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论著

  • 同时产碳青霉烯酶IMP与NDM的肺炎克雷伯菌和霍氏肠杆菌的分离及耐药性研究

    梁丽琪;冯娇;蒋晓圆;曾利军;周冬生;梁权辉;殷喆;江凌晓;

    目的对分别分离自我国两家医院的多药耐药菌株肺炎克雷伯菌10677和霍氏肠杆菌128379进行耐药机制研究。方法通过16SrDNA鉴定菌种,PCR筛查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应用改良Carba NP法检测菌株产碳青霉烯酶的类型,接合转移和电转化试验验证携带IMP和NDM的质粒是否具有可转移性,全基因组测序获得细菌所携带的所有质粒序列,应用RAST、BLAST等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10677和128379两株菌均产B类酶,且均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blaIMP和blaNDM。全基因测序结果显示10677和128379各包含两个分别携带blaIMP-4和blaNDM-1的质粒,分别为p10677-IMP、p10677-NDM、p128379-IMP和p128379-NDM。其中p10677-IMP、p10677-NDM和p128379-NDM可通过接合转移得到相应的接合子,p128379-IMP仅可通过电转的方式得到其电转化子。p10677-IMP和p128379-IMP均为IncN1型质粒,有三个共有的外源插入区,分别为包含有携带blaIMP-4的整合子In823b,IS1插入区,携带qnrS1基因的转座子Tn6292,除此外,p10677-IMP还包括携带fosA5基因的转座子Tn6412区以及IS26插入区。p10677-NDM和p128379-NDM为IncX3型质粒,包含两个共有的外源插入区,分别为ISKox3和携带blaNDM-1的耐药区,此外,p10677-NDM还包含一个独有的插入区ISEhe3。结论质粒p10677-IMP、p10677-NDM和p128379-IMP、p128379-NDM分别介导10677和128379多药耐药且均具有转移性,是这两株耐药菌传播的重要载体。

    2018年21期 v.28 3201-3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郑州市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趋势分析

    李永伟;许晓娜;王志盛;张小倩;刘心伟;郭孝兰;

    目的了解本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表型并进一步分析其耐药机制,帮助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8月细菌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CRKP菌株82株,统计流行病学特征,用WHONET 5.6软件分析结果,EDTA双纸片协同法检测金属酶表型,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结果 82株CRKP中,科室主要分布在重症医学科和神经外科,标本主要为痰和尿。耐药特征表现为对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绝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或敏感性降低,部分菌株对米诺环素、替加环素、磷霉素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表型检测产金属酶的有20株,耐药机制检测结果显示有64株肺炎克雷伯菌产碳青霉烯酶(KPC)。结论本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主要以KPC为主,临床应加强对其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018年21期 v.28 3207-3210+3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对比分析

    江唯波;蒋泓宇;应晟;韩洁;韩贤达;刘金红;

    目的探讨某院患者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布及耐药率对比,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检出的8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感染的来源将患者分为医院感染组56例和社区感染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标本来源、感染部位分布及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共17 322例患者进行病原菌培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82例,感染率为0.47%,其中医院感染组56例,占68.29%,社区感染组26例,占31.71%。两组患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感染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两组患者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均较高,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院感染组对利福平、四环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社区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达福普汀、替加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均100%敏感。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系统,医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高于社区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时,要区别治疗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预防和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21期 v.28 3211-3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 ]
  • TB-IGRA联合HLA-G检测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诊断效果评价

    弓艳娥;郭旭霞;杨金华;庞慧;

    目的探究结核分枝杆菌干扰素-γ(INF-γ)释放试验(tuberculosis 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TBIGRA)联合人白细胞分化抗原-G分子(human leukocyte antigen-G,HLA-G)检测对肺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肺部疾病患者19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理检测结果分为肺结核组151例及非肺结核肺炎组46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4例对照组,比较TB-IGRA、sHLA-G、mHLA-G水平与诊断效用。结果肺结核组患者IFN-γ含量为178.50(167.76,277.29)ng/L,sHLA-G含量为99.40(87.44,172.91)U/mL,mHLA-G含量为13.97%(11.45%,15.41%)均高于非肺结核肺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TB-IGRA+sHLA-G+mHLA-G三项指标联合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13%、81.24%均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 TB-IGRA联合HLA-G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好,准确度高,对于肺结核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18年21期 v.28 3215-3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血清TNF-α与IL-6和BNP指标在检测心力衰竭合并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王大强;王革新;张庆远;王立新;杜碧丽;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脑钠肽(BNP)指标在检测心力衰竭合并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于医院接受诊治的80例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医院8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受检者血清TNF-α、IL-6、BNP表达水平,并对研究组不同心功能患者间血清TNF-α、IL-6、BNP水平进行分析。Spearman相关法分析血清TNF-α、IL-6、BNP指标与心力衰竭合并感染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血清TNF-α、IL-6、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患者间血清TNF-α、IL-6、BNP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升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TNF-α、IL-6、BNP指标与心力衰竭合并感染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均显示正相关(P<0.05)。结论心力衰竭合并感染患者血清TNF-α、IL-6、BNP表达水平均升高,且随着患者心功能分级增加而逐渐升高,可作为临床检测心力衰竭合并感染、判定心功能分级重要指标。

