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论著_基础研究

  • 针对副溶血性弧菌toxR基因的RPA-CRISPR/Cas13a荧光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侯雅超;邢微微;王亚楠;刘新萍;董优优;周光;陈昌国;

    目的 探讨并建立非专业实验室场景下恒温、快速及简便的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方法 本研究针对副溶血性弧菌toxR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RNA(crRNA),建立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结合CRISPR及其相关蛋白13a(CRISPR-Cas13a)的反应体系,采用自配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核酸快速提取试剂提取样本全基因组,并结合荧光法实现检测结果的可视化判读。结果 利用副溶血性弧菌菌株ATCC 17802和其他3种非副溶血性弧菌(溶藻弧菌、河流弧菌和梅氏弧菌)以及3种临床上常见腹泻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RPA-CRISPR/Cas13a荧光法的特异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特异性为100.00%;对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进行倍比稀释并检测,该方法最低检出限为10~2 copies/μl。最后,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野生型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检测结果与TaqMan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TaqMan-qPCR)检测结果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针对toxR基因的RPA-CRISPR/Cas13a检测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性强、结果判读可视化等优点,为非专业实验室场景下的副溶血性弧菌快速检测提供了较好工具。

    2024年14期 v.34 2081-2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D-氨基酸营养缺陷型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口服疫苗的构建与评价

    宋雯歌;陆璐;关亦妍;桑姝丽;刘纯杰;赵晓冬;王艳春;

    目的 研究D-谷氨酸和D-丙氨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探讨D-氨基酸营养缺陷株作为口服减毒活疫苗或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测序进行基因型分析,同时利用生长曲线实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菌株生长状态和形态,确认敲除相应基因后D-氨基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表型稳定;药敏试验探讨外源补充D-氨基酸后,营养缺陷株对作用于细胞壁的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敏感性;安全性评价有设置不同免疫剂量攻毒,脏器病理切片,小鼠活体成像,菌株计数和粪便16s rRNA全长测序,以检测D-氨基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定植和侵袭能力;免疫小鼠测抗体滴度检测疫苗引起的免疫应答,免疫后攻毒测定D-氨基酸营养缺陷株的保护效力。结果 D-氨基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生长稳定,口服有效减毒,在小鼠体内停留时间缩短,激发的炎症反应较低。尤其是D-谷氨酸营养缺陷株,即使在外源补充D-谷氨酸的条件下耐药性也明显降低,既减少了对小鼠机体的损伤又能激发有效的保护性免疫应答。结论D-谷氨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有希望作为减毒活疫苗或载体递送抗原,预防病原体感染。

    2024年14期 v.34 2087-2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4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论著_内科感染研究

  • 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和miR-122与miR-155表达及意义

    周智峰;徐英凯;黄勇;

    目的 探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性肝病外周血辅助型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和微小RNA(miR)-122与miR-155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3年3月海安市中医院收治的HBV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4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组36例、乙型肝炎肝癌组21例。另选取40名同期医院体检的健康人员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中miR-122及miR-155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h1、Th2及Th1/Th2,电化学发光法使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比较各组患者检测结果,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miR-122和miR-155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四组患者外周血Th1、Th2、Th1/Th2、miR-122、miR-155和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乙型肝炎肝癌组Th1、Th1/Th2水平降低,Th2、miR-122、miR-155水平升高,乙型肝炎肝癌组Th1、Th1/Th2水平最低,Th2、miR-122、miR-155水平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BV感染相关性肝病血清Th1、Th1/Th2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Th2、miR-122和miR-155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Th1/Th2型细胞因子、miR-122和miR-155在HBV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状态,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2024年14期 v.34 2094-2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乙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

    刘伶;王栋;贺松;赵偲;韩凌飞;

    目的 探讨乙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3月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67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病毒类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30例、慢性丙型肝炎组25例与双重感染组12例,另选取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总T淋巴细胞数(CD_3~+)、总B淋巴细胞数(CD_(19)~+)、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CD_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数(CD_8~+)、NK淋巴细胞数(CD_3~-CD_(16)~+CD_(56)~+),及CD_4~+/CD_8~+比值,分析各组之间相关性。结果 不同组别的年龄与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双重感染组CD_3~+、CD_(19)~+、CD_4~+、CD_8~+、NK细胞、CD_4~+/CD_8~+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丙型肝炎组(P<0.05),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慢性乙型肝炎组CD_3~+、CD_4~+、NK细胞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CD_3~+、CD_4~+、CD_(19)~+、CD_8~+水平低于慢性丙型肝炎组(P<0.05);慢性丙型肝炎组NK细胞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以作为评估乙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免疫水平指标,对患者的免疫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14期 v.34 209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 sIL-2r、Flt3L、cTfh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

