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论著_基础研究

  • 衣原体转录激活因子GrgA与RNA聚合酶α亚基相互作用机制

    石禹;窦志华;包小峰;

    目的 研究衣原体基因转录调控过程中基因通用调节因子A(GrgA)与RNA聚合酶(RNAP)α亚基相互作用的关系,以提高GrgA和RNAP参与衣原体转录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方法 本研究通过引物设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构建携带His或Strep蛋白标签的衣原体RNA聚合酶(cRNAP)α亚基和GrgA的各种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将表达载体转入ArcticExpress表达菌株的化学感受态细胞菌株,通过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13℃低温表达相应蛋白,借助体外蛋白牵出试验(Pull-down技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蛋白质印迹法(WB)分析鉴定出GrgA与cRNAP α亚基两者间相互结合的较为详细的某一段氨基酸序列。结果 cRNAP α亚基能与GrgA结合,GrgA与α△(277-377)有结合,与α△(1-259)无结合;α亚基与GrgA△(1-64)、GrgA△(65-112)、GrgA△(114-165)、GrgA△(166-206)、GrgA△(207-268)均有结合。结论 GrgA能与cRNAP α亚基结合;cRNAP α亚基与GrgA的结合位点位于α亚基N末端的1-259位氨基酸序列;GrgA通过多个氨基酸序列位点与cRNAP α亚基结合;cRNAP α亚基的N末端可能同样参与了转录调控过程。

    2025年01期 v.3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补肾活血方对aCL诱导滋养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P2X7介导的NLRP3通路的影响

    宋艳丽;崔天薇;任杏杏;石少琦;万彦荣;张超男;王会娟;卫爱武;

    目的 探索补肾活血方-丹寿汤对抗心磷脂抗体(aCL)诱导滋养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嘌呤能离子通道型7(P2X7)介导的Nod样受体蛋白3(NLRP3)通路的影响。方法 建立aCL诱导滋养细胞损伤模型,通过CCK-8检测各组细胞活力,计算滋养细胞模型的最佳aCL-IgG剂量,分别给予高、中、低浓度丹寿汤含药血清治疗,探索丹寿汤含药血清合适的治疗剂量,选择高浓度丹寿汤含药血清为最佳干预剂量,分别给予丹寿汤含药血清、P2X7受体拮抗剂(BBG)处理aCL诱导的模型细胞,TUNEL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18含量,免疫印迹法(WB)检测cleaved caspase-1、ASC、NLRP3、Bcl2、Bax、cleaved caspase-3、P2X7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aCL组细胞凋亡数目,细胞中IL-1β(59.08±9.42)ng/ml、IL-18(621.65±103.51)ng/ml, cleaved caspase-1、ASC、NLRP3、Bax、cleaved caspase-3、P2X7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均P<0.05),Bcl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aCL组比较,aCL+BBG组细胞中IL-1β(20.63±2.84)ng/ml、IL-18(263.71±47.55)ng/ml, cleaved caspase-1、ASC、NLRP3、Bax、cleaved caspase-3、P2X7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Bcl2蛋白水平明显增加(P<0.05); aCL+丹寿汤组细胞存活率提高(P<0.05),细胞凋亡数目,细胞中IL-1β(33.04±3.71)ng/ml、IL-18(352.03±66.23)ng/ml, cleaved caspase-1、ASC、NLRP3、Bax、cleaved caspase-3、P2X7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Bcl2蛋白水平明显增加(P<0.05)。结论 丹寿汤能抑制血小板活化,下调P2X7的表达,抑制NLRP3的激活,抑制滋养细胞的损伤,可能为减少流产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1期 v.35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多酶恒温快速扩增技术检测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新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李健;李进;向姝;

    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基于多酶恒温快速扩增技术(MIRA)检测血流感染中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含有iroB基因和p-rmpA基因)的新方法。方法 根据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毒力基因iroB和p-rmpA序列设计MIRA引物组,并通过实时MIRA(Real-time MIRA)筛选最佳的引物对,建立双重Real-time MIRA检测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佳反应体系,进行交叉反应、最低检测限与临床诊断效能评价等试验。结果 在优化条件后,建立的双重Real-time MIRA方法在与其他菌株(不含iroB基因和p-rmpA基因)的交叉反应中表现良好,对高毒力的肺炎克雷伯菌(含iroB基因和p-rmpA基因)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该方法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含iroB基因和p-rmpA基因)的最低检测限为8×10~2 CFU。以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诊断效能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临床模拟血流感染标本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均为100.00%。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基于MIRA检测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新方法,并在临床模拟血流感染标本中验证了其诊断效能。

    2025年01期 v.35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论著_内科感染研究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与NPPA基因多态性及血清presepsin、Gas6、MCP-1水平的关联

    李骞;李秀研;林丽丽;许景芬;陈芬;龚芳;

