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雨珊;胡倩;向琳;晏嘉;刘加伟;李齐光;李林海;徐令清;
目的 建立一种可视化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以快速检测肺炎克雷伯菌(KP),并对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评价。方法 针对KP的rcsA基因设计4条特异性LAMP引物,对反应条件(温度及时间)和反应体系中的名种参数进行优化,并使用嵌合型荧光染料SYBR GreenⅠ使反应可视化。通过染色可视化结果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利用优化后条件和体系,以10倍梯度稀释DNA模板检测方法灵敏度,同时对肺炎克雷伯菌和其他数十种临床常见细菌及真菌进行检测以评价其特异性。结果 优化后确定最佳反应温度为63℃、反应时间为35 min,确定反应体系中缓冲液浓度为0.8×、镁离子浓度为8 mmol/L、dNTPs浓度为1.4 mmol/L、内外引物比为6∶1、Bst DNA聚合酶浓度为0.32 U/μl、甜菜碱浓度为0.75 mmol/L;灵敏度试验中,该方法可检测的模板浓度可达1.5 ng/μl;特异性试验中,仅肺炎克雷伯菌检测结果呈现阳性可视化结果及阳性电泳条带。结论 成功建立肺炎克雷伯菌可视化LAMP快速检测方法,且特异性高、灵敏度高、结果易于观察、无需精密仪器,临床检测初步应用成功后可适用于基层实验室检测。
2025年10期 v.35 1450-1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邓光远;肖英伦;李玲;张伟铮;
目的 探讨阿萨希毛孢子菌葡萄糖醛酸木糖甘露聚糖(GXM)对人白血病单核细胞株(THP-1)Toll样受体(TLR)-2、TLR-4、TLR-6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将经佛波酯(PMA)诱导分化后的THP-1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诱导分化后的THP-1细胞培养8、24 h后不作任何处理)和GXM组(诱导分化后的THP-1细胞经500μg/ml阿萨希毛孢子菌GXM作用8、24h),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TLR-2、TLR-4、TLR-6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B)法检测TLR-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GXM组THP-1细胞在GXM刺激8 h后,TLR-2(0.65±0.05)、TLR-4(0.46±0.03)、TLR-6(0.51±0.19)mRNA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 GXM刺激24 h后,GXM组TLR-2(0.83±0.05)mRNA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t=4.927,P=0.039),TLR-4、TLR-6 mRNA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GXM组THP-1细胞在GXM刺激24 h后,TLR-2蛋白85.43±0.40表达水平降低(t=35.415,P<0.001)。结论 阿萨希毛孢子菌可能通过增加GXM抗原的释放,使菌体具备了逃避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能力,可以帮助一定数量的菌体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杀灭,并建立持久感染。
2025年10期 v.35 1455-1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向轩;孟文;陈俊锦;陈芳红;李海英;何学明;
目的 研究舒芬太尼(SUF)对脓毒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脂多糖(LPS)构建脓毒症心肌损伤体外实验模型,心肌H9C2细胞分成Control、LPS、SUF-L、SUF-M、SUF-H、SUF-H-ComC、SUF-H-ML385组,其中LPS、SUF-L、SUF-M、SUF-H、SUF-H-ComC、SUF-H-ML385组为实验组;实验组细胞分别在含有25 mg/L的LPS的细胞培养基中进行孵育,并分别在细胞培养基中添加终剂量为0、 5、 10、20、20、20μmol/L的SUF,其中SUF-H-ComC、SUF-H-ML385组细胞在细胞培养基中添加终剂量为10μmol/L的ComC和5μmol/L的ML385。Control组细胞在正常培养基中进行孵育。以含有等量培养基和CCK-8试剂,不包含心肌H9C2细胞为空白组。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检测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铁离子比色法检测细胞中Fe~(2+)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LPS组细胞存活率降低,ROS、MDA、LDH、Fe~(2+)、IL-1β、IL-6和TNF-α水平升高,SOD、GSH-Px水平降低,p-AMPK/AMPK、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LPS组相比,SUF-L组、SUF-M组、SUF-H组细胞存活率依次升高,ROS、MDA、LDH、Fe~(2+)、IL-1β、IL-6和TNF-α水平依次降低,SOD、GSH-Px水平依次升高,p-AMPK/AMPK、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依次升高(P<0.05)。AMPK通路抑制剂和Nrf2通路抑制剂能够逆转SUF对LPS诱导的心肌H9C2细胞存活率和ROS、MDA、LDH、Fe~(2+)、SOD、GSH-Px、IL-1β、IL-6、 TNF-α水平以及下调p-AMPK/AMPK、Nrf2、HO-1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 SUF改善脓毒症心肌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激活AMPK/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铁死亡、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反应有关。
2025年10期 v.35 1460-1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甘露;冷羽;袁丹;金莉萍;江永红;肖孟云;任秀亚;谢薇;
