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论著_内科感染研究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miR-375和miR-155与miR-629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王伟;陈文青;陈建丽;马黎丽;田永建;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微小核糖核酸-375(miR-375)、miR-155、miR-629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1年5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病例组;另选取同期于医院体检的健康者84名设为对照组。病例组根据病情程度进一步分为CHB轻度组(24例)、CHB中度组(34例)、CHB重度组(26例)。比较病例组、对照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γ干扰素(IFN-γ)含量。比较病例组、对照组,以及CHB轻度组、CHB中度组、CHB重度组的血清中miR-375、miR-155、miR-629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病例组ALT、AST、ALB、IL-6、TGF-β1高于对照组,IFN-γ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血清中miR-375、miR-155、miR-629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血清miR-375、miR-155、miR-629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越严重,以上指标水平越高。结论 CHB患者血清中miR-375、miR-155、miR-629呈高水平表达状态,相关检测有助于评价肝功能状态、炎症水平及病情严重程度。

    2023年04期 v.33 481-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黄芩苷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Hep-2细胞凋亡和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祁丽丽;刘皎霞;李永惠;李玉凤;吕雪洋;

    目的 探讨黄芩苷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Hep-2细胞凋亡和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使用呼吸道合胞病毒处理Hep-2细胞,记为感染组,以未经呼吸道合胞病毒处理Hep-2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黄芩苷浓度为12.5、25、50μmol/L处理感染的Hep-2细胞,记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cas-3)、磷酸化的核因子-κB(p-NF-κB)、核因子-κB(NF-κB)、p-p38、p38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细胞活性、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凋亡率、Cleaved-cas-3、Bax、p-NFκB、p-p38蛋白表达增加(P<0.05),TNF-α、IL-6、IL-1β表达增加(P<0.05)。与感染组相比,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细胞活性、Bcl-2蛋白表达增加(P<0.05),凋亡率、Cleaved-cas-3、Bax、p-NFκB、p-p38蛋白表达降低(P<0.05),TNF-α、IL-6、IL-1β表达降低(P<0.05)。结论 黄芩苷可能通过降低NF-κB、p38信号通路,减轻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Hep-2细胞凋亡和炎性因子表达。

    2023年04期 v.33 485-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4 ]
  •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血清NF-κB和CXCL10与LC3B水平及其诊断价值

    杨春艳;柳研;杨文信;程美;张剑;

    目的 分析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核因子-κB(NF-κB)、趋化因子10(CXCL10)、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113例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医院体检的8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NF-κB、CXCL10、LC3B表达水平,分析其对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数字(NR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于对照组(P<0.05),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NF-κB、CXCL10表达量高于对照组,LC3B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NF-κB、CXCL10、TNF-α,LC3B、FSH、LH、E2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F-κB、CXCL10、LC3B及三项联合预测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0、0.825、0.816、0.937。结论 带状疱疹患者血清NF-κB、CXCL10,LC3B对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2023年04期 v.33 489-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 ]
  • 肺结核合并肺部细菌感染S100A9与IL-34和IFN-γ水平及其诊断价值

    肖朗;胡清亮;冯秀莉;冯君兰;刘慧敏;

    目的 分析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钙结合蛋白S100A9、白细胞介素34(IL-34)和干扰素γ(IFN-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7月-2021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渝北医院确诊的肺结核患者98例,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36例和非感染组62例。入院后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完善血常规、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查等;入院后24 h内检测血清S100A9、IL-34及IFN-γ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S100A9、IL-34及IFN-γ对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36例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6株占76.47%,革兰阳性菌8株占23.53%;感染组血清S100A9、IL-34、IFN-γ高于非感染组(P<0.05);血清S100A9、IL-34、IFN-γ水平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 S100A9、IL-34、IFN-γ联合诊断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IFN-γ和S100A9单独诊断,与IL-34诊断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血清S100A9、IL-34、IFN-γ水平升高,联合检测此三项指标有助于鉴别诊断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

    2023年04期 v.33 494-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1 ]
  • 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IL-31和IL-33水平及其诊断价值

    胡慧;陈文俊;孙床;谢军平;

    目的 通过检测白细胞介素-31(IL-31)、IL-33在渗出性胸腔积液中的表达水平,探讨二者鉴别诊断价值,并联合胸水腺苷脱氨酶(ADA)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21年3-1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结核性胸腔积液(TPE)患者30例,恶性胸腔积液(MPE)患者21例,肺炎旁胸腔积液(PPE)患者12例;比较各组胸腔积液中IL-31、IL-33及其诊断效能,并对IL-31、IL-33及AD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L-31、IL-33及ADA在TPE组表达水平最高,且在TPE与MPE组间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IL-31、IL-33及胸腔积液ADA诊断TPE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8,0.756,0.829,约登指数分别为0.581,0.547,0.633; IL-31+ADA、IL-33+ADA、IL-31+IL-33+ADA对应的AUC分别为0.837、0.857、0.873,约登指数分别为0.633,0.619,0.700;胸腔积液ADA与IL-31、IL-33均呈中等程度正相关(P<0.05),IL-31与IL-33呈正相关(r=0.852,P<0.001)。结论 TPE中细胞因子IL-31、IL-33高于MPE,且对TPE的诊断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及特异度;IL-31、IL-33及胸水ADA联合检测对TPE的诊断效能优于单项检测;IL-31、IL-33与胸水ADA在TPE、MPE中呈中等强度正相关,提示IL-31、IL-33对TPE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2023年04期 v.33 498-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布鲁氏菌病患者菌型鉴定及T淋巴细胞亚群和IL-6与IFN-γ的诊断价值