    2018年21期 v.28 3219-3221+3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 ]
  •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邓棋方;罗勇;李琴;李静;陈德林;杨静;朱晓燕;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探究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制定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份-2017年8月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83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医院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283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52例,感染率为4.05%。其中呼吸道感染24例占46.15%,泌尿系统感染16例占30.77%;感染患者共分离病原菌67株,革兰阴性菌43株占64.18%,革兰阳性菌16株占23.88%,真菌8株占11.94%;年龄、合并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意识障碍、原发疾病、侵入性操作、基础免疫功能低下是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影响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因素较多,应强化治疗方案的针对性,提升病房环境、强化医护无菌技术操作,尽可能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医院感染的风险,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2018年21期 v.28 3222-3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分布与耐药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琚小红;陈晨;刘晗睿;段圣杰;胡晓雁;王琛;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分布、耐药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60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感染率、病原体、耐药性及影响因素。结果 660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16例,占17.58%,老年急性脑卒中并发医院感染中,以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为主。感染的病原体为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为主,革兰阳性菌以粪肠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感染常见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对多种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耐药。年龄、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糖尿病、低蛋白血症、住院时间是老年急性脑卒中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卒中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为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为主,对医院常用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耐药,临床中应结合感染情况及耐药情况选择适合的抗生素;年龄、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糖尿病、低蛋白血症、住院时间是老年急性脑卒中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存在独立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做好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

    2018年21期 v.28 3226-3229+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 ]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研究

    闵新珍;黄汉鹏;戴春晖;王心娣;尹群;

    目的探讨呼吸机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7年9月医院呼吸疾病加强监护病房(RICU)158例接受呼吸机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VAP发生情况;采集患者痰液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鉴定病原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发生VAP的影响因素。结果 158例行呼吸机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患者43例,发生率为27.22%。43例VAP患者共分离病原菌58株,革兰阴性菌34株占58.62%、革兰阳性菌20株占34.48%、真菌4株占6.90%。革兰阴性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年龄、机械通气时间、合并糖尿病、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抗酸剂、白蛋白水平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发生VAP的影响因素。结论呼吸机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影响因素较多,应根据相关影响因素做好预防措施,降低VAP的发生。

    2018年21期 v.28 3230-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2 ]
  • 综合性干预策略在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感染性肺炎的应用及对患者血清PCT和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傅金华;王桂丽;王静;陈福莲;苏艳;

    目的探讨综合性干预策略在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应用及对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医院ICU收治的642例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1月-9月未实施综合性干预策略时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6年10月-2017年6月实施综合性干预策略时的患者作为试验组,每组321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ICU护理,试验组在常规ICU护理基础上应用综合性干预策略。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以及通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PCT及白细胞计数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后,试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机械通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CT水平及白细胞计数与通气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第4天内及第7天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43%和5.92%,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48%和11.84%(P<0.05)。结论综合性干预策略在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减轻机械通气对患者血清PCT、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增强免疫力,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增强基础疾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2018年21期 v.28 3234-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2 ]
  • 肺部感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效果的影响

    刘志强;张敏;陈光喜;殷勤;毛秀志;袁欣欣;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病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0月医院收治的82例肺部感染的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肺部感染评分(CPIS),根据评分结果分为研究组(CPIS≤7分)39例与对照组(CPIS>7分)43例,所有患者给予无创通气,对比分析两组通气治疗效果。结果无创通气治疗2h后,研究组患者HR、RR、MAP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aO2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44%,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67.44%,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通气过程中断次数及耐受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部感染程度是影响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疗效的因素之一,CPIS≤7分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通气疗效较好。

    2018年21期 v.28 3238-3240+3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 ]
  • 糖尿病肾病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抗感染的预警性对策

    郑燕;王利;王歌;廖春梅;吴瑞杰;潘清燕;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N)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抗感染的预警性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7年6月医院肾脏病内科收治的278例DN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尿路感染将DN患者分为感染组(合并尿路感染)56例与对照组(未合并尿路感染)222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DN合并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制定预警对策。结果感染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年龄、糖尿病病程、DN病程、住院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空腹血糖水平、餐后血糖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DN病程长、有侵入性操作、导尿管留置时间长及空腹血糖水平、餐后血糖水平高均为DN合并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导致糖尿病肾病并发尿路感染的高危因素较多,其中部分因素可进行临床干预,临床上可针对可干预的因素进行预警性护理,以降低糖尿病肾病并发尿路感染的概率。

    2018年21期 v.28 3241-3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肺癌患者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及银离子敷料对其预防效果探究

