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论著_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专题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症状所致疾病负担评估

    李潇潇;贺买宏;

    目的建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感染症状的失能权重(DW),对住院患者症状的疾病负担进行评估,并对该病疾病负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文献调研结合医务人员问卷调查确定感染症状项目,以世卫组织全球疾病负担DW为基准,通过专家组层次分析法确定DW。回顾泰康同济(武汉)医院COVID-19感染患者病历资料,借助文本分析软件提取相关数据,并计算患者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采用方差分析,对性别组、年龄组的DALY进行均数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DALY与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住院时间、入院前症状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得出COVID-19感染症状的DW,并计算得到患者DALY;其中,综合DALY为(3.49±2.09)d,日均DALY(0.27±0.21)d。性别组间、年龄组间综合DALY、日均DALY均存在差异(P<0.05)。年龄、BMI指数、住院时间及入院前症状持续时间与综合DALY、日均DALY均有关联(P<0.05)。结论COVID-19症状会带来较重的疾病负担。总体上,女性疾病负担高于男性,但日均疾病负担无差异;在考虑生命"价值"岁年龄变化的条件下,青壮年较中老年总体疾病负担更重。患者住院治疗可有效降低疾病负担,但入院不及时会导致疾病负担加重。

    2020年21期 v.30 3201-3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抗病毒治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肺部炎症吸收率的影响

    彭安周;朱艳玲;孔祥华;陈婷颖;孙艳雨;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肺部炎症吸收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2月于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确诊COVID-19患者164例作为对象,根据时间点不同分为对照组(2020年1月-2020年1月末,n=82)和研究组(2020年2月-2020年2月末,n=82)。对照组采用对症支持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病毒治疗,14 d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血气水平、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CD_4、白细胞计数及感染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4 d pH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后14 d氧分压(PO_2)、二氧化碳分压(PCO_2)、吸入氧浓度(FiO_2)、氧合指数(PO_2/FiO_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14 d PCT、CRP、白细胞计数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D_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7 d、14 d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治疗后1 d、3 d感染率、治疗后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联合对症支持干预用于COVID-19患者中能改善患者血气水平,能促进肺部炎症吸收,降低治疗过程中感染率,值得推广应用。

    2020年21期 v.30 3206-3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CT肺内病灶定量检测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中的应用

    倪晨峰;周妙平;裴磊;朱希松;

    目的探索CT肺内病灶定量检测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诊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衢州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4月收治的14例COVID-19患者,分别于患者入院时、疾病发展期、恢复期和吸收期进行胸部扫描检查,将CT薄层扫描数据导入东芝Vitrea FX工作站,利用肺内病灶定量检测功能测量肺炎病灶的总体容积、最大径、最大密度、平均密度,并利用可视化技术,立体展示病变的分布和范围。结果比较入组患者四次CT检查结果可知,不同时期患者病灶体积、最大密度和最大径具有明显差异,且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次CT检查患者病灶体积、最大密度和最大径高于其他三次,第四次CT检查患者病灶体积、最大密度和最大径低于其他三次,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内病灶CT定量检测技术能很好地量化COVID-19在肺内病灶的总体容积、最大径、密度、分布范围等信息,并能连续观测病程转归,提示临床医生该患者当期处于何种病变期,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0年21期 v.30 3210-3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一起“腹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的调查

    汤紫荣;陈琰;管群;袁月;孟艳;窦相峰;贾红军;马婧怡;刘运喜;庄英杰;

    目的通过对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和其6位家庭成员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其中3例确诊病例主要临床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拟进一步探索新型冠状病毒人际间传播途径,为聚集性暴发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进行个案和聚集性疫情调查,使用Excel 2003软件制作表格、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在这起家庭聚集性暴发疫情中,4人感染发病,3人未被感染。2例老年患者有慢性基础疾病。其中3个病例首发症状为消化道症状,2例腹泻,1例恶心;2例有呼吸道症状;3例有发热症状;在感染后,3例潜伏期较短平均5 d;1例潜伏期较长20 d;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平均12.5 d;平均住院天数<14 d;鼻、咽拭子核酸检测均为阳性,2例粪便核酸检测阳性。未被感染的3名密接者平均年龄16岁,其中2名儿童。结论这起家庭聚集性暴发疫情中,在同一暴露因素下,感染率为50%,进一步证实老年人为易感高危人群;新型冠状病毒存在通过粪口或者吸入气溶胶等方式进入人体并感染;增加粪便或肛拭子核酸检测作为筛查、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之一。