    纪丽丽;李晴;孔妍霓;李红霞;陈洋;

    目的 探究布鲁氏菌病患者菌型鉴定及T淋巴细胞亚群和白细胞介素-6(IL-6)与干扰素-γ(IFN-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21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6例布鲁氏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布鲁氏菌给予生物学及菌种鉴定。根据病程将其分为急性组与慢性组,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IL-6、IFN-γ水平,分析其与布鲁氏菌病慢性化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对急性组患者均给予针对性治疗,根据治疗后临床疗效将其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IL-6、IFN-γ及对临床疗效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验分析得,106株临床分离的布鲁氏菌株中检出布鲁氏菌羊种生物3型菌株86株、羊种生物2型菌株17株、猪种生物1型菌株3株;急性组CD_4~+、CD_4~+/CD_8~+比例高于慢性组,CD_8~+比例及IL-6、IFN-γ低于慢性组(P<0.05); T淋巴细胞亚群及IL-6、IFN-γ联合检测诊断布鲁氏菌病慢性化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有效组治疗后CD_4~+、CD_4~+/CD_8~+高于无效组,CD_8~+比例及IL-6、IFN-γ低于无效组(P<0.05);急性期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IL-6、IFN-γ水平联合检测评估临床疗效的AUC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 布鲁氏菌羊种生物3型为布鲁氏菌病感染的主要菌型,患者外周血指标联合检测对疾病慢性化及急性期患者治疗疗效具有评估价值,且其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IL-6水平异常或与疾病进展和疗效相关。

    2023年04期 v.33 502-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 ]
  • 凝血纤溶功能指标及视黄醇结合蛋白与脓毒症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唐慧京;唐新华;银建华;李观;

    目的 分析凝血纤溶功能指标及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与脓毒症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于医院体检的5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脓毒症组(n=32)、严重脓毒症组(n=28)和脓毒症休克组(n=20),均给予抗凝治疗,并根据28 d预后分为存活组(n=55)和死亡组(n=25)。检测凝血纤溶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和RB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T、D-D、AT-Ⅲ、PC、RBP水平对脓毒症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APTT、PT、TT、D-D、PAI-1高于对照组,FIB、AT-Ⅲ、PC、RB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脓毒症休克组APTT、PT、TT、D-D、PAI-1高于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组,FIB、AT-Ⅲ、PC、RBP低于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APTT、PT、TT、D-D、PAI-1高于脓毒症组,FIB、AT-Ⅲ、PC、RBP低于脓毒症组(P<0.05)。存活组PT、D-D水平低于死亡组,AT-Ⅲ、PC、RBP水平高于死亡组(P<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T、D-D、AT-Ⅲ、PC、RBP水平联合预测脓毒症预后的敏感度为96.00%,曲线下面积(AUC)为0.952,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 凝血纤溶功能指标及RBP与脓毒症患者病情变化密切相关,APTT、PT、TT、D-D、PAI-1升高且FIB、AT-Ⅲ、PC、RBP水平降低说明病情严重,是预后不良的表现,联合监测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

    2023年04期 v.33 507-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9 ]
  • 免疫炎症指标对医院获得性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血症预后的预测价值

    包红;曹定岩;杨松梅;杨波;梅艳芳;刘长飞;李富利;程明艳;

    目的 分析免疫炎症指标对医院获得性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菌血症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于承德地区住院治疗的106例医院获得性MDRAB菌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后28 d死亡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49例)和存活组(5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D_4~+、CD_8~+、CD_4~+/CD_8~+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进行对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免疫炎症指标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死亡组患者合并终末期肾病、接受侵入性操作、应用糖皮质激素、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比例及发病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患者外周血CD_8~+和血清PCT均高于存活组(P<0.05),外周血CD_4~+和CD_4~+/CD_8~+均低于存活组(P<0.05)。外周血CD_4~+/CD_8~+预测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高(P<0.05),其次为血清PCT(P<0.05)。结论 医院获得性MDRAB菌血症患者的免疫炎症指标与其死亡风险具有关联性,特别是外周血CD_4~+/CD_8~+和PCT对预后预测有较高的价值。

    2023年04期 v.33 512-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高危科室住院患者肠道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筛查及其阳性危险因素

    刘思娣;吴安华;李春辉;汪要望;付陈超;孟秀娟;曾翠;范鹏超;黄勋;

    目的 了解某三甲医院高危科室的住院患者肠道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筛查情况以及探讨肠道CRE阳性的危险因素,为CRE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2020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入住重症监护病房、骨髓移植科、器官移植科、血液科,并进行肠道CRE筛查的住院患者;然后将住院期间大便CRE由持续阴性(≥1次)转为阳性(≥1次)的患者纳入病例组,将大便CRE持续阴性≥3次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分析肠道CRE阳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危科室共878例住院患者进行肠道CRE筛查,筛查率为7.51%(878/11 697),阳性率为18.79%(165/878);肠道CRE筛查率最高的高危科室为呼吸重症监护病房(38.50%),肠道CRE阳性率最高的高危科室为综合重症监护病房(35.97%); 165例大便CRE阳性患者共检出170株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85.88%);病例组大便CRE由阴性转为阳性的平均时间为6天;年龄≥60岁、留置胃管是高危科室住院患者CRE阳性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建议对高危科室患者加强肠道CRE筛查,尤其是高龄和留置胃管患者,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交叉传播和感染。