    鲁燕;张华;张幸华;董霞;刘晓辉;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探讨银离子敷料对其预防效果,为临床提供有效预防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医院接诊398例肺癌经PICC用药患者,其中2015年6月-2016年6月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7月-2017年6月的198例患者作为试验组患者。PICC术后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常规敷料,试验组患者给予银离子敷料进行敷贴。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PICC术后感染情况、疼痛情况、伤口愈合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2.52%(5/198),低于对照组患者11.00%(22/200)(P=0.001);试验组患者的千日导管血流感染率为0.34‰(5/14 738),低于对照组患者1.50‰(22/14 657)(P=0.001);试验组患者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患者轻(P<0.001);试验组患者术后6、9、15d伤口愈合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01)。结论对肺癌患者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发现,银离子敷料的运用可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且能较好地改善术后疼痛情况和促进伤口愈合,可有效预防肺癌患者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2018年21期 v.28 3245-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 ]
  • ICU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及病原学特点研究

    陈志林;刘建莉;郑盼盼;韦小妹;孙广晓;陈绵聪;郑强;

    目的分析ICU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感染病原学的分布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医院ICU住院治疗的患者783例,采用系统回顾性分析法,观察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留置导管时间、住院天数、是否合并相关基础疾病、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感染患者的相关标本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 783例医院ICU住院治疗的患者,其中发生医院感染213例,感染发生率27.20%,感染例次数268例,例次感染率为34.23%;感染部位主要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1.49%;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6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6.72%,革兰阳性菌占33.96%,真菌占9.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存在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合并相关基础疾病情况、留置相关导管时间>7d、相关侵入性操作和住院时间≥2周,是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积极治疗ICU患者合并的相关基础疾病,依据药敏结果进行抗菌药物治疗,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减少侵入性操作的次数,减少相关导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对于改善ICU患者预后及降低医院感染率有着重要意义。

    2018年21期 v.28 3249-3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腹腔注射舒普深治疗重症肝病腹水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沈雁冰;陈鹏;叶丰;谢迎春;刘强;

    目的探究腹腔注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重症肝病腹水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肝肾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收治的严重肝病腹水感染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头孢曲松钠静脉滴注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腹腔注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腹水中病原菌分布,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指标水平;统计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1个月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1.996,P=0.046);80例重症肝病腹水感染患者腹水标本共检出病原菌8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6株占68.29%;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ALT、TBIL、BUN、Cr水平均降低,TP、Alb的水平均升高(均P<0.05),且研究组患者指标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贫血、白细胞减少及感染等不良反应均有发生。结论给予腹腔注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重症肝病腹水感染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可改善患者的肝肾功能。

    2018年21期 v.28 3253-3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彩色超声引导腹腔穿刺器穿刺置管引流在腹腔脓肿中的应用

    吉其胜;易小洪;李婷;

    目的分析彩色超声引导腹腔穿刺器置管引流治疗腹腔脓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彩色超声引导腹腔穿刺器置管引流治疗腹腔脓肿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腹腔脓肿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经腹切开引流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彩色超声引导腹腔穿刺器置管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指标、疗效、并发症情况及随访6个月复发情况及中转治疗方案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肠道排气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52.42±11.38)min、(102.42±16.64)h、(1.25±0.74)d、(5.21±1.23)d、(8.74±1.27)d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试验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少于对照组9例(P=0.011);术后一周内临床症状未显著改善2例,转开腹手术治疗,中转治疗方案率5.88%,对照组无患者中转其他治疗方案。随访6个月,试验组2例患者复发脓肿,行经腹切开引流术治疗,对照组1例患者因手术感染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彩色超声引导腹腔穿刺器置管引流治疗腹腔脓肿患者,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确切,但在适应症选择方面应严格指征,避免出现中转开腹手术治疗及术后复发的风险。

    2018年21期 v.28 3257-3260+3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比阿培南治疗神经外科感染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孟庆明;林瑞生;杨庆哲;姜晓峰;张剑宁;江幸福;林元相;郭二坤;于如同;

    目的观察国产比阿培南在神经外科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6月全国8家医院神经外科因颅内、肺部、泌尿系、血流感染或上述混合型感染的病例共计560例。经比阿培南治疗均>3d。分析并比较治疗前、经治疗3d及治疗结束后3d患者体温、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同时观察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严重程度、采取的措施及转归。结果 560例患者经治疗总有效率达91.07%,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1%。特别是针对颅内感染患者,治疗前发热率为78.93%,治疗结束后发热率降至10.41%,而且患者头痛症状改善明显,脑膜刺激征阳性率显著下降。结论在神经外科感染患者中应用比阿培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特别是针对颅内感染患者疗效更为显著。且比阿培南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明确的疗效及较低的不良反应说明其临床应用价值高,安全可靠。

    2018年21期 v.28 3261-3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完全胸腔镜引导下的肺癌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术后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王俊钢;张洁;杨丽;田君娜;杨翠;

