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雨露;王虹;童彤;严继承;倪凯文;陆群;
目的 本文基于浙江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的数据分析、信息化区域性感控平台管理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区域性感控平台的感染防控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2023年浙江省202所不同等级、类别医院在过程数据监测平台上报的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进行现状调查,并对比分析不同等级、类别医院的各项感染质控指标的差异,以指标结果为导向,发现问题,并提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下一阶段的改进方向。结果 共调查住院患者6 569 622例,医院感染新发病例数为65 144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0.99%。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为54.05%,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为89.65%,联合使用重点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为89.98%,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18.81%,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15%。不同等级医院的各项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等级、类别医院的各项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存在差异。医院感染监测平台存在部分指标原始数据获取不完整情况,仍需在数据获取质量、数据标准化执行和培训方面持续改进,以及信息化监测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并完善。
2025年02期 v.35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朱明;张玉鹏;孟华;熊莉娟;
目的 医院感染监测平台的建设及维护对开展区域性医院感染监测,掌握各地区及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防控水平及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医院感染监测平台进行管理,以提高数据质量及准确性。方法 自2023年起,采用信息化手段和数据标准化方式,通过对湖北省医院感染监测平台数据的安全性、代表性、准确性、平台数据与医院数据的一致性、数据核查及时性等进行管理及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结果 湖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通过迁移数据库及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提升数据安全保障,组织动员各医疗机构进行数据上报,扩大数据监测范围。同时,通过对监测平台数据及院内数据进行比对改进,从数据源、算法及应用方面提高数据一致性。此外,对监测平台实行分层管理、建立奖励机制、提供技术支持、加强数据质控,提升数据质量及准确性。结论 做好区域性医院感染监测平台的管理,持续推进监测平台的发展,为不同层级卫生行政机构及院感质控中心制定医院感染防控策略、开展质量控制、评审考核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区域性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2025年02期 v.35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陈兴华;植小玉;马涛;张芳;石晓雯;黄明晖;杜龙敏;
目的 分析宁夏地区区域性医院感染信息化监测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策略,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方法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据自动化分析手段,搭建医院感染信息化监测平台,通过统一的数据交互规则对过程数据持续采集,实现了区域内各医疗机构医院感染质控指标的动态监测及智慧展示。结果 医院感染信息化监测平台的建立和应用,对推进区域内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风险识别、质控管理及专项改进等工作起到积极作用,为感染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医院感染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同质化发展。结论 医院感染信息化监测平台的建设、管理与应用,为提高区域性医院感染防控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平台将不断完善、升级,为宁夏地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精准、智能的支持和保障。
2025年02期 v.35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临平;杨晓文;刘晋平;阎娟娟;
目的 了解山西省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及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配备和运行状况,为智慧医院建设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山西省292所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及应用情况。结果 三级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配备率(97.92%)高于二级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配备率(2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二级医疗机构中,电子病历管理系统配备率(79.92%)、影像信息系统配备率(63.93%)、实验室信息系统配备率(80.33%)高于医院感染监测系统配备率(2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但三级医疗机构中,电子病历管理系统配备率(97.92%)、影像信息系统配备率(91.67%)、实验室信息系统配备率(97.92%)与医院感染监测系统配备率(97.92%)无统计学差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院感染信息系统实际功能实现率存在差异性,其中三级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病例自动筛查及提醒(100.00%)、医院感染暴发预警(93.62%)、监测信息分类统计(89.36%)以及信息推送对话功能(76.60%)优于二级医疗机构(P<0.05)。结论 建立医院感染信息监测评价体系,对于完善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功能,提高信息监测的及时性和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大意义。