    目的 探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肺部感染(PI)与利钠肽前体A(NPPA)基因多态性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presepsin)、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Gas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关联。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90例老年CHF合并PI患者作为感染组,另选取90例老年CHF未合并PI患者作为非感染组,统计老年CHF合并PI患者检出病原菌分布,分析两组NPPA基因多态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resepsin、Gas6、MCP-1水平对老年CHF合并PI的预测价值。结果 90例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9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比64.95%,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占比31.96%,以肺炎链球菌为主;真菌占比较低。两组NPPA基因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感染组NPPA基因rs5067位点CC、CT基因型与C等位基因频率低于非感染组(P<0.05),而TT基因型与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血清presepsin、Gas6、MCP-1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与presepsin、Gas6、MCP-1单一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值相比,三者联合检测诊断老年CHF合并PI的AUC值为0.944,诊断价值更高(P<0.05),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88.89%。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老年CHF合并PI患者主要感染病原菌,其血清presepsin、Gas6、MCP-1水平表达上调,且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其预测价值;NPPA基因rs506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老年CHF合并PI的易感染性有关。

    2025年01期 v.35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T-SPOT.TB联合胸水CD64、S100A9、ADA检测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

    李根;陶学萍;钟希;邓勇;欧书强;

    目的 探究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联合胸水中性粒细胞CD64、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A9)、腺苷脱氨酶(ADA)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提高对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4年2月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为结核组,同期接受治疗的72例非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为非结核组,统计两组性别、年龄、基础性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血清T-SPOT.TB阳性率和胸水CD64、S100A9、ADA指标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SPOT.TB联合CD64、S100A9、ADA检测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结果 结核组患者胸水CD64(3.34±0.47)%、S100A9(32.00±7.57)mg/ml及ADA(46.57±8.50)U/L表达水平均高于非结核组(P<0.05),血清T-SPOT.TB阳性率(77.22%)高于非结核组(22.22%)(P<0.05); ROC曲线显示T-SPOT.TB联合CD64、S100A9和ADA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5(95%CI:0.899~0.980),敏感度为98.61%,特异度为82.22%。结论 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CD64、S100A9及ADA水平呈现升高趋势,可作为判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指标。且T-SPOT.TB联合CD64、S100A9及ADA检测的特异性与灵敏度较单一指标有所提升,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准确性。

    2025年01期 v.35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结肠息肉湿热瘀阻证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

    胡海荣;许冰;刘苗;陈默岩;祁欢;徐婧;毛堂友;王梁敏;

    目的 探究湿热瘀阻证结肠息肉患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性,为探索湿热瘀阻证结肠息肉的生物学基础提供理论。方法 纳入2022年3-9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病房的结肠息肉患者32例,辨证属湿热瘀阻证;同期纳入体检中心健康人32名,收集粪便后,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菌群分析。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湿热瘀阻证结肠息肉组shannon指数(2.55±0.94)降低(P<0.05),而simpson指数(2.23±0.22)显著升高(P<0.05)。门水平上,两组均以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为主,其中湿热瘀阻证结肠息肉组的放线菌门较健康人群明显降低(P<0.05);属水平上,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Agathobacter、Fusicatenibacter、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丁酸球菌属(Butyricicoccus)等益生菌明显减少(P<0.05);而瘤胃球菌(Ruminococcus_gnavus)、克里斯滕森菌(Christensenellaceae R-7)、Hungatella等有害菌则显著增加(P<0.05)。结论 湿热瘀阻证结肠息肉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益生菌明显减少,而有害菌明显富集,提示湿热瘀阻证结肠息肉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微生态失调,靶向调节肠道菌群将是防治结肠息肉的主要策略。

    2025年01期 v.35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microRNA表达及其对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

    钟雷;章勇;徐芊;许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微小核糖核酸(miR)表达及其诊断肝纤维化(HF)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连云港市立东方医院接受治疗的85例CHB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根据纤维化分期进一步分为无或轻度HF组53例(S0~S1期)和显著HF组32例(≥S2期),另选取同期于医院体检的健康者89名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肝功能指标、HF指标及miR-34a、miR-29b、miR-21、miR-122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34a、miR-29b、miR-21、miR-122水平评估CHB患者纤维化分期≥S2期的诊断效能。结果 三组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及HF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PC-Ⅲ)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显著HF组各指标水平更高(P<0.05)。三组血清miR-34a、miR-29b、miR-21、miR-12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显著HF组血清miR-34a、miR-29b水平更低(均P<0.05),血清miR-21水平更高(P<0.05),显著HF组和无或轻度HF组血清miR-12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显著HF组低于无或轻度HF组(P<0.05)。miR-34a、miR-29b、miR-21、miR-122联合检测诊断CHB患者纤维化分期≥S2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12%和77.36%。结论 CHB患者肝功能异常与HF程度存在一定联系,且miR-34a、miR-29b、miR-21、miR-122对CHB患者纤维化分期≥S2期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且联合检测评估价值更高。