目的 观察石香膏对糖尿病足溃疡大鼠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 SPF级SD雄性大鼠50只给予高糖高脂饲料饲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石香膏组和康复新液组,进行糖尿病溃疡模型造模,石香膏组和康复新液组分别给予外敷石香膏、康复新液干预,模型组使用消毒纱布覆盖。观察大鼠创面愈合情况,分别于给药14、28 d取创面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法检测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Nrf-2、HO-1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类物质(ROS)水平。结果 给药14、28 d,石香膏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62.15±3.82)%、(81.68±3.83)%,高于康复新液组(47.14±2.80)%、(69.96±6.49)%和模型组(29.14±9.52)%、(57.91±6.6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21.716、12.626,P=0.002、0.007)。给药14、28 d,石香膏组细菌菌落计数低于康复新液组和模型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石香膏组创面修复良好。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给药28 d康复新液组和石香膏组Nrf-2、HO-1、VEGF表达上调,TNF-α和IL-6表达下调。给药14、28 d,石香膏组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康复新液组和模型组,血清MDA、ROS水平低于康复新液组和模型组,血清SOD水平高于康复新液组和模型组(P<0.05)。结论 石香膏可有效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大鼠创面愈合,减少创面菌落数,其机制可能与介导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及抑制过度炎症反应有关。
2025年10期 v.35 1466-1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徐贤思;关美芹;褚云娟;赵宝山;杜凤霞;车延梅;
目的 分析葛根素调控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胱天蛋白酶-1(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对细菌感染牙周炎大鼠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44只SPF级雄性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葛根素组和葛根素+抑制剂组,细菌感染牙周炎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观察各组大鼠牙周指标、牙槽骨吸收情况等。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葛根素+抑制剂组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评分升高;NLRP3(0.18±0.03 vs. 0.87±0.09、0.85±0.08)、Caspase-1(0.35±0.04 vs. 1.15±0.11、1.03±0.10)水平升高;骨小梁分离度(Tb.Sp)、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CEJ-FBC)、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破骨细胞数量升高;骨小梁厚度(Tb.Th)、骨体积分数(V/V)、骨矿物质密度(BMD)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葛根素组SBI、PLI评分升高;NLRP3(0.87±0.09 vs. 0.20±0.04)、Caspase-1(1.15±0.11 vs. 0.37±0.05)水平下降,Tb.Sp、CEJ-FBC、IL-1β、IL-6、TNF-α、破骨细胞数量下降,Tb.Th、V/V、BMD上升;与葛根素组相比,葛根素+抑制剂组SBI、PLI评分升高;NLRP3(0.20±0.04 vs. 0.85±0.08)、Caspase-1(0.37±0.05 vs. 1.03±0.10)水平升高;Tb.Sp、CEJ-FBC、IL-1β、IL-6、TNF-α、破骨细胞数量升高;Tb.Th、V/V、BMD降低,上述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葛根素干预有效降低细菌感染牙周炎大鼠牙周菌斑指数、出血指数,减轻大鼠牙周炎性因子水平和组织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有关。
2025年10期 v.35 1472-1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姬涛;韩国敬;宋玉祥;张恒;马艳宁;龚汉普;于金习;刘刚;朱逸帆;翟永志;朱海燕;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后肺炎支原体性肺炎(MPP)的临床特点,为早期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7至2024年8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发热门诊的MP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年龄段和合并其他病原体情况患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MPP患者161例,其中男性78例(48.45%),女性83例(51.55%),平均年龄(32.98±14.35)岁,20~40岁患者70例,占比高达43.48%。依据痰液病原学结果分为单纯MPP组92例(57.14%),MPP+混合组69例(42.86%),其中包括MPP+细菌组42例(60.87%),MPP+真菌组10例(14.49%),MPP+病毒组17例(24.64%);各组间年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性别、白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百分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淋巴细胞百分比在单纯MPP组最高,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在MPP+细菌组最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患者年龄按≤20岁、>20~40岁、>40岁分为3组,不同年龄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和IL-6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20~40岁年龄组CRP水平最高(P=0.025)。随机森林模型分析显示在MPP患者临床特征中,CRP权重最高(22.65%),对模型构建起着关键作用。其他因素所占比重依次为年龄(17.02%)、淋巴细胞百分比(15.34%)、白细胞计数(14.86%)、单核细胞百分比(14.39%)、IL-6(13.61%)和性别(2.13%)。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暴发流行后,MPP仍多见于<40岁患者,近半数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而CRP更有助于对MPP感染早期进行临床诊治。
