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丽亚;张婉芬;赵岚;
目的 分析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外周血长链非编码RNA核富集转录本1(lncRNA NEAT1)、Toll样受体2(TLR2)、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及其与辅助性T细胞(Th)1/Th2失衡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急诊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将其设为研究组(n=120),选择医院体检的7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n=70)。比较两组受试者外周血lncRNA NEAT1、TLR2 mRNA、NF-κB mRNA、CD_4~+Th1、CD_4~+Th2、Th1/Th2水平及Th1/Th2细胞免疫平衡相关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IFN-γ/IL-4]表达水平,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急诊呼吸道感染患者外周血lncRNA NEAT1、TLR2 mRNA、NF-κB mRNA与Th1/Th2平衡及其细胞免疫平衡相关因子水平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lncRNA NEAT1、TLR2 mRNA、NF-κB mRNA、Th1/Th2、IFN-γ/IL-4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检出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为主(30.30%);研究组患者外周血lncRNA NEAT1、TLR2 mRNA、CD_4~+、NF-κB mRNA、CD_4~+Th2、IL-4水平分别为(1.64±0.40)、(0.85±0.21)、(0.69±0.15)、(8.82±2.40)×10~(-2)、(25.48±6.77)pg/ml,均高于健康组,CD_4~+Th1、Th1/Th2、IFN-γ、IFN-γ/IL-4水平分别为(6.87±2.05)×10~(-2)、(0.86±0.45)、(52.67±11.89)pg/ml、(2.25±0.94),均低于健康组(P均<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急诊呼吸道感染受试者外周血lncRNA NEAT1、TLR2 mRNA、NF-κB mRNA与Th1/Th2(r=-0.445、-0.316、-0.337,P均<0.05)、IFN-γ/IL-4(r=-0.454、-0.308、-0.375,P均<0.05)呈负相关性;外周血lncRNA NEAT1、TLR2 mRNA、NF-κB mRNA、Th1/Th2、IFN-γ/IL-4对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效能均较高[曲线下面积(AUC)=0.887、0.924、0.934、0.935、0.957,P均<0.05]。结论 外周血lncRNA NEAT1、TLR2 mRNA、NF-κB mRNA、Th1/Th2、IFN-γ/IL-4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较高,且lncRNA NEAT1水平与TLR2 mRNA、NF-κB mRNA、Th1/Th2、IFN-γ/IL-4水平具有相关性。
2025年11期 v.35 1613-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秋实;杨凯;姜明霞;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AIDS)合并肺部感染(气阴两虚型、痰湿阻肺型)的疗效。方法 选取佳木斯市传染病院2021年6月-2024年8月入院诊疗经中医辨证分型为气阴两虚型42例、痰湿阻肺型44例AIDS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两种类型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中医辨证(百合固金汤合生脉饮加减、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抗感染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抗感染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CD_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治疗7 d后,两组患者PCT及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 d后,研究组(气阴两虚型、痰湿阻肺型)患者CRP水平分别为(10.37±5.94)、(13.58±6.98)mg/L均低于对照组(P<0.001、P=0.011),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8、0.873);治疗28 d后研究组(气阴两虚型、痰湿阻肺型)CD_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分别为(102.24±57.94)、(101.82±62.43)个/μl均高于对照组(P=0.048、0.039),中医辨证联合常规西药抗感染治疗气阴两虚型、痰湿阻肺型患者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25、0.014)。结论 百合固金汤合生脉饮加减、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抗感染治疗AIDS合并肺部感染可降低炎性反应,提升CD_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2025年11期 v.35 1618-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孙雪艳;杨玉梅;李阳;秦良楠;韩晶;
目的 分析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相关肺炎患者血清几丁质酶样蛋白-40(YKL-40)、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mRNA、程序化细胞死亡分子5(PDCD5)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临汾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951例单纯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作为甲流组,166例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相关肺炎患者作为甲流肺炎组,同期于医院进行体检的963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比较三组血清YKL-40、PAR1 mRNA、PDCD5水平;根据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相关肺炎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139例)和预后不良组(27例),比较两组血清YKL-40、PAR1 