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论著_内科感染研究

  • 2018-2022年四川省医院医院感染现况调查

    杨欣雨;王惠;吕宇;向钱;

    目的 了解2018-2022年四川省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为完善四川各地区各级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四川省医院感染监测平台收集2018-2022年四川21个地市州二级及以上医院上报的医院感染监测数据,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2022年共调查273所二级医院和173所三级医院,29 310 639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0.83%)、患病率(1.72%)、漏报率(2.58%)、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43.63%)、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0.32%)和Ⅰ类手术患者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24.60%)、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0.40‰)、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4.27‰)与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发病率(1.69‰)均呈下降趋势(P<0.001);而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51.82%)、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84.94%)则呈上升趋势(P<0.001)。监测的多重耐药菌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和感染率均最高。二级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手术患者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于三级医院,而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则三级医院较高(P<0.001)。结论 本调查掌握了四川各地区各级医院医院感染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指导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3年21期 v.33 3201-3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7 ]
  • 2020-2022年苏州市51所医院区域性医院感染监测平台多药耐药菌数据分析

    宋晓超;乔美珍;丁蔚;金钧;朱书开;张骏骥;金美娟;

    目的 了解苏州市51所医院区域性医院感染监测平台多药耐药菌(MDRO)数据,为医院感染防控与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通过苏州市区域性医院感染监测平台对2020年1月-2022年12月参与监测医院MDRO感染、检出情况及耐药性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近三年51所医院4 352 209例住院患者中,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氏不动杆菌(CRAB)、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CREC)感染率分别为0.046%、0.039%、0.035%、0.033%和0.005%,检出率分别为64.57%、27.55%、42.75%、38.11%和2.94%。除CRPA感染率先下降后上升外,其他四种耐药菌呈现下降趋势,而检出率均呈现下降趋势。除CREC外,三级医院的MDRO感染率均高于二级医院(P<0.001)。三级综合医院均高于专科医院;二级综合医院CRAB感染率较高。MDRO检出率在三级医院多高于二级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多高于专科医院。二级综合医院CRKP和CRPA检出率较高,二级专科医院MRSA检出率较高。CRKP、CREC与CRAB多仅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较为敏感,其次为米诺环素、阿米卡星。CRPA和MRSA对多数抗菌药物较为敏感。结论 苏州市不同等级和类别医院的MDRO监测数据存在一定差异,应采取个性化感染防控措施降低其感染发生和传播的风险。

    2023年21期 v.33 3207-3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 ]
  • 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菌与肠道定植菌耐药基因及同源性关系

    夏粉芳;张培林;何俊凝;郭杨柳;肖敏;谭莎莎;刘永芳;林家福;

    目的 探索重症监护室(ICU)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菌和肠道定植菌耐药基因及同源性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6月1日-2022年11月30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ICU、中心ICU及急诊ICU患者中从CRKP感染到肠道定植、CRKP肠道定植到感染各20例患者分离的CRKP菌株,对其CRKP菌株进行耐药基因检测,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共收集CRKP菌株98株。同一患者CRKP定植菌和感染菌株均携带KPC基因。遗传聚类分析显示,98株CRKP可分为A~G型7种不同菌型。同一菌型在同一时间段内不同ICU检出,同一时段不同患者菌株间同源性较高,同一ICU同时段有同一菌型聚集现象。两组各有18例患者定植菌和感染菌间相似系数>0.85,其亲缘关系较近;虽两组各有2例患者定植菌与感染菌之间亲缘关系较远,但其定植菌或感染菌与同科室或不同科室其他患者定植菌或感染菌之间具有较高同源性。结论 同一患者CRKP肠道定植菌和感染菌株之间所携带的耐药基因一致,均为KPC型。两组患者自身肠道定植菌和感染菌株之间同源性均较高。存在同一时段的一个CRKP克隆菌株在不同患者间传播流行现象,也存在不同科室间的流行现象。

    2023年21期 v.33 3213-3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 ]
  •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其直接经济负担评价

    王玉沐;尹伟琴;杨乐;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其直接经济负担评价。方法以常州市金坛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住院患者中432例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碳青霉烯类敏感肠杆菌科细菌(CSE)组372例和CRE组60例,建立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以Hosmer-Lemeshow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检测该模型的校准度和区分度,利用灵敏度、特异度来判断模型判别能力;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1∶1病例对照研究,计算CRE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负担。结果 CSE组和CRE组均以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趋势性卡方检验显示2018-2022年CRE医院感染患者占比逐年增高;合并其他多重耐药菌感染、合并其他敏感菌感染、15<住院天数≤30 d为CRE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预测能力较好,ROC曲线AUC为0.789、灵敏度为73.33%、特异度为75.27%;除手术费和材料费外,CRE组患者的诊疗费、药费、床位费、护理费、化验费、检查费、治疗费、其他费均高于CSE组(P<0.05),CRE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负担为26 219.81元。结论CRE医院感染会增加患者直接经济负担,本研究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判别能力较好,可为临床预防和控制CRE医院感染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023年21期 v.33 3219-3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4 ]
  • VAP革兰阴性菌感染及NLRP3炎症体通路的预测价值