2025年10期 v.35 1478-1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 ] - 王飞;王晓君;金倩;华朵;杜鹃;赵利慧;余坚;徐晶;韩璐;任易;
目的 探讨有既往肺结核(PPTB)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NTMPD)临床特征及其与肺结核复发的临床差异,为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21年3月-2023年10月武汉市肺科医院确诊为NTMPD和肺结核复发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确诊NTMPD患者395例,按是否有肺结核病史分为PPTB-NTMPD组92例和NPPTB-NTMPD组303例,分别对患者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合并基础疾病及肺部疾病,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菌种分类进行对比分析;与PPTB-NTMPD组按性别与年龄相匹配的方式,1∶1随机筛选92例肺结核复发患者作为肺结核复发组,对两组主要临床特征进行比较;按既往初次确诊肺结核距诊断为NTMPD时间,将92例PPTB-NTMPD患者分为1~10年组40例、>10~30年组37例、>30年组15例,对主要临床特征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PPTB-NTMPD组和NPPTB-NTMPD组年龄[(64.21±10.71)岁vs.(60.26±11.83)岁;t=3.020,P=0.003]、体质量指数<18.5 kg/m~2占比(59.78%vs. 41.25%;χ~2=6.155,P=0.013)、咳嗽占比(77.17%vs. 65.68%;χ~2=4.313,P=0.038)、空洞影发生率(50.00%vs. 35.31%;χ~2=6.414,P=0.011)、肺气肿、肺大疱发生率(29.35%vs.12.87%;χ~2=13.766,P<0.0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生率(22.83%vs. 14.19%;χ~2=3.875,P=0.049)、毁损肺发生率(9.78%vs. 2.97%;χ~2=7.530,P=0.01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PTB-NTMPD组和NPPTB-NTMPD组NTM菌种主要为胞内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两组患者NTM菌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TB-NTMPD组斑片影发生率低于肺结核复发组(P<0.05)、支气管扩张影发生率高于肺结核复发组(P<0.05)。PPTB-NTMPD组初次确诊肺结核距诊断为NTMPD时间不同患者年龄、胸膜增厚发生率、COPD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既往肺结核对NTMPD的影响主要为体质量指数<18.5 kg/m~2、咳嗽以及肺空洞、肺气肿、肺大疱、COPD、毁损肺等结核后肺疾病,有既往肺结核的NTMPD患者相较于肺结核复发患者更易发生支气管扩张,临床医师应重视对结核后肺部疾病的管理。
2025年10期 v.35 1483-1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邢京宇;汪凌峰;贾露荣;郝萌萌;刘明艳;蒋艳;郭丽萍;
目的 分析某三甲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结核潜伏感染(LTBI)诊断与相关共病分布现状。方法 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22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14 448例检测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接受检测的住院患者LTBI检出率为23.62%(3413/14448),其中明确诊断率仅为4.22%(144/3413); 88.40%(3017/3413)的LTBI住院患者患有至少一种共病,排名前5位依次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恶性肿瘤和风湿免疫性疾病;且随着年龄增长共病数量增加(χ~2=291.199,P<0.001);明确诊断LTBI住院患者中最常见的共病类型是风湿免疫性疾病(73/144,50.69%),收治在风湿免疫科的患者不足一半(66/144,45.83%)。结论 重视LTBI与共病的双向筛查是规范化管理LTBI的核心前提。
2025年10期 v.35 1489-1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戚蕊;王鑫;匡志丹;牟劲松;
目的 开发并验证一个列线图模型,用于评估急性肝衰竭(ALF)患者脓毒症发生风险。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9年1月-2023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228例AL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脓毒症分组,收集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单因素回归初筛后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法(DCA)评估模型的准确性、校准度及临床实用性。结果 228例ALF患者中,159例(69.74%)确诊脓毒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6个独立预测因子:年龄[优势比(OR)=1.098, 95%CI:1.030~1.220]、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OR=0.998, 95%CI:0.996~0.999)、白细胞计数(OR=1.037, 95%CI:1.020~1.064)、血红蛋白(OR=0.981, 95%CI:0.962~0.998)、乳酸(OR=1.187, 95%CI:1.022~1.426)及机械通气(OR=3.463, 95%CI:2.340~5.125)。