    张媛;郭燕;王莉华;吕国庆;张灵秀;黄琰;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Fms相关酪氨酸激酶3配体(Flt3L)、循环辅助T细胞(cTfh)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DLBCL并HBV感染患者为合并HBV组,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DLBCL未合并HBV感染患者为未合并HBV组,均在治疗前检测血清sIL-2r、Flt3L、cTfh水平。另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指标水平差异。比较两组患者1年生存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多因素COX分析各指标与DLBCL并HBV感染患者预后关系。结果 DLBCL患者血清sIL-2r、Flt3L、cTfh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合并HBV组血清sIL-2r、cTfh、Flt3L水平均高于未合并HBV组(P<0.05)。合并HBV组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均低于未合并HBV组(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sIL-2r、Flt3L、cTfh均具有预测DLBCL并HBV患者的预后价值(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瘤分期(AnnArbor)、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IPI)评分、sIL-2r、Flt3L、cTfh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HBV感染可影响DLBCL患者预后,DLBCL并HBV感染患者血清sIL-2r、Flt3L、cTfh高表达,具有预测预后的价值,且Flt3L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2024年14期 v.34 2103-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健脾清热方辅助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和血清HBsAg水平的影响

    金晶晶;金丹丹;

    目的 探讨健脾清热方辅助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和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8月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脾湿热型CHB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片口服和聚乙二醇α-干扰素(Peg-IFN-α)皮下注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脾清热方进行辅助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疗效和证候积分、血清HBsAg、肝功能、免疫功能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7.27%,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研究组湿热中阻、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和恶心腹胀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3个月后研究组血清HBsA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外周血CD_3~+、CD_4~+和CD_4~+/CD_8~+T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CD_8~+T淋巴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3%,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健脾清热方辅助治疗可有效降低CHB患者血清HBsAg水平,促进其细胞免疫功能和肝功能恢复,安全性好。

    2024年14期 v.34 2108-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急诊重症监护室重症肺炎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和miRNA表达

    孙艺英;徐向青;张伟强;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重症肺炎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和微小核糖核酸(miRNA)表达。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3年7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和烟台市牟平区中医医院收治的107例重症肺炎(肺炎A组)和115例普通肺炎(肺炎B组)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133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统计EICU重症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比较三组血清miRNA-21、miRNA-146a、miRNA-127、miRNA-147a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独及联合检测对EICU重症肺炎诊断价值。结果 107例EICU重症肺炎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13株,革兰阴性菌多,占比高的有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89.66%)和庆大霉素(86.21%)耐药性强,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吡肟(79.17%)和环丙沙星(83.33%)耐药性强,均对阿米卡星和美罗培南敏感。血清miRNA-21、miRNA-146a、miRNA-127水平肺炎A组>肺炎B组>对照组(P<0.05);血清miRNA-147a水平肺炎A组<肺炎B组<对照组(P<0.05)。miRNA-21、miRNA-146a、miRNA-127、miRNA-147a联合诊断EICU重症肺炎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各项单独检测(P<0.05)。结论 EICU重症肺炎患者革兰阴性菌感染多,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同病原菌耐药性存在差异,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高;EICU重症肺炎发生后miRNA-21、miRNA-146a、miRNA-127呈高表达,miRNA-147a呈低表达,四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EICU重症肺炎。

    2024年14期 v.34 2113-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老年肺炎多药耐药菌感染病原菌及外周血Th、Treg细胞和细胞因子表达对预后的影响

    蔡雯雯;顾一航;张慧;缪铱滟;王兰;

    目的 探究老年肺炎多药耐药菌感染病原菌及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调节性T细胞(Treg)和细胞因子表达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江阴市人民医院2021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101例老年肺炎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收治的105例普通老年肺炎患者为对照组。统计研究组病原菌分布,比较研究组、对照组及研究组患者不同严重程度、不同预后外周血Th9、Th17、Treg、Th17/Treg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白细胞介素(IL)-10、IL-23表达;采用Spearman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Th9、Th17、Th17/Treg及IL-23高于对照组,Treg及TGF-β、IL-10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共培养出病原菌207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研究组患者中,重症组Th9、Th17、Th17/Treg及IL-23高于轻症组、中症组,且中症组高于轻症组;Treg及TGF-β、IL-10低于轻症组、中症组,且中症组低于轻症组(P<0.05)。研究组患者中,不良预后组Th9、Th17、Th17/Treg及IL-23高于良好预后组,Treg及TGF-β、IL-10低于良好预后组(P<0.05)。Th9、Th17、Th17/Treg及IL-23与老年肺炎多药耐药菌感染严重程度、不良预后呈正相关(P<0.05),Treg及TGF-β、IL-10呈负相关(P<0.05)。结论 老年肺炎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Th、Treg细胞及其细胞因子表达异常,并与老年肺炎多药耐药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相关性。

