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祎博;倪语星;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重要的医院感染类型,其发生率在不同地区及手术类型中存在差异。SSI不仅增加了医疗系统的负担,也对患者安全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我国已构建了包括法律、行业标准、指南等多层级、多维度的管理框架,通过《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等多项文件规范防控行为。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合作的开展、专业指南与共识的制定、循证研究的实施,我国SSI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同地区认知和执行差异、数据共享和整合不足、长期随访缺失等问题。未来需通过创建人工智能辅助的个性化防控模式、构建跨学科协同防控体系、促进行政管理与专业化的落实,以持续优化SSI防控体系,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2025年20期 v.35 3049-3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0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王今琦;黄博雯;王茜;王露露;赵璐;姚希;
目的 评估实施策略在手术部位感染(SSI)防控中的应用效果,并综述其研究进展。方法 采用范围综述的方法,对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依据文献纳排标准筛选后,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和规范化报告。结果 共纳入47篇文献,多数研究采用综合循证干预措施(EBP)(≥2种),并采用多模式实施策略(≥3项)来促进SSI防控EBP的落实。在WHO多模式策略框架下,分别有42、39、39、24项研究应用了系统变革、教育与培训、监测与反馈及提醒与沟通这四类实施策略,而仅有9项研究应用营造安全文化策略。采用四项实施策略组合的研究占比最高(31.91%,15/47),以“系统变革+教育与培训+监测与反馈+提醒与沟通”为常见组合(29.79%,14/47),且四项实施策略组合在EBP依从性提升中表现突出。26项研究(55.32%)干预后SSI发生率下降(P<0.05)。结论 实施策略对SSI防控EBP的成功实施是至关重要的,多模式实施策略是促进EBP落实的常见方法,未来需进一步规范实施科学方法的应用和完善实施策略的效果评估,为EBP在临床实践中的持续、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20期 v.35 3054-3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史兰萍;李梦茹;周萍;陈建云;余景红;高玉华;李阳;
目的 分析全球手术部位感染(SSI)暴发事件的特征,为针对性预防与控制暴发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199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万方医学、知网、维普、PubMed数据库的SSI暴发事件,比较暴发科室分布、持续时间、调查方法、主要原因、传播方式、病原体构成及暴发结局等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检索到20个国家发生111起SSI暴发事件,累及患者1 382例,死亡24例。其中78起明确了暴发源,主要涉及医务人员27起(34.62%)、医院设备19起(24.36%)、环境因素11起(14.10%)、工作流程因素10起(12.82%)、医院用水因素7起(8.97%)和消毒剂因素4起(5.13%)。国外SSI暴发持续时间为5.00(1.50,12.00)月长于国内[1.00(1.00,2.00)月](P<0.05)。国内以神经外科、心外科、骨科、产科、普外科为主,而国外以心外科、骨科、涉及多个手术科室的暴发为主。国内更多采用环境卫生学方法高达90.63%。而国外相较于国内,更多采用使用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和分子流行病学方法。通过对不同暴发源采取针对性措施及强化实施基础性措施,SSI暴发终止;脉冲凝胶电泳(34次)是暴发调查中广泛使用的分子分型方法。结论 根据SSI暴发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需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特殊病原体监测。同时,强化感控专职人员流行病学调查能力。
2025年20期 v.35 3063-3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姚尧;徐艳;牟霞;杨廷秀;唐兰;陈黎媛;杜贵琴;李敬;景照峰;王黎明;吴琴;赵庆阳;张禹飞;何旻;范希敏;
目的 调查贵州省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感术”行动相关指标监测现况,并深入探讨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感染防控关键措施的执行情况。方法 根据《贵州省“感术”行动实施方案》,编制《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感染防控关键措施个案调查表》,共138所医疗机构参与个案调查,共开展个案调查2 128例。结果 全省138所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整体“感术”行动监测指标处于偏低水平,皮肤清洁合格率为80.32%,去除毛发合格率为16.43%,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前0.5~1 h给药率为55.94%,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用药24 h内抗菌药物停药率为56.48%。三级医疗机构手术患者去除毛发合格率(19.21%)高于二级医疗机构(14.34%)(P=0.039)。4个监测指标在临床科室和手术类型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省医疗机构首选的术区皮肤清洁方式为局部擦拭,清水为主(57.21%)。去除毛发方式以剃刀为主(68.82%),手术当日去除毛发最为常见(61.75%)。结论 开展贵州省医疗机构“感术”行动监测指标现况调查,有助于了解围术期感染防控关键措施的执行情况和设立干预目标,为建立动态监测指标变化机制提供参考。
2025年20期 v.35 3068-3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辛冉;乔蕾;孙双凤;潘颖颖;孔娟娟;王红宇;阎颖;