    葛冰磊;陈永红;张青松;江奇峰;

    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革兰阴性菌感染及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体通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120例宣城人民医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确诊VAP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另随机选取同期于医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排除VAP的120例患者为非感染组。分析感染组革兰阴性菌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NLRP3 mRNA、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 mRNA与白细胞介素(IL)-1β、IL-8水平;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外周血NLRP3 mRNA、Caspase-1 mRNA与IL-1β、IL-8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P3炎症体通路指标的评估价值。结果 120例VAP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共分离革兰阴性菌137株,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感染组患者外周血NLRP3 mRNA、Caspase-1 mRNA、IL-1β、IL-8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中低危患者外周血NLRP3 mRNA、Caspase-1 mRNA与IL-1β、IL-8水平低于高危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外周血NLRP3 mRNA、Caspase-1 mRNA与IL-1β、IL-8水平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9、0.823,0.804和0.802(P<0.05)。结论 VAP革兰阴性菌感染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NLRP3炎症体通路蛋白和相关炎症因子对疾病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3年21期 v.33 3225-3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2022年海口市肺结核并发肺部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

    陈丽翠;周贵忠;李林忠;罗族奋;陈琼;陈淑娟;云丽君;

    目的 探讨2022年海口市肺结核并发肺部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2年12月海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记管理的840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244例和未感染组596例。统计肺部感染发生现状及病原体分布特点,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肺结核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肺结核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9.05%,其中革兰阴性菌占比较高,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甘露糖敏感血凝菌毛株。感染组病程≥5年、病变累及肺野数≥3个、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不是初治、有吸烟史、糖尿病史、侵入性操作、咯血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病变累及肺野数、合并COPD、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有糖尿病史、侵入性操作是肺结核并发肺部感染的易感因素(P<0.05)。结论 肺结核并发肺部感染的风险较高,病程≥5年、病变累及肺野数≥3个、合并COPD、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有糖尿病史、侵入性操作是肺结核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比较高,临床可据此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及抗菌治疗。

    2023年21期 v.33 3230-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miRNA和25(OH)D3与lncRNA水平

    丁雷;韩成美;柳梅;韩永峰;陈茂丽;

    目的 研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微小RNA(miR)-20a和25羟维生素D3[25(OH)D3]与结肠癌相关转录因子2(lncRNA CCAT2)及miR-451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2020年1月-2022年7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人民医院收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97例为病例组,随机选取同期在医院体检的104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统计两组一般资料及血清miR-20a、25(OH)D3、lncRNA CCAT2、miR-451a表达水平,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血清miR-20a、25(OH)D3、lncRNA CCAT2及miR-451a表达水平。结果 病例组血清25(OH)D3、miR-451a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血清miR-20a、lncRNA CCAT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轻、中、重度组患者血清25(OH)D3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血清miR-20a、lncRNA CCAT2、miR-451a表达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miR-20a、25(OH)D3、lncRNA CCAT2、miR-451a表达水平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病情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通过监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miR-20a、25(OH)D3、lncRNA CCAT2、miR-451a表达水平变化有助于测评患者病情情况。

    2023年21期 v.33 3234-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病毒性心肌炎外周血PTX-3和h-FABP与GARP表达及意义

    杨颖;解元;祁美艳;徐蕙枫;赵馨娜;

    目的 分析病毒性心肌炎外周血正五聚体蛋白-3(PTX-3)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A重复优势蛋白(GARP)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上海市同济医院收治的11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为病例组,另随机选取8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病例组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和重度,并随访12个月观察预后。收集各组一般资料,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PTX-3、h-FABP、GARP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PTX-3、h-FABP表达较高,GARP表达水平较低(P<0.05)。病例组患者,与轻度相比,中、重度患者PTX-3、h-FABP表达较高,GARP表达水平较低(P<0.05),与中度相比,重度患者PTX-3、h-FABP表达较高,GARP表达水平较低(P<0.05);与预后良好相比,预后不良PTX-3、h-FABP表达较高,GARP表达水平较低(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三项联合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高于PTX-3、h-FABP、GARP单项检测(P<0.05)。结论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外周血PTX-3、h-FABP表达水平升高,GARP表达水平降低,联合检测PTX-3、h-FABP、GARP表达水平,可用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2023年21期 v.33 3239-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房颤合并肺部感染TGF-β转导途径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