    2023年04期 v.33 517-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1 ]
  • 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 miR-21及TGF-β/Smad信号通路表达

    王梦嘉;黄英;李红梅;王溱;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微小RNA-21(miR-2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N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哮喘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109例(研究组)和未合并病毒感染患者104例(对照组)进行横断面研究,采集两组基本资料,测量生命体征、肺功能、外周血miR-21及TGF-β/Smad信号通路蛋白等指标,同时根据指南将两组患者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两组,比较各组检查结果并分析哮喘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miR-21和TGF-β与Smad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研究组109例患者呼吸道感染病毒占比分别为流感病毒33.94%、鼻病毒23.85%、呼吸道合胞病毒19.27%、副流感病毒10.09%、腺病毒6.42%、冠状病毒4.59%及人偏肺病毒1.83%,研究组急性发作期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外周血miR-21、TGF-β1、Smad7、pSmad2及pSmad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外周血miR-21、TGF-β1、Smad2、Smad3、Smad7、pSmad2及pSmad3水平均高于稳定期(P<0.05);不同病毒感染哮喘患者外周血miR-21、TGF-β1、Smad2、Smad3、Smad7、pSmad2以及pSmad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呼吸道病毒感染早期可导致哮喘患者外周血miR-21表达水平升高和TGF-β/Smad信号通路活化程度增加,在哮喘急性发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3年04期 v.33 52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1 ]
  • Hp感染及胃黏膜TFF1/GKN2表达与慢性胃炎 OLGA/OLGIM分期的关系

    郭殿华;程芃;陈卿奇;许小康;庞莉;

    目的 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黏膜三叶草因子1/胃动蛋白2(TFF1/GKN2)表达与慢性胃炎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LGA/OLGIM)分期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9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156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OLGA/OLGIM分期及病变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高分期组(Ⅲ~Ⅳ期组,74例)与低分期组(0~Ⅱ期组,82例),比较两组Hp感染及胃黏膜TFF1、GKN2表达情况,分析高分期组Hp感染与TFF1、GKN2表达的一致性,并记录两组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及TFF1、GKN2表达量,分析OLGA/OLGIM分期与Hp CagA、TFF1、GKN2表达量的相关性;对随访时间≥12个月的Hp感染阳性者作进一步分析,比较其随访期间Hp感染及TFF1、GKN2表达、OLGA/OLGIM分期变化。结果 高分期组Hp感染阳性率高于低分期组(P<0.05),胃黏膜TFF1及GKN2表达阳性率均低于低分期组(P<0.05);高分期组患者Hp感染阳性与胃黏膜TFF1、GKN2表达阴性具有较高一致性,Kappa系数分别为0.774、0.570;高分期组胃黏膜Hp CagA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低分期组(P<0.05),TFF1及GKN2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低分期组(P<0.05); 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OLGA分期及OLGIM分期均与胃黏膜Hp CagA m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439、0.425),与TFF1及GKN2 mRNA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r=-0.712、-0.694、-0.705、-0.687); 111例Hp感染阳性者有32例获得12个月的随访,随访12个月时,患者Hp感染阳性率及OLGA分期、OLGIM分期降低(P<0.05),TFF1及GKN2表达阳性率升高(P<0.05)。结论 Hp感染可增加慢性胃炎病情进展,该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胃黏膜TFF1、GKN2的表达有关,可为慢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2023年04期 v.33 527-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0 ]
  • Hp感染和IL-10及CHL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联

    傅鹭华;刘毅杰;张文荣;

    目的 探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白细胞介素-10(IL-10)、L1近同系物(CHL1)基因与胃癌的关联。方法 选取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6月-2021年6月11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为胃癌组,以同期11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13)C呼气试验或快速尿素酶试验法检测受试者Hp感染状况,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IL-10、CHL1基因分型。分析IL-10、CHL1基因多态性与Hp感染关系及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结果 胃癌组Hp感染率76.36%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IL-10基因(-1082A/G)位点GG基因型频率(10.91%)及G等位基因频率(26.36%)高于对照组(P<0.05),CHL1基因(rs2272522位点)TT基因型频率(20.00%)及T等位基因频率(44.55%)高于对照组(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阳性者胃癌风险增加2.168倍(95%CI:1.250~3.761),携带IL-10基因AG+GG基因型者风险增加2.401倍(95%CI:1.253~4.603),携带CHL1基因(rs2272522位点)CT+TT基因型者风险增加2.282倍(95%CI:1.154~4.514);胃癌组中,Hp感染阳性者IL-10基因AG、G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Hp感染阴性者(P<0.05);携带IL-10基因G等位基因且Hp感染者胃癌风险增加6.105倍(95%CI:2.524~13.826),二者交互作用产生的OR值为3.558(P<0.05)。结论 Hp感染及IL-10、CHL1基因多态性均与胃癌易感性有关,其中IL-10与Hp感染存在交互作用。

    2023年04期 v.33 532-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论著_外科感染研究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菌及脑脊液单核细胞TLR4 mRNA与MyD88 mRNA水平