    目的探究完全胸腔镜引导下的肺癌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术后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胸外科接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完全胸腔镜手术的患者250例为试验组,行传统开放手术的患者1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对两组患者术后感染例数进行统计;对两组患者中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收集,并进行病原菌测定;测定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1、3及7d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中补血量、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患者减少(P<0.05);对照组患者感染率为31.33%(47/150),高于试验组患者感染率8.80%(22/250)(χ2=33.348,P<0.001);对照组47例感染患者中检测出病原菌145株,试验组22例感染患者中检测出病原菌77株;术后1、3、7d,两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6、MMP-9、CRP含量较术前升高(P<0.05),且试验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6、MMP-9、CRP含量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完全胸腔镜引导下的肺癌微创手术能够减少患者术后的感染发生率,减少术后患者血清中TNF-α、IL-6、MMP-9及CRP的含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2018年21期 v.28 3265-3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 ]
  • 高浓度吸氧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张素梅;王军;谭梅;刘燕;

    目的探讨围术期给予腹部手术患者高浓度吸氧治疗后患者临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切口感染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6月于医院行腹部手术患者44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22例。试验组患者给予围术期高浓度吸氧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对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2、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3+CD8+,CD4+CD45+和CD8+CD45+)]和切口感染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IL-6、IL-8、IL-12、IL-18和TNF-α分别为(66.32±32.21)ng/L、(67.23±43.30)ng/L、(96.24±35.23)ng/L、(185.34±48.11)ng/L和(16.58±6.46)ng/L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CD3+CD4+和CD3+CD8+分别为(699.27±166.24)细胞/μl和(415.33±173.25)细胞/μl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222例患者中切口感染9例,切口感染率为4.05%低于对照组的9.91%(22/222)(P=0.016)。结论围术期给予腹部手术患者高浓度吸氧干预能有效控制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免疫功能指标,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2018年21期 v.28 3270-3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 ]
  • 胆管引流联合抗菌药物对胆管癌术后胆瘘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

    李杭;潘志坚;王军;武伟;

    目的探究胆管引流联合抗菌药物对胆管癌术后胆瘘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血清TNF-α、IL-6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50例行胆管癌根治术后发生胆瘘合并腹腔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胆管引流,并根据腹腔感染患者的感染程度将抗菌药物进行适当的联用及改用,收集患者引流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鉴定;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血白细胞(WBC)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的炎症指标水平;统计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50例感染患者引流液培养共检出病原菌7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1株占57.75%,主要为粪肠球菌;腹腔感染患者治疗后,外周血WBC计数、血清PCT、TNF-α及IL-6炎症指标水平均降低(P<0.05);47例患者痊愈,痊愈率为94.00%(47/50),3例死亡,均为年龄超过68岁的高龄老年患者,由于术后胆瘘合并腹腔感染后引发多器官衰竭,最后导致死亡。结论胆管癌根治术后胆瘘合并腹腔感染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腹腔感染发生后,应进行引流及抗菌药物对腹部进行充分冲洗。

    2018年21期 v.28 3274-3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肾结石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与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

    徐磊;车宪平;古军;陈化磊;胡鑫明;周世英;

    目的探讨肾结石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与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5月于医院泌尿外科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的82例肾结石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以患者在完成手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泌尿系感染分为A组与B组,完成手术后1年内是否出现肾结石复发分为C组与D组,对肾结石术后泌尿系感染与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手术后1个月,共有14例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感染率为17.07%;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65岁,手术前尿WBC"+++",住院时间≥14d,均为患者手术后1个月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在手术后1年内,共有16例患者出现肾结石复发,复发率为19.5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尿WBC为"+++"、结石成分为感染性结石与手术后出现泌尿系感染,均为患者手术后1年内肾结石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肾结石术后有若干因素可以导致泌尿系感染与结石复发,在临床工作中应对这些因素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干预。

    2018年21期 v.28 3278-3281+3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2 ]
  • 泌尿系统结石合并感染患者尿液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李本根;李霞;娄金波;李晓光;杜洋;梁天才;

    目的研究泌尿系统结石合并感染患者尿液标本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7月医院泌尿系统结石患者398例,回顾性观察、目标性监测泌尿系统结石合并感染患者尿液标本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398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合并尿路感染98例,感染率为24.62%;98例感染患者尿液标本培养出病原菌90株,检出率91.84%,其中革兰阴性菌63株占70.00%、革兰阳性菌21株占23.33%、真菌6株占6.67%;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和莫西沙星耐药率较高,均>80%;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与亚胺培南较低,耐药率<10%,对阿米卡星及美罗培南耐药率为0;粪肠球菌对庆大霉素、红霉素和利福平耐药株数较多,对氨苄西林/舒巴坦、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与利奈唑胺耐药株数为0。结论泌尿系统结石合并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正不断变化,耐药性升高,加强本地区患者尿液标本培养,定期观察病原菌分布特点、监测耐药性,有助于掌握本地区病原菌流行特点,根据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选取合理、有效抗菌药物,利于降低或控制病原菌变异和耐药率。