mRNA、PDCD5水平,分析三者联合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相关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甲流肺炎组血清YKL-40、PAR1 mRNA、PDCD5水平分别为(39.41±7.85)ng/ml、(11.31±3.52)、(3.04±0.89)μg/L,高于甲流组[(28.19±5.88)ng/ml、(5.87±1.29)、(1.96±0.55)μg/L]及健康组,甲流组高于健康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YKL-40、PAR1 mRNA、PDCD5水平分别为(45.73±9.63)ng/ml、(13.20±4.11)、(3.96±1.32)μg/L,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YKL-40、PAR1 mRNA、PDCD5联合预测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相关肺炎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0,高于三者单独检测(P<0.05)。结论 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及其相关肺炎的发生均会引起患者血清YKL-40、PAR1 mRNA、PDCD5水平升高,且三者联合可有效提高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相关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5年11期 v.35 1623-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罗莉;谢仁峰;谭爱春;
目的 探讨初治肺结核(PTB)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对其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12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59例初治PT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就诊时合并其他肺部感染情况分为合并组(n=90)和非合并组(n=369)。分析肺部感染病原菌及单核细胞(MN)、中性粒细胞(NE)、淋巴细胞(LYM)水平,并计算SIR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初治PTB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SIRI对初治PTB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459例初治PTB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率为19.61%(90/459),共检出10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64株占62.14%,其次为革兰阳性菌28株占27.18%,真菌11株占10.68%,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年龄(OR=1.908,95%CI:1.375~2.647)、合并糖尿病(OR=2.073,95%CI:1.462~2.938)、肺部空洞(OR=2.323,95%CI:1.588~3.398)、就诊延迟(OR=2.024,95%CI:1.467~2.791)、SIRI(OR=2.855,95%CI:1.851~4.402)是初治PTB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IRI诊断初治PTB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6(0.824~0.928),截断值为4.96×10~9/L,特异度为85.91%,灵敏度为86.67%。结论 初治PTB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年龄、合并糖尿病、肺部空洞、就诊延迟、SIRI升高均是初治PTB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监测SIRI在一定程度上可辅助诊断初治PTB患者是否合并其他肺部感染。
2025年11期 v.35 1628-1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马蕾;赵凤德;曹冠亚;解明然;刘燕;许靖;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在肺部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1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BALF均行mNGS和传统病原学检测,以临床综合判断(采用肺泡灌洗液、痰液、血液等结合评估)为金标准,评估mNGS和传统病原学检测在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的差异,并比较肺部感染合并肺部基础疾病、重症与非重症及感染类型中的病原体检出率,分析对临床调整抗感染方案的影响。结果 mNGS检测肺部感染病原体阳性率为88.78%高于传统病原学(P<0.001),mNGS检测耗时为(16.57±2.64)h短于传统病原学(P<0.05);有、无基础疾病患者采用mNGS检测阳性率为93.02%、85.45%,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P<0.05);重症、非重症患者采用mNGS检测阳性率为91.43%、87.30%,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P<0.05)。87例mNGS检测阳性患者共检出122株病原菌,未检测出EB病毒;54例传统病原学检测阳性患者共检出75株病原菌,未检测出奈瑟菌、根霉菌属、细小病毒和鹦鹉热衣原体;mNGS对细菌检出率为58.20%高于传统病原学(P=0.034)。mNGS检测对单一型感染、混合感染的检出率为85.51%、93.10%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P<0.05)。在肺部感染中,mNGS指导了53.06%的患者调整抗感染方案,有基础肺病组的患者中有60.47%调整抗感染方案,无基础肺病中有47.27%调整抗感染方案(P=0.194);重症者中有68.57%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非重症者中有44.44%调整抗感染方案(P=0.022)。结论 肺泡灌洗液mNGS可发现部分少见病原体,提高肺部感染病原体检出率,并可指导临床调整抗感染策略。
2025年11期 v.35 1633-1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谢晓东;王晓波;徐周纬;
