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论著_基础研究

  • 阿萨希毛孢子菌响应氟康唑胁迫的蛋白质组分析

    杨鑫;夏志宽;敖俊红;祝贺;李季瑾;吴佳敏;徐龄智;杨蓉娅;

    目的 探讨氟康唑对阿萨希毛孢子菌(T.asahii)蛋白质组学的影响,从蛋白层面揭示T.asahii对氟康唑胁迫的响应过程及唑类耐药机制。方法 以T.asahii AS 2.2174作为研究菌株,基于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氟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应用串联质谱标签(TMT)技术结合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检测氟康唑(1×MIC)处理前后T.asahii蛋白丰度的变化。以差异倍数≥1.20或≤0.83,且P<0.05作为筛选标准,鉴定差异表达蛋白(DEPs)。对DEPs进行Gene Ont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以了解DEPs的生物学属性以及DEPs参与的主要生物学通路。最后,使用多反应监测(MRM)技术对目标差异蛋白进行靶向验证。结果 氟康唑对T.asahii AS 2.2174的MIC值为8μg/ml。共鉴定到DEPs 196个,其中上调DEPs 93个,下调DEPs 103个。功能富集分析提示DEPs主要参与甾醇合成与代谢、药物代谢、应激反应、能量代谢及翻译等生物学过程。目标差异蛋白在MRM靶向验证和TMT-LC-MS/MS检测中具有一致的表达趋势。结论 在氟康唑胁迫下,T.asahii蛋白丰度发生显著改变。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T.asahii响应氟康唑胁迫的复杂分子机制,这些机制对于了解T.asahii唑类耐药性及挖掘新的药物靶点提供了重要见解。

    2025年06期 v.35 801-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 丹酚酸B基于JAK2/STAT3通路对大肠埃希菌感染肾盂肾炎大鼠的干预效果

    张玲;王志芳;姜金孝;漆晨;黄古飞;

    目的 分析丹酚酸B基于JAK2/STAT3通路对大肠埃希菌感染肾盂肾炎大鼠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60只SPF级SD雄性大鼠,按照完全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21只、模型组(大肠埃希菌感染肾盂肾炎)18只和丹酚酸B组(大肠埃希菌感染肾盂肾炎+丹酚酸B)18只,对照组及模型组取同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丹酚酸B组给予12.5 mg/kg丹酚酸B水溶液灌胃,检测各组大鼠相关生化指标[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lgA)、尿肌酐和血清肌酐等]水平,比较各组脏器指数及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对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各组大鼠血液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SlgA水平[(25.64±4.51)μg/ml]相比,模型组[(13.51±1.18)μg/ml]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丹酚酸B组SlgA水平[(25.34±2.95)μg/ml]上升(P<0.05)。三组膀胱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左右肾比值、肾脏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丹酚酸B组左右肾比值、肾脏指数均低于模型组(P<0.05)。各组大鼠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对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JAK2、STAT3水平较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丹酚酸B组JAK2、STAT3水平均呈现较低表达(P<0.05)。结论 丹酚酸B经JAK2/STAT3通路对大肠埃希菌感染肾盂肾炎大鼠各项指标水平进行改善,有效改善大鼠整体症状。

    2025年06期 v.35 807-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MALDI-TOF MS直接靶板微滴生长法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的诊断价值

    黄声雷;曹锦楠;周春妹;马艳;潘柏申;王蓓丽;郭玮;胡必杰;

    目的 评估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直接鉴定阳性血培养瓶中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7月-2023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流感染患者中大肠埃希菌或肺炎克雷伯菌阳性的血培养瓶,使用分离胶管收集菌体,将受试菌分别与4μg/ml亚胺培南、4μg/ml美罗培南和2μg/ml厄他培南溶液共培养,35℃孵育4和5 h后,再用质谱鉴定。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三种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并作为本试验金标准。结果 共收集31株大肠埃希菌和28株肺炎克雷伯菌阳性的血培养瓶,其中大肠埃希菌4和5 h孵育后的对照生长有效率均为100.00%,肺炎克雷伯菌4和5 h孵育后的对照生长有效率分别为96.43%和100.00%。5 h孵育后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对三种药物耐药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00%。5 h孵育后检测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耐药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均为100.00%,灵敏度分别为73.58%、78.93%和78.9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60%、75.00%和75.00%。结论 使用质谱直接鉴别阳性血培养中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结果快速准确,尤其5 h孵育时间后检测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准确性100.00%,该方法为临床及时治疗由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引起的血流感染提供依据。

    2025年06期 v.35 812-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多黏菌素B与12种传统抗菌药物对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体外抗菌的协同作用

    梁荣鑫;吴涵;潘云军;尹义平;李艳红;