2025年02期 v.35 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师义明;李卫光;徐华;
目的 了解山东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应用现况。方法 2024年1月10日-1月31日山东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采用线上问卷的方式对山东省16个地市的医疗机构进行调查。结果 本次参与调查的278所医疗机构以公立、综合医院为主,感控专职人员床位比约为1∶174,71.22%的医疗机构医院感染专职人员配备达标,不同类别、级别和等级的医疗机构之间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电子病历系统(EMRS)、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手术麻醉系统、微生物检验系统模块和移动护理系统使用率分别是96.04%、91.01%、91.01%、92.45%、76.26%、66.19%和63.67%。2013-2020年医疗机构医院感染信息化监测软件上线增长较快。96.11%的医疗机构每日使用监测系统,57.20%的医疗机构至少每月会出现系统故障,52.14%的医疗机构需催促工程师解决故障。在综合性监测、现患率调查等13种监测模块中,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监测及手卫生依从率监测模块上线率为56.03%及75.88%,其他模块上线率均在80%以上。模块功能配置方面存在灵活性不足、功能不完善、不同系统间互联互通不畅等问题。结论 山东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专职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医院感染监测系统信息化水平,降低监测软件故障频率,完善监测功能。
2025年02期 v.35 18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成强;李璟佳;王海兵;张瑶;李华;
目的 探讨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RA)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及红细胞沉降率(ESR)、肝素结合蛋白(HB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联合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的诊疗提供指导。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RA合并感染患者为感染组,91例老年RA未合并感染患者为未感染组;统计感染患者感染部位、检出病原菌及其药敏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ESR、HBP、TNF-α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三指标对老年RA患者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老年RA合并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系统(34.15%)及泌尿系统(23.17%)。82例老年RA合并感染患者共培养出98株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哌拉西林耐药严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严重。感染组ESR(35.92±9.87)mm/h、HBP(50.41±16.21)ng/ml、TNF-α(80.05±26.67)ng/L高于未感染组(P<0.05)。ESR、HBP、TNF-α联合诊断老年RA患者合并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8,敏感度为91.46%,特异度为97.80%。结论 老年RA合并感染患者以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为主,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病原菌耐药性有一定差异,ESR、HBP、TNF-α水平升高,三者联合诊断感染的价值较高。
2025年02期 v.35 19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衡;姜南;费世枝;李红波;熊飞;
目的 探讨Smad2、Smad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降钙素原(PCT)在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患者中的水平变化,为血液透析患者CRBSI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348例武汉市第一医院2020年11月-2023年11月收治的行血液透析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根据有无CRBSI发生分为CRBSI感染组31例和CRBSI非感染组317例,分析CRBSI病原菌分布,比较感染组患者感染24 h内且抗感染治疗前与同期非感染组患者外周血Smad2、Smad3、TGF-β1蛋白相对表达量及PCT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四指标水平的诊断价值。结果 31例血液透析CRBSI患者共培养出33株病原菌,大肠埃希菌(18.18%)是主要的革兰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39.39%)是主要的革兰阳性菌。CRBSI感染组和CRBSI非感染组患者Smad2、Smad3、TGF-β1蛋白表达量及PCT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RBSI感染组患者Smad2、Smad3、TGF-β1蛋白表达量及PCT水平分别为(1.14±0.37)、(1.02±0.33)、(1.29±0.42)及(1.31±0.42)μg/L。Smad2、Smad3、TGF-β1及PCT联合检测诊断血液透析患者CRBSI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9,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P<0.05)。结论 血液透析CRBSI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后Smad2、Smad3、TGF-β1、PCT呈高表达,四者联合对血液透析患者CRBSI诊断价值较高。
2025年02期 v.35 198-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鲍容;沈佳瑾;陈裕;缪青;姚雨濛;王蓓丽;潘柏申;郭玮;胡必杰;