目的 探讨静-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v-a)CO_2]、静-动脉血二氧化碳含量差[C(v-a)CO_2]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容量负荷试验后心输出量(CO)监测结果分为容量有反应组(n=78)和容量无反应组(n=25)。收集临床资料及扩容前(T0)、扩容后即刻(T1)、扩容后10 min(T2)、扩容后30 min(T3)、扩容后60 min(T4)时间点的P(v-a)CO_2、C(v-a)CO_2和CO。P(v-a)CO_2、C(v-a)CO_2与CO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v-a)CO_2、C(v-a)CO_2评估容量反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v-a)CO_2、C(v-a)CO_2的评估价值。结果 在T1、T2、T3时间点,容量有反应组的P(v-a)CO_2、C(v-a)CO_2均低于容量无反应组(P<0.05),容量有反应组的CO均高于容量无反应组(P<0.05)。P(v-a)CO_2、C(v-a)CO_2与CO呈负相关(r=-0.344,P<0.001;r=-0.362,P<0.001)。P(v-a)CO_2与C(v-a)CO_2呈正相关(r=0.380,P<0.001)。T1、T2、T3时间点P(v-a)CO_2、C(v-a)CO_2是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影响因素(P<0.05)。在T1、T2、T3时间点,P(v-a)CO_2评估容量反应性的灵敏度分别为76.00%、80.00%和84.00%,特异度分别为65.38%、74.36%和75.64%; C(v-a)CO_2评估容量反应性的灵敏度分别为72.00%、96.00%和76.00%,特异度分别为73.08%、73.08%和67.95%。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扩容后即刻、10和30 min的P(v-a)CO_2、C(v-a)CO_2对评估容量反应性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2025年11期 v.35 1638-1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蕾;崔晓腾;于文颖;
目的 探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性小体通路、Toll样受体(TLRs)通路表达水平,及其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的关联。方法 选取天津市胸科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549例梅毒感染患者,将其中未接受驱梅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梅毒组,接受驱梅治疗后血清固定的238例患者作为固定组,将接受驱梅治疗后血清转阴的249例患者作为转阴组,另选同期于医院健康体检者565名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TLR2、TLR4、核因子(NF)-κB、NLRP3、凋亡相关斑点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IL)-1β mRNA及γ干扰素(IFN-γ)、IL-12、IL-13、IL-10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TLR2、TLR4、NF-κB、NLRP3、ASC、Caspase-1、IL-1β mRNA表达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IFN-γ、IL-12、IL-13、IL-10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转阴组、梅毒组TLR2、TLR4、NF-κB、NLRP3、ASC、Caspase-1、IL-1β mRNA表达升高,固定组以上指标表达降低(P<0.05);与转阴组相比,梅毒组TLR2、TLR4、NF-κB、NLRP3、ASC、Caspase-1、IL-1β mRNA表达升高,固定组以上指标表达降低(P<0.05);与固定组相比,梅毒组TLR2、TLR4、NF-κB、NLRP3、ASC、Caspase-1、IL-1β mRNA表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转阴组、梅毒组、固定组IFN-γ、IL-12水平降低,IL-13、IL-10水平升高(P<0.05),与转阴组相比,梅毒组、固定组IFN-γ、IL-12水平降低,IL-13、IL-10水平升高(P<0.05),与固定组相比,梅毒组IFN-γ、IL-12水平升高,IL-13、IL-10水平降低(P<0.05)。TLR2、TLR4、NF-κB、NLRP3、ASC、Caspase-1、IL-1β mRNA水平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IFN-γ和IL-12水平呈正相关(r=0.698、0.602、0.636、0.702、0.645、0.617、0.583和0.669、0.693、0.641、0.702、0.623、0.618、0.647,P均<0.05),与IL-13和IL-10水平呈负相关(r=-0.639、-0.705、-0.614、-0.590、-0.598、-0.651、-0.628和-0.704、-0.649、-0.606、-0.655、-0.650、-0.641、-0.539,P均<0.05)。结论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NLRP3炎性小体通路、TLRs通路表达异常,且与Th1细胞因子IFN-γ、IL-12表达正相关,与Th2细胞因子IL-13、IL-10表达呈负相关。
2025年11期 v.35 1644-1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曾庆会;黄文治;潘先鍪;王妍潼;雷娜;宗志勇;陈亿;乔甫;
目的 本研究分析近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特点,为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2023年报告的62例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2-2023年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62例,其中恶性疟49例(79.03%),间日疟10例(16.13%),卵形疟3例(4.84%)。输入性疟疾病例中,重症疟疾9例,恶性疟引起的重症病例8例(16.33%,8/49),其中脑型疟疾6例(75.00%,6/8)。以中国籍、青壮年为主,主要集中在40~49岁年龄组(37.10%,23/62);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1.4∶1;主要职业为工人(38.71%,24/62);主要输入地为非洲(90.32%,56/62);全年均有输入,无明显季节性分布特征。收治的病例死亡2例(恶性疟重症病例,发展为脑型疟死亡),其余病例经规范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 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特点以中国籍、男性、青壮年、工人为主。疟疾类型以恶性疟为主,大多数病例预后较好。应加强联防联控体系建设等长效机制,持续、科学落实各项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策略措施,防止出现输入性继发二代病例。