    2024年14期 v.34 2118-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及与IL-6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黄忠平;郑芳芳;王洁;韩文丹;钱佳成;

    目的 探究血液透析(HD)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病原菌及与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HD治疗的90例发生CRBSI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治疗的61例未发生CRBSI感染患者为未感染组,分析感染组病原菌构成情况,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并检测IL-6基因rs1800796位点多态性,比较两组IL-6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分析影响HD患者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结果 感染组9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106株,革兰阳性菌54株、革兰阴性菌49株、真菌3株;感染组IL-6 rs1800796位点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频率低于未感染组,C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未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置管部位、导管类型、置管时间、透析时间、IL-6 rs1800796位点基因型CG是HD患者CRBSI的危险因素(P<0.05);IL-6基因rs1800796位点携带CG基因型CRBSI感染患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高于携带CC、GG基因型患者(P<0.05)。结论 IL-6 rs180079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D患者发生CRBSI相关,CG基因型可能属于危险基因,临床可根据基因型情况加强对危险基因群体的保护。

    2024年14期 v.34 2124-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脑梗死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与ZNRD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宋颖捷;高文勇;刘琼芳;艾艳萍;

    目的 探究脑梗死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与锌带蛋白基因1(ZNRD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5月武汉市汉口医院收治的303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发生医院感染及未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分别纳入感染组52例和非感染组251例。统计脑梗死医院感染现况,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法分析脑梗死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检测两组患者ZNRD1基因多态性。结果 303例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发生52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7.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史、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分、有肺部疾病史、有侵入性操作、住院天数长是脑梗死医院感染危险因素(P<0.05)。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ZNRD1 rs16896970位点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升高,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频率降低(P<0.05)。结论 脑梗死医院感染发生率高,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与糖尿病、肺部疾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侵入性操作及住院天数密切相关,临床可据此予以早期针对性防治而降低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ZNRD1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病情进展。

    2024年14期 v.34 2129-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其胃黏膜组织TFF2、HSP70、TGF-βRⅡ表达

    方松林;冯亮华;陈贇;

    目的 探究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危险因素及其胃黏膜组织三叶因子2(TFF2)、热休克蛋白70(HSP70)、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TGF-βRⅡ)表达。方法 选取厦门市第五医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180例慢性胃炎Hp感染患者为研究组,随机选取180例慢性胃炎未合并Hp感染患者为对照组。通过Logistic回归法分析慢性胃炎Hp感染危险因素,比较两组胃黏膜组织TFF2、HSP70、TGF-βRⅡ水平;比较研究组TFF2、HSP70、TGF-βRⅡ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表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FF2、HSP70及TGF-βRⅡ对慢性胃炎Hp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饮食方式为共餐、工作压力高、有饮酒史、胃蛋白酶原(PG)-Ⅱ水平低是慢性胃炎Hp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研究组胃黏膜组织HSP70、TGF-βRⅡ阳性表达占比高于对照组,TFF2阳性表达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FF2、HSP70、TGF-βRⅡ阳性表达与发病部位、胃炎/胃癌家族史、饮食习惯是否规律有关(P<0.05);TFF2、HSP70、TGF-βRⅡ联合诊断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各指标单一检测(P<0.05),且联合检测敏感度为84.44%,特异度为88.33%。结论 慢性胃炎Hp感染与饮食方式、工作压力、饮酒史、PG-Ⅱ水平相关,其胃黏膜组织TFF2、HSP70及TGF-βRⅡ表达异常,且三者表达与患者发病部位、胃炎/胃癌家族史、饮食习惯有关,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其诊断价值。

    2024年14期 v.34 2134-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螺旋体感染相关麻痹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

    杨永秀;丁雯雯;

    目的 分析苄星青霉素维持治疗在梅毒螺旋体(TP)感染相关麻痹性痴呆(GPI)患者认知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 从2021年3月-2022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感染TP导致的GPI患者中随机抽取69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A组(33例,青霉素治疗14 d)、B组(36例,青霉素治疗14 d后采用苄星青霉素维持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B组复发率5.56%比A组更低、治疗6个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时间(3.12±1.34)分、地点(3.15±1.28)分、计算(3.13±1.31)分、重复记忆东西(1.85±0.52)分、总分(18.25±5.37)分]、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4.85±1.28)log2C-1、临床症状评分[智能降低(4.15±1.12)分、记忆力下降(4.06±1.15)分、人格变化(4.18±1.14)分、行为异常(4.13±1.18)分、思维异常(4.02±1.10)分]、SF-36评分优于A组(P<0.05)。结论 感染TP导致的GPI患者青霉素治疗后采用苄星青霉素维持治疗,能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和智能水平,降低TRUST滴度水平和复发率效果更加理想,同时能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2024年14期 v.34 2139-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后引起严重湿疹1例并文献复习