    王琼;李凤德;高茜;马佳佳;赵玲;

    目的 探讨房颤合并肺部感染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转导途径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7月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94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成感染组92例和未感染组102例,同时纳入同期在医院体检的10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集三组受试者外周血,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GF-β/Smad信号通路蛋白水平。比较三组受试者炎性因子指标、左心房结构指标和T细胞细胞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TGF-β/Smad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对肺部感染的诊断效能。结果 感染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GF-β1、Smad2、Smad3、Smad7、pSmad2和pSmad3蛋白、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左心房直径(LAD)、背向散射积分值(IBS)、CD_8~+高于未感染组和对照组,且未感染组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CD_4~+、CD_4~+/CD_8~+、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化幅度(CVIB)高于未感染组和对照组,且未感染组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TGF-β1、Smad2、Smad3、Smad7、pSmad2和pSmad3蛋白在房颤并发肺部感染预测中的价值较高(P<0.05)。结论 房颤合并肺部感染后TGF-β/Smad信号通路异常表达,并参与机体炎症反应、左心房重构及免疫功能应激反应,且TGF-β/Smad蛋白表达可应用于房颤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

    2023年21期 v.33 3243-3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 ]
  • COPD并发肺部感染与TLR2 mRNA、 NF-κB mRNA、TLR4 mRNA 表达的关联

    任乐;赵佩;王婷;李冠军;王中晓;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感染与Toll样受体(TLR)2 mRNA、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TLR4 mRNA表达的关联。方法 将2020年1月-2022年1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OPD患者186例纳入研究,根据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分为感染组31例和未感染组155例,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法分析COPD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比较感染组和未感染组TLR2 mRNA、NF-κB mRNA、TLR4 mRNA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三者单独及联合检测对COPD并发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为COPD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TLR2 mRNA、NF-κB mRNA、TLR4 mRNA表达水平高(P<0.05)。ROC曲线显示,三者联合检测预测COPD并发肺部感染曲线下面积(AUC)为0.948、敏感度为90.32%、特异度为89.68%,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相比均为最高(P<0.05)。结论COPD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患者TLR2 mRNA、NF-κB mRNA、TLR4 mRNA表达增加,且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COPD并发肺部感染的诊断。

    2023年21期 v.33 3248-3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 ]
  • 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肺部感染病原学及耐药性

    熊红霞;党惠兵;吴芳;徐慧;王波涛;

    目的 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肺部感染病原学及耐药性。方法 以2020年2月-2023年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82例为感染组,对其进行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以同期就诊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76例为未感染组,比较两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评价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分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的耐药株数最少;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株数均为0。感染组患者血清PCT、CRP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受试者特征工作(ROC)曲线显示,PCT、CRP联合预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99,灵敏度为98.78%,特异度为100.00%,联合预测效能高于各指标单独评估(P<0.05)。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PCT、CRP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肺部感染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早期检测PCT、CRP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2023年21期 v.33 3253-3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脓毒症继发急性肠胃损伤血清TFF3和CRP水平及其预测价值

    何莉莉;潘朝;吴丽娟;陈分乔;陈领然;刘艳君;

    目的 研究脓毒症继发急性肠胃损伤血清肠三叶因子(TFF3)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河北省中医院急诊科接诊的60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继发急性肠胃损伤患者34例为研究组,未继发急性肠胃损伤患者26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血清TFF3、CRP水平,继发急性肠胃损伤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因素对继发急性肠胃损伤的预测作用。结果 研究组患者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以及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FF3、CRP水平高出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见,APACHEⅡ评分、TFF3为患者继发急性肠胃损伤的危险因素。血清TFF3水平对脓毒症患者继发急性肠胃损伤的预测效果高于APACHEⅡ评分指标(P<0.05)。结论 脓毒症继发急性肠胃损伤患者血清检测TFF3和CRP指标明显增高,且TFF3检测能够作为患者继发急性肠胃损伤的一些早期预测标志物。

    2023年21期 v.33 3257-3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构建

    聂迎春;魏利群;江慎辉;