    2025年01期 v.35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尿毒症腹膜透析合并感染性腹膜炎病原菌及血清NGAL、Fetuin-A、sICAM-1诊断价值

    韩晓静;布海霞;徐可;王焕;何国斌;

    目的 探究尿毒症腹膜透析合并感染性腹膜炎病原菌分布及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胎球蛋白A(Fetuin-A)、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2020年2月-2023年8月收治的155例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感染性腹膜炎分为感染组31例和非感染组124例。统计感染性腹膜炎患者病原菌分布,比较两组血清NGAL、Fetuin-A、sICAM-1水平及其对感染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31例尿毒症腹膜透析合并感染性腹膜炎患者共检出21株病原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是主要的革兰阴性菌、阳性菌。感染组患者血清NGAL、sICAM-1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Fetuin-A水平低于非感染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NGAL、Fetuin-A、sICAM-1联合检测诊断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发生感染性腹膜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19,诊断价值更高(P<0.05),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为93.55%、84.68%。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尿毒症腹膜透析合并感染性腹膜炎患者感染主要病原菌,其血清NGAL、Fetuin-A、sICAM-1水平表达异常,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发生感染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

    2025年01期 v.35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HIV感染患者单核细胞miR-221、miR-29及CXCL8、FOXP3表达水平

    向龙春;周莹荃;宋小强;陈丽媛;王艳;梁惠霞;马小华;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单核细胞微小核糖核酸(miR)-221、miR-29及CXC趋化因子配体8(CXCL8)、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XP3)表达水平,为HIV感染的诊断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3年12月酒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8例HIV感染患者为感染组,选取同期到本院体检且与患者一般资料匹配的健康人群121名为健康组。比较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CD_4~+/CD_8~+)、miR-221、miR-29及CXCL8、FOXP3表达水平,分析miR-221、miR-29、CXCL8、FOXP3表达水平与HI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221、miR-29、CXCL8、FOXP3表达对HIV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感染组CD_8~+细胞数(598.79±73.92)个/μl高于健康组,CD_3~+细胞数(1184.94±129.75)个/μl、CD_4~+细胞数(586.15±83.22)个/μl、CD_4~+/CD_8~+(0.98±0.14)低于健康组(P<0.05)。感染组miR-221、miR-29、CXCL8表达水平高于健康组,FOXP3表达水平低于健康组(P<0.05)。miR-221、miR-29、CXCL8表达水平与HIV病毒载量呈正相关,FOXP3表达水平与HIV病毒载量呈负相关(P<0.05)。miR-221、miR-29、CXCL8、FOXP3联合诊断HIV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7,高于单独检测(P<0.05),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89.83%,特异度为91.74%。结论 HIV感染不仅与T淋巴细胞亚群,还与miR-221、miR-29、CXCL8、FOXP3水平变化有关,且miR-221、miR-29、CXCL8、FOXP3表达水平与HIV病毒载量具有相关性,四者联合检测对HIV感染的诊断价值更高。

    2025年01期 v.35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HCMV感染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miR-155、 TLR4/p38MAPK通路及微血管损伤的影响

    邓雨谷;朱萍;高荔姗;韩中舒;李晓婷;周嘉楠;

    目的 分析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微小核糖核酸(miR)-155、Toll样受体4(TLR4)/p38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p38MAPK)通路及微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22年2月-2024年2月海宁市人民医院诊治的DR合并HCMV感染患者100例为HCMV感染组,随机纳入同期未感染HCMV的DR患者100例为非HCMV感染组,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miR-155、TLR4、p38MAPK mRNA、微血管损伤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miR-155、TLR4/p38MAPK通路与微血管损伤相关因子的关系。结果 HCMV感染组患者外周血miR-155 mRNA(1.93±0.54)、TLR4 mRNA(3.26±0.71)、p38MAPK mRNA(2.68±0.46)及VEGF(222.63±20.57)pg/ml、ICAM-1(653.10±60.54)pg/ml水平均高于非HCMV感染组(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iR-155、TLR4、p38MAPK mRNA与VEGF、ICAM-1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HCMV感染可能会引起DR患者外周血miR-155上调,促进TLR4/p38MAPK通路激活,加重微血管损伤。

    2025年01期 v.35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肛周脓肿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血清TGF-β、MMP-2、 EGF、ACTA水平的临床意义

    柯红娟;汪昭民;江艳;李昂;汪伟;