    2018年21期 v.28 3282-3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 ]
  • 骨科住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及引起感染影响因素回顾性调查

    杜娟;鲁维丽;朱晓琼;

    目的探讨骨科住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引起感染的影响因素,为医院感染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873例手术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医院病历系统对患者病历进行查阅统计,统计相关资料,分析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与引起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873例骨科住院手术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8例,感染率为7.79%,其中呼吸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性感染,分别占38.24%、36.76%和16.18%;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合并基础疾病、急诊手术、III类切口手术、切口≥2个、手术时间≥2h、住院时间≥15d、有植入物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骨科住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手术部位、导管相关性感染为主,引起医院感染发生的因素较多,应积极干预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2018年21期 v.28 3286-3288+3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 ]
  • 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血清CRP和PCT变化分析

    丁彩田;富海琴;齐武林;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择期行开放性骨折术患者85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归纳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及CRP和PCT变化情况。结果 85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37例,感染率为4.35%,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共分离培养病原菌5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9株占53.70%,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1株占38.8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4株占7.41%。年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合并基础疾病是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感染患者血清CRP和PCT分别为(95.26±15.47)mg/L、(4.13±1.27)μg/L高于未感染患者(P<0.001)。结论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较多,应做好相关防范措施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感染率。

    2018年21期 v.28 3289-3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 ]
  • 不同手术时机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研究

    王猛;叶如卿;王亮;陈先武;何群慧;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时机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重建术对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ACL损伤患者13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ALC重建术及术后康复训练,根据实施手术距受伤时间分为早期组(<4周)和晚期组(4-12周),其中早期组815例,晚期组52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医院感染情况、临床表现及病原菌分布。结果 1340例患者术后共发生医院感染23例,感染率为1.72%,早期组感染率为1.10%(9/815)低于晚期组2.67%(14/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85,P=0.012);早期组患者以膝关节疼痛、髌上囊压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晚期组患者以膝关节肿胀、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23例感染患者共培养病原菌29株,早期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晚期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结论早期重建手术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更好地保护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8年21期 v.28 3293-3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 ]
  • 封闭负压引流在手部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患者术后感染的控制效果观察

    曾德斌;张熙民;林崇正;邱勋永;吴开丘;陈鹏;王琰;

    目的观察与探究封闭负压引流在手部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患者术后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期间医院收治的96例手部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皮瓣修复治疗组)48例和观察组(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皮瓣修复治疗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及感染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08%,低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及感染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周及2周观察组的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襻周积分、管襻形态积分及总积分),感染相关指标(血清hs-CRP、PCT及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封闭负压引流在手部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患者术后感染的控制效果较好,可有效控制患者的术后相关感染指标的表达,因此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2018年21期 v.28 3297-3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口腔正畸科患者交叉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黄婉灵;林杭;张泽标;张莹;姚燕红;

    目的研究分析口腔正畸科患者交叉感染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4年7月于医院口腔正畸科接受治疗且出现交叉感染的87例患者作为感染组,同时选择同期口腔科治疗未出现交叉感染的9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治疗中涉及的相关医疗器械表面的细菌数目,通过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中的影响因素,明确患者正畸治疗中出现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医师口包使用后30min、2h及12h细菌平均数量分别为(1.1±0.3)CFU/cm2、(15.4±2.3)CFU/cm2、(71.4±4.1)CFU/cm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合并糖尿病、治疗中未使用一次性器械、器械消毒及空气消毒差导致器械及空气污染、医师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及治疗操作不规范均为引起口腔正畸科出现交叉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正畸治疗中出现交叉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医务人员应做好感染的控制工作,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及规范操作意识,严格做好空气及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对可能出现交叉感染的环节重点监督,减少治疗后交叉感染问题的出现。

    2018年21期 v.28 3301-3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 ]
  • 阴道微生态和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

    张朋云;王东红;张振东;周其印;方堃;陈佳维;

    目的分析阴道微生态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为宫颈病变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医院收治的宫颈病变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并设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医院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00例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实施阴道微生态平衡状况检查、阴道微菌群检查、高危HPV感染筛查。比较两组受试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阴道菌群检出情况、HPV阳性率、HPV分型构成情况;并分析阴道微生态失调、HPV阳性、宫颈病变间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为60.19%(65/108)、HPV阳性率为82.41%(89/108)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阴道乳酸杆菌、线索细胞、阴道滴虫检出率为53.70%(58/108)、38.89%(42/108)、34.26%(37/108)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菌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HPV-16、HPV-18检出率分别为45.37%(49/108)、26.85%(29/108)高于对照组(P<0.05)。阴道微生态失调、HPV阳性与宫颈疾病呈正相关。结论宫颈病变与阴道微生态失调和HPV感染高度相关,关注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及HPV感染情况,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2018年21期 v.28 3305-3307+3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8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3 ]
  • 子宫肌瘤剔除术前应用抗菌药物对血清炎性因子及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

