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尧;马玉燕;苏逸;史庆丰;姚雨濛;王青青;潘珏;胡必杰;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治疗期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COVID-19的治疗和抗菌药物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2020年4月30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616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入院时间、出院时间、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剂量和疗程等,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出院。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ntibiotics use density,AUD)和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616例患者中轻型137例、普通型382例、重型79例、危重型18例。男性343例,平均(41.1±16.8)岁,中位住院天数为16(12,20)天;女性273例,平均(42.8±17.5)岁,中位住院天数为14(11,20)天。在所有患者中共有165例(26.8%)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在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各亚组中,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4.3%、21.7%、73.4%和100.0%,使用率与临床分型密切相关。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整体使用率随着月份增加逐渐下降,普通型患者中3、4月份抗菌药物使用率低于1、2月份。所有患者的AUD为25.3,随着临床分型加重,各亚组的AUD逐渐升高(0.9、11.9、46.2和143.8)。在总体、轻型和普通型亚组患者中,1、2、3、4月份的AUD逐渐下降。抗菌药物使用总频次为286次,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类药物依次为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在重型患者中所使用的抗菌药物以限制使用级为主,在危重型患者中以特殊使用级为主。结论在COVID-19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AUD与临床分型相关;随着对COVID-19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加深,本研究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使用策略也在不断调整,以尽可能避免盲目或不恰当地使用抗菌药物。
2020年24期 v.30 3681-3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黄芳;李静;孙洁;张焱;段伟;张红梅;胡莲;何文英;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重症监护病房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MDR-AB)的影响,为指导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8月新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ICU1、综合ICU2、神经外科ICU MDR-AB监测资料,现场观察ICU医护人员与物体表面的接触次数,使用荧光标记和环境微生物培养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后ICU物体表面的荧光标记清除率,自然菌菌落数及MDR-AB检出数,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环境中MDR-AB检出率与MDR-AB感染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ICU高频接触表面依次为床栏(43.59次)、被子(39.58次)、治疗车(30.83次)、静脉管路(27.46次)、护理站桌面(27.20次)、手消按钮(26.40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荧光标记清除率和环境微生物采样合格率分别为81.35%和56.57%高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P<0.00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环境中MDR-AB检出率和感染率分别为5.40%和1.80%低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CU环境中MDR-AB检出率和患者MDR-AB感染率存在正相关关系(r=0.850,P=0.002)。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促进了环境清洁消毒与隔离措施的落实,切断了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传播途径,对感染防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20年24期 v.30 3686-3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王丽萍;尚进;齐春琳;万洪兴;范静;江丹;
目的介绍哈尔滨某医院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常态化下院感防控而制定的多项应对机制及具体措施,不但可以优化医务人员岗位设置管理,减少院内所有人的暴露风险,也为其他医疗机构抓实抓严常态化长效化的院感防控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密切关注上级部门的规范性文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相关制度、流程、措施、应急预案等。建立全院感控责任制度,按照分片区、分内容、分层次,分时段,分环节的原则,将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的每个人,并形成切实有效的督导机制,把"人人都是感控践行者"的理念落实到工作中。结果各科室各部门严格履行科室职责、人员职责,实现了医院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合理有序的工作流程。不断提升全院应对疫情的防控能力,在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高效有序地完成正常的诊疗活动。结论科学有效的院感责任机制,不但可以使各科室各部门有条不紊地开展日常工作,也可以应对疫情突发状况,最重要的是把疫情常态化下的感控工作落实落细。
2020年24期 v.30 3692-3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9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李文霄;宋宁宏;李占结;张卫红;邢虎;李松琴;陈文森;张永祥;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防控期间三种不同大规模体温筛查方式,为各医疗机构选择合适的体温筛查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使用红外热像仪、额温仪(测前额)、耳温仪对预检分诊874例就诊患者进行体温筛查(每个患者均用三种方法分别测量一次)并记录性别、体温。对比分析三种不同方式体温测量结果、不同性别体温测量结果、不同室外温度体温测量结果、发热患者的筛查效果。结果三种方式体温测量结果平均值为耳温仪>额温仪>热像仪,变异系数为额温仪1.359%>耳温仪1.186%>热像仪1.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使用耳温仪、额温仪筛查体温时,男性体温>女性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三种体温测量方式中,C组(室外温度为6~19℃)的平均体温均高于A组(室外温度为1~6℃)和B组(室外温度为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热像仪筛查出10例疑似发热患者,额温仪和耳温仪均未筛查出疑似发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于大规模体温筛查时,热像仪的稳定性、准确性更高,受性别及室外温度的影响更小,发热患者筛查效果更好。