目的 探索不同手术患者术后肺炎的窗口期,为优化感染监测与防控策略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4年12月4所不同类型医疗机构263例术后肺炎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与手术等相关信息,分析不同手术患者术后肺炎的时间窗。结果 社会人口学与基础疾病的术后肺炎时间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类别、切口类别、手术入路、手术时长等患者的术后肺炎时间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3例患者发生术后肺炎的平均时间为2.00(1.00,7.00)d,不同系统手术的术后时间窗不同,其中神经系统手术后0 d(16例)和第1天(17例)为发病峰值,消化系统与骨科手术后第1天单日峰值;皮肤手术后肺炎发病时间跨度较大(术后0~53 d),无明确高峰。33.33%的心血管系统手术病例在术后10 d发病。术后肺炎的诊断要素同样存在显著的时间差异,发热与血常规白细胞异常出现时间较早,出现时间中位数为4.00 d,肺部影像学改变出现的较晚,出现时间中位数为7.00 d。结论 术后肺炎发病具有显著的时间差异,并证实了术后肺炎诊断要素显著的时空异质性,为制定手术类型导向的动态术后肺炎监测方案与防控措施提供了量化依据。
2025年20期 v.35 3074-3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浩;孟葳;栾晓嵘;
目的 对某三甲综合医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连续进行目标性监测,了解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现状、查找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2020-2023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所有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812例进行SSI目标性监测,并对SSI发生率等多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发生SSI 42例,发生率为5.17%,其中深部手术切口感染2例,器官(或腔隙)感染40例,不同年份的SS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逐年下降趋势(P=0.2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切口清洁度(污染)和术中失血量(>250 ml)是SSI的危险因素,肿瘤部位(胰腺)是SSI的保护因素(P<0.05)。外科医师的感染发病专率为0.00%~20.00%,1号医师感染率最高(20.00%);调整后感染发病专率排名前三位分别是1号(50.00%)、5号(34.49%)以及20号(32.05%)。42例SSI患者送检标本中共检出70株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18.57%)和屎肠球菌(14.29%)为主。术后发生SSI患者住院时长为25.00(20.00,34.00)d,未发生SSI患者住院时长为19.00(16.00,24.00)d,患者因SSI延长住院时间6 d(P<0.001)。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SSI以器官(或腔隙)感染为主,切口清洁度(污染)和术中失血量(>250 ml)可增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SSI发生率。不同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不同,SSI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屎肠球菌。SSI发生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2025年20期 v.35 3079-3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叶伟标;谢利先;朱欣霞;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医疗机构制定感染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2023年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8 207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8例发生SSI的患者纳入SSI组,未发生SSI的患者纳入未感染组,通过1∶1条件配比原则,筛选出68对匹配良好的病例对照样本进行比较分析。住院费用与术后住院天数等关键指标以中位数形式进行描述,并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比较分析。结果 SSI发生率为1.19%(98/8 207)。与未发生感染患者相比,发生SSI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平均延长了13.95 d,每例患者平均直接经济损失为14 305.50元。不同手术部位、不同年龄层、是否植入医疗器械的患者因SSI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同,SSI组较未感染组增加的住院费用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手术患者发生SSI导致住院费用增加、术后住院天数延长,直接经济损失增多,因此,医疗机构需采取一系列高效且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以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从而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水平。
2025年20期 v.35 3084-3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红芳;王宏寅;陈名霞;林泓怡;