目的 了解综合性医院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患者临床分离NTM菌种类型,分析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3年1-12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NTM感染患者NTM临床分离株,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进行菌种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 共收集NTM感染患者临床NTM分离株99株,其中快速生长分枝杆菌(RGM)30株,包括脓肿分枝杆菌28株、偶发分枝杆菌2株,缓慢生长分枝杆菌(SGM)69株,包括胞内分枝杆菌55株、鸟分枝杆菌8株、堪萨斯分枝杆菌6株。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MAC)对一线药物克拉霉素和阿米卡星较敏感,对二线药物利奈唑胺和莫西沙星耐药率>60.00%。所有RGM对阿米卡星高度敏感(100.00%),对多西环素耐药率最高(86.67%)。脓肿分枝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对克拉霉素存在诱导耐药。结论 NTM菌种分布以胞内分枝杆菌和脓肿分枝杆菌为主。SGM和RGM分离株耐药性存在一定差异。NTM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有助于综合性医院NTM感染患者的精准诊疗。
2025年02期 v.35 202-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郝萌萌;郭丽萍;黄记水;邢京宇;刘明艳;蒋艳;
目的 以全因死亡率(以下简称病死率)系统评价抗真菌药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与耳念珠菌共感染患者的临床结局。方法 系统检索2019年12月-2023年12月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网和中国生物中英文医学文献数据库治疗新型冠状病毒与耳念珠菌共感染患者相关的文献,使用Stata 14.0软件完成Meta分析。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9篇文献,其中44例患者接受了抗真菌药物治疗,治疗药物包括棘白菌素类、多烯类和第二代三唑类药物。Meta分析结果显示:接受抗耳念珠菌治疗的共感染患者病死率为62.82%[95%CI(43.86%~80.43%)];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患者为女性、年龄大(≥71岁)、自身基础疾病多(2种及以上)、接受的侵入性操作多(3种)病死率均为同一亚组内最高;同时有血流感染和其他部位感染的患者病死率高于仅有血流感染或其他部位感染的患者;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共用使用的情况下患者病死率高。应用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治疗时,多烯类药物单用病死率(0.00%)<棘白菌素类+三唑类药物联用(39.22%)<棘白菌素类+多烯类药物联用(62.44%)<棘白菌素类药物单用(68.29%)<棘白菌素+多烯类+三唑类药物联用(100.00%)。结论 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的共感染患者病死率高,棘白菌素类联合三唑类或多烯类药物是新型冠状病毒与耳念珠菌共感染患者首选的抗耳念珠菌治疗方案。
2025年02期 v.35 207-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晓晶;金巧菲;刘寿荣;
目的 总结Gilbert综合征合并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检验结果、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提高对Gilbert综合征合并病毒性肝炎的警觉和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 2022年10月14日杭州市西溪医院收治了一例以“乏力、肤黄尿黄1月”为主诉入院,症状进行性加重,肝功能进行性恶化,起初考虑急性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经保肝退黄药物、激素冲击治疗及7次人工肝支持治疗均不见好转。结果 在排除其他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内外梗阻等情况后,追问病史,患者自诉近数十年总胆红素一直波动在40~50μmol/L,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但当时未查明原因,也未予关注,且其哥哥也一直有总胆红素轻度升高的情况,也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最终通过基因检测确认患者基础即患有Gilbert综合征,最后通过肝移植治疗后得以康复。结论 在Gilbert综合征的基础上合并病毒性肝炎容易引发肝衰竭,在临床诊疗中,应拓宽思路,甚至是罕见疾病导致患者黄疸的可能性,并加强对此病的警惕和认识,为患者做出更好地诊治。
2025年02期 v.35 215-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俞敏;曹国平;胡君为;李勇;周凤珍;
目的 探讨全膝全髋关节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病原菌及人β-防御素-3(HBd-3)、肝素结合蛋白(HBP)、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3年8月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收治的发生假体周围感染全膝全髋关节术后患者60例为感染组,另选同期收治的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全膝全髋关节术后患者102例为非感染组,分析全膝全髋关节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创面渗液及分泌物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Bd-3及关节液HBP、ESR、CRP的诊断价值。结果 感染组患者共检出菌株6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3株占69.3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1株(33.87%)、表皮葡萄球菌20株(32.26%)居多。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均>50.00%,表皮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红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较高,均>50.00%。感染组患者血清HBd-3(2.02±0.48)、关节液HBP(17.15±5.29)ng/ml、ESR(44.59±10.22)mm/h、CRP(81.68±21.67)mg/L水平较高,与非感染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四指标联合检测诊断全膝全髋关节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37。结论 革兰阳性菌为全膝全髋关节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主要病原菌,不同病原菌的耐药特点不同,血清HBd-3及关节液HBP、ESR、CRP在感染患者中呈高表达,四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更高。