    2020年21期 v.30 3214-3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问卷调查

    高慧敏;田凌云;李丽;粟亚男;张莹;彭立明;李莞;杨秋红;林盼;李映兰;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情况,为采取针对性的职业防护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职业暴露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3月1-5日对在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工作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93名隔离病区医护人员中,28.00%发生过职业暴露。外层污染的个人防护用品接触皮肤或头发(65.85%)为最常见的职业暴露类型。职业暴露发生的环节主要为脱摘个人防护用品(60.98%)及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47.56%)。发生职业暴露后,68.29%的医护人员进行了紧急处理,71.95%能按照规范流程对暴露情况进行上报。前3位最容易引发职业暴露的医疗操作依次为气管切开、支气管镜检查、气管插管;人工气道的护理、吸痰、咽拭子标本采集为前3位最容易引发职业暴露的护理操作。前3位最容易导致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实施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未能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患者病情突然变化进行紧急抢救。结论在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工作的医护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暴露,医院管理部门应根据隔离病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高频类型、环节及危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

    2020年21期 v.30 3219-3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8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房医务人员防护用品使用现况多中心调查分析

    张冰丽;陆群;刘旭;乔甫;陈文森;张浩军;张卫红;赵秀莉;黄辉萍;袁晓宁;马红秋;吴红梅;范珊红;茅一萍;李莉;牛延军;姚希;吴安华;李六亿;

    目的调查多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隔离病房中医务人员防护用品使用情况,了解其防护现状与特点。方法由经培训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随机抽取30所医院及院区的援鄂医疗队医务人员,记录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和防护用品选择及穿戴的情况,并通过问卷星填报。结果此次调查发现参与新冠肺炎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在进入隔离病房前均接受防护用品使用及其穿脱流程的理论及实操培训,95.56%(2 433人)的医务人员在穿脱防护用品时有专人检查或督导。86.57%(2 204人)选择同时佩戴两层口罩,其中选择同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及医用防护口罩的医务人员最多(1 621人,63.67%,);57.50%(1 464人)的医务人员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屏,42.50%(1 082人)同时使用护目镜及防护面屏;95.25%(2 425人)的医务人员同时穿医用防护服及一次性隔离衣;96.62%(2 460人)的医务人员同时穿靴套及鞋套;戴两层帽子的医务人员比例最高,占70.54%;戴双层手套的医务人员比例亦最高,占57.31%。结论此次援鄂医疗队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有效地预防了新冠肺炎感染,实现了4.26万援鄂医疗队员的"零感染"。但部分防护用品仍存在叠穿或叠加使用的现象,如何适度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有待规范和探索。

    2020年21期 v.30 3224-3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0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 ]
  • 棉布及无纺布手术衣阻菌性能

    李涛;朱亭亭;王妍彦;梁辰;沈瑾;张流波;

    目的研究棉布类和无纺布材质手术衣阻菌效果。方法对棉布类手术衣和无纺布手术衣采用直接观察培养基、干性条件下微生物屏障性能试验以及无菌检验的方法,评价手术衣不同存放条件的阻菌性能。结果棉布类手术衣经压力蒸汽灭菌后,通过无菌检验方法测试达到合格要求。棉布类手术衣样本和无纺布手术衣样本在相对静止条件下8 h内能起到很好的阻菌作用,人工污染约10~6 CFU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后,仍有很好的阻菌作用。在平均风速0.8 m/s情况下棉布类手术衣和一个品牌的无纺布手术衣样本放置8 h均有菌生长。单层棉布类手术衣在室温和37℃条件下,放置4 h,医院A未达到合格要求,医院B达到合格要求;放置8 h,两家医院均未达到合格要求。双层样本及无纺布手术衣样本在室温和37℃条件时,放置4 h和8 h均未长菌,两家医院均达到合格要求。结论棉布类手术衣和无纺布手术衣在相对静态、干燥的条件下有很好的阻菌能力,但在一定风速条件下的阻菌能力较差,放置时间长有一定影响。

    2020年21期 v.30 3229-3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论著_基础研究

  • 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及其与外排泵基因HefABC相关性

    赵晶;戴金峰;黄宣;范一宏;乔雪慧;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耐药情况及其与外排泵基因hefA、hefB、hefC表达的改变。方法选择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2016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Hp培养阳性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药物敏感性分布特点进行调查,提取耐药菌株总RNA,逆转录为cDNA后,采用灰度法对hefA、hefB和hefC基因相对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118株临床分离的Hp菌株以耐甲硝唑(88.98%)、耐左氧氟沙星(53.39%)、耐克拉霉素(32.20%)和耐阿莫西林(16.95%)占比较高,均超过10%,呋喃唑酮无耐药菌株检出。共有8株Hp对6种检测抗菌药物均敏感,双重耐药中甲硝唑+左氧氟沙星36例(30.51%);甲硝唑+克拉霉素18例(15.25%);甲硝唑+阿莫西林6例(5.08%);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6例(5.08%),三重耐药中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7例(5.93%);hefA、hefB、hefC基因在二重或多药耐药中的相对表达高于单一耐药及全敏感菌株,在单一耐药菌株中相对表达高于全敏感菌株,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fA、hefB、hefC三基因相对表达具有相关性,成正相关关系。结论医院Hp耐药形势不断变化,其耐药发生与外排泵基因hefA、hefB、hefC协同上调存在联系,有望作为药物开发靶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2020年21期 v.30 3233-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IL-1Ra/IL-1β比值联合血清学方法在布鲁氏菌病感染鉴别中的应用