目的 分析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患者的病原菌特点及临床特征,归纳影响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查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22年8月-2024年7月通过痰或肺泡灌洗液培养微生物鉴定为曲霉菌,且结合诊断标准诊断为IPA患者的89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IPA患者曲霉菌病原菌分布及患者临床特征,归纳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89例病例共检出107株曲霉,其中烟曲霉55株(51.40%)、黄曲霉30株(28.04%)、黑曲霉10株(9.34%)。男性63例(70.79%),不良预后34例。外周血基础淋巴细胞计数(<0.645×10~9)(OR=6.653,95%CI:2.013~21.990,P=0.002)及入住ICU(OR=8.303,95%CI:1.283~53.741,P=0.026)是IPA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PA患者预后的外周血基础淋巴细胞计数折点为0.645×10~9/L,敏感度为85.22%,特异度为69.67%。结论 外周血基础淋巴细胞计数、入住ICU是IPA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外周血基础淋巴细胞计数警戒值为0.645×10~9/L,对预后不良的发生有较好预测价值。
2025年20期 v.35 3095-3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赵苗苗;周妍阳;陈慧;陈婷婷;胥萍;
目的 探讨鸟苷酸结合蛋白5(GBP5)基因对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4年1-5月在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活动性肺结核(ATB)组230例、肺炎组207例、结核潜伏性感染(LTBI)组48例和健康对照(HC)组122例,使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受试者全血中GBP5基因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性能。结果 四组GBP5基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BP5区分ATB组与HC组、LTBI组及肺炎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2、0.813及0.745。在ATB组中,GBP5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为67.39%,高于Gene Xpert MTB/RIF(62.20%)、结核培养(60.00%)和涂片抗酸染色(35.20%)(P<0.05)。区分ATB和LTBI患者时,GBP5的阳性预测值为95.09%,高于IGRA检测(79.92%)(P<0.05)。GBP5表达量与MTB菌量负荷呈负相关(P<0.001)。结论 GBP5基因检测在结核病的辅助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现有结核病诊断方法的有效补充。
2025年20期 v.35 310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陈玥;乔琳;谢众垚;陈文倩;郭冬杰;李朋梅;
目的 探讨舒巴坦度洛巴坦联合美罗培南治疗碳青霉烯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CRAB)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 纳入中日友好医院2025年1月1日-6月1日治疗的1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情况、前期治疗方案、与感染治疗相关诊断和病原学及临床转归情况,并对舒巴坦进行了治疗药物监测。结果 13例患者在疗程结束时达到CRAB病原学清除和临床好转,1例患者在一个月内出现CRAB复发。3例患者治疗失败。13例患者进行了舒巴坦的治疗药物监测,除1例患者略低外,均达到血药谷浓度在最小抑菌浓度(MIC)之上(100%T>MIC,按临床折点计算,MIC=4 mg/L)。4例患者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3例减量,1例增加剂量。结论 舒巴坦度洛巴坦联合美罗培南治疗CRAB疗效显著。该药在说明书用法用量下,患者均可达到舒巴坦PK/PD目标。
2025年20期 v.35 3105-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陈志强;李奕;
目的 分析近10年某院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及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上海长海医院2014年1月-2023年12月血液科收治的粒缺伴发热患者655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血培养结果及病原菌耐药信息,分析病原菌分布、耐药菌检出率及历年耐药率变化趋势。结果 655例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67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63株占68.29%,革兰阳性菌183株占26.99%,真菌32株占4.72%;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屎肠球菌为主,真菌以热带念珠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最高为6.38%,未检出替加环素耐药菌株;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最高为15.91%,替加环素耐药率为9.62%;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最高为12.7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率为78.18%,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较低(3.70%),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菌株;草绿色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4.17%;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率为40.00%。各年主要病原菌构成比及常见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粒缺伴发热患者,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肠杆菌科细菌应为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覆盖菌群,草绿色链球菌、革兰阳性需氧芽孢杆菌等机会致病菌的防控不容忽视,怀疑真菌感染时,应首先考虑念珠菌,特别是热带念珠菌。此外,血培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较高,也应给予足够重视。
2025年20期 v.35 3110-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颜婵;刘聪;焦金花;文路君;王婷;王艳;