    目的 对比分析12种传统抗菌药物与多黏菌素B联合用药对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体外抗菌作用协同率。方法 从2020-2023年十堰市人民医院各临床科室检出的312株CRKP中随机抽取30株,采用Carba NP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KPC、OXA-48、OXA-23、NDM、VIM和IMP六种基因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细菌耐药性,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检测多黏菌素B与12种传统抗菌药物体外抗菌协同作用。结果 医院分离的CRKP均产碳青霉烯酶,且以KPC基因型为主;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达100.00%,未检出多黏菌素B耐药菌株。米诺环素、利福平与多黏菌素B体外抗菌作用协同率最高,分别为73.33%、50.00%,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最低,均为0,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与多黏菌素B体外抗菌作用协同率分别为36.67%、30.00%,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多黏菌素B体外抗菌作用协同率均<30.00%。结论 治疗CRKP引起的感染,多黏菌素B联合用药可优先考虑米诺环素和利福平。碳青霉烯类比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与多黏菌素B联合运用具有更高的抗菌作用协同率。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与多黏菌素B体外抗菌无协同作用。

    2025年06期 v.35 818-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耐碳青霉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小鼠血清蛋白组学分析

    鲍金凤;麻雅婷;徐茵;何燕娟;王玉月;时洛洛;王成彬;

    目的 应用液相色谱-质谱仪(LC-MS)分析耐碳青霉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R-hvKP)血流感染小鼠的血清蛋白变化,寻找差异表达蛋白,并进行相应的生物学功能分析。方法 建立ICR小鼠CR-hvKP及经典肺炎克雷伯菌(cKP)血流感染模型,收集感染12 h小鼠血清,进行LC-MS检测。采用Maxquant软件对LC-MS结果进行鉴定,并对差异蛋白进行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R-hvKP组分别有24个蛋白上调和20个蛋白下调。与cKP组相比,CR-hvKP组有107个蛋白上调。134个差异表达蛋白于Uniprot数据库逐一进行检索,发现这些蛋白参与生物调控、免疫过程、生物间相互作用、运动、代谢过程、对刺激的反应、信号转导、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管生成等过程。信号通路分析涉及补体和凝血级联、胆固醇代谢、细菌感染、血红素清除、血浆脂蛋白组装、重塑和清除等多条代谢相关通路。重点关注蛋白,其中激肽释放酶B1(KLKB1)及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A成员(Serpina)1b与正常组相比下调但与cKP组相比上调,淀粉样蛋白A(SAA)1、SAA2、泛酰巯乙胺酶3(VNN3)、血红蛋白β多肽链b2(HBB-b2)蛋白与cKP组及正常组相比均上调。结论 CR-hvKP血流感染涉及多个蛋白的激活及作用,SAA1、SAA2、VNN3、HBB-b2升高或KLKB1、Serpina1b下降时或提示CR-hvKP血流感染。

    2025年06期 v.35 823-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1株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外膜囊泡特征鉴定

    郭娜;王丽凤;邱雪梅;叶丽艳;杨继勇;

    目的 分析1株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11492外膜囊泡(OMVs)的特征。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流分离的hvKp的1株主要克隆株hvKp11492,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和全基因组测序进行菌株鉴定。采用高速离心与聚合物沉淀相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hvKp11492-OMV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纳米颗粒追踪技术(NTA)鉴定其形态及大小,二喹啉甲酸(BCA)法及液相色谱-质谱(LC/MS)串联技术分析其蛋白组学特征,PCR技术检测其携带的毒力基因。结果 TEM观察hvKp11492-OMVs为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具有完整双层膜的囊泡状结构;NTA结果显示hvKp11492-OMVs平均粒径为270 nm。hvKp11492-OMVs携带的蛋白质含量为(2.448±0.975)μg/μl,亚细胞定位结果发现其包括胞浆蛋白、细胞内膜蛋白、细胞周质蛋白、细胞外膜蛋白、核区蛋白和细胞外蛋白,通过GO数据库注释发现其参与氧化还原、翻译和代谢等生物过程。其中,hvKp11492-OMVs含有GDP-L-岩藻糖合成酶、铁离子转运蛋白、铁蛋白等与致病性相关的多种蛋白质。除此之外,hvKp11492-OMVs携带iutA、iroN、iucA和rmpA毒力基因。结论 本研究鉴定了hvKp11492-OMVs的形态、大小、蛋白组学等特征,发现hvKp11492-OMVs携带多种与毒力和致病性相关的蛋白质和基因。

    2025年06期 v.35 829-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多黏菌素B联合褪黑素对多黏菌素B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赵玉杰;吴巧萍;冯络珠;刘亿;秦玲;

    目的 研究体外诱导多黏菌素B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并探究多黏菌素B联合褪黑素对其的体外杀菌活性。方法 采用体外诱导方法将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临床分离的10株多黏菌素B敏感鲍曼不动杆菌诱导成多黏菌素B耐药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联合测序分析探究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机制;微量棋盘稀释法检测多黏菌素B与褪黑素单用及联用对多黏菌素B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通过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评价多黏菌素B与褪黑素的联合抑菌效果,选取联合抗菌活性表现为明显协同效应的菌株测定其时间杀菌曲线。结果 在多黏菌素B诱导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中,多黏菌素耐药基因pmrB、lpxA和lpxD均出现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多黏菌素B和褪黑素联合用药后,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MIC值下降,两种药物的联合抗菌活性表现为协同作用的占80.00%(8/10),相加作用的占20.00%(2/10);时间杀菌曲线显示多黏菌素B和褪黑素联用在24 h时呈现显著的杀菌效应。结论 染色体介导的耐药基因突变是本研究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的主要机制。多黏菌素B与褪黑素联用可逆转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性。