    目的 分析肛周脓肿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皮生长因子(EGF)、激活素A(ACTA)水平。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武汉市第八医院收治的肛周脓肿患者577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19名为对照组,统计肛周脓肿患者病原菌分布,比较两组血清TGF-β、MMP-2、EGF、ACTA与肛门功能指标水平及其相关性。结果 577例肛周脓肿患者共分离595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66.22%)、革兰阳性菌(28.74%),主要种类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真菌(5.04%)均为白假丝酵母;研究组血清TGF-β、EGF水平及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低于对照组,血清MMP-2、ACT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肛周脓肿患者血清TGF-β、EGF与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呈正相关(P<0.05),血清MMP-2、ACTA与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呈负相关(P<0.05)。结论 肛周脓肿患者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其可导致血清TGF-β、MMP-2、EGF、ACTA水平及肛门功能异常,且血清指标变化与肛门功能恢复密切相关。

    2025年01期 v.35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肝素结合蛋白鉴别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所致血流感染的价值

    寿晓玲;孙飚;王金柱;解鸿翔;

    目的 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鉴别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所致血流感染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2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收到的140例血细菌培养结果阳性且临床判定为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细菌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阳性细菌组(G~+组,n=35)和革兰阴性细菌组(G~-组,n=105),比较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HBP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BP、PCT和CRP鉴别G~+和G~-细菌所致血流感染的诊断能力。结果 两组原发感染部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G~+组原发感染以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最为常见,而G~-组则以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最为常见;G~+组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2/35,62.86%)最为常见,而G~-组以肺炎克雷伯菌(31/105,29.52%)最为常见,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21/105,20.00%)和铜绿假单胞菌(18/105,17.14%); G~+组WBC高于G~-组(P<0.05),CRP、PCT和HBP低于G~-组(均P<0.05);当HBP≥81.24 ng/ml时,预测G~-细菌血流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883(95%CI:0.801~0.964,P<0.001)、92.43%、82.94%。结论 HBP能够准确鉴别引起血流感染的细菌种类,对于制定抗菌药物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临床意义。

    2025年01期 v.35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型冠状病毒合并重点耐药菌感染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

    王楠;戴沛军;薛鑫;牛晓红;杨桃;焦耿军;蒲中枢;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社区和医院感染病原谱特征及重点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2022年12月-2023年10月诊治的新型冠状病毒合并社区或医院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感染病原谱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社区或医院感染患者重点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新型冠状病毒合并感染患者183例,其中社区感染患者99例(重点耐药菌感染14例,占比14.14%),医院感染患者84例(重点耐药菌感染42例,占比50.00%)。合并社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有肺炎克雷伯菌(37.50%)、金黄色葡萄球菌(14.42%)、大肠埃希菌(14.42%),鲍曼不动杆菌(10.58%),重点耐药菌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53.33%)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26.67%)为主。合并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有鲍曼不动杆菌(50.00%)、肺炎克雷伯菌(18.37%)、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0.20%),重点耐药菌以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77.78%)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14.81%)为主。冠心病是合并社区感染患者重点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04,95%CI:1.141~12.675,P=0.030),使用呼吸机是合并医院感染患者重点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8.179,95%CI:3.053~21.914,P<0.001)。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合并社区感染的重点耐药菌主要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合并医院感染的重点耐药菌主要为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冠心病、使用呼吸机分别是合并社区、医院感染患者重点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防控。

    2025年01期 v.35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论著_外科感染研究

  • 梗阻性黄疸PTCD术后胆道感染病原菌及CD36/mTORC1信号转导通路活化状态

    李雯;原强;赵建琴;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术后胆道感染患者CD36/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状态及病原菌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梗阻性黄疸行PTCD术后胆道感染患者69例为感染组,同期术后未感染患者281例为未感染组,分析术后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CD36、磷酸化蛋白激酶(p-AKT)、磷酸化p7036K、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D36/mTORC1信号转导通路关键因子对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术后胆道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69例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7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比81.33%,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占比最高,分别为42.67%、26.67%,两者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头孢噻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感染组患者CD36、P-AKT、P-p7036K、mTOR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D36/mTORC1信号转导通路关键因子联合诊断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术后胆道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31,敏感度、特异度为88.41%、85.77%。结论 革兰阴性菌为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术后胆道感染主要致病菌,感染患者CD36/mTORC1信号转导通路关键因子呈异常高表达,各因子联合对术后胆道感染的诊断价值更高。

    2025年01期 v.35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前列腺增生术后尿源性感染与CYP1A2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预测价值

    朱永;刘倩;王婧;孙旭杰;刘经纬;郑帅帅;宋士强;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术后尿源性感染与细胞色素P450酶1A2(CYP1A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通路指标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2020年12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78例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31例尿源性感染患者为感染组,147例无尿源性感染患者为非感染组,分析感染组病原菌分布,比较两组患者CYP1A2基因rs2069514-3859位点多态性,比较血清TGF-β1、Smad2、Smad3表达及三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术后尿源性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感染组患者中段尿液标本培养出48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占比分别为60.42%、39.58%;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CYP1A2基因rs2069514-3859位点基因分型AA、等位基因A分布频率升高(P<0.05),等位基因G分布频率均降低(P<0.05);感染组血清TGF-β1、Smad2、Smad3水平与非感染组比较更高(P<0.05);与血清TGF-β1、Smad2和Smad3单独检测诊断曲线下面积(AUC)相比,联合检测诊断术后尿源性感染的AUC值为0.947,诊断价值更高(P<0.05),联合检测的特异度为97.96%,敏感度为83.87%。结论 前列腺增生术后尿源性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术后感染与CYP1A2基因多态性有关,且此类患者血清TGF-β1/Smads信号通路活化,TGF-β1、Smad2、Smad3联合检测对前列腺增生术后尿源性感染的诊断价值更高。

