例组,随机选取同期150名女性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UU、CT感染情况及阴道炎症情况、阴道菌群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UU、CT感染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研究对象各类阴道炎的患病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病例组阴道菌群密度、菌群多样性以Ⅰ级或Ⅳ级为主,乳杆菌分级以Ⅱb级为主,对照组阴道菌群密度、菌群多样性以Ⅱ级或Ⅲ级为主,乳杆菌分级以Ⅱa级为主;病例组阴道微生态异常的比较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感染UU或CT的患者相比较,病例组中感染UU或CT患者的病情程度以重度为主,阴道菌群密度和阴道菌群多样性中Ⅰ级或Ⅳ级较多,阴道微生态异常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ID患者具有较高的UU、CT感染率和明显的阴道菌群异常,感染UU或CT患者的病情和阴道微生态异常更加严重,UU、CT等非细菌性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可能在CPID发生和发展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23年13期 v.33 2037-2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 ]
  • TGF-β1/Smad3信号通路与弓形虫感染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姜姗姗;杨洪艳;金男;李烁;马纳新;

    目的 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β1/Smad3信号通路与弓形虫感染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98例孕妇,其中弓形虫感染32例,无弓形虫感染66例,收集脐血、胎膜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TGF-β1、Smad3、叉头样转录因子3(Foxp3)mRNA,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脐血CD_4~+CD_(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胎盘TGF-β1、磷酸化Smad3(P-Smad3)、Foxp3蛋白表达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水平,计算IFN-γ/IL-10,比较各组检测结果,分析检测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感染组孕妇孕周短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体质量、胎盘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孕妇胎盘中TGF-β1、P-Smad3、Foxp3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脐血CD_4~+CD_(25)~+Foxp3~+Treg细胞比例、IL-10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FN-γ、IL-10/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弓形虫感染孕妇脐血CD_4~+CD_(25)~+Foxp3~+Treg细胞比例与胎盘TGF-β1、P-Smad3、Foxp3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正相关(P<0.05),与血清IFN-γ/IL-10水平负相关(P<0.05)。结论 弓形虫感染可致孕妇TGF-β1/Smad3信号通路因子水平降低和Th1/Th2失衡,打破孕妇维持正常妊娠的免疫耐受状态,增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

    2023年13期 v.33 2042-2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妊高症孕妇产褥期感染病原菌和危险因素及胎盘组织PI3K、Akt表达

    严艳燕;汤琼琼;赵艺;汪记情;叶咏菊;

    目的 探究妊高症孕妇产褥期感染病原菌和危险因素及胎盘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表达。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妇产科在2016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76例妊高症产妇产褥期临床资料,依据其产褥期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26例和非感染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产褥期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与胎盘组织PI3K、Akt表达的关联。结果 剖宫产、产后大出血、产程>8 h、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产前贫血的妊高症产妇发生产褥期感染的概率更高(P<0.05);产后大出血、产程是产褥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产妇PI3K、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达均低于非感染组(P<0.05),且微管轻链Ⅰ蛋白3-Ⅱ(LC3-Ⅱ)、自噬相关蛋白7(Atg7)表达及白细胞介素(IL)-6、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PI3K预测产后产褥期感染的敏感性88.46%,特异性85.00%;Akt预测产后产褥期感染的敏感性88.46%,特异性87.50%;mTOR预测产后产褥期感染的敏感性92.31%,特异性92.50%。结论 产程、产后大出血是妊高症孕妇产褥期感染的危险因素,且产妇胎盘组织PI3K、Akt表达情况可预测其感染风险。

    2023年13期 v.33 2047-2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新生儿窒息并发感染性肺炎病原学及危险因素

    姜虹羽;庄秀娟;蔡思铭;岑红霞;吴小红;

    目的 分析新生儿窒息并发感染性肺炎病原学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窒息新生儿24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是否发生感染性肺炎分为感染组51例和未感染组198例,统计窒息新生儿并发感染性肺炎现状、病原菌分布特点,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窒息并发感染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249例窒息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发生率为20.48%,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6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比58.73%,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占比38.10%,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占比3.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阿氏评分、羊水污染、气管插管均为新生儿窒息并发感染性肺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窒息新生儿并发感染性肺炎主要感染病原菌种类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危险因素包括出生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5 kg、阿氏评分0~3分、羊水污染、气管插管。

    2023年13期 v.33 2052-2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 未足月胎膜早破合并羊膜腔感染危险因素及外周血 miR-182、miR-200、miR-21的预测价值

    雷焕;何娅;曾楚迪;张强;

    目的 研究未足月胎膜早破合并羊膜腔感染危险因素及外周血微小RNA(miR)-182、miR-200、miR-21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2年7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 500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羊膜腔感染分为感染组174例和未感染组1 32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合并羊膜腔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miR-182、miR-200、miR-21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合并羊膜腔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感染组外周血miR-182、miR-200、miR-21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外周血miR-182、miR-200、miR-21水平及下生殖道感染、羊水过少、多胎妊娠、合并妊娠期糖尿病、阴道清洁度均为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合并羊膜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外周血miR-182、miR-200、miR-21联合检测预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合并羊膜腔感染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均高于三者单独检测(P<0.05)。结论 外周血miR-182、miR-200、miR-21联合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合并羊膜腔感染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此外其危险因素包括下生殖道感染、羊水过少、多胎妊娠、合并妊娠期糖尿病、阴道清洁度Ⅲ~Ⅳ度。