    2025年06期 v.35 834-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论著_内科感染研究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外周血miR-29b和Klotho表达及意义

    桂珍珍;邱洁;刘洁;曹霞;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微小核糖核酸(miR)-29b和可溶性Klotho蛋白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2月-2024年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39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有无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41例和未感染组98例。分析感染组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对感染组及未感染组间、感染组抗感染治疗前后的血清miR-29b、Klotho水平进行对比;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29b、Klotho表达水平对COPD发生肺部感染的预测效能。结果 感染组共检出4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分别占67.39%、26.09%和6.52%;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血清miR-29b、Klotho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感染组抗感染治疗有效患者miR-29b表达下降,而Klotho表达升高(P<0.05);且治疗有效患者miR-29b低于治疗无效患者,Klotho高于治疗无效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29b、Klotho联合预测COPD患者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7,高于二者单一检测的0.837及0.852。结论 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血清miR-29b呈高表达,Klotho呈低表达,二者联合检测对于COPD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且可作为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疗后疗效评估的可靠指标。

    2025年06期 v.35 840-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结直肠癌与脓毒症因果关系的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刘欢妹;余治君;金莉;高婷;尹丽霞;

    目的 采用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来分析结直肠癌与脓毒症的因果关系。方法 分别调取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2月1日结直肠癌和脓毒症的GWAS数据集。以结直肠癌、脓毒症互为暴露因素、结局因素进行MR分析。设置P<5.0×10~(-8),r_2<0.001,遗传距离10 000 kb,筛选出与暴露因素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结局变量的GWAS数据集中提取与暴露因素相关的显著SNP,最终得到工具变量,以逆方差加权法(IVW)为主要方法进行因果推断;采用MR-Egger法、MR-PRESSO检验水平多效性;采用IVW法、MR-Egger法检验异质性;采用留一法进行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是否稳健。结果 以结直肠癌为暴露因素、脓毒症为结局变量,共筛选出30个SNP(F>10),结直肠癌与脓毒症存在因果关系(OR=28.955,95%CI:1.215~690.052,P=0.037);以脓毒症为暴露因素、结直肠癌为结局变量,共筛选出14个SNP(F>10),结直肠癌与脓毒症不存在因果关系(OR=0.999,95%CI:0.997~1.002,P=0.674)。两次MR分析中工具变量不存在水平多效性;工具变量之间不存在异质性,MR分析结果稳健。结论 结直肠癌与脓毒症风险增加有因果关系,而脓毒症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不存在因果关系。

    2025年06期 v.35 845-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急性胰腺炎感染性胰腺坏死外周血Apo B/A1和PCT表达及其预测价值

    徐芳;刘潇;钱俊峰;周增丽;秦勇;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感染性胰腺坏死(IPN)外周血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Apo B/A1)、降钙素原(PCT)表达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丽水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02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IPN分为IPN组29例与非IPN组73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Apo B/A1、PCT及其他血清指标表达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Apo B/A1、PCT对AP患者IPN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IPN组和非IPN组外周血Apo B/A1、PCT、RDW表达和血钙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PN组外周血Apo B/A1为2.54±0.75、PCT为(11.77±3.21)ng/ml高于非IPN组(t=8.712、12.095,均P<0.001),IPN组血钙为(2.22±0.22)mmol/L低于非IPN组(t=2.749,P=0.007),其他血清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Apo B/A1、PCT以及二者联合对AP患者IPN发生均有预测效能(P<0.05),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6、0.874和0.922,其中二者联合效能最高,敏感性为82.72%,特异性为86.30%。结论 外周血Apo B/A1、PCT、RDW和血钙是AP患者IPN发生的影响因素,联合检测Apo B/A1、PCT可早期预测AP患者IPN发生。

    2025年06期 v.35 850-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G试验和淋巴细胞亚群对免疫功能低下合并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价值

    仇先明;徐朋;周蕾;郝浩;孔立;

    目的 分析免疫功能低下合并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临床资料,探讨G试验和淋巴细胞亚群对免疫功能低下合并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重症病房收治的78例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9例PJP肺炎患者为PJP组,39例未检出PJP的患者为非PJP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实验室指标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感染PJP的诊断价值。结果 PJP组患者病死率高于非PJP组患者(P<0.05)。PJP组和非PJP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GM试验、G试验[(1 843.59±1 621.41)pg/ml vs.(87.15±111.01)pg/ml]和CD8淋巴细胞比例[(36.22±19.34)%vs.(25.99±13.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试验和CD8淋巴细胞比例诊断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感染PJP肺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981和0.714,截断值分别是368.40 pg/ml和31.30%。结论 免疫功能低下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病死率高,需要临床医生引起重视。G试验和CD8淋巴细胞比例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合并PJP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025年06期 v.35 85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血清MITOL、β-内啡肽和CXCL10水平变化及其预测价值