    范晓辉;王云玲;丁书明;刘颖;王世广;

    目的分析血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IL-1Ra)/白细胞介素-1β(IL-1β)比值联合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或试管凝集试验(SAT)在布鲁氏菌病感染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布鲁氏菌病高危职业人群静脉血样本195份,进行RBPT试验和SAT试验,并以病原体分离试验及抗人球蛋白试验等综合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比较RBPT试验和SAT试验检测布鲁氏菌病的效能;检测血清中IL-1Ra/IL-1β比值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IL-1Ra/IL-1β比值联合RBPT或SAT试验诊断布鲁氏菌病感染的效能。结果 195例血清样本中综合检测阳性率为18.97%(37/195),RBPT试验检测阳性31例,敏感度为78.37%,特异度为98.73%,SAT试验检测的阳性27例,敏感度为70.27%,特异度为99.37%;阳性组血清中IL-1Ra水平及IL-1Ra/IL-1β比值均低于阴性组(P<0.05),IL-1β水平高于阴性组(P<0.05);ROC结果显示:IL-1Ra/IL-1β比值、联合RBPT试验、联合SAT试验诊断布鲁氏菌病感染的AUC分别为0.875、0.951、0.953,95%CI为0.795~0.955、0.898~1.000、0.898~1.000,敏感度分别为78.40%、91.90%、91.90%,特异度分别为95.60%、94.90%、98.10%;IL-1Ra/IL-1β比值联合RBPT试验或SAT试验的AUC均高于IL-1Ra/IL-1β比值单独检测的AUC(P<0.05)。结论布鲁氏菌病感染阳性血清中IL-1Ra/IL-1β比值显著降低,利用血清IL-1Ra/IL-1β比值联合RBPT试验或SAT试验能够提高布鲁氏菌病感染的诊断效能。

    2020年21期 v.30 3238-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二甲肼诱导大鼠结肠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学特征和肠道菌群变化

    杨琼;孙元水;张喆;胡抢;余碧英;

    目的研究二甲肼(DMH)诱导大鼠结肠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学特征、肠道菌群变化。方法将70只3月龄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对照组,模型组经皮下注射DMH建立结肠癌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对两组大鼠的病理学特征和肠道菌群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DMH注射12周后,模型组中部分大鼠肛门处可见红肿溃破,结肠上皮结构异常,腺体和淋巴组织增生明显,淋巴细胞浸润数量显著增加。16周后,模型组中多数大鼠在肠壁可见肿瘤结节,有溃疡坏死和菜花样改变。20周后,模型组大鼠的结肠结构紊乱,肿瘤血运丰富,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对照组大鼠在实验期间未见异常。结肠癌累计成瘤率为85.71%,随着诱导时间增加,模型组大鼠的结肠癌发生率逐渐增加,结肠癌大鼠的分化程度逐渐向低分化发展,浸润癌、转移癌的比例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的肠杆菌、肠球菌数目明显上升,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目明显下降,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下注射DMH能够成功建立与人结肠癌类似的结肠癌大鼠模型。结肠癌大鼠模型的肠道菌群结构和数目明显偏移,肠道菌群变化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上能够发挥一定作用。

    2020年21期 v.30 3242-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miR-200c过表达对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致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大鼠的作用

    冯微微;包蓓艳;梅迪森;陈其军;陈争跃;

    目的探究过表达微小RNA-200c(miR-200c)对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腹膜透析(PD)相关腹膜炎大鼠的干预效果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0只SD健康雄性大鼠,10只为正常组,其余30只建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所致PD相关腹膜炎大鼠模型,并分为模型组、抑制miR-200c组、过表达miR-200c组,正常组、模型组使用生理盐水干预,抑制miR-200c组大鼠使用antagomiR-200c进行干预,过表达miR-200c组大鼠使用agomiR-200c进行干预。对各组大鼠腹膜功能、腹水白细胞计数、菌落计数进行统计,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ZEB1、ZEB2、E-钙黏蛋白表达。结果过表达miR-200c组大鼠Durea/Purea、葡萄糖转运率、菌落计数低于模型组、抑制miR-200c组,高于正常组;超滤量低于正常组,高于模型组、抑制miR-200c组(P<0.05)。过表达miR-200c组大鼠IL-8、IL-17、IgA、IgM、IgG水平、ZEB1、ZEB2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抑制miR-200c组,高于正常组;E-钙黏蛋白表达低于正常组,高于模型组、抑制miR-200c组(P<0.05)。结论过表达miR-200c对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所致PD相关腹膜炎大鼠进行干预,能够提升大鼠腹膜功能,改善腹水白细胞计数及表皮葡萄球菌计数,减轻大鼠炎症反应,提升大鼠免疫功能,调控ZEB1、ZEB2、E-钙黏蛋白表达,具有一定的腹膜保护作用。

    2020年21期 v.30 3247-3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 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表达

    蔡丹磊;黄中伟;包玉华;姜岱山;王亚运;