    庄汉亭;曹维;裘孝忠;张鸿涛;李寿;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菌及脑脊液单核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mRNA和髓系分化因子88(MyD88)mRNA。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1年9月青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STBI患者121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为感染组47例,未发生颅内感染患者为无感染组74例,分析感染组患者病原菌特点。依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将感染组患者分为轻度组8例、中度组20例、重度组19例,比较不同分组患者脑脊液单核细胞TLR4和MyD88表达,及感染相关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结果 STBI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共培养分离病原菌4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8株占59.57%,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19株占40.43%,以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感染组NIHSS评分、脑脊液单核细胞TLR4 mRNA和MyD88 mRNA表达量、血清TNF-α、IFN-γ均高于无感染组,血清IgG低于无感染组(P<0.05);重度组患者脑脊液单核细胞TLR4 mRNA和MyD88 mRNA和感染相关指标以及NIHSS评分均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且IgG低于轻中度组(P<0.05);中度组脑脊液单核细胞TLR4 mRNA和MyD88 mRNA表达和感染相关指标以及NIHSS评分均高于轻度组,IgG水平低于轻度组(P<0.05)。结论 STBI术后颅内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中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革兰阴性菌群。TLR4调节的MyD88基因信号通路诱导炎性因子TNF-α、IFN-γ等的释放,加重颅脑炎性反应并降低免疫调节可能是影响STBI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和进展的重要机制。

    2023年04期 v.33 537-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3 ]
  • 肝癌切除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的建立

    季学闻;马利兵;肉斯太木江·依马木;苏比江·苏里堂江;若巴提·艾尔肯;

    目的 探讨肝癌肝切除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8例肝癌肝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是否出现感染性并发症分为感染组(n=26)和非感染组(n=122),分析感染组患者病原菌,并比较两组年龄、手术时间、血清白蛋白(Alb)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测该模型对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 26例肝癌肝切除术后感染患者共培养分离出4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6株占57.78%,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8株占40.00%,以肺炎链球菌为主,真菌1株占2.22%;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Alb<35 g/L和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7 d是肝癌肝切除术患者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的模型表达式为:P=1/[1+e~((-4.222+1.062×(合并糖尿病)+1.261×(Alb<35 g/L)+0.956×(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7 d))],Hosmer-Lemeshow检验χ~2=3.204,P=0.921,模型预测感染性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7,P<0.001,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和预测效能。结论 合并糖尿病、Alb水平<35 g/L和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7 d是肝癌肝切除术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临床应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2023年04期 v.33 542-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9 ]
  • 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DPMAS对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miRNA-155水平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黄威;章子旭;

    目的 分析人工肝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微小RNA(miRNA)-155水平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黄冈市中心医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研究组(n=60),对照组给予人工肝PE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DPMAS治疗。比较两组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白细胞介素-6(IL-6)]和mi-RNA155水平、肝功能生化指标水平[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HBV DNA转阴率、T淋巴细胞[CD_4~+、CD_8~+及CD_4~+/CD_8~+]、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TNF-ɑ、IL-6、miRNA155低于对照组(P<0.05),而Alb高于对照组(P<0.05),TBIL、DBIL、ALT、AST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4周和8周HBV 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CD_4~+、CD_4~+/CD_8~+高于对照组(P<0.05),CD_8~+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4)。结论 人工肝PE联合DPMAS可提升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HBV DNA转阴率,同时还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降低miRNA-155水平,改善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2023年04期 v.33 547-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 ]
  •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射频消融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治疗后胆道感染病原菌及其危险因素

    张晓辉;李明莉;张小红;刘伟峰;梁建红;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CCA)患者射频消融(RFA)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治疗后胆道感染病原菌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86例HCCA患者,均行RFA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治疗,采集胆汁标本行病原菌监测及药敏试验,同时分析HCCA治疗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治疗后胆道感染发生率为22.09%(19/86); HCCA治疗后胆道感染患者胆汁培养液检出病原菌27株,革兰阴性菌17株占62.96%,革兰阳性菌9株占33.33%,真菌1株占3.70%,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治疗前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白蛋白是HCCA治疗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评估HCCA治疗后胆道感染发生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947,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9.30%、95.10%。结论 HCCA患者RFA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治疗后胆道感染发生风险高,革兰阴性菌为其主要致病菌,治疗前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白蛋白是HCCA患者治疗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可为临床监测感染高危人群提供依据。

    2023年04期 v.33 552-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 ]
  • 老年胃癌术后肺部感染病原学及TLR2/NF-κB 信号通路对病情程度的诊断价值

    张宗科;刘婧;张飞;张晗;李明伟;

    目的 探究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病原学及Toll样受体2/核转录因子-κB(TLR2/NF-κB)信号通路对病情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2016年3月-2019年5月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74例老年胃癌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分析其病原菌特征,并以同期59例未出现术后肺部感染的老年胃癌患者为非感染组,比较两组TLR2/NF-κB信号通路相关指标;根据肺部感染程度分为重症组、轻症组,分析TLR2/NF-κB信号通路相关指标对肺部感染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 74例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7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7株占72.15%,革兰阳性菌20株占25.32%,真菌2株占2.53%,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阿莫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红霉素完全耐药,对万古霉素敏感;感染组TLR2、NF-κB及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mRNA、TLR2 mRNA、NF-κB mRNA表达量高于非感染组(P<0.05);重症组TLR2、NF-κB及MyD88 mRNA、TLR2 mRNA、NF-κB mRNA表达量高于轻症组(P<0.05); TLR2/NF-κB信号通路指标联合检测评估胃癌术后肺部感染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 老年胃癌术后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呈现多药耐药性,患者TLR2/NF-κB信号通路相关指标对患者肺部感染程度具有评估预测价值。