2025年02期 v.35 219-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欣;王浩;侯小倩;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CU)烧伤感染患者发生脓毒症的临床特征及可溶性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sCD163)、可溶性CD14分子亚型(Presepsin)、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GPBB)预测价值。为临床有效诊治ICU烧伤感染后脓毒症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10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发生脓毒症的ICU烧伤感染患者为脓毒症组,另纳入80例未发生脓毒症的ICU烧伤感染患者为非脓毒症组,分析ICU烧伤感染后脓毒症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CD163、Presepsin、GPBB对ICU烧伤感染患者发生脓毒症的预测价值。结果 60例脓毒症组患者创面分泌物共分离64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占比42.19%,革兰阴性菌占比54.69%,真菌占比3.13%。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患者烧伤面积及吸入性损伤、休克的患者占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脓毒症组患者烧伤面积(62.65±9.65)%及吸入性损伤、休克的患者占比(78.33%、13.33%)较高。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患者sCD163、Presepsin、GPBB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脓毒症组患者血清sCD163、Presepsin、GPBB水平较高,数值分别为(92.65±17.65)U/ml、(875.54±120.76)pg/ml、(24.65±8.76)ng/ml。sCD163、Presepsin、GPBB联合检测诊断ICU烧伤感染患者发生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6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33%和95.00%。结论 ICU烧伤感染后脓毒症患者创面分泌物中革兰阴性菌占比较高,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休克与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sCD163、Presepsin、GPBB表达对脓毒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025年02期 v.35 225-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罗亮;陈汇;吴宸;周航宇;明锐;周宁;
目的 探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诊断价值,期望为临床及早防治提供支持。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3年12月绵阳四〇四医院收治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患者57例为感染组,另随机选取术后无腹腔感染患者65例为非感染组,统计感染病原菌分布,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RP/ALB、PCT、WBC、MMP-9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CRP/ALB、PCT、WBC、MMP-9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四指标水平均升高,分别为(1.49±0.43)、(0.71±0.23)ng/ml、(15.27±4.58)×10~9/L、(114.70±34.92)ng/ml; 57例感染患者检出71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43株占60.56%,以铜绿假单胞菌居多;革兰阳性菌25株占35.21%,以肠球菌居多;真菌3株占4.23%。CRP/ALB、PCT、WBC、MMP-9联合检测诊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2,敏感度、特异度为82.46%、95.38%。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感染患者CRP/ALB、PCT、WBC、MMP-9水平呈高表达,四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感染的诊断价值。
2025年02期 v.35 230-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金卷;王毅军;孙伟;王素梅;刘辉;刘昌利;崔巍;褚成龙;沈云志;
目的 基于不同机器学习(ML)算法构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为识别高风险患者及其临床治疗提供决策支持。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23年7月在天津第三中心医院行PD的228例,按7∶3的比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159例训练集(感染患者44例,未感染患者115例)和69例测试集(感染患者21例,未感染患者48例),在训练集中通过Lasso回归分析筛选临床变量,使用logistic回归、XGBoost、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和多层感知神经网络(MLP)算法建立训练集数据模型,模型诊断性能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F1分数和Kappa值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228例患者中,65例发生术后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8.51%。基于十折交叉验证的Lasso回归筛选出6个临床变量,包括谷草转氨酶(AST)、饮酒史、C-反应蛋白(CRP)、胰瘘、胆瘘和胃排空延迟。基于上述临床变量构建5种ML模型,在训练集中XGBoost和RF在所有模型中表现最佳,二者的ROC-AUC、cutoff、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F1分数和Kappa值分别为1.000和1.000、0.509和0.475、0.992和0.987、1.000和0.997、0.995和0.990、1.000和0.989、0.989和0.986、1.000和0.993、0.980和0.966。在测试集表现最佳者为RF(ROC-AUC=0.773,95%CI:0.581~0.965),XGBoost (ROC-AUC=0.704, 95%CI:0.504~0.904),可能存在过拟合现象。结论 RF模型是诊断PD术后医院感染风险的最优模型,有助于识别高风险患者,为临床治疗提供决策支持。
2025年02期 v.35 235-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马莉莉;乔妍;李太娇;高秀华;赵冉;