    兰燕琴;许经纶;解凡;刘冬梅;周红英;张晗;

    目的 探究带状疱疹(HZ)病毒感染患者血清线粒体泛素连接酶(MITOL)、β-内啡肽(β-EP)和趋化因子10(CXCL10)水平变化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金华市第五医院收治的137例HZ病毒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同时选取同期医院体检的100名健康者为健康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检测两组血清MITOL、β-EP和CXCL10水平,比较上述指标变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TOL、β-EP和CXCL10对于HZ病毒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感染组和健康组血清MITOL、β-EP和CXCL10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TOL、β-EP和CXCL10预测HZ病毒感染,以CXCL10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最高为0.93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24%、81.00%;MITOL的AUC值最低为0.898,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9%、80.00%;联合后的AUC值为0.882,特异度提升至99.00%,敏感度为77.37%(P<0.05)。结论 HZ病毒感染患者MITOL、β-EP水平下降,CXCL10水平上升,三项指标在预测HZ病毒感染中均具有较好的价值且以CXCL10的预测效能最佳,临床可将其作为预测HZ病毒感染病情的指标。

    2025年06期 v.35 858-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糖尿病足溃疡感染病原菌及外周血SDF-1α、 CXCR4、PCT和CRP表达

    许静;李绪香;李亚男;李维维;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溃疡感染病原菌及外周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趋化因子受体4(CXCR4)、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表达,为临床诊疗糖尿病足溃疡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济南市人民医院2020年1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72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包括感染患者141例为感染组和无感染患者31例为非感染组。统计感染组病原菌和耐药性;比较两组外周血SDF-1α、CXCR4、PCT和CRP水平;分析四指标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足溃疡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感染组检出152株病原菌中多为革兰阴性菌,检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占比较高。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强的是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有高耐药性;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血清SDF-1α、CXCR4、PCT和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感染组血清CRP水平为(15.25±4.65)mg/L高于非感染组的(10.97±3.42)mg/L(t=4.840,P<0.001)。四指标联合检测诊断糖尿病足溃疡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比单独检测高(P<0.0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80%、87.10%。结论 糖尿病足溃疡感染多为革兰阴性菌,检出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较多,各病原菌耐药性有差异,对常用抗菌药物有较高耐药性。SDF-1α、CXCR4、PCT和CRP水平变化与糖尿病足溃疡感染有关,联合检测有助于对其进行诊断。

    2025年06期 v.35 862-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郝晓慧;邢露霏;王丽华;连雯雯;

    目的 系统评价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为降低SBP发病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中检索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到2024年1月10日,通过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STATA 1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43篇,9 877例研究对象,其中并发SBP为3 38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SBP的危险因素(P<0.05)包括:一般因素(SBP病史);疾病因素(消化道出血、腹泻、糖尿病);药物因素[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use)];生理指标因素[低血钠、低血清白蛋白、高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CRP)升高];肝功能评分指标[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C、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腹水指标因素[低腹水白蛋白、腹水白细胞升高及腹水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升高]。结论 SBP是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多种危险因素会对其发生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在临床实践中,及时对可控危险因素进行精准干预,可有效降低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SBP的风险。

    2025年06期 v.35 867-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HBV阳性供者心脏移植术后新发乙型肝炎致急性肝衰竭1例及文献回顾

    朱顶;郭凯;张永喜;柯亨宁;

    目的 总结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供者心脏移植后患者的随访、生存时间、治疗,提高对HBV阳性供者心脏移植术后预防新发乙型肝炎的认知和警觉,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方法 回顾2021年3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例HBV阳性供者心脏移植术后新发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要临床症状、用药及治疗史、个人史、主要阳性体征、转归,对诊疗经过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检索做进一步探讨。结果 患者心脏移植术后接受免疫抑制和抗乙肝病毒治疗11个月后停药,停药当月出现食欲减退、乏力、腹泻和皮肤巩膜黄染。入院最终确诊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乙型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心脏移植后和消化道出血,经治疗无效后死亡。结论 接受器官移植且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新发HBV感染可导致新发乙型肝炎、急性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器官移植后供体来源的HBV新发感染,坚持长期复查HBV相关感染指标及尽可能长时间维持抗病毒治疗(至少超过1年)可能有助于保护患者免受感染HBV相关不良事件,有助于延长患者器官移植术后生存时间。

    2025年06期 v.35 875-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论著_外科感染研究

  • 十全大补汤对开放性骨折术后慢性难愈性创面感染的清创效果

    王帅;赵磊;唐玉华;