2020年24期 v.30 3697-3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田靖;于学玲;李春缘;刘军;陈月;任瑞文;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被证实主要通过病毒结构蛋白中的S蛋白与人类细胞表面ACE2受体结合而感染人体。本文针对这一主要的感染机制进行文献调研,从S蛋白结构对感染能力的影响、S蛋白与多种细胞ACE2受体的结合、多种调控蛋白对这一结合过程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SARS-CoV-2感染细胞的可能分子机制,并从S蛋白变异对病毒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影响等方面加深了对SARS-CoV-2致病性的认识,为进一步全面认识SARS-CoV-2这一病毒提供有益参考。
2020年24期 v.30 3701-3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10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曾婷;曹先伟;黄文智;罗彤;曾凌;邓琼;
目的分析2017-2018年江西地区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特征和遗传亲缘关系,为CRAB菌株的感染、播散和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江西省11家三甲综合医院的CRAB临床分离菌株和临床资料,通过结晶紫染色法研究CRAB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菌株的克隆进化关系则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析,并观察CRAB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和克隆型别在各地域的分布是否具有差异性。结果本研究共收集184株CRAB菌株,结晶紫染色结果显示87株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各地区间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无统计学差异。PFGE结果显示,184株CRAB可分为25个不同的聚类型别,其中占比最大的是聚类型别A(33.7%,62/184)和聚类型别B(28.8%,53/184)。MLST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可分为14个不同序列型别(ST型别),优势序列型别为ST 829,其次是ST new1、ST 1417,其中ST 829(χ~2=10.461,P=0.033)和ST 1417(χ~2=10.116,P=0.039)在各地区间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余11个ST型别零散分布于江西各地。结论各地区间CRAB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菌株具有克隆多态性,ST 829、ST new1、ST 1417为其优势序列型别,ST 829和ST 1417在地区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020年24期 v.30 3706-3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李燕;黄庆生;方明星;张丽霞;张华伟;郭建英;王智勇;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肾阻力指数(RI)和黏附因子对早期预测脓毒症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3月入住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脓毒症成年患者66例,同期非脓毒症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使用床旁超声检测患者R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浆E-选择素(CD62E),L-选择素(CD62L)和P-选择素(CD62P)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AKI危险因素,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RI、黏附因子、RI联合黏附因子对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AKI的价值。结果 AKI组的CD62L、CD62E、ICAM及VCAM均较非AKI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黏附因子中仅AC62L[OR=1.055 (1.009~1.104),P<0.05]及降钙素原[OR=1.076(1.018~1.138),P=0.009]是脓毒症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应用RI和CD62L预测脓毒症患者发生AKI的敏感度为73.30%,特异度为98.40%,曲线下面积(AUC)为0.86(0.79~0.93),约登指数为0.717。结论 CD62L是脓毒症相关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以RI为0.67、CD62L=45.69 pg/ml为界值可以作为临床预测脓毒症患者发生AKI的早期预测指标,黏附因子联合RI可早期预测脓毒症患者发生AKI的风险。
2020年24期 v.30 3711-3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杨冬华;马晓丽;绽丽;刘佳雯;张慧玲;张永栋;
目的比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病原体诊断层面不同检验试验方法,从而探讨细菌感染在AECOPD中的作用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9年9月2 345例住院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菌分布特征;选取2019年住院患者6例诊断为AECOPD的患者,采集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菌培养,同时,对肺泡灌洗液进行微生物多样性高通量二代测序,从而比较微生物种类和分布情况。结果研究对象共纳入1 592例AECOPD患者的病历,整理分析感染病原体种类,分别为革兰阴性菌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阳性菌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采集的6例AECOPD患者的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培养和测序,通过肺泡灌洗液标本培养检出的病原体分别为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通过测序技术,细菌分类门水平的主要为蛋白质细菌、厚壁菌、放线菌门、拟杆菌、栖热菌门、梭杆菌门、蓝细菌、绿弯菌门、浮霉菌门、酸杆菌;属层面主要的病原体为链球菌、棒状杆菌、克雷伯菌、乳酸菌、贪铜菌属、假丝酵母、苍白杆菌属、嗜血杆菌、普雷沃菌属、葡萄球菌、通过聚类分析后热图结果显示嗜血杆菌、链球菌、假丝酵母、苍白杆菌属等在不同的样本中序列较高。结论从纵向患者人群数据,以及横向实验室数据进行比较,探讨在AECOPD病原体诊断层面,测序技术可能更优越于传统培养方法。