    2023年13期 v.33 2056-2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MRSA 分离株耐药性及其毒力基因

    罗玉兰;吴盼;方剑;罗玉方;吕霞;

    目的 探究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株耐药性及其毒力基因。方法 以2017年2月-2019年12月衢州市人民医院102例SA感染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SA甲氧西林耐药性将SA感染患儿分为MRSA组43例、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组59例,比较两组毒力基因阳性率,并分析毒力基因与SA甲氧西林耐药性及疾病严重程度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SA感染患儿中MSSA检出率高于MRSA,MRSA组对苯唑西林、头孢西丁、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高于MSSA组(P<0.05);Psm-mec阳性是影响SA甲氧西林耐药性的危险因素(P<0.05);Psm-mec阳性率随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vl阳性率随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降低(P<0.05);Psm-mec阳性是影响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pvl为保护因素(P<0.05);预后较好组及预后不良组的sasX、Psm-mec、pvl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SA感染甲氧西林耐药性较高,其毒力基因与MRSA及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2023年13期 v.33 2061-2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外周血JAK2/STAT3信号通路表达及意义

    邓静;韩梅艳;邓翠平;王月艳;陈莹莹;黄静;

    目的 探讨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外周血1,25-二羟维生素D_3[1,25-(OH)_2 VitD_3]、外周血CD11b、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重庆市江津区妇幼保健院儿内科收治的127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患儿为病例组,随机选取132名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1,25-(OH)_2 VitD_3、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免疫球蛋白(Ig)M、IgA及外周血CD11b、JAK2 mRNA、STAT3 mRNA、CD_4~+/CD_8~+水平,并分析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大便频率、体温、外周血CD11b、JAK2 mRNA、STAT3 mRNA及血清CRP、PCT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1,25-(OH)_2 VitD_3、IgM、IgA及外周血CD_4~+/CD_8~+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儿按病情严重程度分组后结果显示,重度组血清1,25-(OH)_2 VitD_3水平低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中度组低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患儿外周血CD11b、JAK2 mRNA、STAT3 mRNA水平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P<0.05)。上述指标间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患儿血清1,25-(OH)_2 VitD_3呈低表达,且其随病情加重而递减,而外周血CD11b、JAK2 mRNA、STAT3 mRNA呈高表达,且其随病情加重而递增,四指标可反映炎症病变进程及免疫功能。

    2023年13期 v.33 2066-2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干扰素-γ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与肥胖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联

    徐培青;梁冰;韩菲;张璐璐;刘俊平;

    目的 分析干扰素(IFN)-γ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与肥胖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及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肥胖MP感染患儿为MP组,另选取同期在医院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儿童50名为对照组。两组均检测IFN-γ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比较MP组和对照组患儿IFN-γ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MP组患儿根据1年内是否发生RRI分为MP+RRI组27例和MP非RRI组73例,比较MP+RRI组和MP非RRI组患儿IFN-γ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结果 MP组和对照组(CA12)+/(CA12)-基因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MP组(CA12)+/(CA12)+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MP组(CA12)-/(CA12)-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MP-RPI组和MP非RPI组IFN-γCA各组基因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肥胖儿童MP感染与IFN-γ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具有密切关系,(CA12)+/(CA12)+和MP组(CA12)-/(CA12)-可能分别在肥胖儿童抵抗和促进MP感染中发挥作用,但RRI不受IFN-γ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2023年13期 v.33 2071-2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综述

  • 毛霉菌病预防与控制研究进展

    许蕊;陈芳艳;赵静雅;钟涵莹;李定辰;韩黎;

    毛霉菌病是一类由毛霉目真菌感染引起的侵袭性疾病,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人群发病率每年可达到1.2/100万人,病死率为40%~80%。自印度第二波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大流行起,世界范围内新冠相关毛霉菌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人类主要通过吸入空气中的毛霉孢子而感染,偶尔通过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创伤性创面接触而感染。增加毛霉菌病发病风险的重要因素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糖尿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实体器官移植受者等。临床类型主要分为鼻脑型、肺型、皮肤型、胃肠型和播散型。毛霉菌病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真菌培养、聚合酶链式反应等。预防毛霉菌感染的主要措施包括治疗和管理、医院环境监测、个人安全维护方面,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避免可能造成外伤的活动、避免经空气和经皮肤传播毛霉孢子、保持个人卫生等。早期诊断、纠正潜在的诱发因素、感染组织的手术清创和适当的抗真菌治疗对于管理毛霉菌病至关重要。通过控制糖尿病、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纠正酸中毒、恢复中性粒细胞、早期手术干预以及两性霉素B给药等措施,患者可能会有更好的预后。

    2023年13期 v.33 2075-2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下载次数:8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