    2023年04期 v.33 557-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多药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建立

    张宁;胡志硕;王智超;陈慰;苏清;

    目的 探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并发多药耐药菌(MDRO)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8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SAP患者80例,按照是否并发MDRO感染分为两组,感染组患者19例、未感染组61例;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此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感染组患者的年龄大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者脓毒症并发症发生率、SAPⅡ级占比、入院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CT危重度(CTSI)评分以及入院时白细胞(WBC)计数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ICU住院以及总住院时间均长于未感染组(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APACHEⅡ评分、CTSI评分为SAP患者并发MDRO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预测模型方程式为Log=-42.917+(1.501入院时APACHEⅡ评分)+(1.677 CTSI评分),ROC分析显示,Hosemer-Lemeshow检验此模型的约登指数为0.796,预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953(P<0.05)。结论 SAP患者MDRO易感性与患者的并发症、疾病进展以及ICU住院时间等诸多因素有关,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预测患者MDRO感染概率,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2023年04期 v.33 562-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3 ]
  • TREM-1基因多态性与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及其预后的关联

    尧娟;朱俊臣;彭丽媛;刘怡林;李卉;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髓样细胞表达激发受体-1(TREM-1)基因多态性与腹腔感染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30例SAP患者,其中合并腹腔感染者70例纳入感染组,未合并腹腔感染者60例纳入未感染组,并依据患者预后情况将感染组患者分为生存组(n=56)和死亡组(n=14)两个亚组,所有患者均对TREM-1基因位点基因分型进行检测,比较不同组别基因型频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SAP患者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腹腔感染SAP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1株占70.54%,革兰阳性菌34株占26.36%、真菌4株占3.10%;感染组rs2234246基因位点中AA基因型比例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rs2234246基因位点中A基因频率高于未感染组(P<0.05);腹腔积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TREM-1基因rs2234246位点AA基因型是SAP患者并发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不同TREM-1基因型患者外周血IL-6、TNF-α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未感染组TREM-1基因rs2234246位点AA基因型外周血IL-6、TNF-α水平高于GA基因型,GA基因型高于GG基因型(P<0.05);感染组不同预后状态生存与死亡患者TREM-1基因rs2234246、rs2234237基因型、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REM-1基因rs2234246位点AA基因型是SAP患者并发腹部感染的危险基因型,感染发生后AA基因型患者IL-6、TNF-α表达水平高于其他基因型,rs2234246、rs2234237位点多态性与SAP并发腹部感染患者预后无关。

    2023年04期 v.33 567-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口感染患者肠道微环境及CD36/mTORC1信号通路表达

    焉正庆;谢菁;吴小兰;何剑中;熊雄;

    目的 探究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口感染与患者肠道微环境及外周血分化抗原36(CD36)/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通路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21年6月武汉理工大学医院收治的284例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并发造口感染分为感染组(n=82)、对照组(n=20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患者肠道菌群及CD36/mTORC1 mRNA表达。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直肠癌根治术后造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究CD36/mTORC1 mRNA表达对术后造口感染预测价值。结果 感染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菌群失调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感染组Ⅲ度失调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CD36 mRNA、mTORC1 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菌群失调Ⅲ度、CD36 mRNA、mTORC1 mRNA是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口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 CD36 mRNA、mTORC1 mRNA预测术后造口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7、0.958。结论 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口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且可能通过激活外周血CD36/mTORC1信号通路增加患者造口感染风险。

    2023年04期 v.33 573-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开放性骨折术后迟发性感染患者脓性分泌物分离 CA-MRSA菌株分子型与耐药性及毒力特征

    顾翔;赵乐;陈林;陈优民;陈诚;

    目的 探究开放性骨折术后迟发性感染患者脓性分泌物分离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分子型、耐药性及毒力特征。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1年7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开放性骨折术后患者脓性分泌物分离MRSA 90株,分为CA-MRSA和医院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HA-MRSA),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检测葡萄球菌染色体mec(SCCmec)分型,分析系统检测耐药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毒力基因。结果 90株MRSA中检出CA-MRSA 53株(58.89%),HA-MRSA 37株(41.11%);53株CA-MRSA对苯唑西林、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00.00%,对米诺环素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分别为3.77%和13.21%,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100%敏感,与HA-MRSA比较,CA-MRSA对氯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低(P<0.05);MLST分型中有ST59型33株(62.26%),ST338型7株(13.21%),ST217型4株(7.55%),ST398型、ST5432型各3株(5.66%),ST5424型、ST5型和ST2141型各1株(1.89%);SCCmec分型共检出5种SCCmec分型,CA-MRSA以SCCmecⅣ型和SCCmecⅤ型为主,分别有22株(41.51%)和27株(50.94%),SCCmecⅡ型2株(3.77%),SCCmecⅠ型和SCCmecⅢ型各1株(1.89%);检出7种毒力基因,其中hla、hlb在CA-MRSA和HA-MRSA中均存在,tsst、eta、etb在CA-MRSA和HA-MRSA中检出率均<10%,且37株HA-MRSA中均无etb检出;CA-MRSA中lukSF、PSMα3检出率高于HA-MRSA(P<0.05)。结论 开放性骨折术后迟发性感染以CA-MRSA为主,CA-MRSA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但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米诺环素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性较高,以ST59型、ST338型和SCCmecⅣ、Ⅴ型为主,毒力基因中hla、hlb可能是MRSA重要的毒力基因,而lukSF、PSMα3可能是CA-MRSA和HA-MRSA之间存在差异的关键。

