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规范指南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信息化辅助决策系统专家共识

    高晓东;张尧;金文婷;杜明梅;陈璋璋;陈佰义;丁昉;胡付品;黄文祥;李家斌;李军;李六亿;李晓宇;林丽开;刘丁;刘晓琳;刘运喜;刘正印;倪语星;王辉;吴安华;肖永红;徐英春;杨帆;杨文杰;杨小强;俞云松;张浩军;赵彩彦;赵烁;卓超;宗志勇;李太生;王贵强;王明贵;胡必杰;

    目的 规范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信息化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以促进我国抗菌药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法 组织感染病学、感染防控、临床药学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的相关专家,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信息化建设最新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临床实际需求,共同制定本共识。结果 形成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信息化辅助决策系统的17条专家共识。结论 此专家共识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在研发和应用信息系统进行临床决策支持时参考。

    2024年12期 v.34 1761-1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9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 ]

论著_内科感染研究

  • CRISPR/Cas9系统清除细菌多药耐药基因IMP-4和KPC-2的机制

    黄俊;刘鸿博;丁康慧;邱少富;杜昕颖;包仁龙;宋宏彬;袁正泉;

    目的 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细菌多药耐药基因IMP-4、KPC-2进行清除,恢复抗菌药物的杀菌效力。方法 采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CRISPR/Cas9质粒。制备耐药菌感受态细胞,采用质粒转化的方法将CRISPR/Cas9系统递送至耐药菌。利用菌落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携带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个CRISPR/Cas9靶点针对耐药基因的清除效率。采用Sensititre药敏板法及E-test药敏试纸条法检测细菌药敏表型。结果 针对IMP-4、KPC-2构建携带目的sapcer的CRISPR/Cas9质粒;菌落计数结果表明耐药基因被CRISPR/Cas9系统清除,清除率为100.00%(5/5);对细菌耐药基因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各个靶点的清除效率在24 h即达到99.9%;药敏鉴定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细菌恢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而对照组细菌依旧对抗菌药物耐药。在药敏Etest试纸条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菌哌拉西林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减少约204.8倍(P<0.05),恢复了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CRISPR/Cas9系统能阻断细菌通过转化途径对耐药质粒的获取,且阻断效率高达99.9%(P<0.05)。结论 利用CRISPR/Cas9系统快速清除细菌耐药基因IMP-4、KPC-2,恢复抗菌药物的杀菌效力,展现了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4年12期 v.34 1767-1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2019-2023年某综合医院mNGS检出常见病原体的临床特征及流行趋势

    杨飞城;胡庆;向梦琴;符樊;周燕;谢功勋;戴鹏辉;杨洲;李艳春;

    目的 分析宏基因组学下一代测序(mNGS)在湖南省流行病原体筛查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分析不同流行病原体的流行趋势和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整理华中区进行mNGS病原体检测的患者数据,统计高频检出病原体,并分析和追踪其流行趋势及易感特征。结果 共统计2019-2023年常见的流行病原体检测人群共16 627例,其中男性10 811例(65.02%),女性5 816例(34.98%);高频检出的病原体有新冠病毒、疱疹病毒(1、4、5型)、鲍氏不动杆菌、白假丝酵母、耶氏肺孢子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烟曲霉菌、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枝杆复符合群、纹带棒状杆菌、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鹦鹉热衣原体;从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对于病原体的检测样本逐年上升,呼吸科、重症科、感染科和儿科对于mNGS的接受度较高。结论 mNGS能缩短病原体检测时间,提高病原体识别率和准确率,可作为指导预防流行病学的应用依据。

    2024年12期 v.34 1773-1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ICU住院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其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价值

    贾辰;王璐;李海峰;

    目的 探讨ICU住院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其BP神经网络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4月1日-2023年4月1日入住某三甲级医院ICU的患者信息,包括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史、抗菌药物应用史、抗菌药物种类、抗菌药物累计使用天数、侵入性操作史及真菌感染等;其中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医院感染的137例,定义为CRKP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按照1∶3选取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CSKP)感染患者381例,定义为CSKP组;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和Logistic回归算法构建CRKP感染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数据和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 2019年4月-2023年4月ICU共分离肺炎克雷伯菌1 507株,其中CRKP 338株,总的分离率为22.43%;每年的分离率依次为26.83%、22.55%、19.30%、19.05%;每年CRKP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79‰、3.64‰、2.91‰、3.84‰;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住院期间进行手术、留置导尿管、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应用甘氨酰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呼吸机使用时间是CRKP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 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为{30-6-1},其预测准确率为80%; Logistic回归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81,BP神经网络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86,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0%。结论 CRKP检出率与全国CRKP检出率总体走势表现一致,两种预测模型准确度较好,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性能略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

