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旭升;丁颖威;陈琳;华宏军;王小俊;
目的 分析引起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循环组蛋白及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与患者预后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2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0例,分析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并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43例,死亡组37例,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循环组蛋白、NLRP3炎症小体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共分离出9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61株占65.59%,革兰阳性菌24株占25.81%,真菌8株占8.6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及高水平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循环组蛋白、NLRP3均是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 ROC曲线显示:循环组蛋白临界值为0.30 mg/L时预测不良预后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5.82%、83.93%,曲线下面积(AUC)为0.881; NLRP3炎症小体mRNA相对表达量临界值为1.98时预测不良预后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8.37%、67.57%,AUC为0.823。结论 老年人及高水平MODS评分、循环组蛋白、NLRP3会增加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循环组蛋白及NLRP3炎症小体均可作为早期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
2024年01期 v.34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 ] - 任俊丽;彭芳辰;周煊平;鲁汝淇;郑斌;
目的 研究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CS)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比阿培南)治疗成人耐碳青霉烯鲍氏不动杆菌(CRAB)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3年1月山西省人民医院以替加环素为基础联合CS(T+CS组,43例)或碳青霉烯类药物(T+C组,47例)治疗的CRAB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临床结局。Kaplan-Meier法评估两治疗组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相似,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合并感染情况、实验室检查数据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T+C组患者相比于T+CS组的患者接受肠内营养和发生感染性休克的例数更多(P<0.05); T+C组比T+CS组患者30 d病死率和微生物清除失败率高(P<0.05); Log-Rank检验结果提示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CRAB肺部感染患者,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相较于联合碳青霉烯类药物可能是一种更有价值的治疗方案。
2024年01期 v.34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 ] - 吴迪;魏铭;曾韡;甘德智;李威;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耐碳青霉烯鲍氏不动杆菌(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耐药相关基因。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12月简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鲍氏不动杆菌感染VAP患者665例,根据是否为CRAB感染分为耐药组265例和非耐药组400例,检测CRAB携带的耐药相关基因,分析VAP患者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65株CRAB菌株检出的耐药相关基因主要为bla_(OXA-51)、bla_(ADC)、bla_(OXA-23),检出率分别为100.00%、95.47%、79.62%;主动外排泵基因abeM、adeJ、macB和craA检出率均为100.0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水平<35 g/L、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入住ICU时长>7 d、机械通气时长>7 d、气管切开、CRAB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长>7 d、CRAB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种数两联及以上均为VAP患者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VAP患者CRAB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分离的CRAB菌株主要耐药相关基因包括bla_(OXA-51)、bla_(ADC)、bla_(OXA-23)、abeM、adeJ、macB、craA、abeS、emrB、adeB、emrA。
2024年01期 v.34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7 ] - 冯贺强;吴鸿滨;张彩红;何丽杰;李玉芬;肖晓琳;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40配体(CD40L)、簇分化抗原64(CD64)、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水平对细菌性肺炎患者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月天津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198例细菌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选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142例和预后不良组5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细菌性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D40L、CD64、sTREM-1水平对细菌性肺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及外周血CD40L、CD64、sTREM-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PIS、APACHEⅡ评分及高水平CD40L、CD64、sTREM-1是细菌性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外周血CD40L、CD64、sTREM-1水平联合预测细菌性肺炎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4。结论 细菌性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与CPIS、APACHEⅡ评分及外周血CD40L、CD64、sTREM-1水平偏高有关,且外周血CD40L、CD64、sTREM-1水平联合检测对细菌性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更高。
2024年01期 v.34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 ] - 刘瑞;赵敏;孟曼曼;陈俊岚;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微小核糖核酸-21(miR-21)及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核富含丰富的转录本1(NEAT1)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3年1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3例,根据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104例和未感染组299例,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CP-1、miR-21、lncRNA NEAT1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104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检出菌株125株,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比为76.00%;感染组患者血清MCP-1、miR-21、lncRNA NEAT1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血清MCP-1、miR-21、lncRNA NEAT1联合预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16,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84.62%。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血清MCP-1、miR-21、lncRNA NEAT1呈高表达,且三者联合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更高。