目的 探究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与药物敏感性,为真菌性角膜炎及早诊疗提供支持。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12例(212眼)作为研究对象。统计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流行病学特征,采集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刮片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药物敏感性。结果 212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2∶1,以男性为主;>40~60岁(50.94%)为患病高发年龄段;以农村、高中以下、体力劳动者、有明确植物性外伤史为主要患病人群;并以秋季患病居多,冬季次之。212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共分离出真菌212株,以镰刀菌属(主要为茄病镰刀菌)和曲霉菌属(主要为烟曲霉菌)为主,链格孢菌属次之。镰刀菌属、曲霉菌属、链格孢菌属均对伏立康唑(耐药率分别为6.90%、3.08%、3.23%)、两性霉素B(耐药率分别为12.64%、13.85%、9.68%)、制霉菌素(耐药率分别为10.34%、13.85%、6.45%)较为敏感,均对氟康唑(耐药率分别为94.25%、93.85%、83.87%)较为耐药,镰刀菌属、曲霉菌属还对伊曲康唑(耐药率分别为90.80%、89.23%)耐药较为严重。结论 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以男性、>40~60岁、农村、高中以下、体力劳动者、有明确植物性外伤史居多,主要发生于秋季;病原菌以镰刀菌属为主,镰刀菌属、曲霉菌属、链格孢菌属引发的真菌性角膜炎推荐使用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药物。
2025年02期 v.35 24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江渊;王晨;陈筱筱;曹剑芳;
目的 分析梅毒感染孕产妇的临床特征及其所生儿童梅毒感染状况,为临床制定相关干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2023年于金华地区各医院接受产检并分娩的604例梅毒感染孕产妇的个案信息,分析其梅毒感染情况、治疗情况、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梅毒感染孕产妇抗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604例梅毒感染孕产妇中586例(97.02%)接受抗梅毒治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确诊梅毒[OR(95%CI):3.739(1.056~13.623)]、本次孕期确诊梅毒[OR(95%CI):6.542(2.124~20.144)]是金华地区梅毒感染孕产妇接受抗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P<0.05)。589例梅毒感染孕产妇成功分娩,分娩的602名新生儿中,接受预防性治疗542名(90.03%),经随访最终确诊先天梅毒7例(1.16%)。结论 金华地区梅毒感染孕产妇接受抗梅毒治疗的比例较高,既往确诊梅毒、本次孕期确诊梅毒是孕产妇接受抗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临床应进一步加强梅毒早期筛查诊断,规范梅毒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的抗梅毒治疗,以控制先天梅毒的发生。
2025年02期 v.35 245-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雷浩;马际;吴伟君;楚慧;徐振兴;
目的 分析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核因子-κB(NF-κB)相关信号通路指标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为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53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组67例、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组86例,分析患儿临床特征、NF-κB相关信号通路指标[IκB激酶β(IKKβ)、NF-κB抑制蛋白(IκBα)、NF-κB/p50和NF-κB/p65]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NF-κB相关信号通路指标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肺炎支原体感染组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存在呼吸系统症状的患儿占比及NF-κB相关信号通路指标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7.96±0.56)d较长,存在呼吸系统症状的患儿占比(76.12%)较高;NF-κB相关信号通路指标水平升高;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含量(2.07±0.29)×10~7/L、Treg/Th17(0.72±0.09)、CD_4~+/CD_8~+(2.05±0.12)水平较高。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KKβ、IκBα、NF-κB/p50及NF-κB/p65水平与外周血Treg细胞含量、Treg/Th17、CD_4~+/CD_8~+值呈正相关(P<0.05),与外周血Th17细胞含量、CD_8~+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多伴有持续发热及呼吸系统症状,可引起NF-κB相关信号通路指标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异常表达。
2025年02期 v.35 250-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晓波;苏昕;武丽;
目的 分析白细胞介素6(IL-6)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表达水平与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瓣膜炎性损伤的相关性,为临床快速评估KD合并MP感染患儿冠脉病变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12月-2023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0例KD合并MP感染患儿,其中瓣膜炎性损伤组38例和瓣膜无损伤组32例,检测两组患儿外周血炎症因子IL-6、STAT3表达及心功能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I(cTn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结果 瓣膜炎性损伤组IL-6(443.83±94.25)ng/ml、STAT3 mRNA表达水平(0.78±0.21)均高于瓣膜无损伤组(P<0.05)。瓣膜炎性损伤组LDH(372.17±41.89)U/L、cTnI(0.24±0.07)ng/ml均高于瓣膜无损伤组(P<0.05)。IL-6、STAT3与LDH、cTnI均呈正相关(r=0.613、0.644、0.549、0.578,均P<0.001),与冠脉损伤程度也均呈正相关(r_s=0.724、0.691,均P<0.001)。结论 IL-6、STAT3表达水平升高与KD合并MP感染患儿心功能损伤和冠脉损伤严重程度有关。