    2024年12期 v.34 1778-1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 ]
  •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程度的关联

    王博文;王强;黄严春;章革民;陈华;朱雄林;

    目的 探究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IFITM)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1年1月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HBV感染患者为研究组,按照HBV感染损伤肝功能的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Child-Pugh A级,n=31)、B组(Child-Pugh B级,n=30)和C组(Child-Pugh C级,n=43),选择同一时间段内于医院进行体检的9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IFITM基因多态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FITM3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程度的关联。结果 研究组IFITM3基因rs12252位点CC基因型、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HBV感染程度患者IFITM3基因rs12252位点CC基因型、C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FITM3基因rs12252位点加性模式中携带CC基因型者HBV重度感染风险是携带TT基因型者的3.600倍(P<0.05),rs12252位点隐性模式中携带CC基因型者HBV重度感染风险是携带TT+TC基因型者的3.527倍(P<0.05); IFITM3基因rs12252位点CC基因型是HBV感染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IFITM3基因rs12252位点多态性与HBV感染程度相关,CC基因型可能增加重度HBV感染风险。

    2024年12期 v.34 1784-1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特征及显著性肝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李怡君;袁筱婕;张文华;王凤梅;邵中军;吉兆华;张维璐;

    目的 探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纤维化情况及临床特征和显著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8月-2021年1月在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肝胆中心就诊的慢性HBV感染者,观察肝纤维化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发生显著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纳入3 753例慢性HBV感染者中,按照LSM水平分为F0~F4五期,年龄、性别、吸烟、抗病毒治疗、HBV家族史、肝癌(HCC)家族史、甲胎蛋白(AF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γ-谷氨酰转肽酶(GGT)、控制衰减指数(CAP)、肝脏硬度值(LSM)在肝纤维化各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未经治疗患者中,年龄≥45岁、乙型肝炎e抗原(HBeAg)、AFP、ALT、DBIL、GGT是显著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经抗病毒治疗后患者中,年龄≥45岁、AFP、AST、TBIL、DBIL、GGT及呕血黑便症状是显著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而CAP是显著性肝损伤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年龄、HBeAg、AFP、ALT、AST、TBIL、DBIL、GGT、CAP水平及呕血黑便症状是显著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明确危险因素对肝纤维化早期监测并及时干预,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意义。

    2024年12期 v.34 1789-1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2020-2023年某院注射用硫酸黏菌素临床应用合理性分析

    迟玉龙;曾金茹;张娜;章晨;梁蓓蓓;蔡芸;

    目的 分析注射用硫酸黏菌素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促进该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解放军总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选取2020年8月-2023年4月住院并使用硫酸黏菌素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原学检查、药物用法用量、联合用药、治疗结局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共纳入173例患者,其中男性125例,女性48例;硫酸黏菌素主要用于治疗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导致的肺部、血流及泌尿系统感染,联合用药以联合碳青霉烯类居多;静脉滴注、雾化吸入及二者联合给药方式分别为73例(42.20%)、52例(30.06%)和48例(27.74%);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疗程不足及溶媒选择不当等;硫酸黏菌素抗感染总有效率为37.09%(56/15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2%(8/173),主要表现为急性肾损伤、腹泻及药物性肝损伤。结论 该院硫酸黏菌素使用基本合理,肾毒性等不良反应风险较低,并未发生雾化吸入引起的呼吸道相关不良反应。需重点关注用药疗程过短及溶媒选择。

    2024年12期 v.34 1795-1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感染病原菌及其危险因素模型构建