2024年01期 v.34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 ] - 许春香;储虹;崔英;汪湜;
目的 探究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 194例2019年10月-2022年10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膜透析患者,依据是否伴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和未感染组160例,收集患者痰液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腹膜透析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17.53%(34/194);共分离出42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阳性菌8株占19.05%,革兰阴性菌30株占71.43%,真菌4株占9.52%;透析龄≥60个月、住院次数≥3次是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为:Logit(P)=-10.382+透析龄≥60个月×0.617+住院次数≥3次×0.783,该预测概率P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14。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且透析龄长、住院次数多是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24年01期 v.34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 ] - 储美萍;钱静娟;程亮;毛昕妍;郭丹丹;
目的 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临床分离株菌种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2023年2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基本情况、临床特征及临床分离株菌种分布和耐药情况。结果 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患者咳嗽咳痰、发热占比较高,分别为77.88%、27.88%;伴有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占比较高,分别为31.73%、23.08%;有斑片结条索、支气管扩张改变、空洞占比较高,分别为100.00%、81.73%、51.92%; 104株非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菌株中胞内分枝杆菌、龟脓肿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及堪萨斯分枝杆菌的占比较高,分别为44.23%、25.00%、12.50%及10.58%;主要非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链霉素、阿米卡星和对氨基水杨酸的耐药率均为100.00%。结论 临床可通过病原菌培养、临床症状、合并症及影像学特征等对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及时诊断,且非结核分枝杆菌中胞内分枝杆菌、龟脓肿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及堪萨斯分枝杆菌占比较高,临床可根据药敏结果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抗菌治疗。
2024年01期 v.34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 刘青;刘琴;徐云;许智越;糜远源;冯岩岩;顾丹凤;
目的 探究微小RNA(miR)-146a、miR-181a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黏膜炎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3年1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08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组,根据是否发生Hp感染分为Hp阳性组142例和Hp阴性组66例,并选取同期21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检测miR-146a、miR-181a和MIF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146a、miR-181a和MIF对Hp相关胃黏膜炎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miR-146a、miR-181a和MIF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Hp阳性组高于Hp阴性组(P<0.05); Hp阳性组上述指标mRNA相对表达量与胃痛、反酸、烧心、Hp感染史、饮食习惯、发病部位有关(P<0.05); ROC曲线结果显示,miR-146a、miR-181a和MIF联合检测诊断Hp相关胃黏膜炎症的临床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8、88.70%和75.80%。结论 miR-146a、miR-181a和MIF在慢性胃炎及Hp相关胃黏膜炎症中呈现高表达,其在Hp相关胃黏膜炎症中高表达与多种因素有关,三者联合检测对Hp相关胃黏膜炎症的诊断价值较高。
2024年01期 v.34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马伟;王世平;王代平;陈涛;蒲江涛;
目的 探讨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易感因素及微小核糖核酸(miR)-31、miR-122、miR-146a表达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171例2018年01月-2022年12月于简阳市人民医院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和非感染组137例,分析肺部感染患者病原学特点、易感因素及外周血miR-31、miR-122、miR-146a表达水平。结果 171例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为34例,发生率为19.88%;共培养出病原菌3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7株,占77.14%;易感因素包括年龄>60岁、有吸烟史及糖尿病(P<0.05);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患者外周血miR-31、miR-122水平升高,miR-146a水平降低(P<0.05),三指标联合诊断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6,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18%、87.59%。结论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易感因素包括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有糖尿病,miR-31、miR-122、miR-146a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价值,临床可进行针对性防治以降低该病发生风险。
2024年01期 v.34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 ] - 王苗苗;兰迪翔;潘桂芳;王剑;
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行电视辅助胸腔镜根治术(VATS)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平院区收治的15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VATS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150例肺癌患者术后共有34例发生感染,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2.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为Ⅲ~Ⅳ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手术时间≥3 h是肺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Logistic预测模型:Logistic(P)=-6.797+0.778×TNM分期+0.873×慢性堵塞性肺疾病+1.324×手术时间,该模型预测肺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敏感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1.62%、78.56%、83.42%、0.743。结论 TNM分期、手术时间、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肺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24年01期 v.34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 ] - 孙玉;李思源;党晓青;姜玲;王培鑫;