2020年24期 v.30 3716-3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李盈;潘婉;吴勇宏;韦彬;李珍珍;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Fokl、Taq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衰并发肺部感染易感性及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血管内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心衰并发肺部感染患者64例纳入肺部感染组,选择同期未发生肺部感染的心衰患者60例作为非肺部感染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VDR基因Fokl(rs2228570)、Taql(rs731236)位点基因突变,检测两组患者血液标本中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25(OH)D水平。结果两组Fokl基因rs2228570位点FF、ff基因型,Taql基因rs731236位点TT、tt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Fokl基因rs2228570位点f等位基因频率、Taql基因rs731236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非肺部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性别、年龄和心功能分级等混杂因素后,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okl基因rs2228570位点携带Ff+ff基因型、Taql基因rs731236位点Tt+tt基因型分别为Fokl基因rs2228570位点FF基因型、Taql基因rs731236位点TT基因型发病风险的1.864、1.876倍;肺部感染组Fokl、Taql不同基因型CRP、PCT、IL-6、LVEF、LVEDd、NT-proBNP、25(OH)D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Fokl、Taq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衰并肺部感染易感性存在关联,可能通过影响维生素D水平影响体内炎症状态,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2020年24期 v.30 3721-3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张海波;黄勇;翁光平;王茂泽;陈亚红;
目的探究PIK3CA蛋白表达、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及凝血指标在肺癌合并肺部感染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96例肺癌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非感染组51例,感染组45例。对比两组患者PIK3CA蛋白表达、血常规指标和凝血指标水平,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感染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感染组APTT、PT、PLT、D-D和Neu水平低于非感染组;感染组FIB(6.37±1.03)g/L、NLR(7.94±0.85)和PIK3CA阳性率48.89%高于非感染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Neu、D-D、NLR和PIK3CA阳性率是肺部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中NEU、D-D、NLR和PIK3CA预测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的AUC分别为0.713、0.756、0.792和0.887。结论肺癌患者肺部感染与PIK3CA蛋白表达阳性率、中性粒细胞、NLR及D-D具有明显相关性,可通过早期检测PIK3CA蛋白表达阳性率、中性粒细胞、NLR及D-D来预测肺部感染的发生。
2020年24期 v.30 3726-3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李英;邓超;谢斌;侯宇;
目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重症肺部感染致脓毒症患者30 d病死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54例重症肺部感染致脓毒症并接受CRRT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信息、实验室数据等,根据患者30 d是否死亡将其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比两组资料,对所有测试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RRT治疗重症肺部感染致脓毒症患者30 d病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54例重症肺部感染致脓毒症患者经CRRT治疗后,30 d死亡例数为24例,病死率为44.4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脓毒性休克、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器官衰竭数目、机械通气、白蛋白(Alb)水平是影响CRRT治疗重症肺部感染致脓毒症患者30 d病死的因素(P<0.05)。结论 CRRT治疗重症肺部感染致脓毒症患者30 d病死的因素较多,对于存在高危风险的患者需予以密切关注,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防治。
2020年24期 v.30 3730-3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 ] - 张慧慧;胡月红;周尧英;王伟钟;王志娟;
目的分析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myeloid cell triggering receptor 1,sTREM-1)、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eactive-proteihs-C,hs-CRP)、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影响及VAP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仰卧位机械通气,试验组采用俯卧位机械通气,两组均行机械通气治疗5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生化指标及病情进展。观察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发生VAP感染情况,收集其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发生VAP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PaO_2、Cdyn水平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PaCO_2水平降低,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清sTREM-1、hs-CRP、血乳酸、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心率水平降低,试验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VAP感染发生率为23.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管切开、住院时间≥3 d、原发肺部疾病均为VA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丙种球蛋白使用为VAP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可降低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sTREM-1、hs-CRP、IL-8水平,提高肺功能,改善生理指标,控制病情进展;根据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发生VAP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可进行针对性干预。
2020年24期 v.30 3734-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2 ] - 霍秀兰;刘西茜;王慧媛;
目的主要研究牙刷和氯己定联合使用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方法检索外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and(ISI) Web of science和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维普,收集自建库至2019年11月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采用revman 5.3对文章质量进行评价,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0篇文献纳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OR=0.44,Z=4.06,P<0.0001);患者口腔异味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OR=0.22,Z=5.65,P<0.00001);ICU天数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MD=-1.76,Z=2.47,P=0.01);病死率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OR=0.76,Z=1.83,P=0.07)。结论牙刷和氯己定的联合使用可以明显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及患者口腔异味,也可以减少患者在ICU的天数,但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不大。