    2025年01期 v.35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对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生化指标及外周血感染指标的影响

    陈颖;马星海;王衍刚;

    目的 基于症状控制、脑脊液生化指标及外周血感染指标等分析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在颅内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焦作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的治疗方案不同分别纳入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和美罗培南静脉滴注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症状控制情况、住院时间;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指标水平、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外周血感染指标水平;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80例患者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7.50%,共检出菌株15株,以表皮葡萄球菌检出最多(4株,占26.67%);治疗1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5.00%)较对照组(77.50%)更高(χ~2=5.165,P=0.023);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体温恢复正常及住院时间更短[(2.87±0.25)d、(31.25±3.25)d](P<0.05)。两组治疗1周后的脑脊液中有核细胞数、脑脊液蛋白、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研究组[(12.75±2.12)×10~6/L、(304.65±26.12)mg/L、(8.71±0.65)pg/ml、(3.97±0.22)×10~9/L、(6.21±0.37)mg/L、(7.56±1.22)分]低于对照组(P<0.05);脑脊液中葡萄糖水平升高(P<0.05),研究组[(4.40±0.72)mmol/L]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可有效调节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生化指标及外周血感染指标水平,减轻炎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控制症状,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2025年01期 v.35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论著_妇儿感染研究

  • HCMV感染对HBeAg阴性乙肝病毒感染孕妇病毒激活及血清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

    陈刚;许婷婷;余阿娜;

    目的 观察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乙肝病毒(HBV)感染孕妇的HBV激活及血清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0月黄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伴HCMV感染HBeAg阴性HBV感染孕妇85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无HCMV感染的HBeAg阴性HBV感染孕妇62例为对照组,入院时和分娩前采集静脉血,检测孕妇HBV-DNA拷贝数;检测两组产妇入院时及分娩前抗核抗体(ANA)、免疫相关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血清肝功能标志物[(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并对母婴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孕妇分娩前,研究组HBV-DNA载量(3.82±0.90)logIU/ml显著高于对照组(3.24±0.35)logIU/ml(t=4.729,P<0.001),ANA阳性率32.94%高于对照组17.74%(P<0.05),CRP、IL-6、IgG、IgA、IgM水平分别为(32.74±3.38)mg/L、(22.07±2.35)ng/L、(15.14±1.63)mg/L、(4.28±0.45)mg/L、(1.85±0.21)mg/L,均高于对照组(P<0.05),ALT、AST分别为(49.95±15.27)U/L、(36.41±9.42)U/L,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母婴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CMV感染可造成HBeAg阴性乙肝病毒感染孕妇HBV-DNA载量、ANA阳性率增加,引起免疫功能紊乱,增加病毒激活风险,但对母婴临床结局未见明显影响。

    2025年01期 v.35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合并HPV感染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中P53、FSTL1、NF-κB、Cdc2表达的影响

    吴秋芳;张定富;陈亚君;

    目的 分析合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中P53、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核因子κB(NF-κB)、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Cdc2)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11月-2023年11月荆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106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组织中HPV感染情况及P53、FSTL1、NF-κB、Cdc2表达水平,分析HPV感染、P53、FSTL1、NF-κB、Cdc2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及HPV感染与P53、FSTL1、NF-κB、Cdc2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HPV、P53、NF-κB、Cdc2阳性比例(33.67%vs. 2.83%、44.90%vs. 0.00%、78.57%vs. 30.19%、38.78%vs. 0.00%)更高(P<0.05),FSTL1阳性比例(20.41%vs. 67.92%)更低(P<0.05)。HPV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分期Ⅲ/Ⅳ期占比更高(P<0.05); FIGO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程度≥1/2子宫内膜癌患者P53、NF-κB阳性占比更高(P<0.05); FIGO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子宫内膜癌患者FSTL1阳性占比更低(P<0.05); FIGO分期Ⅲ/Ⅳ期子宫内膜癌患者Cdc2阳性占比更高(P<0.05); HPV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P53、NF-κB、Cdc2阳性占比更高(P<0.05),FSTL1阴性占比更高(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患者HPV感染风险高,可影响P53、FSTL1、NF-κB、Cdc2在组织中的表达,进而促进疾病的发生及发展。

    2025年01期 v.35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EBV感染相关原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ALB、 ESR、LDH、CD4+/CD8+水平变化及其诊断价值