    梁立梅;杨凤娟;张昆;石小英;腾海英;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患者术前应用抗菌药物对自身炎性因子的影响及切口感染的预防价值。方法采取回溯观察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94例本院择期成功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时机分组,研究组47例,子宫肌瘤剔除术前即给予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对照组47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常规用药,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白介素8(IL-8)等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变化,并记录患者切口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dIFN-γ、TNF-α、CRP、IL-1、IL-8炎性因子水平较术前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患者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χ2=2.019,P=0.044);研究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和发热患者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使用抗菌药物,能缓解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的炎性反应,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2018年21期 v.28 3308-3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 ]
  • 宫外孕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与病原学特点及预防对策

    韩桂花;韩品香;沈丽芳;江丽燕;刘菊红;

    目的详细了解宫外孕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探究导致其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医院行腹腔镜宫外孕手术治疗的3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应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感染患者采集的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对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相关基础疾病情况、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317例行腹腔镜宫外孕手术治疗患者,27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8.52%,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为主,分别占48.15%和18.52%;27例感染患者临床送检标本共分离病原菌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9株占55.88%;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2h、住院时间≥2周及术后留置导尿管是导致宫外孕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宫外孕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同时积极治疗患者相关基础疾病,尽可能的缩短患者手术时间,缩短其住院时间,依据药敏实验给予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对于降低宫外孕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有着重要意义。

    2018年21期 v.28 3312-3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产妇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及相关因素分析

    李艳芳;任秋伟;黄雪梅;王运贤;赵爽;许东阳;

    目的探讨产妇会阴侧切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病原菌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于医院接受会阴侧切术经阴道分娩的产妇2 207例为研究对象,对产妇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病原菌进行分析,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归纳产妇会阴侧切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2 207例会阴侧切产妇中,伤口感染94例,感染率为4.26%;共培养分离病原菌8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1株占35.23%,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55株占62.50%,以粪肠球菌为主;真菌2株占2.27%;主要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及头孢氨苄/舒巴坦耐药性较强;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性较强。孕期贫血、体重指数、羊水感染、妊娠糖尿病、阴检肛查次数及产程是产妇会阴侧切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产妇会阴侧切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较多,应根据相关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产妇侧切后的感染率。

    2018年21期 v.28 3316-3318+3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 ]
  • 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产妇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及影响因素分析

    叶林;王德珠;罗萍;朱霜;陈万美;

    目的分析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产妇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概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于医院接受剖宫产术的880例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产妇,分析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率及感染部位,收集产妇的包括年龄、BMI、产次、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孕期生殖道感染发作是否反复等一般资料,对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接受剖宫产手术的880例孕产妇中,有34例孕产妇在术后发生产褥感染,发生率为3.86%(34/880),感染类型以急性子宫肌炎+子宫内膜炎感染为主,19例占55.8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0岁、孕期生殖道感染≥4次/年、妊娠高血压及糖尿病、前置胎盘反复阴道出血、第二产程急诊剖宫产、胎膜早破、手术时间>90min、产后血红蛋白<90g/L是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产前针对性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意义重大。

    2018年21期 v.28 3319-3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2 ]
  • 新生儿医院肺部感染病原菌及相关因素分析

    杨晶;曾雁;宋庆;喻茹;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肺部感染病原菌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2 829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新生儿行血培养或气管内分泌物培养,分析新生儿医院肺部感染病原菌特点,分析新生儿临床资料归纳新生儿医院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2 829例新生儿发生医院肺部感染59例,感染率为2.09%,共培养分离病原菌8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2株占72.09%,以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4株占27.9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具有较强耐药性,而对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较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较敏感。出生体质量、胎龄、营养不良、住院时间、分娩方式、非母乳喂养及侵入性操作是新生儿医院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明确新生儿医院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有利于临床对该疾病的防范与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2018年21期 v.28 3323-3325+3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 ]
  • 脐血hs-CRP与sTNFR Ⅰ和TLR4对早产儿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

    赵丹;赵秀敏;杨心宇;卢艳梅;金佳佳;彭灵巧;余玉杏;徐雪清;