目的 分析胃癌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感染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2年12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481例纳入研究,根据术后腹腔感染发生情况分为感染组43例和非感染组438例,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胃癌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对胃癌术后腹腔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4 cm、手术时间≥240 min、低蛋白血症、淋巴血管侵犯为胃癌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预测模型:Logit(P)=-11.432+0.608×肿瘤大小≥4 cm+0.811×手术时间≥240 min+0.678×低蛋白血症+0.655×淋巴血管侵犯,将胃癌术后腹腔感染纳入阳性,无术后腹腔感染纳入阴性,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当Logit(P)>12.60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83,诊断敏感度为88.37%、特异性为82.42%。结论 胃癌术后腹腔感染危险因素较多,构建预测模型对胃癌术后腹腔感染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筛选高危人群,进而进行有效干预。
2024年01期 v.34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 ] - 肖盼平;王海英;张堃;史奕;杨琳;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RCP术患者1 0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胆道感染分为并发胆道感染组30例和未并发胆道感染组1 01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1 040例ERCP术后患者并发胆道感染30例,发生率为2.88%,共培养病原菌42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粪肠球菌;胆道梗阻位置、ERCP术后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并糖尿病是ERCP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的预测模型为:Logit(P)=-11.087+胆道梗阻位置高位×0.927+ERCP术后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0.958+合并糖尿病×1.042,按照诊断概率Logit(P)绘制预测ERCP术后患者并发胆道感染的ROC曲线,当Logit(P)>11时,AUC值为0.843,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67.43%。结论 ERCP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危险因素包括胆道梗阻位置高位、ERCP术后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并糖尿病,据此构建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较高。
2024年01期 v.34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 ] - 王素梅;孙森林;于珍;张金卷;张健东;
目的 构建一种新型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腹腔感染(IAI)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2年6月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行PD术的243例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利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PD术后IAI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PD术后IAI风险预测模型,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图和决策曲线分析法(DCA)对其进行评估。结果 243例行PD术患者,96例发生了术后IAI,感染率为39.5%; 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肿瘤大小、胰瘘、胆瘘、腹腔出血和血肌酐(Scr)水平是PD术后发生IAI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胰瘘、胆瘘、腹腔出血和Cr水平是PD术后IA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该模型C-index为0.779(95%CI:0.738~0.82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8,显示出良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的预测风险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基本吻合,DCA曲线显示该模型应用价值高。结论 PD术后发生IAI的风险较高,LASSO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新模型可以更准确地用于PD术后IAI的预测。
2024年01期 v.34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 ] - 段娜;郑玲;刘战涛;唐玉洁;叶霖;
目的 分析直肠癌术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于襄阳市中心医院进行直肠癌根治术的1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CAUTI分为感染组38例和非感染组148例,收集患者中段尿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直肠癌患者术后CAUTI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基础疾病、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前合并泌尿系统疾病均是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CAUTI的影响因素(P<0.05); 38例感染患者中共检出5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4株,革兰阳性菌14株,真菌18株;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等的耐药性较低,鲍氏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阿米卡星的耐药性较低;粪肠球菌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替加环素、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低,屎肠球菌对庆大霉素、替加环素的耐药性较低;白假丝酵母和光滑假丝酵母对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等的耐药性均较低。结论 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CAUTI与合并基础疾病、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前合并泌尿系统疾病等有关,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不同病原菌耐药性有差异。
2024年01期 v.34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 ] - 杨全元;郭氧;穆臣会;蔡志刚;蓝平衡;
目的 分析慢性骨髓炎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血沉(ESR)、CC修饰趋化因子11(CCL11)、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20年5月-2023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76名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慢性骨髓炎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SR、CCL11、BMP-2对慢性骨髓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7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共检出79株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占比分别为15.19%、13.92%、27.85%、13.92%;病例组ESR、CCL1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BMP-2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ESR、CCL11、BMP-2联合诊断慢性骨髓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43%和75.00%。结论 慢性骨髓炎患者主要感染病原菌种类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外周血ESR、CCL11、BMP-2水平异常表达,三者联合检测诊断价值较高。