    高艳霞;潘庆丽;朱成朔;谢威洋;殷遇通;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病原菌,构建并评价危险因素模型。方法 选择开封市人民医院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498例AMI患者依据医院感染情况分为医院感染组(n=31)、非医院感染组(n=467)。分析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部位、病原菌,归纳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模型对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的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占51.61%); 498例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22%,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4.71%,革兰阳性菌占25.49%,真菌占9.80%;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心力衰竭(OR=1.898)、低蛋白血症(OR=1.719)为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Hb水平升高(OR=0.508)为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危险因素模型:Logit(P)=-12.489+0.641×心力衰竭+0.542×低蛋白血症-0.678×血清Hb水平,当Logit(P)>6.85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75,95%CI为0.842~0.902,χ~2=13.165,诊断灵敏度83.87%、特异度为80.30%。结论 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多种因素与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发生密切相关,构建危险因素模型其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4年12期 v.34 1801-18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肿瘤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其危险因素

    杨兴肖;田建兵;李锦锦;王媛;何艳凛;刘志广;孔洁羽;王翯童;邢亚威;

    目的 探讨肿瘤医院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病原菌耐药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99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资料,观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CRBSI病原菌及药物敏感结果,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发现84例患者发生了CRBSI,千日感染率为0.08‰;感染居首位的科室为ICU;共培养分离病原菌8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1株占57.95%,革兰阳性菌31株占35.23%,检出率前5位的菌株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人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主要病原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置管时间、糖尿病是CRBSI的危险因素,而白蛋白是CRBSI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引起CRBSI发生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且耐药率较高,临床应提高警惕,同时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以预防CRBSI的发生。

    2024年12期 v.34 1806-1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 ]
  • 新冠疫情初期住院病例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及重症影响因素

    孙卫;信英蓉;王立贵;罗爱武;郑溪水;

    目的 探讨疫情防控期间新冠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核酸转阴及病情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5日-4月3日武汉某新冠定点收治医院收治的新冠患者1 919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核酸转阴时间及病情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中位年龄60岁,男性44.8%;相较于非重症患者,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基础疾病负担、首发症状呼吸困难与胸闷和氧气支持治疗的比例均更高,核酸转阴时间也更长;核酸转阴时间延长与首发症状发热和磷酸氯喹治疗相关,男性、清肺排毒汤和泰康克冠复元饮(协定处方)治疗与核酸转阴时间缩短相关;患者重症风险随基础疾病数量增加而升高,此外,首发症状发热和呼吸困难、男性及高龄是重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重症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关注和预防,同时清肺排毒汤等中成药对促进患者恢复有重要作用,可用于新冠患者治疗。

    2024年12期 v.34 1811-1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健康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维生素水平的相关性

    郝晶晶;马晓娜;王盛书;李红;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维生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健康医学科进行健康体检人群的体检指标,将Hp感染者设为感染组,未感染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p感染与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Hcy、hs-CRP和维生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Hp感染者hs-CRP、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叶酸、维生素A、维生素B12、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D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调整性别、年龄、hs-CRP、Hcy、叶酸及维生素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发现:以女性为参照,男性Hp感染的患病风险升高(OR=1.290),年龄(OR=1.049)、hs-CRP(OR=3.678)、Hcy(OR=1.140)、维生素B12(OR=1.211)与Hp感染率呈正相关;叶酸(OR=0.807)、维生素A(OR=0.171)、维生素B6(OR=0.870)、维生素C(OR=0.858)、维生素E(OR=0.990)、维生素D3(OR=0.947)与Hp感染率呈负相关。结论 Hcy及hs-CRP水平升高,叶酸、维生素A、维生素B12、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D3降低与Hp感染感染率升高相关。

    2024年12期 v.34 1817-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论著_外科感染研究

  • 老年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和NADPH oxidase与TLR4及PA水平

    王岑岑;祁琦;应江明;

    目的 探讨老年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肺部感染血清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NADPH oxidase)、Toll样受体4(TLR4)、前白蛋白(PA)水平。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3年4月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9例合并肺部感染的老年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作为病例组,89例未合并肺部感染的老年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老年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特征;检测血清NADPH oxidase相关亚基P22、P67、TLR4、PA水平;比较两组及不同肺部感染程度的老年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血清P22、P67、TLR4、PA水平。结果 79例合并肺部感染的老年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86株,革兰阳性菌33株占38.37%,革兰阴性菌53株占61.63%;血清P22、P67、TLR4水平病例组比对照组高(P<0.05),且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轻度组高(P<0.05),重度组比中度组高(P<0.05);血清PA水平病例组比对照组低(P<0.05),且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轻度组低(P<0.05),重度组比中度组低(P<0.05);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血清P22、P67、TLR4水平与老年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程度呈正相关(r=0.760,0.712,0.755,P均<0.05),血清PA水平与老年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程度呈负相关(r=-0.773,P<0.05)。结论 老年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菌感染居多,且肺部感染发生后血清NADPH oxidase相关亚基P22、P67、TLR4水平呈高表达,PA水平呈低表达;NADPH oxidase相关亚基P22、P67、TLR4、PA水平与患者肺部感染程度密切相关。