    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表达。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因肺部阴影行肺叶切除术患者150例,其中COPD患者100例,根据其诊断结果将合并肺部感染的COPD患者设置为感染组(52例),未合并感染的患者设置为未感染组(48例);将非COPD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GF-β1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定肺组织Smad2/3/6/7、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肺部感染COPD患者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个菌种感染发生率高。感染组IL-8、TNF-α和TGF-β1水平,Smad2、Smad3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和对照组,且未感染组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Smad6和Smad7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未感染组和对照组,且未感染组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患者发生肺部感染会导致各种炎性细胞合成并释放TGF-β1,从而使TGF-β1/Smads信号通路被激活,同时促进患者体内IL-8、TNF-α等炎性介质释放,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途径中Smad2、Smad3发挥促进作用,而Smad6、Smad7则发挥抑制作用。

    2020年21期 v.30 3253-3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 ]
  • 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肺部感染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赵海涛;王春燕;辛杰;王立盼;郭庆伟;

    目的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9年8月在滨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NHL患者124例,按照是否存在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和无肺部感染组,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抽烟、糖尿病、治疗前肺功能(FEV1%)、血白蛋白、是否首次化疗、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使用免疫调节剂和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肺功能(OR=0.093,95%CI:0.027~0.329)、血白蛋白(OR=0.132,95%CI:0.035~0.492)为肺部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而年龄(OR=3.511,95%CI:3.012~4.010)、抽烟(OR=4.899,95%CI:4.658~5.130)、首次化疗(OR=3.438,95%CI:1.070~11.044)及使用抗菌药物(OR=11.592,95%CI:3.252~41.318)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均与肺部感染高度相关。基于6项NHL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肺部感染的列线图模型。并使用Bootstrap内部验证法进行验证,C-index指数高达0.934(95%CI:0.893~0.975),表明精准度和区分度良好。结论 NHL患者的年龄、是否抽烟、治疗前肺功能、血白蛋白、病程、是否首次化疗和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均为NHL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据此提前预防肺部感染风险。

    2020年21期 v.30 3258-3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 ]

论著_内科感染研究

  • 血清SOD和乳酸与胆碱酯酶在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预测价值

    侯太辉;杨涛;马春敏;李静;陈璐;张英英;刘攀;

    目的探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Lac)、胆碱酯酶(sCHE)在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意义及预测机械通气撤机结局的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55例(重症组)、非重症肺部感染患者50例(非重症组)。对比两组血清SOD、Lac、sCHE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系统Ⅱ(APACHEⅡ)、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重症组均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根据撤机结局分为撤机成功患者、撤机失败患者,比较不同撤机结局患者血清SOD、Lac、sCHE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撤机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重症组血清Lac水平高于非重症组,SOD、sCHE低于非重症组(P<0.05);重症组APACHEⅡ、CPIS高于非重症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Lac(r_1=0.553,r_2=0.718)与APACHEⅡ、CPIS评分呈正相关,SOD(r_1=-0.476,r_2=-0.402)、sCHE(r_1=-0.537,r_2=-0.576)与APACHEⅡ、CPIS评分呈负相关(P<0.05);撤机前,撤机成功患者血清Lac水平低于撤机失败患者,SOD、sCHE水平高于撤机失败者(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三者联合预测撤机结局AUC(0.923)>Lac(0.806)>sCHE(0.768)>SOD(0.745),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为85.71%。结论血清SOD、Lac、sCHE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病情及感染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机械通气撤机结局的重要因子。

    2020年21期 v.30 3263-3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 ]
  • 便携式纤支镜肺泡灌洗对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

    李君;姚蓉;易春梅;高娜;高雅文;莫静欣;

    目的探讨便携式纤支镜肺泡灌洗对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辅助性T细胞1(Thl)和Th2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十堰市人民医院2015年8月-2018年6月收治的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0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感染治疗1个月,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纤支镜肺泡灌洗治疗1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h1和Th2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2(IL-2)、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干扰素-γ(IFN-γ)水平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IL-5、IL-13水平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经便携式纤支镜肺泡灌洗后血清Th1和Th2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均有所下降,因此便携式纤支镜肺泡灌洗在临床上有很显著的抗感染作用。

    2020年21期 v.30 3268-3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 ]
  • 血清IL-17和CHE及和肽素水平与老年 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性

    胡诗礼;李丽华;张李;李云飞;吾曼莉;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胆碱酯酶(CHE)、和肽素水平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感染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57例老年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n=112)与未感染组(n=145)。比较两组及感染组不同感染程度、不同预后患者血清IL-17、CHE、和肽素水平,分析血清各指标与常规感染标志物[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感染程度相关性,并探讨血清指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感染组血清IL-17、和肽素水平与血清PCT、CRP水平、感染程度呈正相关,CHE与血清PCT、CRP水平、感染程度呈负相关(P<0.05);感染组存活患者血清IL-17、和肽素水平低于病死患者,CHE水平高于病死患者(P<0.05);血清IL-17、CHE、和肽素联合预测老年COPD伴肺部感染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51,敏感度为95.00%,特异度为66.30%。结论血清IL-17、和肽素、CHE水平与老年COPD伴肺部感染存在一定相关性,三者联合具有成为老年COPD伴肺部感染患者预后有效预测手段的潜力,可为临床对症治疗提供新靶点。