2025年11期 v.35 1650-1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雪红;张璇;王佳丽;杨建林;
目的 分析脑外伤患者恢复期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病原菌及其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脑外伤患者MDRO肺部感染的预测模型。方法 以2019年8月-2023年8月因脑外伤于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并在住院期间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按照3∶1随机抽样分为建模组(n=270)与验证组(n=90),以MDRO感染肺炎发生情况为标准划分为MDRO感染组(148例)和非MDRO感染组(122例)。收集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行病原菌鉴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脑外伤HAP患者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公式法构建脑外伤HAP患者住院恢复期间MDRO感染的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拟合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建模组和验证组脑外伤HAP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模组发生HAP的脑外伤患者的MDRO感染率为54.81%(148/270),MDRO感染组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25.27%)。机械通气时间(OR=5.789,95%CI:2.164~15.486,P=0.001)、ICU住院时间(OR=5.441,95%CI:2.153~13.751,P<0.001)、合并肾病(OR=2.770,95%CI:1.321~5.812,P=0.007)、抗菌药使用时间(OR=7.486,95%CI:1.928~29.059,P=0.004)、发生意识障碍(OR=5.720,95%CI:2.586~12.652,P<0.001)和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OR=3.861,95%CI:1.608~9.273,P=0.003)是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风险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 χ~2=5.013,P=0.496。通过ROC曲线分析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0(95%CI:0.773~0.877),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73.60%,通过ROC曲线分析模型在验证组的AUC为0.800(95%CI:0.670~0.895),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77.27%。结论 本研究基于脑外伤住院患者恢复期MDRO感染肺炎的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拟合度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好,将其应用于临床有助于识别MDRO感染高风险患者。
2025年11期 v.35 1654-1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郭庆杰;赵兴福;侯佳龙;韦欣;
目的 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g)感染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Toll样受体4(TLR4)、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Th17/Treg)水平,及其对慢性牙周炎患者Pg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于天津市口腔医院就诊的39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g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113例)和未感染组(277例),另外将感染组患者依据病情分为轻度组(31例)、中度组(45例)和重度组(37例)。比较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及不同病情慢性牙周炎Pg感染患者血清TLR4、MMP-3、IL-1β、外周血Th17/Treg水平,并将感染组纳入阳性,未感染组纳入阴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TLR4、MMP-3、IL-1β、外周血Th17/Treg单一及联合检测对慢性牙周炎患者Pg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感染组血清TLR4、MMP-3、IL-1β及外周血Th17/Treg水平分别为(20.41±5.12)ng/ml、(6.12±2.03)μg/L、(10.24±2.19)μg/L及(0.32±0.10)高于未感染组(P<0.05)。重度组血清TLR4、MMP-3、IL-1β及外周血Th17/Treg水平分别为(22.58±6.10)ng/ml、(8.12±2.67)μg/L、(12.49±3.10)μg/L及(0.52±0.15)高于中度组[(14.78±3.44)ng/ml、(6.15±2.07)μg/L、(7.23±1.99)μg/L及(0.22±0.07)]和轻度组(P<0.05),中度组高于轻度组(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LR4、MMP-3、IL-1β、外周血Th17/Treg联合检测诊断慢性牙周炎患者Pg感染的AUC为0.937,高于四者单一检测(P<0.05)。结论 血清TLR4、MMP-3、IL-1β及外周血Th17/Treg在Pg感染的慢性牙周炎患者中呈高表达,四者可参与患者病情进展过程,且四者联合检测对慢性牙周炎患者Pg感染的诊断价值更高。
2025年11期 v.35 1660-1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石国西;钮红丽;张宏威;王楠;翟俊英;王颖;