    2024年12期 v.34 1821-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甘文思;干铁儿;杨西帆;余旭霞;杨璐;李文渊;

    目的 构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医院感染的预测。方法 选择浙江省杭州市某三甲医院2017年1月-2022年11月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1 8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数据集以3∶1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1 350例)和测试集(450例)。在训练集中应用递归特征消除方法进行自变量筛选,通过网格搜索方法确定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DT)、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和随机森林(RF)等五类模型的最佳参数。使用敏感度(TPR)、阳性预测值(PPV)、特异度(TNR)、阴性预测值(NPV)、F1分数、准确度和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来评估模型性能,确定较优机器学习模型,并采用沙普利加性解释(SHAP)方法对较优模型中的变量重要性进行解释。结果 1 800例参与者中102例发生感染,发生率为5.67%;逻辑回归、DT、RF、SVM和XGBoost等五个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值达0.92、0.89、0.98、0.70、0.98;测试集中AUC值则分别为0.85、0.78、0.86、0.63、0.88; XGBoost、RF模型为较优的机器学习模型。SHAP结果显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天数、手术时间、年龄、国家医院感染监控系统(NNIS)评分、失血量是较为重要的预测因子。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比较了多种预测模型的效能,其中XGBoost、RF模型的总体性能较优,有利于及时准确地识别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高危患者并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

    2024年12期 v.34 1826-1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7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基于红细胞沉降率和白细胞计数与病程构建化脓性与非化脓性脊柱感染的鉴别诊断模型

    张呈冉;胡小江;张广;唐博;徐东宬;高琪乐;唐明星;刘少华;

    目的 构建基于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及血常规指标等构建化脓性脊柱感染(PSI)和非化脓性脊柱感染(NPSI)的鉴别诊断模型。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9月湘雅医院及湘雅博爱医院收治的疑似脊柱感染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鉴定结果分为PSI组(87例)和非PSI组(71例);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各指标的差异;筛选出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与病程并得出诊断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及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出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病程三项指标建立联合诊断模型,该模型ROC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02,敏感度为0.678,特异度为0.845。结论 通过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病程三项指标建立的联合诊断模型,能辅助鉴别化脓性与非化脓性脊柱感染,可更好地指导临床,及时开展针对性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2024年12期 v.34 1831-1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热休克蛋白10联合MRI对胸腰椎体结核的诊断价值

    郁雯;胡晶晶;黄碧红;李浩雄;劳杰;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10(Hsp10)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对胸腰椎体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21年5月就诊的95例疑似胸腰椎体结核的患者,行血清结核分枝杆菌Hsp10检测和MRI检查,将病理检查确诊为胸腰椎体结核76例设为结核组、脊柱转移瘤19例设为转移瘤组;比较两组血清结核分枝杆菌Hsp10水平、MRI时间信号曲线特征、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结核组的血清结核分枝杆菌Hsp10水平高于转移瘤组(P<0.05);结核组MRI时间信号曲线:持续上升型占44.74%,上升平台型占48.68%,快进快出型占6.58%;转移瘤组MRI时间信号曲线:持续上升型占21.05%,上升平台型占31.58%,快进快出型占47.37%,两组MRI时间信号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的Ktrans、Kep均小于转移瘤组(P<0.05);血清结核分枝杆菌Hsp10的Kappa值为0.573,准确率为85.26%。MRI的Kappa值为0.731,准确率为90.53%。MRI联合血清结核分枝杆菌Hsp10的Kappa值为0.817,准确率为93.68%。结论 Hsp10联合MRI可提高胸腰椎体结核的诊断准确率。

    2024年12期 v.34 1836-1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论著_妇儿感染研究