    目的 探讨十全大补汤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慢性难愈性创面(CRW)感染的疗效及其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信号通路变化。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2020年1月-2023年10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收治的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CRW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氯化钠冲洗组(常规清创及VSD+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和十全大补汤冲洗组(常规清创及VSD+十全大补汤冲洗),各41例,均治疗14 d,并随访1个月,比较各项观察指标。结果 治疗14 d后,临床总有效率十全大补汤冲洗组高于氯化钠冲洗组(P<0.05)。十全大补汤冲洗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氯化钠冲洗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创面疼痛、渗出、水肿及肉芽评分、NLRP3 mRNA、Caspase-1 mRNA和IL-1β mRNA较治疗前均降低,十全大补汤冲洗组更低(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4 d后、组间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和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CRW感染患者经十全大补汤冲洗联合VSD治疗后其NLRP3/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表达下调,可减轻创面疼痛、渗出及水肿程度,促进创面愈合,疗效显著的同时不会对患者的骨代谢指标产生影响。

    2025年06期 v.35 879-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论著_妇儿感染研究

  • 宫颈癌术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病原菌及血清 HMGB1、TLR4和NF-κB水平的预测价值

    任莉;孟喜燕;张怡然;姬利;郭晶晶;

    目的 探讨宫颈癌(CC)术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NF-κB)水平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CC根治术患者,根据术后留置尿管是否并发UTI分为感染组31例和非感染组85例。无菌收集清洁中段尿标本,分离鉴定病原菌分布;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HMGB1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外周血TLR4和NF-κB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MGB1、TLR4和NF-κB水平对CC术后导尿管相关UTI的预测效能。结果 31例CC术后导尿管相关UTI患者分离病原菌49株,以单一菌种感染为主,革兰阴性菌最为常见占比61.22%。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在年龄、合并糖尿病、留置尿管时间、术后尿潴留和既往尿路感染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HMGB1、TLR4和NF-κ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MGB1、TLR4和NF-κB联合检测预测CC术后导尿管相关UT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6,灵敏度为83.87%均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 CC术后导尿管相关UTI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血清HMGB1、TLR4和NF-κB联合检测对CC术后导尿管相关UTI的预测价值最高。

    2025年06期 v.35 885-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HPV感染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组织FOXF2、ANGPTL4、 FOXP3表达与病理特征及复发的关联

    曾海荣;黄丹;张建军;华海琴;

    目的 探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组织叉头框转录因子(FOX)F2、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FOXP3表达与病理特征及复发的关联。方法 简单随机化法选取儋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11月-2021年7月收治的69例HPV感染宫颈癌根治术患者为宫颈癌组及72例同期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为宫颈上皮内瘤变组。根据宫颈癌组预后情况分为复发组25例和未复发组44例。比较各组组织FOXF2、ANGPTL4和FOXP3水平;比较FOXF2、ANGPTL4和FOXP3在宫颈癌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表达及不同预后患者病理特征;分析三指标对HPV感染宫颈癌根治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结果 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组织FOXF2 mRNA、ANGPTL4 mRNA和FOXP3 mR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的HPV感染宫颈癌根治术患者FOXF2 mRNA、ANGPTL4 mRNA和FOXP3 mR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在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差异及FOXF2 mRNA、ANGPTL4 mRNA和FOXP3 mR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F2 mRNA、ANGPTL4 mRNA和FOXP3 mRNA联合检测诊断HPV感染宫颈癌根治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值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 HPV感染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组织FOXF2 mRNA、ANGPTL4 mRNA和FOXP3 mRNA异常表达,三指标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且三指标联合检测对其术后复发诊断价值高。

    2025年06期 v.35 890-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和耐药性及外周血单核细胞TLRs通路表达水平

    林蓉;林秋;杨庆红;郑祝龄;

    目的 探究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病原菌和耐药性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TLRs)通路表达,为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海南现代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52例RRI患儿及同期医院体检的61名健康儿童为病例组和健康组。统计病例组病原菌与耐药性;比较两组PBMCs中TLR2、TLR4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LR2、TLR4对RRI患儿的诊断价值。结果 52例RRI患儿共检出病原菌311株,革兰阴性菌占比最高,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为主要的革兰阴性、阳性菌。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耐药,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较为敏感。病例组和健康组PBMCs中TLR2、TLR4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2、TLR4联合检测诊断RRI患儿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比单一检测值要高(P<0.05),且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为76.92%、95.08%。结论 RRI患儿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针对流感嗜血杆菌引发的感染,推荐使用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建议应用万古霉素、呋喃妥因进行抗菌治疗;RRI患儿PBMCs中TLRs通路表达异常,且TLR2、TLR4联合检测可提高RRI患儿的诊断价值。

    2025年06期 v.35 895-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儿童感染性肺炎血清生长激素及其与血生化和机体免疫的关系

    商亚敏;李英;马小建;戴颖;汪奇伟;