2020年24期 v.30 3739-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刘泽世;呼瑞;白露;武冬;周维肖;张磊;耿燕;索瑶;
目的分析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血流感染(BSI)病原菌与耐药性,指导临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98例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BSI住院患者的临床和病原学资料,分析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BSI病原菌与耐药性。结果 98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BSI中革兰阴性菌72株(73.47%),革兰阳性菌23株(23.47%),真菌3株(3.06%)。病原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常见病原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40.82%)、肺炎克雷伯菌(15.31%)、铜绿假单胞菌(8.1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1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率分别为95.00%和66.67%。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37.50%和25.00%。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敏感率均为100.00%,对其他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50.00%。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分别为66.67%和75.00%,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对青霉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均敏感。热带假丝酵母对常见四种抗真菌药物均敏感。结论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合并BSI病原菌以肠杆菌为主。加强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BSI的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减少细菌耐药性,有效控制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2020年24期 v.30 3745-3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 ] - 叶威;左宏波;崔文婷;彭金娣;陈雪礼;王璐;
目的研究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期间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中性粒细胞比值(NEUT)、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sTNF-RI)表达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头颈部肿瘤患者60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于医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患者放疗期间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检测入组研究对象NEUT、sTNF-RI水平差异。结果 60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期间12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0.00%(120/600),其中以口腔部位感染发生率最高为48.33%(58/120);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期间医院感染与年龄、合并基础疾病、住院时间、侵袭性操作、抗生素使用种类相关(P<0.05); 12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期间感染患者共检出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2株,占比47.06%(32/68),真菌23株,占比33.82%(23/68),革兰阳性菌13株,占比19.12%(13/68);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未感染组、感染组NEUT、sTNF-RI水平均升高(P<0.05);与未感染组相比,感染组NEUT、sTNF-RI水平更高(P<0.05)。结论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期间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其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最为常见,且NEUT、sTNF-RI异常升高,临床可根据其变化预测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期间医院感染的发生。
2020年24期 v.30 3750-3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马思旻;覃凯;赖晓全;
目的分析成人肝移植术后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有效防控肝移植术后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8年5月-2019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成人肝移植术后患者171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医院感染情况,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生化指标等临床资料,归纳肝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结果肝移植术后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3例,39例次,医院感染率19.30%,医院感染例次率22.8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6.67%;感染发生时间主要为术后前2周(87.88%),尤其是术后第1周(69.70%);共检出病原菌74株,其中真菌占40.54%,革兰阴性菌占33.78%;检出前三位病原体分别为假丝酵母属、曲霉菌属和鲍氏不动杆菌;常为混合感染(39.39%),多药耐药菌感染亦多见(48.48%);术后住ICU天数和术后24 h内总胆红素异常升高是肝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医院感染率较高,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对术后患者应密切观察,关注患者术后24 h内总胆红素变化情况,尽量缩短患者术后留住ICU时间,以减少医院感染发生,提高术后生存率。