    2023年04期 v.33 578-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慢性骨髓炎TNFR1和炎症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刘凯;李萌;姬文晨;杨卫周;孙小璐;

    目的 探究肺炎克雷伯菌致慢性骨髓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和炎症因子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MC3T3-E1细胞为感染组,正常MC3T3-E1细胞做对照组,检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前后细胞培养液TNFR1、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前后MC3T3-E1细胞凋亡情况;利用TNFR1阻断抗体孵育感染后的细胞,检测细胞上清液TNFR1、CRP、TNF-α和IL-6水平,以验证TNFR1阻断抗体对肺炎克雷伯菌诱导的CRP、TNF-α和IL-6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MC3T3-E1细胞后,促进细胞凋亡,同时促进细胞TNFR1、CRP、TNF-α和IL-6表达;使用TNFR1阻断抗体孵育感染后的细胞,降低细胞TNFR1表达水平,同时抑制细胞CRP、TNF-α和IL-6的表达。结论 在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导致的慢性骨髓炎进展中TNFR1的表达正向调控了细胞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

    2023年04期 v.33 584-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保留假体清创术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张富运;李顺国;马伟涛;方加尧;

    目的 比较保留假体清创术在假体周围感染有窦道形成与无窦道形成患者中的成功率,探究保留假体清创术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1年1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6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行保留假体清创术的病例,其中有窦道形成的患者10例,无窦道形成患者16例。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比有窦道与无窦道形成患者之间保留假体清创术失败率的差异。利用单因素与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保留假体清创术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26例患者中,共8例患者保留假体清创术失败,其中窦道形成组患者失败3例,无窦道形成组患者失败5例;窦道形成不是保留假体清创术失败的危险因素;Cox回归提示年龄是保留假体清创术失败的危险因素,高龄(>65岁)患者与低龄患者组的失败风险比是20.3。结论 窦道形成与否不影响保留假体清创术的成功率,高龄(特别是患者年龄>65岁)是保留假体清创术失败的高危因素。

    2023年04期 v.33 589-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0 ]

论著_妇儿感染研究

  • 宫颈癌高危型HPV感染的影响因素与ERK1/2信号通路关键因子

    王静;杜欣;黄燕明;王燕;毛小刚;

    目的 分析宫颈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的影响因素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信号通路关键因子。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21年3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和襄阳市中心医院进行宫颈hrHPV DNA筛查检查且同时进行宫颈活检的191例患者,收集患者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标本90份(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和宫颈癌组织标本101份(宫颈癌组),另收集同期于医院进行子宫全切术的慢性宫颈炎组织标本60份(慢性宫颈炎组),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Ⅱ)检测患者hrHPV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K1/2信号通路关键因子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宫颈癌组hrHPV感染阳性率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和慢性宫颈炎组(P<0.05);宫颈癌组p-ERK1/2、p-c-Fos阳性率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和慢性宫颈炎组(P<0.05),p-c-Fun阳性率高于慢性宫颈炎组(P<0.05);低分化、Ⅱ+Ⅲ期以及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组织中p-ERK1/2、p-c-Fos和p-c-Fun阳性率高于中高分化、Ⅰ期以及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ERK1/2、p-c-Fos、p-c-Fun阳性是宫颈癌hrHPV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宫颈癌中ERK1/2信号通路关键因子明显上调表达,且ERK1/2信号通路关键因子上调表达与hrHPV感染密切相关,可能发挥共同促进宫颈癌发生发展的作用。

    2023年04期 v.33 593-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0 ]
  • 不孕妇女解脲支原体感染血清自身抗体及宫颈黏液炎症因子水平

    温晶;张嵩卉;王晓宇;李丹;郑梅;

    目的 分析不孕妇女解脲支原体(UU)血清自身抗体及宫颈黏液炎症因子水平。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于海口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80例合并UU感染的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未合并UU感染的不孕症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及排卵期血清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HCG-Ab)、抗精子抗体(As-Ab)、抗卵巢抗体(AO-Ab)、抗子宫内膜抗体(AEM-Ab)、抗心磷脂抗体(AC-Ab)表达情况及宫颈黏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IL-8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者自然流产史占比23.75%(19/80)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As-Ab、AO-Ab、AEM-Ab阳性率为61.25%(49/80)、22.50%(18/80)、48.75%(39/80),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宫颈黏液中的TNF-α、IFN-γ、IL-6、IL-8水平分别为(175.68±36.12)ng/ml、(79.61±8.26)ng/ml、(0.35±0.23)pg/ml、(0.93±0.37)pg/ml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不孕症妇女合并UU感染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和宫颈黏液炎症因子水平较高,UU可能通过诱导自身抗体表达和宫颈组织炎症损害参与了不孕症的病理过程。

    2023年04期 v.33 598-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8 ]
  • 孕期阴道假丝酵母病筛查与白假丝酵母微卫星基因多态性

    陈艳;刘玉琼;陈瑜;刘敏;刘佩佩;