目的 分析复发性流产(RSA)合并生殖道感染(RTI)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核因子κB(NF-κB)、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1(Caspase-1)水平,及各指标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4年4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6例RSA合并RTI患者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期70例RSA未合并RTI患者为对照组,依据RSA合并RTI的再次妊娠患者妊娠结局分为持续妊娠组和流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LRP3、NF-κB、Caspase-1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SA合并RTI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上指标对RSA合并RTI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NLRP3、NF-κB、Caspase-1水平分别为(1.93±0.49)、(1.82±0.41)、(2.23±0.41)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流产占比39.79%高于对照组(P=0.036);流产组患者孕前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NLRP3、NF-κB及Caspase-1均高于持续妊娠组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P3(OR=4.721,95%CI:1.336~16.680,P=0.016)、NF-κB(OR=4.669,95%CI:1.495~14.582,P=0.008)、Caspase-1(OR=4.358,95%CI:1.260~15.070,P=0.023)与孕前BMI(OR=2.927,95%CI:1.280~6.693,P=0.011)是影响RSA合并RTI患者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LRP3、NF-κB及Caspase-1对RSA合并RTI患者妊娠结局的评估价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0.885和0.938。结论 RSA合并RTI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存在NLRP3、NF-κB及Caspase-1的高表达,且上述指标高表达与患者不良妊娠密切相关,可作为RSA合并RTI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指标。
2025年11期 v.35 1665-1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钱睿源;吴薇;芦亚娟;李红新;
目的 探讨分析新生儿肺炎的危险因素,构建新生儿肺炎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常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纳入研究组,另同期随机选取60例健康新生儿为健康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新生儿肺炎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logistic回归分析风险预测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校正能力。结果 出生1 min Apgar评分(<7分)(OR=5.930,95%CI:2.877~12.222,P<0.001)和羊水污染(OR=4.175,95%CI:1.251~13.935,P=0.021)是新生儿肺炎的危险因素,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OR=0.471,95%CI:0.226~0.982,P=0.044)为保护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相关风险预测模型公式为logit(P)=20.780×出生1 min Apgar评分-23.429×羊水污染+3.024×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1.056。ROC曲线结果显示风险预测模型数据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4(95%CI:0.691~0.857),提示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Hosmer-Lemeshow χ~2=7.028,P=0.941,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结论 出生1 min Apgar评分<7分和羊水污染是新生儿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为保护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的新生儿肺炎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和准确度。
2025年11期 v.35 1670-1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彭娜;马洪梅;邓春晖;谭静;邹红;
目的 探究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6、IL-18、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病情及预后的关系,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MPP患儿196例设为MPP组,根据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为轻症组(n=124)及重症组(n=72),另外纳入同期于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200名设为健康组。196例MPP患儿均接受相关治疗,根据其预后情况划分为预后不良组(n=40)及预后良好组(n=156)。检测全部研究对象的外周血IL-6、IL-18、IL-1β、TNF-α、PCT、CRP、VCAM-1水平,分析影响MPP患儿病情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及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所构建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MPP组外周血IL-6、IL-18、IL-1β、TNF-α、PCT、CRP、VCAM-1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重症组外周血IL-6、IL-18、IL-1β、TNF-α、PCT、CRP、VCAM-1水平高于轻症组(P<0.05); IL-6(OR=1.203)、IL-18(OR=1.072)、IL-1β(OR=4.060)、TNF-α(OR=1.264)、PCT(OR=3.132)、CRP(OR=1.546)、VCAM-1(OR=1.009)是MPP患儿出现重症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的MPP患儿出现重症的预测模型为,Logit(P)=-67.522+0.185×IL-6+0.069×IL-18+1.401×IL-1β+0.234×TNF-α+1.142×PCT+0.436×CRP+0.009×VCAM-1。