    目的 探究感染性肺炎患儿血清生长激素(GH)及其与血生化和机体免疫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211例感染性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症组156例与重症组55例,比较两组血清GH变化与血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水平,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效能,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探究感染性肺炎患儿GH与血生化、机体免疫的关系。结果 重症组GH水平为(18.34±4.33)μg/L,高于轻症组(10.16±2.84)μg/L(t=15.853,P<0.001);重症组与轻症组患者血生化指标、细胞和体液免疫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反应蛋白(CRP)、CD_4~+和免疫球蛋白(Ig)G水平变化差值最大(t=16.023、87.639、111.957,均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D_(23)~+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最高,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0%、98.88%。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H仅与细胞免疫指标CD_(23)~+正相关(P<0.05)。结论 感染性肺炎患儿GH水平降低,且患儿GH水平变化与血生化指标CRP以及机体免疫存在密切联系。

    2025年06期 v.35 900-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儿童哮喘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外周血miR-21、 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及其意义

    陈小桥;任美玲;孙志伟;薛新;施科;

    目的 探讨儿童哮喘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外周血微小RNA(miR-21)、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90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哮喘患儿(感染组)及43例无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哮喘患儿(无感染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组感染病毒分布情况,并对两组患儿外周血miR-21、Th1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Th2细胞因子[IL-4、IL-5]进行比较;感染组患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及重度组,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儿上述指标水平,分析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与miR-21、IFN-γ、IL-2、IL-4和IL-5的相关性。结果 感染组呼吸道病毒检出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占32.22%。与无感染组相比,感染组IFN-γ及IL-2降低(P<0.05),miR-21、IL-4及IL-5升高(P<0.05);与轻及中度组相比,重度组IFN-γ及IL-2降低(P<0.05),而miR-21、IL-4及IL-5升高(P<0.05),且中度组IFN-γ及IL-2水平低于轻度组(P<0.05),miR-21、IL-4及IL-5水平高于轻度组(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与miR-21、IL-4及IL-5呈正相关(P<0.05),与IFN-γ及IL-2呈负相关(P<0.05)。结论 呼吸道病毒感染会加剧哮喘患儿外周血miR-21水平异常上升及Th1/Th2失衡,且上述指标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2025年06期 v.35 904-9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柴银颗粒联合奥司他韦治疗儿童流感病毒感染的效果及对miR-223/NLRP3轴的影响

    滕光英;王义江;屈文静;李祥;王沂霞;

    目的 探讨柴银颗粒联合奥司他韦治疗儿童流感病毒感染效果及对微小核糖核酸(miR)-223/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流感病毒感染患儿10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柴银颗粒治疗),对照组(基础抗感染+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均持续治疗5 d后比较其临床疗效,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和治疗5 d后动脉血气指标、炎症指标及miR-223/NLRP3轴指标水平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5 d后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6.92%(χ~2=4.727,P=0.030)。研究组病毒转阴、咽红咽痛消失、咳嗽消失、退热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5 d后,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O_2)、酸碱值(pH)、PaO_2/氧浓度分数(FiO_2)、miR-223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二氧化碳分压(PaCO_2)、NLRP3及炎症指标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柴银颗粒联合奥司他韦可有效改善流感病毒感染患儿动脉血气指标和临床症状,可能通过调控miR-223/NLRP3轴的活性缓解炎症反应,进而改善儿童流感病毒感染病情,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2025年06期 v.35 909-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2023-2024年北京某中医院0~14岁儿童流感病毒感染监测报告

    赵琳琳;文洪林;李敏;王凤至;李梦;冯晓朦;田敬华;

    目的 分析新冠病毒“乙类乙管”后0~14岁儿童甲、乙型流感病毒的感染特征。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因流感样症状就诊并且进行甲、乙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的0~14岁儿童的临床资料共2 34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卡方检验对流感病毒发病的性别、年龄和季节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349例患儿,流感总阳性率为49.85%(1 171/2 349)。其中,甲型流感病毒阳性率为36.36%(854/2 349),乙型流感病毒阳性率13.92%(327/2 349),甲、乙合并感染的阳性率为0.43%(10/2 349)。<5岁年龄组女童的甲流阳性率最高44.17%(χ~2=8.980,P=0.011),5~<10岁年龄组男童的乙流阳性率最高17.19%(χ~2=8.378,P=0.015)。甲型流感病毒阳性率在2023-2024年不同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8.12,P<0.001),好发于春季(60.93%)、秋季(44.40%)和冬季(22.01%)。乙型流感病毒阳性率在2023-2024年不同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3.16,P<0.001),好发于冬季(25.44%)。结论 2023-2024年流感病毒好发于春、秋和冬季,以甲流发病为主。新冠病毒“乙类乙管”后0~14岁儿童流感病毒的阳性率较新冠病毒流行期间有所回升,流行高峰滞后。

    2025年06期 v.35 914-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新生儿败血症外周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颗粒蛋白前体和CD64指数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朱聪聪;陈晓春;姜槐;谢振迪;林小清;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外周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颗粒蛋白前体(PGRN)和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疾病转归的关系。方法 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21年6月-2023年11月收治的147例新生儿败血症为败血症组,另选取同期健康新生儿140名为健康组;败血症组患儿根据疾病类型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根据疾病程度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根据30 d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不同组别外周血G6PD、PGRN和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差异,分析外周血指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败血症组外周血G6PD水平低于健康组,PGRN、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高于健康组(P<0.05);不同病情程度患儿外周血G6PD水平比较,非危重组>危重组>极危重组(P<0.05),PGRN、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比较,非危重组<危重组<极危重组(P<0.05);死亡组外周血G6PD水平低于生存组(P<0.05),PGRN、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高于生存组(P<0.05);外周血G6PD、PGRN和CD64指数联合检测预测患儿预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高于三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外周血G6PD水平降低,PGRN与CD64指数水平升高,且其表达水平与疾病程度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疾病预后。