    戴旭;姜姗;张慧锦;孙娜;薄玉;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感染相关原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白蛋白(ALB)、红细胞沉降率(ESR)、乳酸脱氢酶(LDH)、CD_4~+/CD_8~+水平及其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3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68例EBV感染相关原发IM患儿(研究组)和82名同期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比较两组ALB、ESR、LDH、CD_4~+、CD_8~+、CD_4~+/CD_8~+水平,分析EBV-DNA载量与ALB、ESR、LDH、CD_4~+/CD_8~+相关性,分析ALB、ESR、LDH、CD_4~+/CD_8~+单独及联合对EBV感染相关原发IM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EBV-DNA载量(5.14±1.18)×10~7 copy/ml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ALB(36.04±9.03)g/L、CD_4~+(27.02±5.07)%、CD_4~+/CD_8~+(0.68±0.22)低于对照组,ESR(20.32±6.76)mm/h、LDH(467.93±153.73)U/L、CD_8~+(39.95±10.14)%高于对照组(P<0.05)。EBV-DNA载量与ESR、LDH呈正相关,与ALB、CD_4~+/CD_8~+呈负相关(P<0.05)。ALB、ESR、LDH、CD_4~+/CD_8~+联合诊断EBV感染相关原发IM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9,高于单独检测的AUC值(P<0.05),且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92.65%,特异度为86.59%。结论 EBV感染相关原发IM患儿EBV-DNA载量高,其与ALB、ESR、LDH、CD_4~+、CD_8~+、CD_4~+/CD_8~+水平有关,且四指标联合检测对EBV感染相关原发IM诊断价值较高。

    2025年01期 v.35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论著_感染管理研究

  •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病原学特征

    严伟;沈月华;查赟峰;纪蕾;徐德顺;

    目的 了解湖州地区医院来源的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22-2023年湖州市6家哨点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耐药性检测、拉丝试验筛选、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 共收集阳性菌株106株,主要来自50岁以上患者的痰液标本(66.04%),拉丝试验筛选出39株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耐药结果显示敏感率最高为替加环素和多粘菌素E,均为100.00%,耐药率最高的是氨苄西林(94.88%); PFGE分析显示相似度为51.56%~100.00%;通过全基因测序分析,共检出109种毒力基因和16种耐药基因,毒力基因rmpA、iucA、iroB在hvKP中的携带率分别为41.03%、69.23%、100.00%;检出3种不同亚型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且携带率达到100.00%,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_(KPC-2)携带率为7.69%; ST1049和ST23为主要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型别,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发育树显示为3个进化分支。结论 湖州地区hvKP的检出率较高,通过拉丝试验可筛选出高毒力株,hvKP主要MLST型别为ST1049,检出耐碳青霉烯hvKP,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2025年01期 v.35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2019-2023年某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其交叉耐药性

    高其乐;张婷;袁轶群;李刚;李炳;熊成龙;

    目的 了解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2019-2023年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临床分布及交叉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2月CRKP菌株的来源信息、药敏结果等监测数据,描述CRKP对2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与13种抗菌药物的交叉耐药情况,计算耐药率及交叉耐药率,绘制交叉耐药率散点图。结果 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复分离的菌株,共收集3 795株肺炎克雷伯菌,分离自25个不同科室,主要分离自重症医学科25.74%(977/3 795)、神经外科23.90%(907/3 795)和普外科12.41%(471/3 795);主要标本类型为痰液60.40%(2 292/3 795)、尿液9.72%(369/3 795)、血液5.98%(227/3 795)和引流液3.69%(140/3 795); 2019-2023年CRKP检出率分别为14.22%(108/759)、8.58%(49/571)、26.64%(191/717)、24.41(197/807)、24.34%(229/941),呈逐年上升趋势(χ~2=54.563,P<0.001); 2021和2022年CRKP检出率均高于全国水平(χ~2=162.362、179.261,P均<0.001),与上海市检出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χ~2=0.007、1.780,P=0.934、0.182); CRKP对复合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逐年上升(P均<0.001),对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呈现高耐药性,其中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耐药率均达到100.00%,对其他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也超过90.00%; 2019-2023年基本抗菌药物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交叉耐药均低于65.00%;绘制2019-2023年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与呋喃妥因之间的交叉耐药率散点图,各散点均在对角线下方且逐渐向右上方集中,散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2019-2022年逐年增大,2023年略有下降,呋喃妥因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交叉耐药率高于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对呋喃妥因的交叉耐药率。结论 CRKP检出率呈逐年升高趋势;CRKP对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交叉耐药严重,临床治疗注意合理用药。交叉耐药率散点图可以动态监测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细菌耐药监测提供新视角。

    2025年01期 v.35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集束化管理策略实践及其成效

    黄燕华;姚美华;曹利华;茅敏华;沈敏;郁智慧;陈春美;宋琳衍;邢健红;周俊;江华;高晓东;唐红萍;