    2020年21期 v.30 3272-3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 ]
  • 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肺部感染预后影响因素

    吕烨辉;郑淑梅;王海荣;张春来;刘长青;刘学明;

    目的探究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肺部感染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唐山市工人医院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将102例PCI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另择100例术后未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快速序贯器官功能衰竭(qSOFA)评分等资料,测定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随访记录28 d存活情况。结果共分离出128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阴性菌62株(48.44%),革兰阳性菌56株(43.75%),真菌10株(7.81%);感染组血清PCT水平、APACHEⅡ评分、qSOF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组各指标高于存活组(P<0.05);合并糖尿病、吸烟史、高PCT水平、高APACHEⅡ评分、高qSOFA评分是肺部感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示,血清PCT、APACHEⅡ评分、qSOFA评分预测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9、0.853、0.829;APACHEⅡ评分、qSOFA评分分别联合血清PCT及三者联合预测预后的AUC分别为0.858、0.884、0.898。结论老年冠心病PCI术肺部感染患者可伴有血清PCT、APACHEⅡ评分、qSOFA评分的升高,两两联合或多者联合对预后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2020年21期 v.30 3277-3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

    江振华;王恩铭;曹亚琨;刘晶晶;刘炼平;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鹰潭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合并医院感染的脑梗死患者74例作感染组,收集患者临床疾病资料、检查资料及病原学资料,总结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另选取同期未发生医院感染的脑梗死患者65例作无感染组,以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医院感染患者中≥60岁占87.84%,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66.22%),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77.03%,共分离出65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8.46%),常见革兰阴性菌对万古霉素、美洛培南及亚胺培南耐药率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545)、吞咽困难(OR=1.435)、既往肺部疾病(OR=1.425)、糖尿病(OR=1.684)、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799)、住院时间(OR=1.919)及侵入性操作(OR=1.751)是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多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需针对性制定相应预防及干预对策,以降低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2020年21期 v.30 3283-3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病原菌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许飞;姜曼蕾;胡江玲;罗嘉裕;罗方云;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病原菌及其营养状况、免疫功能。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2月收治于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的98例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研究组,在患者入院后腹水穿刺取腹水检测其病原菌分布与抗菌药物耐药性;另选取同期入院、相同年龄段且未合并腹腔感染的肝硬化患者9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标:IgG、IgA、IgM、CD_3~+、CD_4~+、CD_8~+、CD_(19)~+和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以及营养状态指标:血清中总蛋白质(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结果 98例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经腹水细菌培养后,分离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5.31%,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无耐药性;革兰阳性菌占32.65%,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等无耐药性;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营养状态指标的TP、ALB、PA、HB、TG和HDL-C水平以及免疫功能指标的CD_3~+、CD_4~+、CD_8~+和NK细胞水平均更低(P<0.05),免疫球蛋白IgG、IgA更高(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病原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肝硬化患者合并腹腔感染可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功能降低,临床上早期可给予防治措施以减少腹腔感染的发生。

    2020年21期 v.30 3288-3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抗肺结核治疗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动态变化

    陈永宏;肖江峰;陈瑞华;田冰;向江琳;

    目的分析抗肺结核治疗患者血清促炎及抗炎因子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3个月时进行痰液涂片检测,分为痰液阳性组和痰液转阴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血清中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IL-6、干扰素-γ(IFN-γ)及抗炎因子IL-10、IL-4、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以及肺部病灶的吸收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痰液转阴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血清中TNF-α、IL-1、IL-6及IFN-γ含量降低(P<0.05);IL-10、IL-4及TGF-β升高(P<0.05);痰液阳性组血清TNF-α、IL-1及IFN-γ的含量仅在治疗后6个月降低(P<0.05);IL-6的含量在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血清中的含量降低(P<0.05);痰液阳性组血清IL-10、IL-4及TGF-β的含量仅在治疗后6个月升高(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痰液转阴组血清中TNF-α、IL-1、IL-6及IFN-γ的含量均降低(P<0.05);IL-10、IL-4及TGF-β的含量均升高(P<0.05);与痰液阳性组相比,痰液转阴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肺部病灶吸收率增加(P<0.05)。结论治疗效果良好的肺结核患者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的含量降低,抗炎细胞因子的含量升高,检测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及抗炎细胞因子的含量,能够对肺结核的治疗提供参考。

    2020年21期 v.30 3293-3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CD+T细胞及Treg细胞PD-1表达水平与感染性休克预后的关系

    盛健;戴希勇;刘小玉;蒋钰辉;王冰;刘奇斌;姚利;柳梅;