目的 调查老年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衰弱现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调查2024年5月-2025年4月广州市老年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210例,运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衰弱问卷式评分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结合客观生物学指标,调查衰弱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老年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衰弱的危险因素。结果 210例老年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中衰弱40例(19.05%),其中<60岁20例(15.62%),≥60岁20例(24.39%)。年龄大(OR=1.111,95%CI:1.033~1.194,P=0.004)、体质量指数(BMI)≥24.0 kg/m~2(OR=4.329,95%CI:1.008~18.1585,P=0.049)、血红蛋白(OR=1.037,95%CI:1.009~1.065,P=0.009)及CD_4~+T淋巴细胞计数<200(OR=10.792,95%CI:1.358~85.765,P=0.024)是衰弱的危险因素,规律运动(OR=0.108,95%CI:0.032~0.362,P<0.001)是保护因素。结论 老年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衰弱发生早、发生率高,且影响因素多,加强早期干预、增加营养、鼓励参加规律运动,可减少衰弱的发生。
2025年20期 v.35 3115-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雷卫;詹理睿;李蒙;张峻;陈柳青;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患者微小核糖核酸(miR)-26a、Toll样受体4(TLR4)表达,临床特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联。方法 选取2023年7月-2024年6月于武汉第一医院治疗的尖锐湿疣患者103例设为研究组,获取其疣体组织,同时选取5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皮肤组织,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组织miR-26a、TLR4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检测研究组HPV感染情况,收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miR-26a、TLR4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依据是否感染高危型HPV分为高危组(n=51)与低危组(n=52),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疣体组织miR-26a、TLR4对高危型HPV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疣体组织miR-26a、TLR4水平分别为(2.21±0.64)、(11.41±2.23),高于对照组(1.31±0.43、7.16±2.11)(P<0.05);不同性别、年龄、皮损位置、疣体数量尖锐湿疣患者疣体组织中miR-26a、TLR4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病程、疣体大小、高危型HPV感染的尖锐湿疣患者疣体组织中miR-26a、TLR4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miR-26a、TLR4与两项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0.743、0.905,均对尖锐湿疣患者感染高危型HPV具有良好预测价值(P<0.05)。结论 尖锐湿疣组织miR-26a、TLR4蛋白均呈异常表达,且对高危型HPV感染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可作为尖锐湿疣治疗的生物学指标与靶点。
2025年20期 v.35 3119-3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斌权;张金唐宏;文静;李悦瑞;余丹;陈姝蒙;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2023-2024年医院感染状况及其特征,定位医院感染干预方向。方法 分析某三甲医院2023-2024年医院感染数据,分析医院感染总体态势、医院感染率位居前三位科室、病原菌分布、感染部位、患者年龄。结果 2023-2024年期间,累计监测患者145 915例,其中发生医院感染1 673例,医院感染率为1.15%,2024年医院感染率为1.06%(831/78 284)低于2023年(P=0.001)。医院感染率前三的科室依次为重症医学科、EICU病区和干部病房;检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以鲍曼不动杆菌(26.21%)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4.86%)为主,真菌以光滑念珠菌(13.89%)为主。普通变形杆菌、液化沙雷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和革兰阳性菌两年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道和手术部位为主。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尤以干部病房表现显著。结论 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为重症医学科、EICU病区和干部病房,主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以呼吸道感染为主。需对高危科室、重点病原菌及常见感染部位加强防控,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2025年20期 v.35 3132-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柳天宇;李健;刘瑜;张铭航;周峻云;