    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多重耐药菌(MDROs)综合防控管理新模式在MDROs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成效。方法 选取2020年01月01日-2023年12月31日南通大学附属启东医院住院患者MDROs相关资料,根据是否应用信息化集成平台综合管控MDROs,分为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比较两组临床分离菌及其主要来源分布、主要MDROs菌株检出率及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部分侵入性操作相关MDROs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率等。结果 干预前后分别收集非重复临床分离菌2 691、3 34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株占76.85%、79.41%,革兰阳性菌株占17.69%、17.35%,菌株主要来源呼吸道、血液、尿液标本;干预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C)医院感染例次率较前显著下降(P<0.05),主要MDROs医院总感染例次率由0.068%降至0.045%(P<0.05);导尿管相关尿路MDROs感染发病率由0.40‰降至0.14‰、中央血管导管相关血流MDROs感染发病率由0.65‰降至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信息化综合管理实施后医院感染率、医院感染漏报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均较前显著降低(P<0.05),医院感染病例病原学送检率、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手卫生正确率及MDROs防控措施完全落实率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 该信息化综合管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医院MDROs感染现况,降低医院MDROs感染率,值得医疗机构广泛推广应用,但亦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量身改进。

    2025年01期 v.35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深圳市医疗机构基于区域化感控平台的病原学送检管理实践及其效果

    李莎茜;马玥;霍瑞;田一梅;胡继华;黄婷;

    目的 通过推进区域化医院感染管理平台质量建设,提升病原学送检率及管理效能。方法 通过对过程监测数据进行提取,分析抗菌药物用药目的、执行时间缺失等问题。在点对点干预指导后,分析以上缺失率的改善程度,及其对病原学送检率等指标的提升效果。结果 通过干预,全市抗菌药物用药目的缺失率由3.10%下降至2.97%(χ~2=55.062,P<0.001),执行时间缺失率由89.07%下降至53.50%(χ~2=587653.135,P<0.001)。全市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由35.37%提升至49.80%(χ~2=20643.909,P<0.001),细菌培养送检率由23.54%提升至33.25%(χ~2=11114.465,P<0.001)。除一级医院外,其余医疗机构执行时间缺失率与病原学送检率均呈现负相关(P<0.001)。结论 抗菌药物用药目的、执行时间缺失是影响病原学送检信息化监测质量的关键因素。“数据导航,聚焦问题,精准指导”改善活动有助于提升区域化医院感染监测平台对病原学送检工作的管理效能。

    2025年01期 v.35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45株罗尔斯顿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

    袁红霞;房丽丽;施惠宣;徐和平;马晓波;

    目的 比较皮氏罗尔斯顿菌和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的体外药敏,分析罗尔斯顿菌属感染患者临床特点,以期为临床相关感染的诊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纳入厦门市某教学医院2017-2022年临床分离的23株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22株皮氏罗尔斯顿菌,用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复苏菌株,以Vitek-MS MALDI-TOF方法复核鉴定,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药敏分析。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部位罗尔斯顿菌属感染的危险因素、抗菌药物选择及预后转归。结果 患者以男性居多(30例,66.67%);年龄1月-90岁,>60岁者21例(46.67%);主要来自ICU(12例,26.67%)、血液科(6例,13.33%)、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5例,11.11%)和普外科(5例,11.11%)等;标本分布以呼吸道(23株,51.11%)和血液(18株,40.00%)为主;两种罗尔斯顿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敏相似,对头孢曲松、头孢唑肟、替加环素、氟喹诺酮类、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四环素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低于5.00%,对美罗培南、妥布霉素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高于70.00%;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经验抗菌,37例患者换用了敏感的药物,分别有24例单药方案和13例联合方案,预后22例好转(59.46%),15例无改善(40.54%);血流感染患者中皮氏罗尔斯顿菌相关的预后好于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81.82%vs. 57.14%),但呼吸道相关感染患者中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预后好转的情况好于皮氏罗尔斯顿菌(50.00%vs. 27.27%)。结论 罗尔斯顿菌属为一种医院感染的机会病原体,威胁患者生命。准确的鉴定和药敏支持有助于临床的及时诊疗,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可作为抗菌的选择。

    2025年01期 v.35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DRG管理的珠海市某三甲医院医院感染患者疾病经济负担

    刘日纯;刘旭;陈玲;