2024年01期 v.34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 ]
- 赖素艺;李一村;黄海;廖雰芬;万家铭;
目的 探讨卵巢癌(OC)患者合并感染性阴道炎(IV)阴道微生态变化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3年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38例O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IV分为感染组72例和非感染组166例,统计OC合并IV的感染情况及阴道微生态特征,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OC合并IV危险因素。结果 OC合并IV发生率为30.25%(72/238); 72例OC合并IV患者中感染类型构成比由多到少依次为:阴道假丝酵母菌病32例(44.44%)、细菌性阴道炎26例(36.11%)、混合感染8例(11.11%)、滴虫性阴道炎5例(6.94%)和需氧菌性阴道炎1例(1.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有阴道炎史、有化疗、性生活频率≥2次/周、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10 mg/L、白蛋白(ALB)<30 g/L是OC合并IV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OC合并IV发生率高,感染类型以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居多,细菌性阴道炎次之;年龄、阴道炎史、化疗、性生活频率、文化程度及血清CRP、ALB水平与IV发生相关。
2024年01期 v.34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 ] - 况漫;肖祖文;闫益芬;孙雪;
目的 研究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微小核糖核酸(miR)-let-7d-5p、miR-3607-3p、蛋白磷酸酶2A癌性抑制因子(CIP2A)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十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宫颈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宫颈癌患者36例、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患者41例和宫颈炎患者47例,分别纳入A组、B组和C组,比较三组HPV表达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let-7d-5p、miR-3607-3p、CIP2A对宫颈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A组HPV阳性表达率、HPV E6/E7信使核糖核酸(mRNA)高载量率及宫颈组织CIP2A表达水平均高于B组、C组,且B组高于C组(P<0.05),A组宫颈组织miR-let-7d-5p、miR-3607-3p表达水平均低于B组、C组,且B组低于C组(P<0.05);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iR-let-7d-5p、miR-3607-3p、CIP2A联合检测诊断宫颈癌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0.937、94.44%和85.23%。结论 宫颈癌患者HPV阳性表达率、HPV E6/E7 mRNA高载量率较高,宫颈组织miR-let-7d-5p、miR-3607-3p、CIP2A表达异常,三者联合检测诊断宫颈癌的诊断效能较高。
2024年01期 v.34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 ] - 陈诗虹;苏自强;徐荣艺;周志梅;谢雅静;
目的 分析导致剖宫产产妇发生产褥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及Th17/Treg细胞水平变化,为预防产褥期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7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产褥期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非感染组746例,分析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危险因素,检测两组细胞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率。结果 780例剖宫产产妇发生产褥期感染的为34例,感染率为4.36%;共检出5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7株占71.15%,革兰阳性菌15株占28.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产前白蛋白<35 g/L为剖宫产产妇产褥期感染的危险因素(OR=2.232、2.474、2.186,均P<0.001);感染组PCT、CRP、WBC水平及Th17百分率、Th17/Treg均高于非感染组,而Treg百分率低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剖宫产产妇发生产褥期感染的感染率较高,其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危险因素包括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产前白蛋白<35 g/L,Th17/Treg失衡对剖宫产产褥期感染具有明显影响。
2024年01期 v.34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 ] - 欧阳璇;黎玉辉;宁昊;黄谦;
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后产妇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益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 048例剖宫产产妇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102例和非感染组1 946例,统计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现状及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分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72 h炎症、应激指标水平。结果 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率为4.98%,其中切口感染占比47.06%、泌尿系统感染占比24.51%、呼吸系统感染占比18.63%、生殖系统感染占比8.82%、腹腔感染占比9.80%;共分离出133株病原菌,主要感染病原菌种类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体质量指数(BMI)、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合并妊娠期糖尿病、麻醉时间≥1 h、术中出血量均为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为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两组术后72 h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较术前均升高,且感染组高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率较高,感染部位包括切口、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腹腔感染,主要感染病原菌种类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影响因素较多,产后感染的发生可引起产妇机体炎症、应激指标水平升高,影响其预后。
2024年01期 v.34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杜丽;傅晓冬;欧阳龙;潘立梅;李畅;
目的 分析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3年2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84例瘢痕子宫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剖宫产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61例和非感染组823例,统计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假丝酵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剖宫产类型为紧急、侵入性操作次数≥4次、胎膜早破、手术时间≥1 h、手术切口长度>10 cm均为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OR=2.951、3.677、2.421、2.670、2.188、3.418,均P<0.05)。结论 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主要感染病原菌种类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假丝酵母,引起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BMI、剖宫产类型、侵入性操作、胎膜早破、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临床应对有以上特征的产妇进行针对性治疗,降低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