预测模型预测MPP患儿出现重症的AUC为0.985;预后不良组外周血IL-6、IL-18、IL-1β、TNF-α、PCT、CRP、VCAM-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 IL-6(OR=1.083,95%CI:1.024~1.145,P=0.005)、TNF-α(OR=1.083,95%CI:1.002~1.172,P=0.046)、VCAM-1(OR=1.029,95%CI:1.015~1.044,P<0.001)是MPP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构建的MPP患儿出现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为,Logit(P)=-31.557+0.080×IL-6+0.080×TNF-α+0.029×VCAM-1;预测模型预测MPP患儿出现预后不良的AUC为0.979。结论 外周血IL-6、IL-18、IL-1β、TNF-α、PCT、CRP、VCAM-1水平与MPP患儿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基于以上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能预测MPP患儿出现重症的风险,基于IL-6、TNF-α、VCAM-1构建的预测模型能预测MPP患儿出现预后不良的风险。
2025年11期 v.35 1674-1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邵孟;郭苗苗;邱文娜;丁磊;张远;储林莺;王红英;周丽君;
目的 探究苏州市某儿童医院临床分离沙门菌血清型和耐药性,为沙门氏菌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2月苏州市吴江区儿童医院患儿培养分离的177株沙门氏菌,分析沙门氏菌血清型及药敏结果。结果 沙门氏菌男女分离率比例为1.39∶1,儿童感染的年龄中位数为1.30(0.80,2.30)岁。6月份分离的沙门菌株数最多,其次是7月、8月、9月、10月和5月,占总数的82.49%。有142例(80.22%)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呼吸道感染的有38例(21.47%),脓毒症7例(3.95%)。三年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6)。鼠伤寒血清型最高,占54.24%。沙门氏菌耐药率最高的抗菌药物为氨苄西林(71.35%,122/171),其次是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43.60%,75/172)和氨苄西林/舒巴坦(30.23%,52/172),未发现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29.07%(50/172)的菌株表现出多重耐药。结论 该地区夏秋季3岁以下男童易感染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为主要血清型。临床应重视沙门氏菌感染的特征及耐药性情况,及早诊断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025年11期 v.35 1679-1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麦东媚;蓝嘉娜;何宇巍;李冉;黄小玲;
目的 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结合EX-Smartspec软件,筛选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的特征峰,建立快速检测hvKP的模型。方法 基于peg-344、iroB、iucA、rmpA、prmpA2基因任一阳性或铁载体产量>30μg/ml的鉴定标准,前期收集了89株hvKP和72株经典肺炎克雷伯菌(cKP)菌株,并通过大蜡螟实验验证毒力。利用EX-Smartspec软件和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结合特征峰和聚类分析,构建hvKP和cKP的鉴定模型,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工具。结果 通过MALDI-TOF MS分析,在(3 835±100)ppm处发现hvKP的特征峰。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曲线下面积(AUC)=0.741在鉴别hvKP中表现最佳。当AUC≥0.089时,模型在区分hvKP与cKP时展现出较高的敏感性(86.41%)(质量分数)、特异性(69.90%)、准确度(78.16%)、阳性预测值(74.17%)和阴性预测值(83.72%)。聚类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分类准确性。此外,分型训练模型在训练和验证阶段均展现高准确率(约0.95和0.90)和低损失值(约0.18和0.30)。随机挑取6株hvKP和5株cKP进行验证,通过率100.00%。结论 建立了hvKP和cKP的鉴定模型,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工具,从而及时治疗由hvKP引起的感染。
2025年11期 v.35 1684-1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宋晓超;金美娟;丁蔚;杨丽;杨波;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ICU患者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菌(CRO)感染现状与危险因素,构建其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7月-2024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113例的临床资料及主动筛查微生物结果,分为CRO感染组(n=28)和非CRO感染组(n=85)。通过LASSO回归和逻辑回归筛选预测变量。应用随机森林(RF)和logistic回归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等评价模型的性能,并通过自助重抽样(Bootstrap)方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113例神经外科ICU患者发生CRO感染28例,感染率为24.78%。下呼吸道感染率最高,为17例(15.04%)。CRO病原菌以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和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为主,分别占50.00%和42.86%。RF预测模型和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组的AUC分别为0.881和0.787,Brier评分分别为0.114和0.146,净获益时阈概率分别为10%~97%和12%~62%。RF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RF预测模型显示美罗培南和万古霉素联用天数、GCS评分、肠道定植和住院史是CRO感染的重要预测因子。结论 基于RF算法建立的神经外科ICU患者CRO感染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可针对重要预测因素采取防控措施进行干预。
2025年11期 v.35 1690-1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振娜;殷瑾;陆燕;张群;