    目的 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分析不同分组的医院感染患者对疾病负担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22年珠海市某三甲医院医院感染病例基本信息与全部出院病例的DRG信息,通过总体、主要诊断类别(MDC)组、DRG组分层比较医院感染患者(感染组)与非医院感染患者(非感染组)的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结果 2022年入组DRG出院患者共85 241例次,医院感染病例共767例次,占所有DRG患者的0.90%。767例次医院感染患者分布在23个MDC组,覆盖230个DRG组,84 474例次非医院感染患者分布在26个MDC组,覆盖740个DRG组。感染组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01)。医院感染病例最为集中的MDC组为骨髓增生性疾病和功能障碍组(MDCR)和神经系统疾病及功能障碍(MDCB),占比分别为29.99%(230/767)和14.73%(113/767)。医院感染最为集中的DRG组为急性白血病高剂量化学治疗和/或其他治疗(RB19)、恶性增生性疾病的支持性治疗(30 d≤住院时间<61 d)(RU10)和其他开颅术,伴重要并发症与合并症(BB21),占比分别为3.65%(28/767)、3.00%(23/767)和2.87%(22/767)。结论 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显著增加其经济负担,可通过对发生医院感染集中的MDC组或DRG组进行根因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医院感染防控干预,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增加医疗效果和效益,减少卫生资源浪费。

    2025年01期 v.35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灰色模型GM(1,1)在四川省医院感染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林伟;赵祝英;赵芳珉;

    目的 探讨灰色模型GM(1,1)在医院感染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价值,为四川省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构建四川省二级及以上医院、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预测模型,检验各模型的精度和拟合效果,预测2023年-2025年四川省各级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结果 构建的四川省二级及以上医院、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预测模型的精度(后验差比值C值<0.35,小误差概率P值>0.95)和拟合效果(相对误差<0.1,级比偏差<0.2)均较好,根据模型预测到2025年各级医院感染发病率可分别降低至0.51%、0.35%和0.59%。结论 灰色模型GM(1,1)对四川省各级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的预测效果较好,有助于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发展趋势,为调整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1期 v.35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2014-2023年江苏省某三甲精神专科医院精神科医院感染率调查

    邢桂霞;林杰;颜蕊兰;李琼;孙倩;王淑琴;周磊;

    目的 通过开展连续性的医院感染综合监测,了解江苏省某三甲精神专科医院精神障碍住院患者连续10年医院感染情况及变化趋势,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对2014年1月-2023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常州医疗区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综合性监测的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4-2023年共调查33 105例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784例,感染率在1.78%~4.42%波动;感染发生部位主要为呼吸系统,占79.40%;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4.51%,病原菌送检率为32.36%。结论 本医疗区10年精神疾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整体水平较高,需加强精神障碍疾病的感染风险评估与提前干预,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2025年01期 v.35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洁净ICU微生物气溶胶和颗粒物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杨鑫;霍欣欣;靳亚飞;何改花;戈伟;许文;张丽娜;范珊红;

    目的 评估三级医院洁净重症监护病房(ICU)空气中微生物浓度和PM≤2.5μm颗粒物数量及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为ICU内医院感染的发生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不同工作日对洁净ICU进行10次采样,采样时间均为8:00~17:00,每小时采样1次。使用单级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获得ICU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总数,用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检测细颗粒物(PM≤2.5μm)的数量,同时对采样时间段内ICU温度、湿度以及人员数量等影响因素进行记录,采用SPSS 26.0、Prism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空气中微生物的浓度范围为0~60 CFU/m~3,其中大厅的微生物浓度、PM≤2.5μm数量均随着工作人员总数、活动人数以及医疗气溶胶生成程序(AGP)操作数、患者入住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15分占比等因素的升高而升高(P<0.05),而与温度、湿度、机械通气人数等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 通过合理安排ICU内培训学习的人员数量、降低工作人员的活动频次、优化操作流程、将患者分区管理等可改善ICU内的空气质量。

    2025年01期 v.35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综述

  • 我国医疗机构感染监控信息化系统发展概况

    茅一萍;刘芳;祁琪;杜明梅;刘运喜;姚宏武;

    医疗机构感染监控信息化系统(简称感控系统)在提升医院感染管理效能、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系统了解我国感控系统的发展概况,明确其发展需求与前景,对于我国未来感控系统的规范化、同质化等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我国医疗机构感控系统的发展历程与阶段性成果,剖析了国内主流感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总结其建设经验与启示,并探讨感控系统建设价值和未来展望,以期为未来的感控系统信息化评价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1期 v.35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质子泵抑制剂与医院感染风险关系研究进展

    张小亮;袁小龙;冯玉娟;王海默;林小勇;魏兵鹏;张浩军;

    医院感染作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住院病人以及医护人员的健康,医院感染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如年龄、基础健康状况(低蛋白血症、高血糖)、不合理抗菌药物使用,以及频繁进行的侵入性操作。近年来科学研究进一步揭示,抑酸药物,特别是质子泵抑制剂,作为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其使用与医院感染风险的增加存在关联。一般认为质子泵抑制剂通过降低胃酸水平,可能为某些病原体提供了一个更适宜的生存环境,从而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本文对质子泵抑制剂增加不同病原菌以及不同感染部位感染发生风险进行综述。

    2025年01期 v.35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