    裴志超;李宏;沈鑫;孟祥飞;

    目的 通过1例接种4v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后引起全身性急性湿疹患者的诊治情况,探讨接种HPV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及HPV疫苗的安全性。方法 某女性患者因全身性湿疹伴感染于2022年3月至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收集该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描述方法分析总结患者接种HPV疫苗后的病情变化、实验室检查资料与治疗方案,判定疾病诊断,探讨HPV疫苗的安全性以及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女,30岁,全身出现密集的黄豆大小斑丘疹、丘疱疹和水疱,皮疹泛红,部分表面有明显的渗出液、糜烂结痂,耳后、面部、手、足、四肢以及躯干呈对称性分布。患者自觉瘙痒难忍,抓挠后引起感染,皮损处出现脓疱、脓痂。患者主诉:采用3针剂方法接种4v HPV疫苗,初次接种全身瘙痒,出现粟粒大小的红疹;接种第2和3剂出现黄豆大小的丘疹和水疱,皮肤损伤进行性加重。结合病史和皮肤损伤诊断为:HPV疫苗接种引起的急性湿疹。结论 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报告1例接种HPV疫苗引起湿疹的病例,为HPV疫苗安全性评估提供有效证据,并为临床诊断和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14期 v.34 214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论著_外科感染研究

  • 2012-2020年某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持续性综合规范管理实践及其效果

    袁可欣;孙薇;翟秀伟;刘净;耿志伟;石永丽;张玉玺;李杨;

    目的 评价2012-2020年某院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持续性综合规范管理实践及其效果。方法 采取持续性综合规范管理措施,对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管理。对201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大庆油田总医院Ⅰ类切口手术病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将对照组(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1阶段干预组(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和2阶段干预组(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及患者住院总费用及抗菌药物使用费用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 医院2011-2020年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使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了34.13%(P<0.05)。经过两阶段干预,术前给药时间在0.5~1 h的比例、药品选择合理性及溶媒选择合理性均不同程度提高(P<0.05),术后用药时间也趋于规范化。患者人均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费用呈下降趋势,人均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费用占患者人均住院总费用的比例也在逐渐减小(P<0.05)。结论 通过医院顶层设计及指标制定到职能科室专项管理及反馈,再到临床科室执行及整改的闭环管理模式,运行临床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长效管理工作机制,使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向规范化、合理化逐渐转变,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逐渐提升,同时减少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2024年14期 v.34 2149-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事故所致的急性创伤后伤口感染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陈倩;胡琳琳;李毅;赵艳;孟宇;

    目的 研究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事故所致的急性创伤后伤口感染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方法 将2021年1月-2022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的80例事故所致的急性创伤后伤口感染患者采用抓阄法分为常规组40例、无缝衔接组40例。常规组患者行急救护理模式干预,无缝衔接组患者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急救效果、相关时间指标、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在患者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住院时间上对比,无缝衔接组均短于常规组(P<0.05);与常规组相比,无缝衔接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提升(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疼痛评分(VAS)、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事故所致的急性创伤后伤口感染患者急救中的效果理想,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2024年14期 v.34 2154-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甲状腺癌EB病毒感染与XRCC1、STING1、IL-10基因多态性及病理类型的关联

    邵辉;李杰;马树民;张静;

    目的 研究甲状腺癌EB病毒感染与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CC1)、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1(STING1)、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多态性及病理类型的关联。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130例为恶性组,同期收治的138例甲状腺腺瘤患者为良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癌患者EB病毒感染率、XRCC1、STING1、IL-10基因多态性,比较不同EB病毒感染状态甲状腺癌患者XRCC1、STING1、IL-10基因多态性。结果 恶性组EB病毒感染率、XRCC1基因型AA、GA及XRCC1、IL-10等位基因A占比高于良性组,XRCC1基因型GG占比低于良性组(P<0.05);乳头状癌组、滤泡状癌组EB病毒感染率高于髓样癌组、未分化癌组(P<0.05);乳头状癌组、未分化癌组XRCC1等位基因G高于滤泡状癌组、髓样癌组(P<0.05)。感染组STING1等位基因C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IL-10基因型CC占比高于非感染组,基因型CA占比低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甲状腺癌和甲状腺腺瘤患者EB病毒感染率、XRCC1基因多态性分布具有明显差异,且EB病毒感染可能与甲状腺癌患者病理类型有关,同时IL-10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甲状腺癌患者EB病毒易感性有关。

    2024年14期 v.34 2158-2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心脏超声联合下腔静脉变异度对感染性休克容量反应性的评估价值