2025年02期 v.35 25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郑春林;喻耀华;陈强;胡向荣;郑志东;
目的 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并发塑型性支气管炎(PB)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为临床后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4月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2例RMP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PB分为PB组33例和非PB组69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外周血检查结果。结果 PB组与非PB组患儿热峰[(40.87±0.54)℃vs.(39.07±0.41)℃、热程[(9.76±2.20)d vs.(8.05±1.34)d]及肺部啰音、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多次支气管镜介入占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B组与非PB组患儿支气管黏液嵌塞征、累及胸膜病变、双肺实变、肺不张和胸腔积液占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B组占比分别为36.36%、15.15%、 63.64%、24.24%和36.36%。PB组与非PB组患儿血清D-二聚体(D-D)、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PB组患儿指标水平更高,分别为(6.01±3.19)μg/ml、(0.18±0.02)ng/ml、(46.15±14.04)mg/ml、(23.47±4.59)IU/L和(497.86±41.25)U/L。PB组与非PB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MPP并发PB患儿的热峰高,热程及住院天数长,支气管镜介入次数多,多伴肺部啰音、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影像表现以支气管黏液嵌塞征、累及胸膜病变、双肺实变、肺不张、胸腔积液为主,且患儿多伴血清D-D、PCT、CRP、CK-MB、LDH水平异常升高及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紊乱,临床需根据上述表现,警惕RMPP患儿发生PB。
2025年02期 v.35 260-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景;张景岚;胡靖;王菲;
目的 探讨特布他林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AZST)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核因子κB(TLR4/MyD88/NF-κB)通路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62例2020年10月-2023年10月郑州儿童医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ZST组和AZST联合特布他林组,每组31例。入院后AZST组常规治疗后给予AZST治疗,AZST联合特布他林组在AZST基础上予以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治疗,总疗程为7~10 d。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析患儿肺功能、炎症指标、心肌酶谱及TLR4/MyD88/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2.379,P=0.017);与AZST治疗比较,特布他林联合AZST治疗疗效率更高,肺功能指标水平升高更明显,炎症指标水平下调明显,心肌酶谱指标水平降低更明显;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TLR4、MyD88、NF-κB水平降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ZST联合特布他林组TLR4、MyD88、NF-κB降低差值分别为(3.77±0.59)pg/ml、(4.59±0.61)pg/ml、(3.81±1.14)pg/ml;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1.449,P=0.229)。结论 特布他林联合AZST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可有效改善患儿炎症和心肌酶谱指标水平,调控TLR4/MyD88/NF-κB通路,进而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肺功能,安全性良好。
2025年02期 v.35 265-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蕾;陈德钦;吴杰龙;秦维霞;黄辉萍;
目的 分析厦门市医院感染长期变化趋势与特点,为精细化感染控制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纳入2015-2023年厦门市市属二级及以上且床位数>150张的医疗机构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日所有住院患者的感染情况、病原菌分布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信息。分别采用SAS 9.4与Graphpad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9年间,厦门市2015-2023年平均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54%(3 286/129 138),医院感染现患率呈下降趋势(Z=-6.460,P<0.001),床位数<300张的医院感染现患率呈上升趋势(Z=2.702,P=0.007),300~599、≥900张的医院感染现患率显著降低(Z=-2.265、-7.872;P=0.024、<0.001)。医院感染部位前两位分别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率呈下降趋势(Z=5.514、2.310,P<0.001、0.021);血液系统感染率呈上升趋势(Z=-5.900,P<0.001)。Ⅱ、Ⅲ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呈波段下降趋势(Z=-2.152、-2.084,P=0.031、0.037),床位数≥900张的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波段式降低(Z=-2.268,P=0.023)。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但其构成比均呈下降趋势(P<0.05)。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为27.32%,有下降趋势(P<0.05),但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增多(P<0.05),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由63.08%上升至78.28%(P<0.05)。结论 厦门市医院感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但仍应加强小规模医院院感管理培训与落实,并重点做好手术部位和血液系统感染防控。