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4(95%CI:0.807~0.921)和0.817(95%CI:0.717~0.918),显著优于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0.710(95%CI:0.625~0.795)和0.647(95%CI:0.515~0.779)]。Hosmer-Lemeshow检验(P=0.512)及校准曲线提示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风险高度一致,DCA显示其临床净收益优于SOFA评分。结论 年龄、血红蛋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细胞计数、乳酸及机械通气是ALF患者发生脓毒症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10期 v.35 1496-1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徐家兵;展冠军;陆瑾;孟珊珊;李妮妮;蒙钟经;刘中秋;
目的 分析使用多黏菌素B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肌酐清除率(Ccr)重症感染患者多黏菌素B血药浓度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ICU)152例接受静脉用多黏菌素B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其5剂后测定的多黏菌素B谷浓度(C_(min))、中浓度(C_(1/2t))和峰浓度(C_(max)),根据多黏菌素B药物浓度曲线下面积(AUC_(0~24 h)),结合三组患者Ccr水平[≤30~<60ml/min组(n=40)、60~<130 ml/min组(n=79)、≥130 ml/min组(n=33)]临床信息,计算多黏菌素B AUC_(0~24 h)的分布情况,分析患者Ccr对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 152例重症感染患者中,男性118例,女性34例,年龄20~92岁,基础疾病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分别占14.47%(22/152)和7.24%(11/152)。多黏菌素B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由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和血流感染。首剂量与维持剂量中位数分别为1.35(1.00, 1.67)mg/kg及1.07(0.83,1.25)mg/kg q12 h。152例患者多黏菌素B AUC_(0~24 h)为76.57(54.65, 106.47)μg·h/ml, AUC_(0~24 h)在(50~100)μg·h/ml占53.95%(82/152)。虽然三组患者多黏菌数B AUC_(0~24 h)中位数均在(50~100)μg·h/ml,但C_(min)、C_(1/2t)、C_(max)和AUC_(0~24 h)在三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三组患者的多黏菌数B AUC_(0~24 h)在<50μg·h/ml、(50~100)μg·h/ml及>100μg·h/ml三个范围内的分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1.632,P<0.001)。结论 对接受多黏菌素B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是有必要的,特别是Ccr为≤30~<60ml/min及≥130ml/min患者。
2025年10期 v.35 1502-1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赵婷婷;詹维强;李梦蝶;涂玉玲;郭艳;芦乙滨;许明;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患者医院感染现状、病原学特点和危险因素,为重症监护室(ICU)ECMO治疗患者医院感染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信阳市中心医院ICU病房2021年1月-2023年12月进行ECMO技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CMO治疗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记录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构成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CMO相关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的86例患者中有33例(38.37%)发生医院感染;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5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3株(79.63%),革兰阳性菌7株(12.97%),真菌4株(7.41%); 54株病原菌中多重耐药菌为36株(66.67%),27例(81.82%)检出多重耐药菌;ECMO术后医院感染为肺部感染21例(63.64%),血流感染8例(24.24%),泌尿系统感染4例(12.12%);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上机时血糖水平高、ECMO支持时间长、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为ECMO治疗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ECMO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检出率较高,且耐药率较高;高血糖,ECMO支持时间长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是ECMO治疗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年10期 v.35 1508-1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李佳琪;周慧敏;申晓曼;刘晓伟;孔敏;田艳君;胡小行;江利青;