    2025年06期 v.35 918-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及临床特征

    吴宏伟;王伟;刘刚;燕超;汪诗卉;

    目的 分析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以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且诊断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14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32例和晚发型108例,收集患儿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分析两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结果 共纳入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140例,总发病率1.03%(140/13 644),以男婴、足月儿、晚发型多见。早发型在围产期感染、胎膜早破、嗜睡/激惹、紫绀、肌张力改变、感染性休克发生率上高于晚发型(P<0.05);早发型血清PCT、脑脊液细胞数、中性比例及蛋白与晚发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病原菌培养阳性率43.75%(14/32)高于晚发型20.37%(22/108)(P<0.05),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要病原体;两组影像学异常总比例22.85%,主要异常类型为颅内出血、硬膜下积液、脑室扩大/脑积水;早发型影像异常比例43.75%高于晚发型16.67%(P<0.05)。结论 本研究中新生儿期化脓性脑膜炎仍以晚发型为主,早发型临床表现更重、影像学异常比例更高,早发型与晚发型的临床特点有明显差异;无论早发型还是晚发型病原学培养结果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

    2025年06期 v.35 923-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论著_感染管理研究

  • 某市32所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管理现状调查

    蒋飞;李淑艳;顾昊;朱海艳;陈林芳;

    目的 调查某市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现状,为开展病原学送检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淮安市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通过调查问卷调研淮安市32所二、三级医疗机构2022年1月-12月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情况。结果 28所医院数据纳入分析,医务人员送检意识不强和病原学检测项目开展不全是影响病原学送检工作的主要因素。85.71%(24所)医院将抗菌药物通用名称嵌入医嘱系统,仅42.86%的医院信息系统有病原学送检提示。较多医院病原学标本送检和抗菌药物使用的抓取时间未按国家规范执行,仅5所医院抓取规范[护理移动终端设备(PDA)扫码执行]。多数医院仅开展“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检验项目存在缺失。三级医院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为(87.49±10.77)%高于二级医院的(64.45±30.59)%(t=-2.250,P=0.036);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联合使用重点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三级医院高于二级医院,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管理不同级别的医院执行不统一,二级医院管理成效低于三级医院。医疗机构应遵照规范科学病原学送检工作,助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2025年06期 v.35 928-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基于ARIMA模型预测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流行趋势

    蒋士藩;张颖杰;陆娟;程进;兰策介;武星;

    目的 探讨自回归整合移动平均模型(ARIMA)在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流行趋势预测中的应用,为医院制定ICU CRKP感染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4年1月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医院ICU CRKP月度检出菌株数,剔除来自同一患者的重复样本,最终纳入分析的CRKP菌株555株。采用R统计软件进行时间序列差分并构建ARIMA模型,利用自相关函数(ACF)和偏自相关函数(PACF)图进行模型参数确定。通过赤池信息准则(AIC)和均方根误差(RMSE)筛选最优模型,并采用Box-Ljung检验评估残差序列的稳健性。选取2023年9月-2024年1月的检出数据作为验证集,评估模型预测精度,并预测2024年2月-4月的CRKP动态趋势。结果 2021-2023年医院年度ICU CPKP检出率呈现动态变化(χ~2=66.906,P=0.001),痰液和中段尿为主要来源。最优模型ARIMA(8,1,10)的最小赤池信息准则(AIC)为222.1,RMSE为3.67,Box-Ljung(χ~2=0.104,P=0.746)检验显示残差序列无自相关性。2023年9月-2024年1月的实际CRKP与预测值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模型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9.62%。模型预测2024年2月ICU CRKP检出数可能达到低谷,随后呈上升趋势,4月可能出现感染高峰。结论 ARIMA模型能够有效用于医院ICU CRKP流行趋势的短期预测和动态分析,为医院感染的早期预警和相应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6期 v.35 933-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2014-2023年江苏省某三甲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监测报告

    龚浩;江淑芳;冯诚怿;狄佳;