2020年24期 v.30 3754-3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申荣华;谢静;刘燕;李秀莉;王健;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心脏术后肺部感染患者机械通气指标及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9年4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心脏手术且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120例患者,按抽签随机法均分为对照组、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机械通气、抗感染、吸痰等基础治疗,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均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UTI,剂量分别为10万U、20万U、40万U,疗程一周。比较各组机械通气指标、肺功能、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及治疗结局。结果治疗后四组患者肺内分流率(Qs/Qt)、死腔分数(VD/VT)、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均降低,动脉氧分压(PaO_2)均上升;且高剂量组VD/VT、Qs/Qt低于中剂量、低剂量及对照组(P<0.05),PaCO_2低于低剂量及对照组(P<0.05),PaO_2高于低剂量及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PaO_2、PaCO_2与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四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量(FEV_1)、FEV_1/FVC较治疗前均上升,且高剂量组FVC、FEV_1、FEV_1/FVC高于中剂量、低剂量及对照组(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CD_3~+、CD_4~+、CD_4~+/CD_8~+高于中剂量、低剂量及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白细胞介素(IL)-4、IL-10、IL-13、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较治疗前均下降,且高剂量组IL-4、IL-10、IL-13、IL-1β、IL-6、TNF-α低于中剂量、低剂量及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较中剂量、低剂量及对照组缩短(P<0.05),但各组ICU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40万U剂量的UTI可显著改善心脏术后肺部感染患者气体交换功能,减少呼吸机做功,于肺功能、免疫功能改善有益,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值得临床重视。
2020年24期 v.30 3759-3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吕玉玲;王丽丽;杨吉伟;宋珺瑶;门同义;王建宁;徐朋;
目的调查接受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DCD)供者供肾移植术后受者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及经济负担指标。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治疗的DCD供者供肾移植358例受者基本临床信息、感染情况和相关费用,采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肾移植术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受者作为感染组,同期未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也未发生其他部位感染)的受者作为对照组。运用秩和检验比较感染组和对照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计算泌尿系统感染造成的经济负担。结果纳入的DCD供者供肾移植358例受者中,50例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3.97%。感染组受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154 628.50元,对照组为112 417.87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47,P<0.001),DCD供者供肾移植受者泌尿系统感染的直接经济负担为42 210.63元;感染组住院天数中位数为29 d,对照组为24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34,P<0.001),医院感染延长受者住院5 d;造成的间接经济负担为2 037.60元,合计医院感染经济负担为44 248.23元。结论 DCD供者供肾移植术后泌尿系统感染后住院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给受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2020年24期 v.30 3766-3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李鹏;韩小松;邓江;向柄彦;郑强;柏帆;
目的探讨老年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维生素D(VitD)、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0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47例老年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设为研究组,同期选取71例老年骨关节置换术后未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SDF-1、VitD、IL-1β水平,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各血清指标诊断老年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价值,根据ROC临界值将各血清指标分为高表达和低表达,并对比不同表达水平患者感染评分,Pearson分析感染评分与血清因子表达间关系。结果术后1 d、3 d、7 d研究组血清SDF-1、IL-1β水平高于对照组,Vit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血清SDF-1、IL-1β、VitD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0.894大于单独诊断(P<0.05);术后3 d和7 d研究组SDF-1高表达、IL-1β高表达患者感染评分为(14.46±3.05)分、(12.69±2.91)分和(16.12±2.52)分、(13.24±2.01)分高于低表达患者(12.17±2.84)分、(10.56±3.24)分和(14.49±2.18)分、(11.07±2.29)分,VitD低表达者感染评分为(15.57±3.24)分、(12.34±2.11)分高于高表达者(13.36±3.51)分、(10.89±2.36)分(P<0.05);术后3 d和7 d感染评分与血清SDF-1、IL-1β水平呈正相关(r=0.606、0.689和0.488、0.592,P均<0.001),与VitD水平呈负相关(r=-0.612、-0.587,P<0.05)。结论老年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及感染程度与血清SDF-1、VitD、IL-1β水平表达关系密切,联合上述血清因子诊断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2020年24期 v.30 3770-3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毕竟优;李健雄;廖松;武亚楠;聂少波;韩雨辰;毕文志;