  •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介导相关炎症因子与HPV相关宫颈癌的关联

    张莎莎;张玮璨;刘鑫;赵卉;申佳伟;

    目的 研究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介导相关炎症因子表达与人乳头瘤病毒(HPV)相关宫颈癌的关系。方法 选取邢台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20例宫颈病变患者,其中良性病变60例,恶性病变60例,均行子宫切除术;于术中获取宫颈癌组织、良性病变宫颈组织,检测宫颈组织NOD1、NOD2 mRNA表达情况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8蛋白表达水平;比较良性病变、恶性病变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以及分析各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癌分级、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关系。结果 恶性病变患者的NOD1、NOD2 mRNA及TNF-α、IL-1β、IL-6、IL-18蛋白表达水平高于良性病变患者(P<0.05);随着宫颈癌分级程度的增加,宫颈癌患者的NOD1、NOD2 mRNA及TNF-α、IL-1β、IL-6、IL-18蛋白表达水平呈增加趋势,且Ⅰ~Ⅲ级患者的NOD样受体介导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60例恶性病变患者中,HR-HPV感染40例,其中HR-HPV阳性患者的NOD1、NOD2 mRNA及TNF-α、IL-1β、IL-6、IL-18蛋白表达水平高于HR-HPV阴性患者(P<0.05)。结论 宫颈癌的发生与HR-HPV的持续感染密切相关,HR-HPV感染可介导NOD样受体介导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进而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2024年12期 v.34 1841-1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化疗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阴道残端感染和阴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

    王雪娟;卢玲;刘芳;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术后化疗对患者阴道残端感染和阴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9月-2021年9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行根治手术的8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41例术后予以化疗,对照组41例术后未进行化疗;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内阴道残端感染情况及阴道微生态平衡状况,评估两组手术前后的肿瘤标记物水平,评价两组两年内的复发、转移率及总体生存率。结果 研究组阴道残端感染率、阴道清洁度异常率及病原体感染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53(CA153)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2年内复发率及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2年内总体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根治术后化疗可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增加阴道残端感染的风险,但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肿瘤标记物水平,改善患者的短期预后,提高患者的短期生存率。

    2024年12期 v.34 1845-1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补肾活血方对抗心磷脂抗体致复发性流产大鼠的治疗效果

    宋艳丽;石少琦;崔天薇;何东杰;肖惠冬子;卫爱武;

    目的 探讨补肾活血方对抗心磷脂抗体(aCL)致复发性流产(RSA)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对血小板/嘌呤能离子通道型7(P2X7)/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受孕大鼠24只,分为aCL-RSA、aCL-RSA+低分子肝素组、aCL-RSA+丹寿汤组、模型组,每组6只;建立aCL-RSA孕鼠模型,给予补肾活血方干预,观察16天孕鼠体质量,孕鼠胚胎吸收率,胎鼠体质量;检测大鼠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AFR)、血小板第4因子(PF4)含量,大鼠胎盘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8含量,HE染色检测胎盘组织病理学改变,TUNEL染色法检测胎盘组织中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1、人细胞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NLRP3、Bcl2、Bax、cleaved caspase-3、嘌呤能离子通道型7(P2X7)蛋白的表达,探讨aPL致复发性流产与血小板活化、NLRP3炎症小体通路及P2X7的相关性,及丹寿汤对aCL-RSA孕鼠的影响及对血小板活化/P2X7/NLRP3通路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aCL-RSA组能明显降低孕鼠体质量,增加孕鼠胚胎吸收率,降低胎鼠体质量,增加血浆PAFR、PF4含量(P<0.05); aCL-RSA组胎盘组织迷宫区母性红细胞较少,较多血栓形成,胎盘血窦空间明显减小;胎盘组织中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增加,胎盘组织中IL-1β、IL-18增加,胎盘组织中cleaved caspase-1、ASC、NLRP3、Bax、cleaved caspase-3、P2X7蛋白表达增加(P<0.05),Bcl2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 补肾活血方能抑制血小板活化,下调P2X7的表达,抑制NLRP3的激活,减轻胎盘的高凝、炎症状态进而减少aCL-RSA的发生。

    2024年12期 v.34 1849-1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合并HBV感染CDKN2A的关联