    余群锋;叶晨曦;俞啸;王勇刚;

    目的 探讨心脏超声联合下腔静脉变异度(IVC-RV)对感染性休克容量反应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龙游分院收治的10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容量负荷试验分为容量有反应组、容量无反应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扩容前后IVC-RVI、心输出量(CO)、主动脉时间速度积分(VTI)、心脏指数(CI)水平差异,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检测对容量有反应性评估价值。结果 容量有反应组与容量无反应组分别54例(52.94%)、48例(47.06%)。容量有反应组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低于容量无反应组(P<0.05)。扩容前容量有反应组IVC-RVI水平高于容量无反应组(P<0.05),CO、VTI水平低于容量无反应组(P<0.05),扩容后容量有反应组CI高于容量无反应组(P<0.05)。扩容前IVC-RVI为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危险因素,CO和VTI、CI水平为其保护因素(P<0.05)。ROC显示IVC-RVI、CO、VTI、CI及联合检测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有反应性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60,且以联合最佳(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容量无反应患者占比较高,临床可通过超声联合下腔静脉变异度检测评估容量反应性。

    2024年14期 v.34 2163-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伴Hp感染胃癌前病变血清PGⅠ/PGⅡ、sHLA-G、CCL20水平及与胃癌转化的关系

    靳玉红;宋世义;范颖英;齐红;张利利;常廷民;

    目的 探究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癌前病变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Ⅰ/PGⅡ)、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sHLA-G)、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水平及与胃癌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18例接受胃镜检查的Hp感染患者,根据胃镜病理诊断结合相关血清学水平分为癌前状态组65例、癌前病变组37例和胃癌组16例,检测并比较三组患者血清PGⅠ/PGⅡ、sHLA-G、CCL20水平差异,分析各检查指标之间的关系及与胃癌转化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血清PGⅠ/PGⅡ低于癌前病变组、癌前状态组,血清sHLA-G、CCL20水平高于癌前病变组、癌前状态组;癌前病变组血清PGⅠ/PGⅡ低于癌前状态组,血清sHLA-G、CCL20水平高于癌前状态组(P<0.05);Hp感染患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与sHLA-G、CCL20水平呈负相关(P<0.05),血清sHLA-G水平与CCL20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清PGⅠ/PGⅡ、sHLA-G、CCL20在胃癌筛查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0、0.835、0.869,三指标联合筛查胃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927,敏感度93.75%,特异度75.49%。结论 PGⅠ/PGⅡ、sHLA-G、CCL20参与伴Hp感染胃癌前病变向胃癌转化过程,可检测患者血清PGⅠ/PGⅡ、sHLA-G、CCL20用于胃癌诊断。

    2024年14期 v.34 2168-2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胃癌合并Hp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22、NLRP3炎症小体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

    陈伟克;胡业晓;朱仁武;

    目的 探讨胃癌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微小RNA-22(miR-22)和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6例合并Hp感染胃癌患者为Hp阳性组,另选取同期63例无Hp感染胃癌患者为Hp阴性组,检测所有患者PBMCs中miR-22、NLRP3、凋亡相关斑点蛋白(ASC)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水平。对Hp阳性组进行一年随访,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72)、死亡组(n=14),收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miR-22、NLRP3炎症小体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miR-22、NLRP3炎症小体表达对胃癌合并Hp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与Hp阴性组对比,Hp阳性组PBMCs中miR-22表达水平更低,而NLRP3、ASC和Caspase-1表达水平更高(P<0.05)。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miR-22、NLRP3、ASC和Caspase-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miR-22低表达、NLRP3高表达的胃癌合并Hp感染患者1年生存时间均低于miR-22高表达及NLRP3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 胃癌合并Hp感染患者PBMCs中miR-22、NLRP3炎症小体异常表达,且与胃癌合并Hp感染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该类患者的预后重要指标。

    2024年14期 v.34 2173-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感染血清miRNAs、CD36 mRNA、mTORC1 mRNA表达及与PCT的相关性

    夏永梅;王娟;张宗涛;张艳花;