目的探讨肿瘤型假体治疗骨肉瘤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骨肉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7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肿瘤假体治疗的一组骨肉瘤患者,按照术后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n=28)和非感染组(n=223),收集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及预后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术后假体感染的有关危险因素,探讨感染与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251例骨肉瘤患者行假体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28例,发生率为11.15%,11例患者关节液细菌培养阳性。术前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低、手术时间长、术后接受放疗会增加感染风险(P<0.05)。死亡患者中感染组的生存时间更长(P<0.05)。结论术前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低、手术时间长、术后接受放疗的骨肉瘤患者采用肿瘤假体治疗时术后感染发生率高,在临床中需要采用多种方法预防感染。感染对生存时间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2020年24期 v.30 3775-3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刘涌;叶玉萍;王正坤;时文俊;任慧娟;王阿琳;邓运香;胡路琴;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全身麻醉下行子宫切除术的18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30例与未感染组150例,调查感染患者病原菌情况,分析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生化指标等临床资料,归纳全身麻醉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肺部感染共30例(16.67%),共检出4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6株,革兰阳性菌18株,真菌1株,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合并糖尿病、术前化疗、腹腔感染、手术时间过长、血红蛋白过低、术后卧床时间长、切口疼痛程度高以及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短均为全身麻醉子宫切除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全身麻醉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率较高,临床中对于高危患者应加强监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肺部感染率。
2020年24期 v.30 3779-3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史俊青;韩丰娟;薛格艳;张峰琴;张小学;
目的分析胚胎停育妇女宫颈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与影响因素及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运城市第二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经B超确诊为胚胎停育并接受宫颈支原体分离培养检查的200例妇女的临床资料,分析宫颈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胚胎停育妇女宫颈支原体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例胚胎停育妇女中有86例检出支原体感染,感染率为43.00%,以单一解脲支原体(Uu)为主占59.30%(51/86),在21~30岁年龄段、服务业从事者、中学以下教育程度、春夏季的感染率较高,同时胚胎停育次数越多支原体感染率也越高,并且5年来的支原体感染率呈递增趋势;药敏试验结果显示:Uu、人型支原体(Mh)、Uu+Mh 3种感染类型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性较高,并且Uu+Mh混合感染的耐药性要高于Uu感染,3种感染类型均对交沙霉素、原始霉素、强力霉素敏感(耐药率≤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113、95%CI:1.140~3.917)、流产次数(OR=2.951、95%CI:1.426~6.105)、宫颈上皮柱状改变(OR=2.195、95%CI:1.214~3.967)、既往生殖道感染史(OR=1.872、95%CI:1.131~3.098)、不洁性接触史(OR=2.450、95%CI:1.332~4.507)、丈夫支原体感染史(OR=1.960、95%CI:1.037~3.706)是胚胎停育妇女宫颈支原体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增强支原体宣传教育并在孕前进行支原体感染检查对降低胚胎停育发生有积极意义。
2020年24期 v.30 3783-3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程培培;任磊;周启立;张丽然;敬小青;
目的探究哮喘伴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患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γ-干扰素(γ-interferon,IFN-γ)、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vitamin D,25(OH)D]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间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承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小儿内科接受治疗的140例哮喘伴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6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并比较不同MP抗体(MP-IgM)滴度和不同哮喘分期上述指标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MP-IgM滴度的关系。结果试验组血清RBP、25(OH)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IgE和IFN-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MP-IgM高滴度组血清RBP和25(OH)D水平均低于低滴度组,血清IgE和IFN-γ水平均高于低滴度组(P<0.05)。急性发作期组血清RBP、25(OH)D水平均低于病情缓解期组,血清IgE、IFN-γ水平均高于病情缓解期组(P<0.05)。MP-IgM滴度与RBP和25(OH)D呈负相关关系(r=-0.416、-0.437,P<0.05),与IgE和IFN-γ呈正相关关系(r=0.592、0.501,P<0.05)。结论哮喘伴MP感染患儿血清RBP、25(OH)D水平降低,血清IgE和IFN-γ水平升高,且血清RBP、IgE、IFN-γ、25(OH)D可作为临床诊断哮喘伴MP感染的客观指标。
2020年24期 v.30 3788-3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范霞;李飞;罗淼;覃智杰;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介素-6(IL-6)诊断小儿开放性胃肠手术术后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行开放性胃肠手术患儿256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32例,非感染组224例。选取40名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检测三组研究对象血清CRP、PCT和IL-6水平并进行比较,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中CRP、PCT、IL-6阳性检出率,分析各指标单独及联合测定诊断小儿开放性胃肠手术术后感染中的价值。结果三组研究对象血清CRP、PCT、IL-6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儿血清CRP、PCT、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非感染组比,感染组患儿血清CRP、PCT、IL-6水平更高(P<0.05);感染组CRP、PCT、IL-6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血清CRP、PCT、IL-6联合诊断术后感染的特异性为94.98%、灵敏度为97.62%、阳性预测值为95.37%、阴性预测值为93.19%。结论开放性胃肠手术术后感染患儿血清CRP、PCT和IL-6水平升高,可用于预测小儿开放性胃肠手术术后感染,且三指标联合的诊断效能更好。