目的 探讨“IMS”信息化组合监管系统在某三级医院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长征医院综合性ICU 2022-2023年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相关资料。2022年延续常规多重耐药感染管理模式,设为常规感染管理组,2023年在上述基础上实施“IMS”信息化组合监管策略,包括多重耐药危急值预警隔离系统、抗菌药物使用实时监测系统、手卫生依从性监测系统、环境清洁自动消毒系统,设为信息化组合监管组。比较两组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以及其他医院感染防控情况。结果 信息化组合监管组5种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降低(62.47%vs. 69.33%,P<0.05);住院患者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51.46%vs. 57.58%,P<0.05); ICU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率提升(95.45%vs. 92.32%,P<0.05);另外科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及环境微生物学合格率也有改善。结论 借助“IMS”信息化组合监管系统有效提升了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能力。
2025年11期 v.35 1697-1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韩旭;张小琴;曹小琴;赵甜甜;赵霞;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现状,探索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的病例组合指数(CMI)在医院感染风险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统计2023年6月-2024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患者医院感染数据,包括发病率、感染部位及病原菌,通过CMI调整千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识别高风险科室,分析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现状。结果 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例次率为1.67%(4 315/259 087),千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2.4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腹腔、手术部位、血液为主;共培养分离病原菌2 38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 570株,革兰阳性菌638株,真菌173株,检出菌株数排名前5位的是大肠埃希菌(24.49%)、肺炎克雷伯菌(15.41%)、铜绿假单胞菌(9.11%)、金黄色葡萄球菌(8.86%)和表皮葡萄球菌(4.66%)。各科室发病率经CMI调整后,排序下降以手术科室为主,排序上升的以非手术科室为主,最终发病率居前5位的是骨与软组织科、血液科、肝胆外科、普外科和泌尿外科。结论 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防控中,应注意革兰阴性菌,密切监测呼吸道、腹腔及手术部位的感染情况。本研究使用CMI调整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病率,从而识别当前需重点管理的高风险科室,同时分析各科室医院感染病例中占比高的DRGs编码,重点关注这些组别的患者,通过精细化的DRGs分析和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尽可能避免和减少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2025年11期 v.35 1702-1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丽;张志珍;邹晓玲;万旭;代娇;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检测其β-内酰胺酶基因和外排泵基因的分布情况,分析β-内酰胺酶基因和外排泵基因与菌株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都江堰市人民医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其进行抗菌药物耐药性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鲍曼不动杆菌的β-内酰胺酶基因以及外排泵基因;采用PaβN进行外排泵表型试验。结果 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IRAB)对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14.29%、85.71%、91.43%、100.00%、100.00%,均高于对亚胺培南药物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ISAB)(均P<0.05)。IRAB菌株中OXA-23、OXA-51、IMP-1的检出率分别为45.71%、62.86%、65.71%,均高于ISAB菌株(均P<0.05);外排泵基因adeB、adeS和adeG在IRAB菌株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0.00%、71.43%和68.57%,均高于ISAB菌株(均P<0.05)。此外,IRAB组菌株的外排泵表型阳性率为54.29%,高于ISAB菌株的7.69%(P<0.001)。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如OXA-23、OXA-51、IMP-1等)和外排泵基因(adeB、adeS、adeG)在IRAB中的检出率高于ISAB,且IRAB外排泵表型阳性率也更高,证实了β-内酰胺酶基因和外排泵基因是该菌重要耐药机制。
2025年11期 v.35 1707-1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常正林;莫晋昭;吴浩杰;刘佳轶;徐鹏;孙宝清;