2025年02期 v.35 270-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鹏;史庆丰;高晓东;胡必杰;沈燕;
目的 调查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开展心血管特殊诊疗操作围手术期抗菌药物(PAP)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市2016-2022年56所医院开展心血管特殊诊疗操作患者围术期相关数据,对PAP使用情况、用药类别、用药合理性及用药天数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 172例行心血管特殊诊疗操作患者,血管术、主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心脏射频消融术的PAP使用率分别为16.60%、16.10%、23.71%、84.85%、16.67%。五类心血管特殊诊疗操作中,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PAP总使用率、术前使用率、术中带入率、术后使用率均为最高,分别为84.85%、84.51%、85.75%、84.36%。用药类型共包括80个品种18个类别,以二代头孢和三代头孢的使用率最高。术后24 h抗菌药物停药率为73.71%,心脏射频消融术术后24 h抗菌药物停药率均<40%。结论 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开展心血管诊疗操作存在PAP使用率较高,用药的品种选择不合理,术后预防使用时长上过长等不合理现象。今后应加强此类诊疗操作的PAP管理,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市整体抗菌药物规范化使用提供有效保障。
2025年02期 v.35 276-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赵瑶;郭新怡;杨波;陆建英;汪茜雅;金美娟;丁蔚;李慧;许圆;孙湘;
目的 了解医疗机构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AER)的清洗效果和消毒效果,以期为医疗机构在使用和维护AER上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23年9月-2024年4月对苏州市所有配备AER的医疗机构进行现场采样和检测,使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检测AER清洗前后内镜表面和附件的清洗效果,使用蛋白残留法检测AER清洗前后内镜管腔的残留蛋白量,使用滤膜法检测内镜的消毒效果和AER内终末漂洗用水的情况,比较AER和手工两种方式消毒对内镜合格率的影响。结果 共检测了34家医疗机构,43条消化内镜(胃镜27根,肠镜16根),内镜在AER清洗前后管腔的蛋白残留量平均值为51.82μg、35.38μg,表面ATP检测平均值为214 RLU、64 RLU,附件ATP检测平均值为126 RLU、32 RLU。ATP评价胃镜表面清洗前后合格率、内镜附件清洗前后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管腔的蛋白残留在清洗前后未发现差别。使用AER消毒胃镜和肠镜的合格率分别为96.30%和87.50%,手工清洗消毒的胃镜和肠镜的合格率分别为100.00%和87.50%,使用AER和手工两种方式对消化内镜消毒后合格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AER和手工的终末漂洗用水合格率分别为87.50%、80.00%。结论 三级医疗机构的AER配置率较高,使用AER和手工两种方式对消化内镜消毒的效果无统计学差异,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和蛋白残留法评价AER清洗消化内镜效果尚可。建议多关注使用AER消毒的内镜和AER终末漂洗用水质量的定期监测。
2025年02期 v.35 281-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爱琴;邱素红;李保华;文环;夏娴;李玮;
目的 对硬式内镜管腔类操作器械清洗消毒流程进行优化,提高清洗效果。方法 抽取2024年2月-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手术室术毕的硬式内镜管腔类操作器械4000件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清洗操作流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硬式内镜管腔类操作器械清洗质量合格率、器械损坏率。结果 分别采用目测法、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监测法、蛋白残留法和径道检测仪法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硬式内镜管腔类操作器械清洗效果进行评估,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合格率分别为99.80%、99.45%、99.55%、99.35%。试验组和对照组硬式内镜管腔类操作器械损坏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为0.15%。结论 硬式内镜管腔类操作器械清洗流程的优化既能全方位提高器械的清洗质量,又加速了器械的周转使用,预防医院感染发生,保障患者安全。
2025年02期 v.35 286-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甘文思;黄一睿;王笑青;陶真;杨西帆;李文渊;
目的 构建重症监护室(ICU)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机器学习模型,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温州市某三甲医院2016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377名ICU老年机械通气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并将数据集按3∶1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递归特征消除法对训练集的自变量进行筛选并构建了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包括logistic回归、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DT)、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和随机森林(RF);采用敏感度、阳性预测值、特异度、阴性预测值、F1分数、准确度和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评估模型性能,确定较优机器学习模型,通过校准曲线评价最优模型的校准度,采用沙普利加性解释(SHAP)方法对较优模型进行解释,开发较优机器学习模型的在线计算工具。结果 ICU老年患者VAP发生率16.98%。logistic回归、DT、RF、SVM和XGBoost五个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值为0.97、0.96、0.99、0.97、0.99;测试集中AUC值为0.84、0.78、0.90、0.88、0.90。XGBoost、RF模型被选为较优的机器学习模型。通过SHAP方法确定了机械通气时间、白蛋白水平、ICU住院时间、长期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为重要的预测因子。基于RF、XGBoost模型开发了在线计算工具。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ICU老年患者VAP风险预测模型,并发现XGBoost和RF模型在总体性能上表现较优。为便于应用,开发了在线计算工具。较优模型及在线工具有助于医务人员及时准确地识别高危患者,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025年02期 v.35 290-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下载次数:1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范超林;朱姝璟;杨敏;任行龙;赵楠;高景宏;李福琴;