    目的 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口旁软组织感染患者微小核糖核酸(miR)-15a、miR-29b、分化抗原36(CD36) mRNA、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mRNA表达及与降钙素原(PC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3年7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1例直肠癌根治术结肠造口患者,根据结肠造口术后7 d内是否发生结肠造口旁软组织感染分为感染组27例和未感染组64例。分析两组肠道菌群失调分度;比较两组血清miR-15a、miR-29b、CD36 mRNA、mTORC1 mRNA、PCT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Pearson法分析miR-15a、miR-29b、CD36 mRNA、mTORC1 mRNA与PCT水平相关性。结果 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口旁软组织感染发生率为29.67%。感染组Ⅲ度菌群失调比例、血清miR-29b、CD36 mRNA、mTORC1 mRNA、PCT水平比未感染组高(P<0.05),miR-15a水平比未感染组低(P<0.05),联合检测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口旁软组织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比单独检测高(P<0.05);miR-29b、CD36 mRNA、mTORC1水平与PCT呈正相关(P<0.05);miR-15a水平与PCT呈负相关(P<0.05)。结论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口旁软组织感染发生率高,存在肠道菌群失衡,血清miR-29b、CD36 mRNA、mTORC1 mRNA呈高表达,miR-15a呈低表达,联合检测可预测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口旁软组织感染,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口旁软组织感染患者miR-15a、miR-29b、CD36 mRNA、mTORC1 mRNA表达水平与PCT水平有关。

    2024年14期 v.34 2178-2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论著_妇儿感染研究

  • 宫颈HPV持续感染临床特征及宫颈脱落细胞中miR-148a-3p、Pax 1、LMX 1A表达的诊断价值

    拓明花;孙兴文;赵文慧;马鸿云;

    目的 探究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临床特征及脱落细胞中微小RNA-148a-3p(miR-148a-3p)、配对盒基因1(Pax 1)、LIM同源盒转录因子1α(LMX 1A)表达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中卫市中医医院2019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89例宫颈HPV阳性患者,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发生HPV持续感染分为HPV持续感染组107例和HPV非持续感染组182例。分析宫颈HPV阳性患者HPV持续感染发生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脱落细胞中miR-148a-3p、Pax 1、LMX 1A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宫颈HPV持续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289例宫颈HPV阳性患者HPV持续感染发生107例,HPV持续感染发生率为37.02%。两组生殖道炎症、人流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持续感染组脱落细胞中miR-148a-3p、Pax 1、LMX 1A表达水平低于HPV非持续感染组(P<0.05)。脱落细胞中miR-148a-3p、Pax 1、LMX 1A联合检测诊断宫颈HPV阳性患者HPV持续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各指标单一检测(P<0.05),且联合检测敏感度、特异度为88.79%、80.22%。结论 宫颈HPV阳性患者HPV持续感染发生率高,其脱落细胞中miR-148a-3p、Pax 1、LMX 1A水平呈低表达,且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宫颈HPV阳性患者HPV持续感染的诊断价值。

    2024年14期 v.34 2183-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阴道镜联合宫颈环形电刀切除术治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

    穆博然;李孟慧;刘军;李华;

    目的 分析阴道镜结合宫颈环形电刀切除术(LEEP)治疗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11例HPV感染相关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宫颈冷刀锥切组为对照组52例,阴道镜联合LEEP组为研究组59例。治疗6个月后评价效果。对比两组疗效、手术指标、炎症因子、并发症、复发情况、HPV清除率。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外周血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4、IL-17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阴道镜联合LEEP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总并发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复发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HPV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阴道镜联合LEEP用于HPV感染相关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可增强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提高HPV清除率,且安全可靠。

    2024年14期 v.34 2188-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复发性流产生殖道感染病原学和蜕膜组织TLR4、MIF、bax/bcl-2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李素叶;王娇;焦艳;郭丹;冀雪霞;

    目的 探讨复发性流产(RSA)生殖道感染病原学和蜕膜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和Bcl-2相关蛋白(bax)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4月-2023年7月衡水市人民医院RSA再次妊娠出现先兆流产患者103例为RSA组,根据生殖道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另选取正常早孕人流要求终止患者101例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蜕膜组织TLR4、MIF、bax/bcl-2 mRNA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RSA发生影响因素。结果 103例RSA患者共有52例发生生殖道感染,感染发生率为50.49%;RSA组蜕膜组织TLR4 mRNA、bax 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MIF mRNA、bcl-2 mRNA水平低于对照组,bax/bcl-2值高于对照组(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生殖系统感染、内分泌异常、TLR4高表达、高bax/bcl-2值是RSA发生的危险因素,MIF高表达是防止RSA发生的保护因素;感染组蜕膜组织TLR4 mRNA、MIF mRNA、bax mRNA表达水平高于未感染组,bcl-2 mRNA表达水平低于未感染组,bax/bcl-2值高于未感染组(P<0.05)。结论 RSA患者蜕膜组织TLR4高表达,MIF低表达,bax/bcl-2值升高,生殖道感染可增加RSA发生风险,使患者TLR4、bax/bcl-2水平进一步升高。