2024年01期 v.34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骆文龙;赵倩;胡敏;杨雪梅;李燕;胡诚;
目的 分析不同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糖脂代谢指标及产褥感染发生率。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铜陵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行产检并住院分娩的94例GDM孕妇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住院分娩的100名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及GDM孕妇25(OH)D水平、糖脂代谢指标和产褥感染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体质量指数水平、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史比例、剖宫产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以25(OH)D水平中位数为划分界值,将研究组分为高VD水平组和低VD水平组,对照组、高VD水平组、低VD水平组糖脂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依次逐渐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依次逐渐降低(P<0.05);低VD水平组患者的产褥感染发生率高于高VD水平组和对照组(P<0.05); GDM孕妇产褥感染的发生与HbA1c、TG及25(OH)D水平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GDM孕妇表现为25(OH)D水平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糖脂代谢紊乱程度和产褥感染风险有关,临床可考虑针对低25(OH)D水平给予干预,以期达到减少产褥感染的目的。
2024年01期 v.34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 ] - 薛莉莉;陈丽平;蒋玲玲;汤卫春;马红燕;
目的 探讨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儿童乙肝病毒(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629例2018年4月-2022年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及其所生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后HBV感染25例为研究组,未发生HBV感染604例为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儿童HBV感染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 母亲分娩年龄≤28岁、母亲HBeAg阳性是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后儿童HB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构建的回归模型为Logit(P)=-10.986+母亲分娩年龄≤28岁×0.859+母亲HBeAg阳性×0.794,当Logit(P)>11时,预测儿童HBV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4,敏感度为88.00%,特异度为69.54%。结论 母亲分娩年龄≤28岁、母亲HBeAg阳性是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后儿童HBV感染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模型预测价值较高,临床可进行针对性防治以降低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后儿童HBV感染的风险。
2024年01期 v.34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陈玲;傅晓春;林雅茵;曹佳莉;林雪燕;吴佳音;叶辉铭;
目的 分析2022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新生儿感染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17日-2023年1月9日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感染病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特征。结果 共纳入10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年龄为17.5(8.3,22.0)日龄,出生胎龄39.3(38.4,40.1)周,出生体质量3 165(2 991,3 522)g; 100例患儿中轻型84例,15例普通型,1例重型;患儿均有明确接触史,大部分为水平传播获得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91.0%),间断发热2.5(1.5,3.0)d; 40例(40.0%)合并呼吸系统症状,23例(23.0%)有消化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测WBC计数未见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绝大部分在正常范围内;患儿年龄、体温与住院时间均呈负相关(P<0.05),发热时间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P<0.05),但相关关系均不密切;出生体质量、胎龄和最初病毒载量均与住院时间不相关。结论 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轻型居多,临床症状以发热为主,对症支持治疗后总体预后良好。出生体质量、胎龄和核酸Ct值均与住院时间不相关。
2024年01期 v.34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 ] - 袁城城;张凡;李玉峰;李红新;
目的 分析新生儿肠道感染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病原学特点及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中性粒细胞活化肽-78(ENA-78)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0例肠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NEC分为NEC组24例与非NEC组56例,并选取同期住院的40例无肠道感染的新生儿为对照组,统计NEC组患儿病原学分布特点,检测三组患儿血清PCT、hs-CRP及ENA-78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三指标诊断NEC早期的临床价值。结果 24例NEC组患儿共分离出3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居多占57.14%;三组血清PCT、hs-CRP及ENA-78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NEC组高于非NEC组及对照组(P<0.05); 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PCT、hs-CRP、ENA-78对NEC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5、0.920、0.933,三指标联合诊断价值更高,AUC为0.955。结论 肠道感染并发NEC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血清PCT、hs-CRP及ENA-78联合检测在NEC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24年01期 v.34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 ] - 柯海燕;汪玲萍;陈晓飒;周素芽;
目的 探究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和杭州市儿童医院2018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689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新生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和非感染组655例,分析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689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34例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发生率为4.93%;共检出病原菌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株占32.35%,革兰阳性菌20株占58.82%,真菌3株占8.8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1 500 g、置管天数>14 d、5 min阿普加(Apgar)评分≤7分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出生体质量、置管天数、5 min Apgar评分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可据此予以早期针对性防治。
2024年01期 v.34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 ] - 易贤红;马玲;杜鑫;冯玲玲;邹慧;