    目的分析外周血CD~+T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Treg)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表达水平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肺科医院2015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87例患者(感染性休克组)及50名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外周血中CD~+T细胞及Treg细胞PD-1表达水平;根据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内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和病死组,比较两组CD~+T细胞及Treg细胞PD-1表达水平,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D_4~+/CD_8~+及Treg细胞PD-1水平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Kaplan-Meier法比较CD_4~+/CD_8~+及Treg细胞PD-1水平与患者的28 d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感染性休克患者外周血中CD_3~+、CD_3~+CD_4~+、CD_4~+/CD_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PD-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存活组患者外周血中CD_3~+、CD_3~+CD_4~+、CD_4~+/CD_8~+水平高于病死组(P<0.001),PD-1表达水平低于病死组(P<0.05);ROC结果显示:CD_4~+/CD_8~+及PD-1表达水平预测患者28 d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6、0.824,95%CI分别为0.689~0.884、0.725~0.923,截断值分别为0.990、19.880%;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高CD_4~+/CD_8~+患者28 d生存率76.47%(26/34)高于低CD_4~+/CD_8~+患者41.51%(22/53)(P<0.001);低Treg PD-1患者28 d生存率75.00%(36/48)高于高Treg PD-1患者30.77%(12/39)(P<0.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而Treg上PD-1会抑制T淋巴细胞水平和免疫功能,因此CD_4~+/CD_8~+、Treg细胞PD-1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28 d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20年21期 v.30 3297-3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EB病毒感染与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郭剑玲;李永芳;李金莲;赵妙凤;申芳;

    目的探究EB病毒(EBV)感染与鼻型结外自然杀伤(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10月于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治疗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12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EBV-DNA拷贝数,划分为EBV阳性组和EBV阴性组,其中EBV阳性组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抗EBV治疗,分为抗EBV治疗组和未抗EBV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并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与EBV阴性组比较,EBV阳性组患者安阿伯(Ann Arbor)分期更晚,自然杀伤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INK)中、高危比例更大,且乳酸脱氢酶(LDH)≥240 U/L比例更大(P<0.05);EBV阳性组客观缓解率为44.68%,低于EBV阴性组(P<0.05);抗EBV治疗组客观缓解率为83.33%,高于未抗EBV治疗组(P<0.05);随访至2019年10月31日,120例患者中存活77例,病死43例(35.83%);EBV阳性组2年、3年总生存期(OS)率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率均低于EBV阴性组(P<0.05);治疗前EBV-DNA阳性是患者3年PFS和O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EBV感染可降低患者临床疗效,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密切相关。

    2020年21期 v.30 3302-3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论著_外科感染研究

  • 心脏术后呼吸机相关肺炎Th17/Treg水平

    丁树盛;王吉祥;张荣华;

    目的探讨心脏术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因子水平。方法选择上饶市第五人民医院心脏外科2015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心脏外科术后发生VAP感染的患者31例为VAP组;选择同期于医院进行心脏外科手术接受机械通气但未发VAP的患者40例为非VAP组;选择30名于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VAP患者病原分布及三组降钙素原(PC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Th17、Treg、白细胞介素-17A(IL-17A)、IL-22、IL-10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31例VAP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4.19%),其中铜绿假单胞菌(32.26%)、肺炎克雷伯菌(19.35%)检出较高;VAP组Th17、Th17/Treg水平低于非VAP组及对照组(P<0.05),Tre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VAP组Th17、Tre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h17/Tre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VAP组IL-17A、IL-22、IL-10水平高于非VAP组及对照组(均P<0.001);非VAP组IL-17A、IL-22、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IL-17A、IL-22与PCT、APACHE II成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成人心脏术后VAP伴随着明显的Th17/Treg免疫失衡,但其细胞因子IL-17A、IL-22、IL-10表达变化与其并不同步,可能存在其他分泌通路,有待进一步研究。

    2020年21期 v.30 3307-3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某院心脏手术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

    周云英;刘华芬;谢爱民;陶宇;

    目的分析心脏手术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1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心脏手术治疗的208例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CV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分为感染组37例和未感染组171例。无菌采集血液标本和CVC导管尖端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统计患者年龄、是否存在糖尿病、置管时间等临床特征,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7例样本中共分离出41株病原菌,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6.83%)、鲍氏不动杆菌(19.51%)和表皮葡萄球菌(17.07%)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哌拉西林、头孢哌酮等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敏感;鲍氏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阿米卡星、头孢唑林、庆大霉素等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敏感;年龄(OR=1.866,P=0.030)、合并糖尿病(OR=1.984,P=0.014)、置管时间(OR=2.063,P=0.007)均为影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手术患者CV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属为主,临床可优先选择相对敏感的万古霉素、亚胺培南等药物治疗,重点关注高龄、合并糖尿病和置管时间>7 d的患者。

    2020年21期 v.30 3312-3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胃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