2020年24期 v.30 3793-3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王鹏;马学先;白玉霞;韩明明;李晓宇;郑金丽;李冬香;辛丽;万莉;陈春平;贾巍;
目的通过在某地区初步建立院感监测数据平台,进一步了解某自治区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医院感染基本情况及特点,为各级医院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加入院感监测平台单位上报监测数据的方式,对参与监测医院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的医院感染相关指标进行收集分析。结果共收集自治区29家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监测数据,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12%,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为1.26%,Ⅰ类切口的手术部位感染率、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分别为2.53%、27.50%,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日发病率、呼吸机相关肺炎日发病率、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日发病率分别为0.59‰、6.69‰、1.64‰。将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各指标进行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级医疗机构呼吸机相关肺炎日发病率为7.22‰、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日发病率为1.73‰、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日发病率为0.85‰均高于二级医疗机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调查掌握了某自治区不同地区、不同级别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特点和差异,为有针对性地指导各级医院做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0年24期 v.30 3797-38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 ] - 叶青;雷幼蓉;何宇红;成于珈;
目的通过戴明循环(Plan-Do-Check-Act cycle,PDCA循环)促进临床医生对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感染疑似病例预警信息处置的积极主动性,提高预警信息及时处置率。方法在2018年3月-12月期间,按照PDCA管理工具,对感染疑似病例预警信息及时处置率较低的原因进行分析、执行改进策略和措施、严格检查督导,比较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临床医生对RTNISS中感染疑似病例预警信息处置的相关情况以及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的变化。结果从2018年3月-12月,临床医务人员对本科室预警信息及时处置情况的知晓率显著提高(χ~2=14.389,P<0.001)。2018年12月全院预警信息24 h及时处置率为66.64%,72 h及时处置率为80.01%,均较2018年3月提高(P<0.001);感染预警病例24 h及时处置率≥60%的科室占67.35%,72 h及时处置率≥80%的科室占65.31%,均较2018年3月提高(P<0.001);全院医院感染病例漏报次数率为14.74%,较2018年3月显著降低(χ~2=53.870,P<0.001)。结论通过采用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促进临床医生对RTNISS中感染疑似病例预警信息处置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全院预警信息及时处置率,降低医院感染病例漏报次数率。
2020年24期 v.30 3802-38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3 ] - 姚尧;查筑红;李凌竹;罗光英;林丹;王颜颜;曾妮;王敏;程永素;黄冰;
目的构建基于风险矩阵构建医院感染管理系统风险评估模型,评价模型应用效果。方法基于风险矩阵构建医院感染管理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医院感染发生后果严重程度指标体系,开展医院层面医院感染管理风险评估应用效果研究,对内科、外科和妇儿系统进行风险识别,通过风险分析确定高风险科室,制定《高风险科室风险评价检查表》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优先科室。结果医院感染发生后果严重程度指标体系包括感染部位、转归、增加的住院时长和医疗费用及月发病率变异系数。内科系统的高风险科室为急诊神经科、血液移植科和神经内科;外科系统的高风险科室为神经外科、胃肠外科和心脏外科;妇儿系统的高风险科室为新生儿科。通过风险评价,确定各系统风险应对策略的优先科室为急诊神经科、新生儿科和神经外科。结论基于风险矩阵的医院感染管理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应用效果良好,建立了医院感染发生后果严重程度定量指标体系,实现了医院感染风险定量化评估,为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
2020年24期 v.30 3806-3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下载次数:1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6 ] - 徐艳;杨怀;牟霞;张曼;贺玲;杨廷秀;任钰;刘玮;陈黎媛;薛婷;王振宇;
目的为了解贵州省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现状,明确风险级别及高危环节,强化管理的针对性,实现精准化感染控制,降低医院感染暴发风险。方法 2017年2月-6月,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基地全省招募医疗机构开展医院感染风险管理研究,统一培训,按照研究方案逐步实施,分别进行基线调研、医院层面评估、科室层面评估、对高风险环节进行为期三个月干预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贵州省47所医疗机构开展了医院层面及科室层面风险评估,其中18所医疗机构风险识别项目达到同质化,临床部门风险评估分值频数分布呈非正态分布,75.3%的临床部门感染风险处于中或中低水平,风险因素最高为神经外科ICU,分值为156.0,风险最高的前十位中包括了4所医院的ICU、4所医院的神经外科及2所医院的神经外科ICU;32所医疗机构开展极高风险科室高风险环节干预,干预前组观察病例数8119例,干预后组观察病例数9279例,比较干预前组及干预后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从3.806%降至1.908%,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由4.175%降至1.9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贵州省医疗机构推行医院感染风险管理模式,从医院层面及科室层面分层次评估,明确了重点部门及重点环节,针对性干预,实现精准化感控,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对贵州省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2020年24期 v.30 3812-3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杨莉;陈茜;赖晓全;张涛;