目的 制定并评价基于护理团队协作的神经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预防方案的实施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郑州市第一附属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需要机械通气≥48 h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1-6月收治的6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2022年7-12月收治的60例患者纳入干预组,实施基于护理团队协作的VAP预防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NICU住院时间、护理人员VAP预防知识掌握程度等指标。结果 干预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67%vs. 25.00%)(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7.22±2.14)d vs.(9.53±2.87)d]和NICU住院时间[(10.53±3.25)d vs.(13.81±4.12)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护理人员VAP预防知识得分(72.52±8.31)分提升至(91.22±6.75)分(P<0.001)。结论 基于护理团队协作的VAP预防方案能有效降低神经重症患者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NICU住院时间,提高护理人员VAP预防知识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年02期 v.35 297-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咸鹏;武迎宏;吴圣;刘潇;马丽君;任洁;蒋俭;曹洋;
目的 通过典型院感病历的分析,浅析临床医生的感控思维,以期提升临床医生感控意识和能力。方法 从某市22家市属医院按比例报送的2021年度的院感病历中,每家抽取1~2例典型病历,分析院感风险评估与干预、病原学送检、多重耐药菌防控及院感病历书写等方面的内容。结果 共抽取典型院感病历30份,其中有院感风险评估及干预相关内容记录的病历占40.00%;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为43.33%;多重耐药菌接触隔离医嘱开具率为15.38%;院感诊断、病原学结果、抗菌药物调整记录缺如或分析不完善的病历分别占70.00%、59.09%、73.33%。结论 院感风险评估及干预意识有待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未达标;多重耐药菌接触隔离医嘱开具率较低;院感病历书写存在诸多问题。以上问题反映出临床医生感控思维不够全面,而系统性感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临床医生、科室、院感专职人员和医院管理者的共同重视、参与及长期不懈地努力。
2025年02期 v.35 302-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谈宜斌;梁科;王莹;熊荣红;吴松杰;程樊;毛红波;李妍;
目的 了解五年制预防医学本科生对医院感染管理认知及教学需求,探索提升医院感染管理教学方法。方法 连续四年教学前从基本概况、获取医院感染知识主要方式、途径、兴趣点,知识期待四个维度对预防医学生进行医院感染管理认知调研。结果 113名预防本科生全部参与问卷调研,42.49%的学生通过学习教育方式获取医院感染知识;48.47%的学生通过书籍途径获取医院感染知识;32.32%的学生希望学院开设医院感染课程;39.39%的学生认为缺乏医院感染管理课程教材是获取院感知识的困难点;40.63%的学生认为院感知识缺乏是没有遵循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主要原因,16.46%的学生对医院感染监测技术最感兴趣,15.74%的学生最希望深入了解医院感染监测技术和院感病例判别。结论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医院感染管理教学和实践不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点识别度较低,医院感染管理教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2025年02期 v.35 306-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谢雅倩;朱乐英;原月霜;杜善淑;周燕湘;黄小红;李若娜;孙晓宁;
目的 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社区护士的焦虑与危机反应状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0年3-6月,选取广东省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亲身参与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的311名护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衡量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危机干预分类评估量表(TAF)评估对危机事件的情感、认知、行为三个方面的反应情况,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在焦虑方面,有16.08%的社区护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其中多为轻度焦虑(84.00%),SAS总分为(40.86±8.78)分,与中国常模(37.23±12.5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93,P<0.001);家庭和工作有无冲突、身体健康情况、自测被感染风险是其影响因素(P<0.05)。在危机干预分类评估方面,社区护士对此次COVID-19危机的损害程度以轻度损害为主(91.64%),TAF总分为[5.00(3.00,8.00)]分;对工作安排合理的认知、身体健康情况、自测被感染风险是其影响因素(P<0.05)。结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社区护士的焦虑水平和危机干预分类评估损害程度以轻度为主,家庭和工作无冲突、身体健康、自测被感染风险低、认为工作安排合理是其保护因素。
2025年02期 v.35 310-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