目的 分析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培养阳性病例的细菌谱特征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23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段尿培养阳性的尿路感染患者6 029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及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男性2 086例,女性3 943例。共培养分离病原菌8 49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 492株占17.56%,革兰阴性菌5 850株占68.86%,真菌1 150株占13.54%,以大肠埃希菌(42.30%)、肺炎克雷伯菌(7.59%)和屎肠球菌(6.19%)为主。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耐药率较低(<20%),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较高(>34%);主要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和奎奴普丁/达福普汀耐药率较低(<12%),对利奈唑胺耐药率极低(<1%),对红霉素耐药率较高(>40%);主要真菌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耐药率较低(<3%),热带念珠菌对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耐药率较高(37.93%~42.18%)。结论 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培养检出率最高的3种感染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D群屎肠球菌,这些细菌对替加环素表现出较低的耐药性,而对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和左氧氟沙星则呈现较高的耐药率,这些发现为临床治疗尿路感染提供了重要的用药参考。
2025年11期 v.35 1711-1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杨琳;任燕;曹英南;徐立辉;魏洪鑫;李璐瑶;李红;陈辉;
目的 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评估骨科患者医院感染现况及其经济负担。方法 基于国家医疗保障DRG将2021年北京市某三甲医院骨科患者32 413例分组,回顾性分析医院感染情况并采用住院时间及费用、床位周转损耗、劳动时间损耗等评估不同DRG组的直接、间接经济负担。结果 共纳入32 413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0.47%(153/32 413),感染部位主要以手术部位(57.99%)为主,血液系统的医院感染对费用消耗指数和时间消耗指数影响较大。感染病例集中在19.58%的DRGs组中。IF23(下肢骨手术,伴并发症与合并症)发生医院感染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最重(24 010元/例),药费耗材费的增加是引起直接经济负担的主要因素。在医院层面和家庭社会层面,医院感染所致间接经济负担前三的DRG组均是IB15、IB13、IF23。结论 骨科患者医院感染具有一定集中趋势,基于DRG量化评估其经济负担不仅说明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性,而且准确识别需重点管控的病组,为医院感染精准防控提供循证依据。
2025年11期 v.35 1718-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何秀芳;林瑞祥;
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措施对恶性胆道梗阻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途径下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感染的影响。方法 通过便利抽样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37例接受PTCD途径下胆道内支架植入患者作为非干预组,2022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43例接受同样手术的患者作为干预组,非干预组在围手术期接受常规预防感染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集束化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情况、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淀粉酶、血脂肪酶水平、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结果 干预组感染率为9.30%(4/43)低于非干预组(P=0.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淀粉酶、血脂肪酶均升高,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以上指标均下降,干预组低于非干预组;干预组住院天数为(7.33±2.55)天低于非干预组(P<0.001);干预组住院费用为(2.32±0.37)万元低于非干预组(P<0.001)。结论 围手术期集束化措施可有效降低恶性胆道梗阻PTCD路径下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感染风险,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和减少住院费用。
2025年11期 v.35 1724-1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赵会杰;王力红;王久平;孙旭;赵霞;马文晖;杨洋;
目的 构建适合综合医院口腔门诊医院感染防控指标体系,为口腔门诊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为精准防控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在文献研究方法、文献质量评定方法及头脑风暴等方法的基础上构建综合医院口腔门诊医院感染防控指标草案,采用研究小组讨论、内容分析法及专家函询法等,最终建立综合医院口腔门诊院感防控指标体系。将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纳入到风险评估的风险点,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进行风险评估,针对风险优先指数(RPN)>125的风险点制定干预措施及整改周期并进行临床干预。以构建的医院感染防控指标体系及RPN>125的风险点为基础框架,制定口腔门诊医院感染防控查检表并在临床定期查检。整改周期结束后,再次对风险点进行评估,对比风险控制前后RPN值。结果 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100.00%,专家权威系数平均值为0.84。一级指标的一致性检验比率(CR)为0.0499,二级指标的一致性检验比率(CR)为0.0000~0.0790均<0.1,一致性可接受。最终形成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22项的医院感染防控指标体系。对改进后的重点控制风险点进行再次评价,对比风险控制前后的RPN值均降低且<125,改进效果有效。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综合医院口腔门诊医院感染防控评价体系具有可靠性、科学性及实用性,风险评估风险点控制前后改进效果有效,为综合医院口腔科门诊风险评估及精准防控提供循证依据。
2025年11期 v.35 1729-1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