    陈晨;丁丽娟;王妮;钱丽;黄劲松;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基因(CDKN2A)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及其肝功能。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2年1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妊娠期糖尿病合并HB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115例未合并HBV感染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DKN2A基因分布、等位基因频率、肝功能、免疫功能、胰岛β细胞功能、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CDKN2A 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外周血CD_3~+、CD_4~+、CD_4~+/CD_8~+及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外周血免疫球蛋白M(IgM)、IgA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01);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CDKN2A 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与HBV感染具有密切关系,且HBV感染会加重患者肝功能损伤,使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及胰岛素抵抗加重,并增加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并发症的风险。

    2024年12期 v.34 1855-1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25(OH)D3和IL-6/STAT3信号通路及其与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

    卢金金;李芳;马文君;李圆圆;刘武军;

    目的 探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25羟维生素D3[25(OH)D3]、白细胞介素(IL)-6/信号转导激活因子(STAT)3信号通路及疾病进展、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2月宁波明州医院收治的93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研究组)与95例同期健康体检新生儿(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25(OH)D3、IL-6、外周血STAT3信使核糖核酸(mRNA)水平,比较不同病情程度和不同预后组患儿25(OH)D3、IL-6、STAT3 mRNA水平,分析25(OH)D3、IL-6、STAT3 mRNA表达水平与病情程度、预后的相关性,分析25(OH)D3、IL-6、STAT3 mRNA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25(OH)D3低于对照组,IL-6、STAT3 mRNA高于对照组(P<0.05);重症组血清25(OH)D3低于轻症组,IL-6、STAT3 mRNA高于轻症组(P<0.05);预后不良组25(OH)D3低于预后良好组,IL-6、STAT3 mRNA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25(OH)D3与病情程度、预后呈负相关(r=-0.552;-0.581,P<0.05),IL-6及STAT3 mRNA与病情程度、预后呈正相关(r=0.648; 0.663;r=0.692; 0.732,P均<0.05); 25(OH)D3、IL-6、STAT3 mRNA联合检测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值高于单独检测的AUC值(P<0.05)。结论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25(OH)D3表达水平降低,IL-6、STAT3 mRNA升高,新生儿感染性肺炎重症与预后不良患儿趋势变化更为明显,25(OH)D3、IL-6、STAT3 mRNA与病情程度、预后密切相关;25(OH)D3、IL-6、STAT3 mRNA联合检测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4年12期 v.34 1860-1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腺病毒肺炎和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

    卫梦珂;陈玉才;张丽平;陈允;武赟;

    目的 探讨腺病毒肺炎和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因子。方法 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腺病毒肺炎(腺病毒组)和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支原体组)各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入院时均行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抗炎细胞因子IL-4、IL-5、IL-10的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促炎细胞因子IL-2、IL-8、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6水平腺病毒组高于肺炎支原体组(P<0.05);两组患儿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抗炎细胞因子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腺病毒组IL-5、IL-10高于肺炎支原体组(P<0.05)。结论 腺病毒肺炎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及肺炎灌洗液中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分析不同的细胞因子表达状况,对于推测及判断感染病原体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024年12期 v.34 1865-1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论著_感染管理研究

  • 2023年夏季北京因洪灾水源受限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应急准备

    谢忠尧;张慕丽;武迎宏;

    目的 针对北京市遭遇洪涝灾害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现状,探讨洪灾后医疗机构水源受限面临的感染风险,为预防洪水相关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组织专家于2023年8月2日-8月3日通过现场调查、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北京市洪涝灾害地区11家医疗机构受灾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灾区医疗机构停水情况和用水困境,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医院感染风险。结果 调查的灾区11家医疗机构中有9家医疗机构存在生活用水和治疗用水问题,不能保证长时间停水的医疗用水,洪灾相关应急准备不充分,其备用水源或紧急替代用水质量安全和水量得不到充分保障,医院感染风险相对较大,洪灾后快速恢复诊疗面临挑战。结论 洪灾过后医疗机构用水受限,院感防控将面临较大风险和挑战,院感应急防控预案中应有专题研究,并建立极端灾害条件下院感防控应急设备、设施、专业人员和相应资源的储备,最大限度地降低洪灾后医院群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2024年12期 v.34 1869-1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2019-2023年某三甲综合医院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分析