目的 探讨某三级甲等医院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征的年龄组差异及季节性分布规律。方法 基于杏林实时监控系统,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12月于东部战区空军医院住院的67 157例患者的临床数据,按年龄将老年患者分为低龄组(60~69岁)、中龄组(70~79岁)和高龄组(≥80岁),三组流行病学特征及季节性分布规律。结果 2020-2024年发生医院感染1 524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27%,高龄组感染率(6.08%)高于低龄组(1.77%)及中龄组(2.52%)(P<0.001)。医院感染率高发的科室前三位为老年科病区(10.97%)、重症医学科(9.65%)及呼吸科病区(4.96%)。下呼吸道感染为主要的感染部位,冬季感染率较其他季节高。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0.35%),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居首。结论 高龄、男性及冬季是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关键风险因素,针对呼吸道感染高发科室实施季节性防控策略,提高多重耐药菌监测水平。
2025年20期 v.35 3137-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单娇;刘娜;曹煜隆;陈玉坤;刘迎春;金梦;包小源;
目的 了解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专项行动的管理现状,分析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2024年5-7月,区域内专项行动医疗机构在质控管理、协调机制、数据来源、指标内涵与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相关数据。结果 各医疗机构在病原学送检率管理方面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送检率指标使用不一致、质控管理措施的落实程度和多部门参与情况不同,同时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的差异及指标内涵理解不统一等原因使数据间可比性受到制约。结论 针对这些问题,应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统一指标统计口径、完善多部门协调机制等改进措施,为专项行动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20期 v.35 3142-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牛媛媛;杨薇薇;张迪娜;罗冰;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管理措施。方法 收集2021年5月-2023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52例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PICC-CLABSI)的化疗患者为感染组;另纳入同期183例未发生PICC-CLABSI的化疗患者为非感染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变量的准确性。结果 52例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57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5株,肺炎克雷伯菌12株,铜绿假单胞菌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糖尿病(OR=2.694)、留置时间≥30 d(OR=7.146)、化疗次数(OR=6.617)、维护频率1次/周(OR=2.803)、维护方式(OR=6.289)是PICC-CLABSI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预测评估PICC-CLABSI的曲线下面积为0.904,灵敏度为0.750,特异度为0.907。结论 糖尿病、留置时间、化疗次数是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维护频率1次/周、维护方式是保护因素,置管后应密切关注危险因素评估,予以针对性抗感染策略。
2025年20期 v.35 3147-3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徐小飞;朱玲玲;夏娴;李慧莉;闫晶晶;吴听;施金芬;
目的 探讨综合安全项目(CUSP)协同行动策略对降低老年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率的效果。方法 2024年6-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开始应用CUSP协同行动策略干预方案。比较干预前(2023年12月-2024年5月)、干预后(2024年6-11月)护士CAUTI预防知信行得分、老年CAUTI预防重点护理措施落实率和老年患者CAUTI发生率。结果 干预前老年医学科护士CAUTI预防知信行得分为(83.44±6.67)分低于干预后(108.19±16.27)分(P<0.001);老年预防CAUTI 10项重点护理措施落实率提升(P<0.05);干预前共5 546导管日CAUTI发生率为2.88‰(16/5 546),干预后共5 496导管日CAUTI发生率为0.73‰(4/5 496)(P=0.008)。结论 采用CUSP协同行动策略有助于提高老年医学科护士CAUTI预防知信行水平、提升老年CAUTI预防重点护理措施落实率,降低老年患者CAUTI发生率。
2025年20期 v.35 3151-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覃凤喜;吴吉顺;梁月新;蔡雨霜;陈登翠;许秀东;
目的 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法评估广西某三甲结核病定点医院医务人员感染结核的风险。方法 选取广西某三甲结核病定点医院为对象,将2023年1月1日-12月31日的医务人员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即根据现行指南落实各项结核防控措施;2024年1月1日-12月31日医务人员设为试验组,采用FMEA法管理,即通过FMEA法筛选出高风险因素,制订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优先干预高风险事件。对比FMEA法干预前后医务人员结核发病率及结核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结果 筛选的6项高风险事件分别为患者未规范佩戴外科口罩、患者呼吸道卫生落实不理想、医务人员未规范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结核病患者未采取全过程隔离管理、留痰区域设置不合理、通风/空气消毒措施设置或维护不符合规范。经采取系列结核防控措施整改后,医务人员结核感染发病率由FMEA法干预前的1.63%降低为0.30%(P=0.021);结核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由69.95%提高至73.61%(P=0.003)。结论 基于FMEA法的风险评估能发现结核病定点医院医务人员感染结核的薄弱点,多措并举有效降低医务人员结核发病率、保障职业安全,提高结核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实现科学精准防控。