    目的 调查孕期女性阴道假丝酵母病(VVC)情况,并分析其白假丝酵母微卫星基因多态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武汉市第四医院妇产科就诊的759例孕期女性,收集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VVC感染调查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微卫星标记法对鉴定的白假丝酵母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759例孕期女性中,检出阴道VVC感染114例,感染率为15.02%,早、中、晚孕期VVC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7.44%、15.09%和13.58%;共检出VVC感染菌株120株,其中检出白假丝酵母82株(68.33%),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31株(25.83%)、克柔假丝酵母4株(3.33%)、热带假丝酵母3株(2.50%);白假丝酵母对咪康唑、克霉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均有一定程度耐药;随着妊娠期的推进,有症状孕期女性白假丝酵母感染率逐渐减低,非白假丝酵母感染率逐渐升高,晚孕期女性阴道白假丝酵母感染情况与其临床症状间具有相关性(P<0.05); 82株白假丝酵母共检出35种基因型,主要包括4种优势基因型,分别为21:21基因型12株(14.63%)、30:45基因型7株(8.54%)、32:46基因型14株(17.07%)以及33:33基因型18株(21.95%);不同孕期女性阴道白假丝酵母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假丝酵母是孕期女性阴道VVC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均有一定程度耐药,且晚孕期女性阴道白假丝酵母感染情况与其临床症状相关,孕期女性阴道白假丝酵母基因型分布以33:33、32:46、21:21和30:45基因型为主。

    2023年04期 v.33 602-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热休克蛋白70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脓毒性休克的关联

    雷晓琴;冯长利;刘俊秀;杨佳;周素琴;

    目的 探究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脓毒性休克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7月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收治的113例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脓毒性休克分为脓毒症组(n=44)、脓毒性休克组(n=69)。患儿入院24 h内采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第3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评估病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HSP70-1基因190位点(G/C)、HSP70-2基因1267位点(A/G)多态性。结果 不同HSP70-2+1267 A/G基因型患儿PCIS评分、PRISMⅢ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CIS评分表现为AA型<AG型<GG型(P<0.05),PRISMⅢ评分表现为AA型>AG型>GG型(P<0.05);不同HSP70-1+190 G/C基因型患儿PCIS评分、PRISMⅢ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脓毒性休克组HSP70-2+1267位点AA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脓毒症组(P<0.05),GG基因型频率低于脓毒症组(P<0.05);两组患儿HSP70-1+190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P70-2+1267位点AA基因型脓毒性休克风险是GG型的3.248倍(95%CI:1.206~9.744),A等位基因携带者脓毒性休克风险是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2.012倍(95%CI:1.177~3.326); HSP70-1+190 G/C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脓毒性休克易感性无关。结论 HSP70-2+1267 A/G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儿童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脓毒性休克易感性有关,其中A等位基因为易感基因,而HSP70-1+190 G/C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脓毒性休克易感性无明显相关。

    2023年04期 v.33 607-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1 ]
  • 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外周血TLR2信号通路表达及其对疗效的诊断价值

    魏琳;刘志红;张洪芝;阚福益;李雷;

    目的 探究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Toll样受体2(TLR2)信号通路表达及其对疗效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济南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0例RMPP患儿为RMPP组,另选取医院同期收治的70例普通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为MPP组。收集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LR2 mRNA、髓样分化蛋白88(MyD88)mRNA、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相对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干扰素-γ(IFN-γ)、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LR2 mRNA、MyD88 mRNA、NF-κB mRNA相对表达水平对RMPP的诊断价值。根据RMPP患儿治疗后疗效将患儿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治疗后7 d时TLR2 mRNA、MyD88 mRNA、NF-κB mRNA相对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 RMPP组的TLR2 mRNA、MyD88 mRNA、NF-κB mRNA、血清TNF-α、IL-6、IL-8、IFN-γ、CysLTs均高于MPP组(P<0.05); TLR2 mRNA、MyD88 mRNA、NF-κB mRNA用于RMPP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5、0.725、0.824; RMPP患儿中有45例治疗有效,25例患儿治疗无效,有效组患儿治疗后7 d时TLR2 mRNA、MyD88 mRNA、NF-κB mRNA均低于无效组(P<0.05); TLR2 mRNA、MyD88 mRNA、NF-κB mRNA用于预测RMPP患儿疗效的AUC分别为0.817、0.815、0.827。结论 RMPP患儿TLR2/MyD88/NF-κB信号通路活化,TLR2、MyD88、NF-κB mRNA水平均有较高的RMPP诊断及疗效预测价值。

    2023年04期 v.33 613-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0 ]
  • 儿童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与病毒亚型

    尉茜;郭美英;解琳;许仙林;陈东伟;王彦霞;

    目的 探讨呼吸道感染儿童腺病毒(ADV)感染的影响因素与病毒亚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2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呼吸道AD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及病毒基因亚型分布;随后选取同时于医院住院治疗的85例呼吸道感染患儿(无ADV感染)纳入对照组,分析呼吸道感染患儿ADV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年龄3岁以下呼吸道ADV感染者阳性率为55.00%,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P<0.001);春冬季出现呼吸道ADV感染者阳性率为78.33%高于夏季、秋季(P<0.001);家庭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的家庭,儿童出现呼吸道ADV感染者阳性率为66.67%,高于3 000元以上的家庭(P<0.001);居住地在城市的儿童出现呼吸道ADV感染者阳性率为81.67%,高于农村居住的儿童(P<0.001);咳嗽、流清涕、发热、咽部充血是呼吸道ADV感染儿童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主要经空气传播,多数患儿表现为单一感染;120例患儿病毒亚型中包括78例B亚型,占65.00%; 39例C亚型,占32.50%; 3例D亚型,占2.50%;其中主要致病ADV亚型为3型ADV、7型ADV,分别占18.33%、46.67%;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居住地、季节、免疫功能低下、反复肺部感染、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是呼吸道ADV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呼吸道ADV感染多发于年龄在3岁以下、低收入家庭、城区儿童,且春冬季为高发季节,患儿主要表现为咳嗽、流清涕、发热、咽部充血,经空气传播,且多表现为单一传播,病原菌分析发现3型ADV、7型ADV为主要致病菌;年龄、居住地、季节、免疫功能低下、反复肺部感染、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是影响呼吸道ADV感染的影响因素。