    2024年14期 v.34 2192-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外周血miR-31表达与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李群;董福云;邢海燕;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微小RNA-31(miR-31)表达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3年6月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为研究组,同期60名健康顺产孕妇为对照组,比较外周血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及miR-31表达水平。研究组患者根据治疗预后分为正常转阴组73例、血清固定组33例,比较其外周血miR-31表达量、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miR-31表达量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治疗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外周血miR-3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IL-17及TNF-α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正常转阴组外周血miR-31、TGF-β及IL-10表达水平均低于血清固定组(P<0.05),而IL-17及TNF-α表达水平均高于血清固定组(P<0.05);ROC曲线显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外周血miR-31表达水平预测治疗效果不良的最佳截断值为0.43,曲线下面积为0.788(95%CI:0.699~0.87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5.20%、70.33%。结论 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外周血miR-3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存在明显的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失衡,对评估治疗效果有一定的价值。

    2024年14期 v.34 2197-2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剖宫产后产褥期感染病原菌及血清PCT、TAC、NLR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赵之明;常倩;吕颖欣;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产褥期感染病原菌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总抗氧化能力(TA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3年6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53例剖宫产后产褥期感染产妇为产褥期感染组,随机选取同期53例剖宫产后无产褥期感染产妇为对照组。分析剖宫产后产褥期感染的病原菌特点;比较产褥期感染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和血清PCT、TAC、NLR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TAC、NLR水平对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53例剖宫产后产褥期感染产妇检出病原菌79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支原体;产褥期感染组血清PCT、NLR高于对照组,TAC低于对照组(P<0.05);产褥期感染组患者中,革兰阳性菌感染者血清PCT、NLR水平最高,TAC水平最低(P<0.05);血清PCT、TAC、NLR联合检测预测感染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1,敏感度为84.91%,均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 剖宫产后产褥期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临床可通过检测剖宫产后血清PCT、NLR和TAC水平预测产褥期感染发生风险。

    2024年14期 v.34 2201-2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产褥感染病原菌和血清TAC、α1-AG、IL-35、IL-6表达及与感染程度的关系

    白东燕;吴玉;张澍;

    目的 探讨产褥感染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C)、α1酸性糖蛋白(α1-AG)、白细胞介素(IL)-35、IL-6表达及与感染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及南阳市妇幼保健院产褥感染患者71例为感染组,另选取同期无产褥感染的产妇71例为对照组。对产褥感染患者宫颈分泌物进行病原菌检测,并检测所有纳入对象血清TAC、α1-AG、IL-35、IL-6水平,分析不同产褥感染严重程度、不同产褥感染部位患者血清TAC、α1-AG、IL-35、IL-6水平变化。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感染组血清TAC水平降低,α1-AG、IL-35、IL-6水平升高(P<0.05);产褥感染主要病原菌为人型支原体(32.39%);不同感染程度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感染程度血清TAC水平比较为轻度>中度>重度,血清α1-AG、IL-35、IL-6水平比较为轻度<中度<重度(P<0.05);不同产褥感染部位患者血清TAC、α1-AG、IL-35、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TAC、α1-AG、IL-35、IL-6与产褥感染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临床可在产褥期监测以上血清学指标防治产褥感染。

    2024年14期 v.34 2206-2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孕晚期无症状B族链球菌感染对阴道微生态环境及母儿结局的影响

    陈佳佳;王文强;

    目的 探讨孕晚期无症状B族链球菌(GBS)感染对阴道微生态环境及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无症状GBS感染孕晚期孕妇60例为GBS组,无GBS感染孕晚期孕妇60例为无GBS组,比较两组孕晚期孕妇临床资料、阴道微生态环境(阴道pH值、清洁度、菌群多样性和优势菌)、产妇分娩方式(自然分娩、剖宫产)、产妇不良结局(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和产褥感染)以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窒息、早发GBS病、低体质量儿和新生儿肺炎)发生情况。结果 GBS组妊娠糖尿病占比高于无GBS组(P<0.05),阴道pH值3.8~4.5、阴道清洁度Ⅰ~Ⅱ度、阴道菌群密集度Ⅲ~Ⅳ级、阴道菌群多样性Ⅲ~Ⅳ级占比均低于无GBS组(P<0.05)。GBS组剖宫产率与无GB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GBS组胎膜早破、产褥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1.67%、16.67%,均高于无GBS组(P<0.05)。GBS组的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高于无GBS组(P<0.05)。两组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早发GBS病、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孕晚期GBS感染可使孕晚期孕妇阴道微生态环境失衡,增加胎膜早破、产妇产褥感染和新生儿肺炎概率。

    2024年14期 v.34 2211-2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NLRP3/ACS/Caspase-1信号通路在儿童腺病毒肺炎引发心肌应激损伤中的作用

    王晓荣;陈中慧;聂建军;李静;邵雪飞;