2025年20期 v.35 3156-3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邱丽君;郭仙斌;郭燕艺;林璇;张艳青;陈玉芳;王巧梅;陈毓岱;
目的 调查福建省医疗机构消化内镜终末漂洗用水管理现状,为完善区域性质控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2024年7-8月通过方便抽样法对福建省9个地级市二级及以上医院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内容涵盖水处理系统配置、维护及水质监测等。结果 共发放问卷108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为96.30%。调查显示:78.85%(82/104)的医院采用科室单独供水,82.69%以纯化水作为终末漂洗用水;仅19.23%将最后一道滤膜安装于出水口处;66.35%的医院未明确供水管路使用年限,管路消毒执行率为60.58%,其中31.75%消毒频次不固定,消毒剂以含氯消毒剂(50.79%)和过氧乙酸(34.92%)为主;电导率定期监测率为47.12%,微生物监测覆盖率达90.38%,监测频率以每季度一次为主(60.64%),但仅20.21%使用R2A培养基,12.77%采用滤膜法接种。三级医院在滤膜孔径合格率(87.50%vs. 56.86%)、管路消毒执行率(71.43%vs. 50.91%)及先进检测方法应用方面均优于二级医院(P<0.05)。结论 福建省消化内镜终末漂洗用水管理存在设备维护不规范、监测方法不统一及管理人员认知不足等问题,建议从优化水处理系统设置、建立标准化监测流程及加强人员专业培训等方面提升管理质量。
2025年20期 v.35 3162-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柳琳;许瑛;张怜恩;倪丹丹;王云;谢菁;何兰梅;
目的 探讨创伤骨科植入物管理对手术室感染控制率及器械商跟台率的影响。方法 于绍兴市人民医院2023年3月-2024年3月进行创伤骨科植入物管理,共计2 047例创伤骨科手术,设为研究组;选取医院2022年3月-2023年2月行常规管理作为对照组,共计2 067例创伤骨科手术。分析两组创伤骨科植入物管理对手术室工作效率、感染控制率及器械商跟台率。结果 研究组巡回配合熟悉满意度、洗手配合熟悉满意度分别为78.65%、91.35%,均高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骨科创伤类植入物使用规范、物码对应准确、准时到位占比分别为96.43%、98.19%、98.19%,均高于对照组,器械跟台率为3.57%,低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工作人员每月核验加班时间、成本、时间成本、复消复洗单次均费、月复消复洗频次均数分别为13.85 h、235.86元/天、25 233.51元、0.35元/次、183.81次/月,均低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耗材准入符合规定、收费准确及准时送达率分别为99.22%、98.58%及97.90%,均高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植入物规范回收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P<0.001)。对比,研究组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91%,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融合供应链管理、标识系统及物联网技术的创伤骨科植入物管理体系。该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供应商自主管理模式下的多供应商监管难、虚拟入库盲区及物码追溯混乱等核心问题,显著提升了手术室工作效率,降低了手术部位感染率,并实现了器械商跟台率显著降低。
2025年20期 v.35 3168-3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彦琼;尹嫒微;陈耐寒;胡星辉;罗浩天;赵文朋;王刚;
目的 探讨不同灭菌方法对3D打印聚乳酸(PLA)材质骨科手术导板灭菌效果的影响,并分析其灭菌后的物理性能、微生物污染情况、结构性能及生物相容性。方法 使用3D打印技术制备PLA材质骨科手术导板,并分为空白组、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组、环氧乙烷灭菌组和压力蒸汽灭菌组。通过测量灭菌前后手术导板的体积、重量变化、微生物检测,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构变化,进行细胞共培养评估生物相容性,评估不同灭菌方法的效果。结果 3种灭菌方法对PLA材质手术导板的体积和重量均无显著性影响。微生物检测显示,3种灭菌方式均能有效杀灭细菌,菌培养均为阴性。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发现,灭菌处理对手术导板的微观结构造成一定变化,但高温灭菌对导板边缘的形变较为明显。细胞共培养结果显示,3种灭菌方式处理后的手术导板细胞毒性合格,对细胞增殖基本无影响。结论 3种灭菌方式对手术导板均有微观结构改变,其中压力蒸汽灭菌对导板结构有明显形变,直接影响其在手术过程中精准定位相互空间距离、成角关系及方向。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未造成明显形变,环氧乙烷灭菌在保证PLA手术导板灭菌效果的同时,对材料性能和结构稳定性影响最小。
2025年20期 v.35 3173-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靳寸朵;赵小丽;张洁利;陈严伟;
目的 研发一种便携式无菌器械包储存设备,实现在野战及灾害救援环境下手术器械的智能管理。方法 基于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等多种监测智能模块,获取手术器械包不同位置处的环境状态参数,设计便携式无菌手术器械包储存智能管理设备,通过神经网络技术对手术器械包的有效期进行实时预测。结果 初步完成便携式无菌手术器械包储存智能管理设备的生产技术参数、效果图及生产工艺,为今后移动式手术器械数控存储设备于野战环境中的有效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结论 便携式无菌手术器械包储存智能管理设备满足野战环境下手术器械的管理,实现特殊环境下手术器械包实时数据监测管理。
2025年20期 v.35 3177-3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