    2023年04期 v.33 618-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8 ]
  • TLR3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肠道病毒71型脑炎的关系

    杨靖;廉荣镇;欧阳纯;彭丽娜;

    目的 探究Toll样受体3(TLR3)基因多态性与儿童人肠道病毒71(EV71)型脑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21年9月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儿童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EV71型脑炎患儿93例设为EV71组,同时选取90名健康儿童设为健康组;统计所有患儿的TLR3-1377位点基因型、疾病严重程度、炎症因子浓度等指标,探究TLR3-1377位点基因与EV71型脑炎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 EV71组、健康组两组间TLR3-1377位点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EV71型脑炎患儿TLR3-1377位点的TT基因型、T等位基因比例高于中、轻度脑炎患儿(P<0.05);携带TT基因型患儿的发热时间长于CC、CT基因型患儿(P<0.05),血清干扰素γ(IFN-γ)低于其他基因型(P<0.05),白细胞介素-4(IL-4)、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内皮生长因子(VEGF)高于CC、CT基因型(P<0.05)。结论 TLR3基因多态性与儿童EV71型脑炎的发病无显著关系,但TLR3-1377位点携带T等位基因的患儿疾病严重程度更高,临床中可结合患儿的TLR3基因型及其他相关指标评估其病情发展,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2023年04期 v.33 623-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 ]
  • 阑尾炎穿孔术后切口感染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 HLA-DR/CD14水平及其诊断价值

    裘宇辉;吴臻斐;章捷;冯召广;苏凯;

    目的 探讨阑尾炎穿孔术后切口感染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CD14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杭州市儿童医院行腹腔镜术治疗术后切口感染阑尾炎穿孔患儿38例(感染组)和同期采取相同术式治疗术后无感染的阑尾炎穿孔患儿114例(无感染组)为研究对象,分析切口感染微生物特征,流式细胞法检测术前和术后1、3、5 d时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表面HLA-DR/CD14变化情况并分析对阑尾炎穿孔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感染组患儿切口分泌物培养分离病原菌4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4株占69.39%,革兰阳性菌15株30.61%,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感染组患儿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长于无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儿术后1 d、3 d和5 d PBMC表面HLA-DR/CD14水平均低于无感染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1 d、3 d和5 d PBMC表面HLA-DR/CD14水平均高于其术前(P<0.05);术后1 d、3 d和5 d PBMC表面HLA-DR/CD14水平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3、0.754、0.749。结论 阑尾炎穿孔术后切口感染患儿的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术后PBMC表面HLA-DR/CD14水平较术前水平升高,术后1 d的PBMC表面HLA-DR/CD14水平对患儿术后切口感染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2023年04期 v.33 628-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5 ]

论著_感染管理研究

  • 医院感染信息化监测系统在多药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作用

    周四萍;赵艳群;吴雪玲;周晓舟;

    目的 分析医院感染信息化监测系统在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防控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研究医院,该医院自2020年1月开始采用医院感染信息化监测系统,将2020年1-12月作为研究期,将2019年1-12月作为对照期,对这两个时期内该医院的医院感染情况及MDROs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在研究期内该医院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分别为2.52%(1 325/52 624)和1.74%(23/1 32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VAP)、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分别为4.10‰(31/7 568)、2.11‰(14/6 634)、2.50‰(25/9 993)均低于对照期(P<0.05);在研究期内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为77.95%(1 269/1 628)高于对照期(P<0.05),整体MDROs检出率为15.77%(206/1 306),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DROs检出率均低于对照期(P<0.05)。结论 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并应用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器械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减少感染病例漏报,还可降低MDROs检出率,减少常见致病菌种中MDROs的检出比例。

    2023年04期 v.33 633-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1 ]
  • 鼻饲喂养高龄患者肺部感染的预测模型建立及评价

    郑丹妮;王红霞;蔡淑虹;赵沁雅;赵敏;

    目的 探讨基于营养指标和营养评分构建的模型在接受鼻饲喂养高龄患者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21年2月宁波市第一医院老年科收治的接受鼻饲管营养支持患者2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n=63)和非感染组(n=197),肺部感染患者均经痰液等标本病原培养结果阳性;患者住院期间以床旁调查的方式收集其临床资料,完成营养风险评估。统计患者营养控制状态评分(CONUT)、预后营养指数(PNI)、营养风险筛查评分(NRS2002)得分情况,并以此三个评分进行高龄患者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分析。结果 年龄、住院天数、意识状态、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血清白蛋白均为鼻饲患者住院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两组PNI、CONUT、NRS2002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NI、CONUT、NRS2002评分预测鼻饲患者住院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02(0.459~0.950)、0.731(0.530~0.914)、0.693(0.407~0.971),而预测模型预测鼻饲患者住院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866(0.739~0.973)。结论 PNI、CONUT、NRS2002等三个营养评分,对鼻饲喂养高龄患者肺部感染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三评分联合应用的回归预测模型预测价值较高。

    2023年04期 v.33 637-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