    目的探讨脐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Ⅰ)、Toll样受体(TLR4)对早产儿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7月-2017年10月的早产儿1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早期感染分为重度感染组27例、轻度感染组26例与未感染组77例。比较三组早产儿脐血hs-CRP、sTNFRⅠ、TLR4水平,不同绒毛膜羊膜炎水平脐血hs-CRP、sTNFRⅠ、TLR4水平。结果感染早产儿脐血hsCRP、sTNFRⅠ、TLR4分别为(29.20±2.10)μg/L,(4 711.80±419.20)pg/mL,(0.41±0.03)高于未感染组(P<0.05);重度感染组hs-CRP、sTNFRⅠ、TLR4分别为(35.30±2.40)μg/L,(5 052.60±391.40)pg/mL,(0.49±0.03)高于轻度感染组(P<0.05)。轻度感染组脐血hs-CRP、sTNFRⅠ、TLR分别为(21.20±1.90)μg/L,(3 831.90±349.10)pg/mL,(0.38±0.02)高于未感染组(P<0.05)。早产儿脐血hs-CRP、sTNFRⅠ、TLR4随绒毛膜羊膜炎分级升高而升高(P<0.001)。结论早产儿早期感染脐血hs-CRP、sTNFRⅠ及TLR4水平升高,可用于早期诊断早产儿早期感染的辅助诊断。

    2018年21期 v.28 3326-3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控制对策

    蔡秋月;钟丽花;王纯君;吴文莉;谢玉美;

    目的探究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以及控制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324例,分析体重、胎龄、喂养方式、分娩方式、侵入性操作等因素与患儿医院感染的关系,研究病原菌种类,并对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24例患儿中发生54例院感,感染率16.67%,患儿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27.78%)和肺脏(51.85%)为主,培养的54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15株,以葡萄球菌属为主(20.37%),革兰阴性菌37株,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37.04%),真菌2株,为白假丝酵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重<2500g、胎龄<37周、住院时间长、剖宫产分娩、肠外营养、侵入性操作、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病房中应重点关注低体重、肠外营养、早产、剖宫产的患儿,通过减少侵入性操作、感染前预防性使用药物能有效控制院感的发生。

    2018年21期 v.28 3330-3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及集束化干预对VAP发生率与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

    郝群英;任金敏;刘莉;魏晓英;时红蕾;

    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感染情况及特征表现,以及观察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VAP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旨在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5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68例患儿,遵照随机分配原则进行数字奇偶分组,奇数纳入对照组,偶数纳入试验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机械通气护理干预措施,试验组则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不同护理模式下患儿的VAP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差异,同时分析VAP感染患儿的病原学特征。结果试验组患儿临床死亡率及VAP发生率分别为8.82%、8.82%,均低于对照组患儿的26.47%、26.47%,试验组患儿脱机成功率94.12%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6.47%(P<0.05);试验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NICU住院时间以及总治疗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试验组患儿血气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68例患儿中共12例发生VAP,病原菌分析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为主要致病菌,同时革兰阳性菌与真菌均有一定的检出率。结论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新生儿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同时明确VAP发生患儿主要致病菌可以避免抗菌药物滥用,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在临床治疗中应当引起重视。

    2018年21期 v.28 3334-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2 ]
  •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抗炎与致炎因子表达的变化研究

    郭靖;闫平;殷占茹;

    目的研究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变化情况,为难治性支原体感染肺炎患儿的防控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60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的60例同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及研究组中不同分类患儿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患儿血清抗炎因子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分别为(293.75±28.94)ng/L、(25.63±3.46)pg/ml及(236.76±24.98)pg/ml,血清致炎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为(7.88±0.93)pg/ml、(8.92±1.03)pg/ml及(1.82±0.31)n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中不同分类患儿血清抗炎因子(IL-4、IL-10和TGF-β)及致炎因子(IL-6、IL-8和TNF-α)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进展性肺炎患儿水平最高。结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抗炎与致炎因子均呈现高表达,且以进展性肺炎的表达更高,应重视对本类患儿进行上述抗炎与致炎因子表达的监测与干预。

    2018年21期 v.28 3338-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 ]
  • 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查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中的诊断价值

    仇美琴;吴玉琴;金建文;钱东林;徐卫华;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查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1月医院收治的87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为试验组,另选同期于医院体检的87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试验组患儿进行病原菌及支原体(M.Pneumonia,MP)抗体检测,两组研究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进行检查,以检验科酶联免疫法得出的感染结果作为金标准,总结分析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的诊断价值,同时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87例患儿中共检出34例患儿MP-IgM抗体阳性,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所致肠系膜淋巴结炎,剩余53例患儿共培养分离55株致病菌,包括溶血链球菌32株、肠球菌4株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高频彩超的诊断准确率为97.06%(33/34),且诊断灵敏度与特异性同病理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4例患儿经高频彩超探查,其主要影像特征包括肿大淋巴结回声、肿大淋巴结为椭圆形、肿大淋巴结区域血流信号丰富;试验组长径、短径均高于对照组(P<0.001),且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淋巴结病变程度更高。结论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由肺炎支原体与溶血链球菌感染所致,高频彩超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肠系膜淋巴结炎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影响结果具有较高的特征性,能作为临床中有效的诊断方法,可有效提高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效率,避免误诊情况发生。

    2018年21期 v.28 3341-3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2 ]
  • 呼吸道感染患儿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

    王雅丽;李月灵;张倩倩;刘佳;