    肖红菊;刘伯伟;张嘉怡;于正浩;李佳熹;姚宏武;杜明梅;刘梦林;刘运喜;杨华;

    目的 分析北京某三甲综合医院近五年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及其分布规律,为制定传染病及医院感染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传染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9年1月-2023年12月进行监测确认和网络直报的法定传染病上报资料,对其传染病人群特征、病种等内容进行汇总并开展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9-2023年法定传染病共上报12 292例,其中乙类传染病4 093例(33.30%),丙类传染病6 840例(55.64%),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1 359例(11.06%);传染病报告数前三位分别是流行性感冒(6 339例,51.57%)、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 383例,19.39%)、乙型肝炎(996例,8.10%);秋、冬季传染病上报数最多,且均以流行性感冒为主。结论 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型肝炎是该院日常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应加强防控管理力度;同时加强应对秋冬季流行性感冒等季节性急性传染病的处置能力,提前做好应急预案。

    2024年12期 v.34 1874-1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 ]
  • 上海市医护人员手部分离鲍氏不动杆菌株耐药性和毒力基因

    葛忆琳;丰俊;罗嘉远;庄源;田靓;张幸;王臻;陈敏;

    目的 分析上海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手分离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方法 选取2018-2021年上海市16所不同级别医院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对医疗机构重点科室工作人员的手进行采样、分离、鉴定,对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组装,对组装基因组开展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毒力基因、耐药基因、耐药性与毒力基因相关性分析。结果 45株菌株除对替米卡星敏感,对其他21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耐药,45株菌株携带多种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24.44%菌株携带耐消毒剂基因,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与毒力基因csuA/B、abaI、hemO、KatA密切相关,cgMLST分型显示在医院中有可能存在以手作为传播载体的鲍氏不动杆菌的克隆传播。结论 本市医护人员手部分离鲍氏不动杆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的特征,实施有效措施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执行率,为阻止耐药菌株的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4年12期 v.34 1879-1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医院传染病应急管理中“医院感染专盯”岗位的实践探索

    荆晓红;周童;何明;张志云;谢美莲;金荣华;卢联合;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专盯”岗位在医疗机构应对传染病疫情应急中的实践及应用效果。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隔离病房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医院感染专盯”岗位设立前后医院感染管理重点监测指标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等,结合定量、定性分析方法验证该岗位设置在感染控制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效果和应用意义。结果 “医院感染专盯”岗位设立后,应急区医护人员感染知识、医院感染知识评分较设立前提升(P<0.05);手卫生依从率,口罩佩戴及防护服穿脱合格率较前改善(P<0.05),医护及患者感染风险也有所降低。结论在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应急管理中,医院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并推进“医院感染专盯”岗位,对于保证应急区医疗安全质量、降低医院感染事件发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也对未来不明呼吸道传染病的应急处置管理提供借鉴与思考。

    2024年12期 v.34 1885-1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基于集束化检测方法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评估

    赵会杰;王力红;赵霞;杨洋;马文晖;王允琮;韩叙;赵中晶;王薇;

    目的 调查应用集束化检测方法对软式内镜内腔及各接口的清洗消毒质量,对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方法 应用集束化检测方法,即目视检查法、三磷酸腺苷(ATP)检测法、微生物培养法及便携式管腔可视系统观察法同时对85条清洗消毒后内镜进行检测。结果 目视检查管腔外部85条内镜外表面3条外表面有轻度磨损;ATP检测内镜内腔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支气管镜、胃镜、肠镜;细菌学检测内镜内腔、活检口、注水注气口和负压吸引口部位标本327件其中46件呈阳性,内镜内腔检出阳性率最高34.12%,各部位细菌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便携式管腔可视系统观察后发现内腔存在划痕内镜78条,其中胃镜划痕最高94.29%;划痕与ATP检测、细菌学检测呈正相关。结论 应用集束化检测方法可弥补单一检测方法对内镜检测的局限性,对内镜清洗消毒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为内镜相关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指导。

    2024年12期 v.34 1889-1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基于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的管腔器械洗消干燥效果

    李保华;高玉华;陈严伟;