    目的 探讨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信号通路在儿童腺病毒肺炎引发心肌应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腺病毒肺炎患儿1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心肌损伤分为无心肌损伤组76例、心肌损伤组36例,检测并比较两组病毒滴度、心肌酶谱水平、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因子、NLRP3通路相关mRN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病毒载量为4×100~6×100 copy/μg的患儿占比最高,无心肌损伤组和心肌损伤组分别为33例(43.42%)、28例(45.16%);与无心肌损伤组比较,心肌损伤组肌钙蛋白Ⅰ(cTnⅠ)、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盐脱氢酶(LDH)、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表达水平高,白细胞(WBC)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1β、IL-18、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高,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肤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高(P<0.05);NLRP3、ACS、Caspase-1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P<0.05)。结论 血清NLRP3、ACS、Caspase-1水平与腺病毒肺炎导致的心肌损伤相关指标相关,腺病毒可能是通过NLRP3/ACS/Caspase-1信号通路的激活介导氧化应激水平,参与病理损伤进程。

    2024年14期 v.34 2216-2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论著_感染管理研究

  • 2021-2022年西部地区4所医院消化道内镜病毒污染情况调查

    李佼;樊丽琳;唐亮;孙文静;曹艳;

    目的 研究2021-2022年西部地区4所医院消化道内镜病毒污染情况。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西部地区4所医院的2 005例消化道内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A院)有511例、重庆市九龙坡西区医院(B院)有508例、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解放军63790部队医院(C院)有468例、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D院)有518例,研究4所医院患者消化道内镜病毒污染调查情况。分析4所医院调查对象基础信息、细菌污染情况、病毒污染情况、内镜消毒措施不达标情况。结果 4所医院调查对象基础信息、细菌污染情况、内镜消毒措施不达标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病毒污染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其他病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化道内镜病毒污染在不同医院可能有不同的发生率,需从内镜消毒时间、室内空气消毒、手卫生消毒、内镜消毒步骤规范、储存操作等方面完善内镜感控措施,避免病毒污染风险的发生。

    2024年14期 v.34 2221-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传统带教方式联合电子学习法在临床微生物轮转学员培训中的应用

    周玉;邓新立;王科宇;龚美亮;曹荟哲;郑青;闫中强;

    目的 探讨传统带教方式联合电子学习法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轮转学员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8月检验科微生物组轮转学员共40名为研究对象,根据学历水平分层后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名,分别进行为期2个月的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式,试验组采用传统带教方式联合电子学习法。教学开始前对两组医师/技师进行理论摸底考试,教学结束后进行实践技能考核,比较两组考核成绩。结果 两组在教学前理论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教学后,两组间病原微生物培养操作考核成绩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涂片染色镜检、鉴定药敏综合考核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传统带教方式联合电子学习法能提高微生物轮转学员培训的教学效果。

    2024年14期 v.34 2226-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重症监护室不同置管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生存分析

    曹丽琴;石丽娟;刘洁;李佩玲;董宏亮;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室(ICU)不同分组患者从入住ICU到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的时间及危险因素,量化置管患者的置管控制时间,为ICU医护人员预防与控制患者MDROs感染提供管理意见。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第九医院2017年1月-2021年8月ICU不同置管患者基本情况,分析对比置管与非置管患者从入住ICU至感染MDROs所需的时间差异,并分析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研究的样本为493例,其中163例(33.06%)感染MDROs,性别、是否使用呼吸机、导尿管及是否中心静脉置管在感染与非感染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137例(84.05%);感染菌种主要以耐碳青霉烯鲍氏不动杆菌(CRAB)最多82例(50.31%),送检标本以痰标本送检最多137例(84.05%);老年患者、女性、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置管为感染MDROs的危险因素(P<0.05)。从入住ICU至感染MDROs的中位时间:老年患者8.00(6.28,9.72)d,女性8.00(6.73,9.27)d,使用呼吸机、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感染时间分别为8.00(7.09,8.91)d、8.00(7.30,8.70)d、8.00(7.14,8.86)d。结论 ICU的患者在各种侵袭性导管的留置时间达到8 d后,将有50%的患者感染MDROs,且老年、女性、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置管是ICU患者感染MDROs的高危因素。

    2024年14期 v.34 2230-2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综述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董丽莎;张仕钊;贾建军;尹彤;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席卷全球之际,由于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许多非标签药物被紧急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治疗。药物基因组学不仅在心血管、肿瘤、免疫等领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COVID-19的疫情防控、精准用药和疫苗研发中也发挥了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针对COVID-19药物基因组学进行了文献调研和总结,重点描述了抗病毒小分子药物、激素类药物、免疫调节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对治疗COVID-19疗效和安全性影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药物基因组学进展,以及与COVID-19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的基因变异。此外,我们还针对COVID-19患者精准用药的关键临床影响因素之一药物间相互作用进行了阐述,旨在为COVID-19的精准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2024年14期 v.34 2235-2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