    白静;巴楠;张小娟;刘方;李宇辉;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情况、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胃癌患者143例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n=27)与非感染组(n=116),筛选肺部感染影响因素;分析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胃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为18.88%;糖尿病、手术时间、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围术期输血、营养风险为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高白蛋白、高血红蛋白、保温措施为保护因素;肺部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55.00%),包括肺炎克雷伯菌(25.00%)、大肠埃希菌(22.50%);革兰阴性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唑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噻肟耐药率高,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耐药率低;主要革兰阳性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高;两者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率低。结论胃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肺部感染风险高,与围术期输血、营养状况、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均有关,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

    2020年21期 v.30 3316-3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2 ]
  • 胆道疾病患者胆道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

    李松财;汤武亨;金海;陈圆;曹春宇;

    目的分析胆道疾病患者胆道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9月在浙江省舟山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12例胆道疾病并发胆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此组患者为感染组,进而根据疾病类型分为良性胆道疾病感染82例和恶性胆道疾病感染30例。另以同期医院收治的112例胆道疾病未并发胆道感染患者为未感染组。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疾病、胆道疾病类型、是否存在既往胆道手术史等一般资料;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耐药性检测;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良恶性胆道疾病患者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12例胆道疾病并发胆道感染患者共分离134株病原菌,良性胆道疾病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67.02%)为主,恶性胆道疾病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72.50%)为主;恶性胆道疾病感染患者革兰阴性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良性胆道疾病感染患者(P<0.05);年龄增加(OR=1.891,P=0.026)、恶性胆道疾病感染(OR=2.065,P=0.003)和有既往胆道手术史(OR=1.900,P=0.024)均为影响患者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良恶性胆管疾病患者感染病原菌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可优先选择相对敏感的万古霉素、阿米卡星等药物治疗,重点关注年龄较大、存在既往胆道手术史和恶性胆道疾病患者的病情发展。

    2020年21期 v.30 3321-3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 ]
  • CD3+和CD4+与CD8+及CD19+与乳腺癌术后化疗感染的关系

    宋娟娟;宋予军;乔卿华;谷晓光;蔺桂恒;

    目的探究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外周血CD_3~+、CD_4~+、CD_8~+、CD_(19)~+细胞变化情况及与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82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化疗期间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16例)和未感染组(66例),记录患者术后化疗前后外周血CD_3~+、CD_4~+、CD_8~+、CD_(19)~+细胞水平变化及术后化疗感染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外周血CD_3~+、CD_4~+、CD_8~+、CD_(19)~+细胞水平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CD_3~+、CD_4~+、CD_(19)~+细胞水平比较,均为化疗前>化疗1个疗程>化疗3个疗程(P<0.05),CD_8~+细胞水平比较则为化疗前<化疗1个疗程<化疗3个疗程(P<0.05)。16例感染患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42.86%);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39.13%)。感染组化疗前外周血CD_3~+、CD_4~+、CD_(19)~+细胞水平均低于未感染组(P<0.05),CD_8~+细胞水平则高于未感染组(P<0.05),且外周血CD_3~+、CD_4~+、CD_8~+、CD_(19)~+细胞水平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感染均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结论化疗前检测外周血CD_3~+、CD_4~+、CD_8~+、CD_(19)~+细胞水平,对预测乳腺癌术后化疗期间感染有积极意义。

    2020年21期 v.30 3326-3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 ]
  • 细菌性角膜炎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

    李海燕;李德厚;程兴东;田凤莉;代红燕;罗鑫;

    目的分析细菌性角膜炎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为研究组,并同期选择86名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研究组进行病原菌鉴定。比较两组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总胆固醇(T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细菌性角膜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86例患者中共101只病眼,分离出34株致病菌,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球菌(52.94%)和革兰阴性杆菌(38.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佩戴角膜接触镜、眼部手术史、抗菌药物使用、眼表疾病、眼部外伤或角膜异物、TC、WBC、Hb、Alb及CRP水平上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佩戴角膜接触镜、眼表疾病、眼部外伤或角膜异物、血清CRP水平过高、TC及Hb水平过低是细菌性角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细菌性角膜炎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佩戴角膜接触镜、眼表疾病、眼部外伤或角膜异物以及较高的血清CRP和较低的TC及Hb水平均可导致细菌性角膜炎的发生。

    2020年21期 v.30 3331-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天疱疮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及血清IL-17和 IFN-γ与骨桥蛋白水平

    曾令斌;陆捷洁;吴伟伟;韩秋月;王爱民;

    目的探讨天疱疮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干扰素γ(IFN-γ)、骨桥蛋白(OPN)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9月海南省皮肤病医院98例天疱疮并发创面感染患者为研究组,未并发创面感染的天疱疮患者324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IL-17、IFN-γ、OPN水平及其与天疱疮并发创面感染相关性,并分析天疱疮并发创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血清IL-17、IFN-γ、OPN水平对病原菌类型的鉴别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IL-17、IFN-γ、OPN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17、IFN-γ、OPN水平均与天疱疮并发创面感染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细菌感染患者血清IL-17、IFN-γ、OPN水平均高于真菌感染患者(P<0.05);血清IL-17、IFN-γ、OPN联合对天疱疮并发创面感染病原菌类型的敏感度(93.75%)高于IL-17(62.50%)、IFN-γ(50.00%)、OPN(50.00%)。结论血清IL-17、IFN-γ、OPN水平在天疱疮患者创面感染中呈异常高表达,综合检测上述血清指标水平能有效鉴别与诊断感染病原菌类型,为临床分析病原菌耐药性、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量化参考。