目的研究综合性医院多药耐药菌(MDROs)连续四年的检出率和医院感染趋势,探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MDROs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6-2019年MDROs检出率及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描述性研究,应用stata软件对实施MDT干预前后MDROs的检出率和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A)检出率最高93.53%,其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4.55%、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N)45.99%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E)38.58%,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CO)1.68%;除CRABA和CRECO外,其余耐药菌的检出率均呈现逐渐降低趋势;CRABA引起的医院感染人次数连续三年最高,CRECO引起的医院感染有逐年递增趋势,2019年CRKPN的感染人数较2016年大幅增加,MRSA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占比均呈现递减趋势;实施MDT前MDROs检出率的趋势系数(β_1)为0.006,实施MDT管理模式之后趋势系数(β_3)为-0.644(P=0.044);使用MDT管理模式之前MDROs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趋势系数(β_1)为0.255,使用MDT管理模式之后趋势系数(β_3)为-0.638(P=0.015)。结论 CRABA的检出率呈较高水平且引发的医院感染人次率居于首位,CRKPN感染人数占比大幅增加,CRECO引起的医院感染有逐年递增趋势,应继续加强防控。MDT管理模式在MDROs的检出率和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变化趋势上有显著降低作用,为遏制多药耐药菌的扩散、防控多药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020年24期 v.30 3817-3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刘思娣;黄勋;李春辉;吴红曼;曾烂漫;龚瑞娥;付陈超;吴安华;
目的了解某院近5年来手卫生依从性监测情况及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手卫生执行情况。方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2016年1月-2020年8月所有病区及手术室等医务人员(HCWs)手卫生依从性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1月-2020年8月平均手卫生依从率为75.95%,近5年HCWs手卫生依从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5年不同职业类别HCWs平均手卫生依从率最高为护士(78.61%),其次为工勤(73.56%)、医生(72.59%)、医技(67.15%),最低为其他(66.16%);不同职业类别HCWs平均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5年不同手卫生指征HCWs平均手卫生依从率最高为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88.53%),最低为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63.23%);不同手卫生指征HCWs平均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0年1月-8月HCWs平均手卫生依从率为84.16%,其中2月HCWs手卫生依从率最高,为88.77%;2020年2月-8月HCWs手卫生依从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某院近5年HCWs手卫生依从率逐步上升,但仍需要加强手卫生管理,尤其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
2020年24期 v.30 3823-3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1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4 ] - 姜宁;赵晶;付婷婷;窦富贤;
目的探讨手术室内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SSI)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手术的185例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发生SSI将患者分为SSI组(n=90)和非SSI组(n=95),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的手术类型和性质、有无参观人员、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放置情况、手术接台情况、手术室危险因素管理以及感染防控效果评分,并进一步分析了SS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性质、术中手术室有无参观人员、手术时间、放置引流管情况、感染防控效果评分以及手术室危险因素管理的实施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手术、术中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3 h、接台手术均为发生SSI的危险因素(P<0.05),实施危险因素管理是发生SSI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引发SSI的危险因素很多,实施手术室危险因素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发生SSI的风险。
2020年24期 v.30 3828-3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 ] - 张燕华;周英顺;陈建美;白嘉伟;李琴;凌冬;
目的了解常规高水平消毒后软式内镜细菌检出情况及分布特点,探索软式内镜清洗消毒重点环节。方法 2019年11月-2020年8月对崇州市人民医院邻苯二甲醛消毒后软式内镜的外表面、内腔、活检口、注水注气口和负压吸引口进行微生物采样监测,共监测93条次内镜,350个标本。对比不同软式内镜、不同采样部位、不同采样时机内镜表面细菌监测情况。结果支气管镜、肠镜、胃镜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0.00%、15.38%、7.69%(P<0.05);细菌阳性率最高的三个位点为内镜内腔(31.52%)、负压吸引口(18.37%)和活检口(17.72%)(P<0.05);主要检出细菌前五位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6.18%),铜绿假单胞菌(13.24%)、大肠埃希菌(8.82%)、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41%)、鲍氏不动杆菌(2.94%);消毒柜内干燥内镜细菌检出阳性率(10.64%)低于消毒后立即采样的湿润内镜(25.31%)(P<0.05)。结论内镜清洗消毒是个复杂过程,应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规范进行内镜处理,加强内镜手工刷洗和干燥,实施多部门多学科协作管理。
2020年24期 v.30 3832-3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5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 ] - 王志燕;李谦;高岩;王晓媛;
目的探讨吸痰后两种负压吸引管冲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入住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留置人工气道的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在吸痰后采用改进负压吸引管冲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负压吸引管冲洗法。比较24h后两组瓶装生理盐水细菌培养阳性率,24h后两组负压吸引管接头处3 cm内细菌培养阳性率,护士在为两组患者吸痰后手部细菌菌落计数合格率。结果 24 h后试验组的瓶装生理盐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6.0%低于对照组的46.0%(P<0.05),24h后两组负压吸引管接头处3 cm内细菌培养阳性率无差异,吸痰后试验组护士手部细菌菌落计数的合格率为44.0%高于对照组的24.0%(P<0.05)。结论改进负压吸引管冲洗法可以减少冲洗用瓶装生理盐水的污染,减少吸痰操作对护士手的污染,对减少医院感染和护士职业暴露有积极意义。
2020年24期 v.30 3837-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