目的 探讨惠普尔养障体(TW)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诊断TW感染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9日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经mNGS确诊的1例TW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对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结局的数据进行总结,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为50岁女性,因胸闷、胸痛3 d就诊,伴有憋喘、心悸、咳痰,胸部平扫CT及核磁共振检查提示肺部感染可能性大,肺泡灌洗液培养提示检出正常菌群,肺泡灌洗液mNGS检出TW、人类β疱疹病毒7型,序列数分别为327 900、9,给予依替米星、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联合抗感染治疗后肺部症状好转,出院后患者多次因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就诊。结论 TW是造成全身多系统感染的重要致病病原体之一,应及时作出诊断并在治疗上引起重视。传统的实验室方法诊断效果并不理想,容易造成漏诊。mNGS对TW引发疾病的诊断具有比传统检测方法更准确、更高效的优势,早期应用mNGS可以尽快明确致病病原体,更加合理地指导临床用药,对控制疾病进展、改善预后及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0期 v.35 1514-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宋晓超;金美娟;丁蔚;李慧;
目的 分析不同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s)感染特点,为精准感染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通过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对2016年1月-202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个不同ICU患者的MDROs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构成分布、感染部位及其耐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ICU患者中,MDROs医院感染1 322例次,例次发病率为4.67%,在不同ICU有所差异。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血流感染和尿路感染,占比分别为66.51%、14.53%和10.78%。不同ICU中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以及各感染部位病原谱均有所差别。总体上,耐碳青霉烯类的肺炎克雷伯菌(CRKP)和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占比最高,分别为35.63%(471/1322)和38.28%(506/1322)。CRKP菌株仅对多黏菌素B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率较低,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为38.44%。CRAB菌株对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和21.64%。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对多数抗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四环素、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莫西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临床应结合各ICU的MDROs监测结果指导合理用药以及采取针对性的感染防控措施。
2025年10期 v.35 1524-1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王琼;罗爱武;姚宏武;丁慧慧;崔涵强;王晴;李慧娥;
目的 分析某大型三甲医院的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评估新型冠状病毒流行前后及不同防控战略阶段下的医院感染发生发展动态,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收集2018年1月-2023年12月某大型三甲医院住院患者的监测资料,分析其医院感染流行趋势以及感染部位和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将研究时期分为新型冠状病毒流行前和流行期,流行期又分为严格和宽松感染防控阶段,比较医院感染流行特征差异。结果 2018-2023年,医院感染年现患率从最初的3.39%降至2.21%,且不同年份的感染现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00,P<0.001)。六年间,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的是重症医学科内科病区(54.91%),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6.61%)。医院感染部位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下呼吸道感染(41.58%),血流感染(20.93%)和泌尿道感染(20.50%);并且下呼吸道感染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前和流行期的不同时期均占据首位。与新型冠状病毒流行前相比,流行期医院感染的总体现患率显著下降(3.91%vs. 3.26%,P<0.001);与严格防控阶段相比,2023年感染防控宽松期,医院感染的总体现患率仍显著下降(3.78%vs. 2.21%,P<0.001)。结论 六年间医院感染呈总体下降趋势,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特别是肺炎克雷伯菌。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战略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即使放宽防控战略,现患率仍显著下降。临床需针对不同科室的医院感染流行特征采取防控措施,对主要感染部位和病原菌严格监测,开展多部门协同防控举措,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2025年10期 v.35 1530-1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姚尧;程敏;罗光英;杨曦;黄冰;