目的 分析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微小核糖核酸(miR)-146a和miR-155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长江大学附属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204例纳入研究,其中67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组,其余137例偶发或不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标准的患儿为对照组,归纳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CP-1、miR-146a和miR-155检测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呼吸道感染患儿204例中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共67例,占比为32.84%;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母乳喂养<6个月、每天户外活动时间<1.5 h、被动烟草暴露、近一年装修、偏食是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MCP-1、miR-146a和miR-155表达水平升高(P<0.05);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CP-1、miR-146a和miR-155联合检测预测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902。结论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MCP-1、miR-146a、miR-155联合检测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预测价值高,可作为临床诊治的新靶点。
2024年01期 v.34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 ]
- 郜凯华;王君妍;王少利;袁晓宁;
目的 分析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下医院感染对医院资源消耗的影响。方法 基于国家医疗保障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S-DRG 1.1版),将2015-2020年某医院住院患者进行分组,使用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等指标对发生医院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资源消耗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统计检验。结果 纳入分析的463 529份病例中,医院感染病例4 076份;AH11(有创呼吸机支持≥96小时或ECMO或全人工心脏移植术,伴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感染组的费用消耗指数和时间消耗指数(2.31、2.24)远高于非感染组(0.96、0.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败血症、无症状菌尿症对资源消耗的影响最大;在ES31(呼吸系统感染/炎症,伴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AH11、BR23(脑缺血性疾患,伴并发症或合并症)三个DRG中,感染组的平均住院日、时间消耗指数、次均费用和费用消耗指数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在各类别费用中,药费是导致感染组次均费用高的主要因素,其中主要是抗菌药物费。结论 DRG可以帮助确定感染防控的重点病组,加强感染防控,可以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次均费用,从而改善DRG付费下医院的运行状况。
2024年01期 v.34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 ] - 杨利利;景云烟;林菊;王斌;王辉;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指导下早期液体复苏在脓毒症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脓毒症休克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试验组44例。对照组于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指导下行早期液体复苏,试验组于床旁超声指导下行早期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治疗后24、48 h的总液体量,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炎症因子、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24 h、48 h的液体输入量及正平衡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4 h,两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心率(HR)均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均升高(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持续肾脏替代治疗、3 d内肺水肿患者占比更低(P<0.05),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更短(P<0.05)。结论 床旁超声指导下早期液体复苏可有效减少脓毒症休克患者液体复苏量,并可有效调节患者炎症因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减轻机体炎症,改善血流动力学,进而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2024年01期 v.34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 ] - 王盈盈;鲍小倩;邱晓珏;杜健;桑素娟;刘晓冰;唐平;段振飞;王晨;
目的 设计内镜信息化追溯系统,评价其在消化内镜中心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21年11月第一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所记录的1 690例次内镜信息作为对照组,2022年11月第一周所记录的1 495例次内镜信息作为研究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采用常规手工追溯和全程信息化追溯管理方式,比较两组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追溯内容完整率、追溯登记耗时、污染内镜放置时间和血清四项纳入追溯系统对全流程的影响。结果 两组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和对照组内镜追溯内容完整率分别为100.00%、91.7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追溯不完整内容中操作医生、送镜人员、患者编号信息缺失较多,缺失占比分别为5.86%、4.50%、2.25%;研究组和对照组追溯登记耗时分别为(7.55±1.30)s和(30.89±3.68)s,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污染内镜放置时间分别为3.80(1.90,5.90)min、7.00(6.00,8.00)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30.629,P<0.001); 96.15%的医护人员对血清四项纳入追溯系统起到提示职业防护作用给予认可。结论 应用内镜信息化追溯系统进行内镜使用、转运、清洗消毒流程的管理,可明显提高追溯质量及效率,血清四项提示作用明显,可增强防护意识。
2024年01期 v.34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 ] - 周方晴;王艳;朱彩霞;
目的 了解基层医务人员在经历新冠疫情后医院感染防控知信行现状,确定知识、态度、行为(KAP)的影响因素,为管理者制定感染防控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12月利用“问卷星”软件对某三级综合性医院进行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感控知识、感控意识、感控行为四个部分的在线问卷调查,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722名(93.13%)医护人员参加了本项研究,基于问卷的调查,41.97%掌握感染防控知识,68.28%持有完全积极的医院感染防控态度,65.93%能够落实感控行为;在知识、态度、行为三个维度,分别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岗位、科室、婚姻状况为基层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职称、学历对感控态度有影响(P<0.05),仅科室为行为维度的影响因素(P<0.05);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与态度(r=0.403,P<0.001)、知识与行为(r=0.404,P<0.001)、态度与行为(r=0.308,P<0.001)之间均呈正性弱相关。结论 本研究确定的KAP影响因素和相关性可用于医院管理者实施改善医院感染的防控措施,此外根据研究结果,可进一步探索医务人员感控知识的需求,设计合理的培训方案,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控认知,从而培养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2024年01期 v.34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