    2020年21期 v.30 3336-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 ]

论著_妇儿感染研究

  • 女性尖锐湿疣HPV感染亚型分布及 Th1/Th2细胞免疫失衡研究

    宋元梓;张春华;康凌;宋晓玲;李小华;

    目的探讨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尖锐湿疣(CA)亚型分布与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Th1/Th2)细胞免疫失衡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女性CA患者86例作为CA组,另选取同期医院妇科收治的HPV阳性非CA女性40例作为非CA组,对两组患者一般性资料如年龄、病程等进行收集统计。结果 CA患者以低危型HPV感染为主,占62.79%,其中HPV6、HPV11检出率较高,高危感染占27.91%,混合感染占9.30%;CA组Th1%、Th1/Th2及IFN-γ水平低于非CA组患者,Th2%、IL-4、IL-10水平高于非CA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型、高危型、混合型HPV感染CA患者三者整体Th1%、Th2%、Th1/Th2、IFN-γ、IL-4、IL-1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CA患者,复发组Th1%、Th1/Th2及IFN-γ水平低于非复发组,Th2%、IL-4水平高于非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IL-10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HPV感染尖锐湿疣女性伴随着明显的Th1/Th2免疫失衡,与病毒亚型无关,与疾病复发有关,有作为免疫靶向治疗的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2020年21期 v.30 3341-3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 ]
  • 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对低龄患儿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

    张凤洋;屈美敏;杨海;

    目的比较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低龄患儿手术后的肺部感染状况。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南京市第一医院行小儿全身麻醉手术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喉罩麻醉)和B组(气管插管麻醉),各60例。观察两组患儿术后24 h呼吸道感染症状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分析感染病原菌构成比,比较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及氧合情况、围术期及预后情况。结果 B组患儿术后24 h的呼吸道感染症状出现率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术后肺部感染患儿共检出7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1株(65.38%),革兰阳性菌16株(20.52%),两组患儿的感染病原菌组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儿置入气管导管或喉罩后即刻(T2)、拔除气管导管或喉罩后即刻(T4)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的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麻醉较气管插管麻醉能够稳定围术期血流动力学,降低低龄患儿术后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且不会影响感染病原菌类型。

    2020年21期 v.30 3346-3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 ]
  • 耳鼻咽喉疾病患儿多药耐药菌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

    雷盛钦;胡水婷;黄小燕;钱复;吴琳琳;

    目的调查分析耳鼻咽喉疾病患儿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9月江西省九江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收治的206例耳鼻咽喉疾病患儿临床资料,采集患儿标本(包含耳内、鼻、咽喉等处分泌物)行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依据是否出现MDROs感染分为MDROs感染组、非MDROs感染组,分析206例患儿MDROs感染现状和病原菌分布情况及MDROs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86株,48例患儿检出MDROs(共50株),MDROs感染率26.88%(50/186)。2015年-2019年耳鼻咽喉疾病患儿MDROs感染率逐年递增。患儿MDROs感染病原菌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30.00%)、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8.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6.00%)较为常见。MDROs感染组病程>5年、出现急性感染期频次≥3次/年、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占比高于非MDROs感染组(P<0.05)。病程、出现急性感染期频次、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不规律用药次数为耳鼻咽喉疾病患儿MDROs感染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耳鼻咽喉疾病患儿MDROs感染风险高,临床需加强对病程长、急性感染期频次高患儿的重视,而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提高规律用药积极性,对降低MDROs感染风险有重要临床意义。

    2020年21期 v.30 3351-3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综述

  • 应对ESKAPE病原菌医院感染的临床药物

    万美辰;王婉蓉;马雨轩;王晨语;高鹏;王忠山;焦凯;牛丽娜;

    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属(Enterococcus faecium,Staphylococcus aureus,Klebsiella pneumonia,Acinetobacter baumannii,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Enterobacter species,缩写ESKAPE)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ESKAPE病原菌感染常会伴随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和高昂的治疗费用,其突变能力强,传播速度快,耐药情况十分严峻,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中的一项难题。本文综述了近5年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ESKAPE病原菌感染临床治疗的药物及相关临床试验进展,其中主要包括:糖肽类抗生素、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同时也讨论了两种抗菌增效剂: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外排泵抑制剂,其能够阻断细菌耐药机制或增强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最后,对后抗生素时代应对ESKAPE病原菌进行了展望。长期以来,应对ESKAPE病原菌的医院感染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但在这场新药研发与病原菌耐药性产生的时间赛跑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处的阶段并不相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之一,应将抗菌药物开发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以便在应对细菌耐药危机的"战役"中发挥更加积极重要的作用,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2020年21期 v.30 3355-3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