目的 基于层次分析法优化医院感染管理风险矩阵评估模型,评价优化后模型应用效果。方法 2023年2-7月采取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医院感染后果严重程度定量评价指标权重体系优化模型,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例,对20个内科科室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内科科室风险等级,评价优化后风险评估模型应用效果。结果 医院感染后果严重程度指标权重体系包括感染部位(18.03%)、转归(49.50%)、增加的住院时长(11.52%)、增长的住院费用(6.43%)和月发病率变异系数(14.53%)。应用风险评估模型获取极高风险科室为急诊内科二病区、神经内科、急诊内科一病区、血液移植科,对极高风险科室进行风险评价,使用风险值调整后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优先科室为急诊内科一病区。结论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风险评估定量指标权重体系以优化风险矩阵评估模型,模型应用效果良好,风险评估结果更具可靠性和临床指导性意义。
2025年10期 v.35 1536-1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下载次数:9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王艳;贺鑫;梁玉芳;王改先;白睿峰;周睿;
目的 探讨利用常规检验数据构建预测细菌性血流感染的机器学习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2年12月3家医疗机构的住院患者共计5 42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血流感染组1 914例,非血流感染组3 507例。收集包括性别和年龄在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分别使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3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最优预测模型筛选,通过SHAP解释特征对模型预测能力的贡献程度,采用递归特征消除法优化模型特征变量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共纳入年龄、性别和血常规指标的26个变量。选择随机森林作为最优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血流感染模型,其准确度和AUC值分别为0.709和0.706。SHAP解释结果表明,年龄、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CV对模型做出正确决策有显著影响。在区分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预测模型中,与26个变量相比,17个变量则具有更好效果,其AUC值为0.71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01和0.632。结论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利用血常规数据可以预测细菌性血流感染;同时特征选择策略可以在降低维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模型预测性能。
2025年10期 v.35 1542-1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6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刘帆;向媛;刘晓惠;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其并发症,为规范临床血管通路的管理与维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4年1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透中心M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血管通路类型以及不同血管通路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2 040例MHD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血管通路中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有1 795例(87.99%),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80例(3.92%),异体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VG)28例(1.37%),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NCC)126例(6.18%),动静脉直接穿刺11例(0.54%)。TCC组并发症发生率(32.50%)高于AVF组(16.88%)和NCC组(19.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15,4.209;P<0.001,0.040),AVF组与NCC组之间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6.88%vs. 19.84%,χ~2=0.730,P=0.393)。结论 MHD患者的血管通路使用以AVF为主,TCC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要重视预防导管并发症发生。
2025年10期 v.35 1549-1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唐子惠;王冶;孟立珊;高思明;刘丽;陈曦;
目的 统计近四年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数据,总结带状疱疹疫苗接种现状。方法 选取2020-2023年各年度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带状疱疹疫苗接种人群,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接种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影响疫苗接种因素,问卷调查统计接种后不良反应。结果 2020-2023年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共计495人次,其中,女性290人次,男性205人次,疫苗总体接种数量呈递增趋势。50~60岁、>60~70岁、>70岁年龄段接种比例分别为:47.68%,39.19%,13.13%。既往感染带状疱疹病毒人数为353名占比71.31%。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后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接种部位轻微红肿、瘙痒,身体乏力,头痛伴低热等。随访376名接种者,其中仅4名接种者报告再次感染带状疱疹病毒。结论 带状疱疹疫苗接种主要集中在50~60岁年龄段人群,且>60岁以上群体中,接种率近年来逐年下降,疫苗接种意愿率较低。建议相关防疫机构应积极宣传带状疱疹疫苗知识与健康宣教,尤其是带状疱疹病毒具有易感性和带状疱疹疫苗的安全性,提高公众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的意愿。