    目的分析患儿症状及医生开处方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治疗患儿上呼吸道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4月医院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43例为研究对象,治疗过程中记录医生开的患儿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量、给药途径、使用方法、抗菌药物的类别等,对患儿的咽拭子降钙素原(PCT)及血清PCT进行检测。结果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1.61%(131/143),其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35例占26.72%,其中给药途径错误15例占11.45%。患儿出现咽喉肿痛症状,使用一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2.50%(15/24)高于患儿症状为咳嗽一种抗菌药物的使用率37.93%(11/29)(P=0.011);患儿出现中耳炎症状医生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100.00%,患儿出现发热症状医生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5.79%(25/38);在使用抗菌药物的131例患儿中,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为40.46%(53/131),其次为青霉素类抗菌药物38.17%(50/131);细菌组咽拭子和血清PCT检测率为87.50%(42/48)、60.42%(29/48)高于病毒患儿9.09%(4/44)、4.55%(2/44)和肺炎支原体患儿19.61%(10/51)、11.76%(6/51)(P<0.05),病毒患儿和肺炎支原体患儿咽拭子及血清PCT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组患儿使用抗菌药物前PCT水平与抗菌药物使用及患儿住院时间呈正相关(P<0.05)。细菌组患儿急性期的降钙素原阳性率87.50%(42/48)高于恢复期14.58%(7/48)(P<0.05)。结论医生在治疗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时使用抗菌药物现象普遍,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众多,联用抗菌药物情况严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问题突出,应通过合理选择、加强培训、完善制度、加强宣传等措施减少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发生。

    2018年21期 v.28 3345-3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感染管理研究

  • 微信平台对提高妇产科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

    阳慧;李昌叶;张惠娟;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在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方法采用微信平台对妇产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2016年8-10月37名医护人员和干预后2017年1-6月40名医护人员手卫生基本知识成绩、七步洗手法现场考核结果、手卫生依从率、手卫生正确率及洗手后手部微生物监测结果。结果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平均得分(94.37±6.22)分高于干预前(P<0.001);干预后医护人员的现场七步洗手法考核合格率为90.57%(96/106)高于干预前69.90%(72/103)(P<0.001)。干预后不同岗位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护工依从率最低(P=0.001)。干预后不同岗位医护人员手卫生正确率高于干预前(P<0.05),护工在干预后的正确率最低(P=0.007)。干预后不同岗位医护人员洗手后手部菌落总数均低于干预前(P<0.001),其中干预后护士洗手后菌落总数最低(P<0.001)。结论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采用微信平台能有效提升妇产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依从性及正确性。

    2018年21期 v.28 3349-3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检查表风险评估的干预方案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

    宗艳红;余丽;赵蓓;李筠;肖丽华;谭建萍;

    目的探讨基于检查表风险评估干预方案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院内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2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分别给予基于检查表风险评估的干预方案和常规干预方案。比较实施不同干预方案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院内感染情况、应用抗菌药物费用、住院时间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研究组住院期间院内感染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0.00%(χ2=4.344,P=0.037);研究组应用抗菌药物费用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检查表风险评估的干预方案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减轻患者负担,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

    2018年21期 v.28 3353-3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 ]
  • 肺癌压疮感染患者影响因素前瞻性观察及预防对策研究

    刘峥孜;王春侠;兰迎春;张楠;范娜;郭园园;

    目的研究肺癌压疮感染患者危险因素及防控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7年4月肺癌压疮患者142例,采用前瞻性方法观察,目标性监测压疮感染。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肺癌压疮感染患者危险因素,总结归纳感染防控对策。结果 142例肺癌压疮患者压疮共计262处,其中感染19处,感染率7.25%。季节、是否糖尿病、BMI、住院时间、手卫生、换药和是否使用抗菌药物与本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查出糖尿病、压疮分期、手卫生、换药、抗菌药物使用、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是肺癌压疮患者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血糖水平、压疮分期、换药时间与肺癌压疮患者感染危险呈正相关,手卫生状况、抗菌药物使用、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与肺癌压疮患者感染危险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压疮感染患者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包括糖尿病血糖水平、压疮分期、手卫生、换药状况等,定期进行肺癌压疮感染危险因素筛查与辨别、研究,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应防控对策,利于明确感染风险、最大限度降低危险因素来源,确保医护效果、改善预后。

    2018年21期 v.28 3357-3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关于加入开放科学计划(OSID)的通知

    <正>尊敬的各位《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作者:为适应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全方面融合发展,根据期刊数字出版与新媒体融合要求,《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公司合作。自2018年1月起,《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加入SAYS (Scientists At Your System),通过在期刊每篇文章上添加COSID (Open Science Identity)开放科学(资源

    2018年21期 v.28 3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征订

    <正>《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助您事业成功为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了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策略,欢迎征订《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准发行的唯一从事医院感染理论学术交流的国家级刊物;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办的医院感染学理论与应用性刊物;

    2018年21期 v.28 3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