    目的 探索江苏省某三甲综合医院感染监测数据的现况及变化趋势,发现医院感染防控问题,为制定针对性感染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信息化实时监控系统中导出2014-2023年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所有感染病例相关数据,使用Excel 2021和R 4.3.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23年平均医院感染率1.32%,由2014年2.11%降至2023年0.97%,呈下降趋势(Z=-30.010,P<0.001)。医院感染率较高的科室为神经外科(19.86%,Z=-3.041,P=0.002)、血液科(10.27%,Z=5990,P<0.001)、神经内科(8.85%,Z=-1.437,P=0.151)、重症医学科(7.00%,Z=5.907,P<0.001)、胃肠外科(6.28%,Z=-4.435,P<0.001)、胸外科(5.07%,Z=1.696,P=0.090)、心胸外科(4.52%,Z=13.218,P<0.001)以及肿瘤科(2.95%,Z=9.064,P<0.001)。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中下呼吸道感染占比最高(46.71%),由34.94%上升至51.67%(Z=12.532,P<0.001),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10.37%,Z=-10.229,P<0.001)、泌尿道感染(6.92%,Z=1.489,P=0.137)、尿管相关感染(3.71%,Z=13.218,P=0.317)等。共分离病原菌13 593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5.26%),变化趋势不明显(Z=-0.495,P=0.421),其中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15.76%)和鲍曼不动杆菌(15.34%);革兰阳性菌(24.6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8.37%)和纹带棒杆菌(3.60%)为主;真菌(10.12%)以白假丝酵母(5.13%)和热带假丝酵母(0.96%)为主。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占比最高的为中心静脉置管(27.04%),由14.87%上升至21.75%(Z=17.482,P<0.001)。结论 该医院感控工作已取得较好的成效,仍需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控团队建设,推动医院感染全过程精细化管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非必要的侵入性操作、缩短侵入性操作的时间,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

    2025年06期 v.35 939-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集束化干预措施对神经外科ICU导管相关感染发病率的影响

    杨亚;黄妹;丁佳燕;傅小芳;郑宇;班海群;

    目的 评估集束化干预措施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导管相关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NICU医院感染、导管使用及相关感染数据,采用中断时间序列(ITS)方法分析集束化干预措施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发病率的效果。结果 研究期间,感染发病率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91.978,P<0.001)。ITS分析显示,尿道插管使用率干预后仅存在下降趋势(β_2=-0.667,P=0.042);呼吸机插管使用率干预后仅有水平下降(β_3=-26.375,P<0.001);中央静脉插管使用率干预前呈下降趋势(β_1=-2.525,P<0.001),干预后没有明显变化。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发病率水平下降(RR=0.268,95%CI:0.124~0.581),但斜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RR=0.912,95%CI:0.730~1.140)。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发病率呈下降趋势(RR=0.796,95%CI:0.647~0.975),但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RR=1.543,95%CI:0.816~3.005)。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呈下降趋势(RR=0.829,95%CI:0.767~0.895),但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RR=0.817,95%CI:0.595~1.114)。结论 集束化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率,且不同导管感染发病率在干预后的变化趋势不同,提示在实施集束化干预措施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导管相关感染的特点,持续优化感染控制策略。

    2025年06期 v.35 945-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湖北省185所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现状调查

    彭威军;郭巧珍;陈瑶;石聪;谭莉;

    目的 调查湖北省各级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现状,为提高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明确改进方向。方法 2024年3月25日-29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通过头脑风暴法、文献查阅法等方法形成调查问卷,以问卷星电子问卷形式发放,对本省各级医疗机构消化内镜中心人员及培训、设备设施、清洗消毒操作和监测与记录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最终纳入185所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113所,二级及以下医院72所,三级医院在内镜数量、每日诊疗量、参加科外培训(包括继教班、进修、院级培训等)、部分设备设施配备(超声波清洗器、全管道灌流器、清洗刷、压力水枪、转运容器等)、部分清洗消毒操作(清洗酶液一镜一换和清洗刷一用一消毒等)、清洗质量监测落实及监测记录留存方式上均优于二级及以下医院(P<0.05),但在转运容器规范使用(65.49%)和气枪干燥时间(57.52%)上劣于二级及以下医院(80.56%和73.61%)(P<0.05)。结论 湖北省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质量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各级医疗机构需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人员的监管和培训,完善设备设施配备,规范清洗消毒操作,完善各类监测及记录。

    2025年06期 v.35 950-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医疗新技术新项目院感审查流程化管理实践探索

    杨璐;朱越献;王敏芳;丁黎敏;叶文怡;干铁儿;

    目的 对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医院感染管理(以下简称“院感”)审查流程化管理实践进行总结,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浙江省中医院2018-2023年院感审查的新技术新项目相关资料,对审查流程和管理实践进行总结。通过构建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医院感染管理评价指标、开展院感审查流程化管理,对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明确相应的感染防控措施,对已经实施的新技术新项目进行追踪闭环管理。结果 629项医疗新技术新项目进行了院感审核和追踪闭环管理,其中医技药499项(占比79.33%)、护理130项(占比20.67%)。审核结果中606项为同意(占比96.34%)、14项为修改后同意(占比2.23%)、3项为重审后同意(占比0.48%)、6项不同意(占比0.95%)。风险评估中5项为高风险项目(占比0.79%)、624项为低风险项目(占比99.21%),审核通过的项目在临床应用追踪中未发现严重医院感染或感染聚集事件。结论 该实践从源头上控制了医院感染风险,进一步规范了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应用,为促进医疗机构新技术新项目规范化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v.35 956-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