    目的 探讨管腔器械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中的干燥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6-9月使用的管腔器械2 000支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按照常规操作置于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及干燥处理,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500支器械,干燥时间分别为15、25、35、45 min,处理完成后对每件器械的外表面及管腔内部的包括关键部位的干燥效果进行目测及管腔器械检测工作站检查,统计每次处理的外表面及管腔内部干燥合格率,检验每次处理之间及同一次处理管腔内外包括关键部位合格率,并对器械上面水分残留的位置进行统计。结果 4组器械表面干燥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器械管腔内部干燥合格率低于B,C,D组(P<0.05),B、C、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处理器械外表面与管腔内部干燥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生在阀门及螺纹处水分残留的器械相对于其他部位占比最高(P<0.05),干燥时间延长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此部位的干燥效果。结论 器械管腔内部较外表面难以干燥,在干燥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延长干燥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器械管腔内部干燥合格率;阀门及螺纹处是器械易残留水分的部位,需针对器械的特殊结构对器械的干燥过程进行特殊设计。

    2024年12期 v.34 1894-1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医院Ⅰ类环境水龙头污染现况调查及风险评估

    丁红晖;谭莉;邹明君;张叶芳;谭昆;赖晓全;王雄;张骏骥;

    目的 了解医院内Ⅰ类环境中水龙头及相关水槽的微生物污染现状。方法 2023年3-4月对某三甲医院所有Ⅰ类环境科室中水龙头及其相关水槽进行物体表面采样,通过细菌培养的方法检测相应采样点微生物污染的现况,并收集相关信息筛选与污染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该医院Ⅰ类环境水龙头设施细菌超标率为32.46%(74/228),检出率最高的细菌是铜绿假单胞菌(8.49%,9/106);另外检出3株耐碳青霉烯鲍氏不动杆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房间洁净级别(OR=1.629,95%CI:1.091~2.434,P=0.017)、使用年限(OR=0.489,95%CI:0.262~0.911,P=0.024)对水龙头设施微生物污染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院Ⅰ类环境水龙头污染严重,亟待制定专门针对Ⅰ类环境的清洁消毒措施,以防止相关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2024年12期 v.34 1898-19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常用消毒剂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针道维护的效果

    王南方;张科学;焦娟;白艳玲;毛雪雯;王玉玲;

    目的 比较临床常用的消毒剂(碘伏、酒精和氯己定)和生理盐水用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术后针道处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7月北京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7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针道消毒使用消毒剂的种类将患者分为碘伏组(n=19)、酒精组(n=19)、氯己定组(n=19)和生理盐水组(n=20),比较四组针道菌落计数和细菌培养、针道感染分级、消毒疼痛程度和实验室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 各组菌落计数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碘伏组>酒精组>氯己定组(P<0.05);四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四组针道感染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疼痛等级结果显示酒精组>碘伏组>生理盐水组>氯己定组(P<0.05);四组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消毒剂用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针道护理均可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综合疼痛、消毒效果和消毒剂对伤口局部的影响三方面考虑,氯己定优于其他3种,更适用于儿童骨折术后针道护理。生理盐水同样可起到预防肱骨髁上骨折术后针道感染的效果。

    2024年12期 v.34 1902-1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综述

  • 侵袭性念珠菌病研究进展

    康慧;赵静雅;李定辰;陈芳艳;林杨轩;韩黎;

    侵袭性念珠菌病(IC)是最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困难,伴有极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给危重症患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带来严重的负担。白假丝酵母是世界上大多数地区IC重点致病菌,但近年来,非白假丝酵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优势菌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文综述了目前IC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深入探讨IC在高危人群中的流行现状以及致病菌种的变化趋势,以期为IC的诊疗防治提供参考。

    2024年12期 v.34 1908-1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耳假丝酵母感染中国医疗机构防控策略和措施

    夏婷婷;杨金燕;孙丹;施施;闫中强;

    耳假丝酵母是2009年新发现的一种真菌病原体,具有多药耐药、鉴定困难、可在医院环境持续生存数周等特点,可引起侵袭性感染和医院感染暴发,治疗和医院感染控制困难,引起了公共卫生和医疗界的关注。目前医疗机构尚无系统性针对耳假丝酵母感染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法和标准化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耳假丝酵母的流行病学、病原学、感染防控措施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遏制耳假丝酵母医疗机构内传播,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提供参考。

    2024年12期 v.34 1914-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