2025年10期 v.35 1553-1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王茹;乔梦倩;程宛月;朱曼;尹红;
目的 依托主动监测系统,获取大样本用药患者中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钠(CAZ)相关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真实世界发生率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借助医疗机构临床药物不良事件(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Ⅱ(ADE-ASAS-Ⅱ),回顾性自动监测解放军总医院202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使用CAZ情况,双人评价系统报警患者,计算CAZ相关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以及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91例用药患者,用药278例次,经评价后血小板减少3例次(1.08%),血红蛋白减少8例次(2.88%),白细胞减少19例次(6.83%),血液系统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用药时长是CAZ相关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论 CAZ相关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属常见;长期用药的中老年患者更易发生血液系统相关不良反应。用药时应重点监测患者肾功能状况,及时调整给药剂量,减少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
2025年10期 v.35 1557-1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夏瑰丽;李琳;谭珑玫;罗成;陈依平;
目的 探讨祛硅油多酶清洗剂与多酶清洗剂对消化内镜残留硅油清除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消化内镜的清洗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2024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内镜中心使用后的60条肠镜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祛硅油多酶清洗剂组)、对照组(多酶清洗剂组),两组各30条,在清洗过程中分别用祛硅油多酶清洗剂与多酶清洗剂进行处理,比较两组内镜漂洗后的平均菌落数及清洗后的残留水滴数、内镜活检钳通道内西甲基硅油残留的吸光度,以评价硅油清除效果。结果 实验组平均菌落数中位数为3.05(1.62,4.68)×10~3 CFU/件,对照组平均菌落数中位数为36.70(34.66,38.10)×10~3 CFU/件(Z=-6.654,P<0.001);实验组内镜残留水滴数中位数为7.00(5.00,16.50),对照组内镜残留水滴数中位数为31.50(12.00,43.00)(Z=-3.940,P<0.001);实验组内镜活检钳通道内西甲基硅油残留的吸光度中位数为6.85(5.58,7.85)×10~(-3),对照组内镜活检钳通道内西甲基硅油残留的吸光度中位数为36.50(35.50,43.65)×10~(-3)(Z=-6.655,P<0.001)。结论 祛硅油多酶清洗剂对消化内镜残留硅油清除效果优于多酶清洗剂,提高了消化内镜清洗效果,值得临床验证推广。
2025年10期 v.35 1563-1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宁菲;陈强;郭蕾;张阳;项园园;刘芳;孙彩;
目的 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模式下结合环节质量强化管理对硬式内镜器械集中处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耳鼻喉科内镜室实施常规管理回收的硬式内镜器械80件为对照组,另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实施HFMEA模式下结合环节质量强化管理回收的硬式内镜器械70件为试验组,对比两组器械的管理效果、器械合格率,对比不同干预模式下工作人员的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器械拆装、清洗流程、清洗质量、环境管理以及包装质量评分更高(P<0.05)。试验组器械不合格率10.00%,低于对照组23.75%(χ~2=4.926,P=0.026)。试验组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度91.67%高于对照组66.67%(Z=2.026,P=0.043)。结论 针对硬式内镜器械集中处理,实施HFMEA模式下结合环节质量强化管理,能够有效改善器械的管理效果、降低器械回收不合格率,对提高工作人员对器械回收流程的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
2025年10期 v.35 1567-1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李怀昊;王盛书;刘淼;何耀;杨姗姗;
目的 总结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要点及数据资料的分析和总结规范,以期提高医院感染相关临床研究的研究质量。方法 基于医院感染数据时效性强、混杂因素多的特征,系统梳理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类型,通过典型案例解析研究设计、数据清理及统计分析方法,并列举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的常见类型和设计要点,梳理基于医院感染临床问题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报告范式。结果 本文从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要点入手,基于医院感染的相关临床研究特点,构建包含三大核心要素的研究设计框架:明确暴露的时间逻辑,制定混杂因素控制策略,选择适配的统计模型。同时形成报告规范,实现方法学透明化。结论 明确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要点和结果报告规范,可提高医院感染相关病例对照设计的临床研究的研究质量及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2025年10期 v.35 1572-1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