    目的 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2022年12月在景德镇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的40例医院感染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感染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95例未发生医院感染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未感染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并构建相关回归方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回归方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管理方式为封闭式管理、有电休克治疗、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种类>2种均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回归方程:logit(P)=-11.208+合并糖尿病情况×1.352+管理方式×1.426+电休克治疗情况×1.382+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种类×1.052。ROC曲线结果显示,回归方程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2、敏感度为82.50%、特异度为68.42%。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管理方式为封闭式管理、有电休克治疗、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种类>2种,临床可采用相关回归方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并及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2023年21期 v.33 3261-3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 ]

论著_外科感染研究

  • 食管癌放化疗期间并发肺部感染病原菌和miRNAs表达及危险因素模型构建

    张雅琪;彭程程;万鸿;王萍;何俊;

    目的 分析食管癌放化疗期间并发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微小核糖核酸(miR)表达水平及危险因素,并构建危险因素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2月黄冈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98例放化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32例和无肺部感染组266例。统计肺部感染组病原菌分布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放化疗食管癌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并据其构建危险因素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模型对放化疗食管癌患者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32例肺部感染患者分离出病原菌48株,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占比为62.50%、31.25%、6.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放疗时间≥30 d、血浆白蛋白≤30 g/L与外周血miR-574-5p表达水平较高为放化疗食管癌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logit(P)=-10.351+放疗时间≥30 d×1.109+血浆白蛋白≤30 g/L×1.005+外周血miR-574-5p表达水平较高×1.173,经ROC曲线分析显示当logit(P)>12.15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40,敏感度为68.75%,特异度为80.45%。结论 放化疗食管癌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可致外周血miR-18b-3p、miR-155、miR-574-5p表达水平升高,且其危险因素包括放疗时间、血浆白蛋白、miR-574-5p表达水平等。

    2023年21期 v.33 3265-3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合并切口感染病原学及其决策树预测模型构建

    符国宏;赵宇青;郑杨慈;吴开李;李立新;王连臣;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合并切口感染病原学及构建预测决策树模型。方法 选取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于2018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242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根据术后合并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45例和非感染组197例。分析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基于感染危险因素建立决策树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决策树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45例感染患者共检出62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22株(35.48%)、革兰阴性菌36株(58.06%)、真菌4株(6.4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TNM分级、出血量、手术时间、血清白蛋白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合并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筛选出3类高危人群:(1)合并糖尿病,血清白蛋白≤35 g/L,占该节点构成的31.25%;(2)合并糖尿病,血清白蛋白>35 g/L,占该节点构成的14.29%;(3)无合并糖尿病,TNM分期≥Ⅲ期,手术时长>150 min,占该节点构成的30.77%。ROC曲线分析显示决策树模型预测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806(95%CI:0.729~0.869)。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合并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糖尿病、TNM分级、出血量、手术时间、血清白蛋白均是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决策树模型具有良好的手术切口感染预测价值。

    2023年21期 v.33 3270-3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 ]
  • 老年骨折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

    贾辰;吴恩放;曹丹;王立娜;李海峰;

    目的 探讨老年骨折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6月1日-2022年5月31日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年龄≥60岁,接受骨科手术,且住院时间>48 h的5 749例老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利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术后SSI危险因素。结果 5 749例老年骨折患者有66例术后发生SSI,发生率为1.15%,从66例SSI患者组织、脓液或分泌物中共检出病原菌7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比50.63%,检出前三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年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侵入性操作是老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SSI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SSI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诊疗中将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防治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入院年龄≥75岁、住院天数≥8 d、手术时间≥3 h、受伤至手术时间≥8 h,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侵入性操作是老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SSI的影响因素。

    2023年21期 v.33 3275-3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 ]
  • 慢性根尖周炎影响因素及其根管内病原菌定植情况

    王少华;熊战胜;樊丽娟;梁峰;刘培文;

    目的 探讨慢性根尖周炎影响因素及其根管内病原菌定植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为研究组,其他口腔门诊治疗的650例非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为对照组。统计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根管内病原菌定植情况及病原学特点,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慢性根尖周炎影响因素。结果 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牙本质小管根冠1/3内侧细菌阳性检出率为71.57%。102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患牙根管中共检出11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比较高,主要为葡萄球菌属。研究组年龄>60岁、刷牙时间≤3 min、刷牙方式错误、有既往不当口腔治疗史、牙冠填充不佳、有龋病、牙冠修复不佳、根管填充不佳、嚼食槟榔、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患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刷牙方式错误、有既往不当口腔治疗史、牙冠填充不佳、有龋病、牙冠修复不佳、根管填充不佳是慢性根尖周炎影响因素(P<0.05)。结论 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根管内病原菌定植以根冠为主,刷牙方式错误、有既往不当口腔治疗史、牙冠填充不佳、有龋病、牙冠修复不佳、根管填充不佳是慢性根尖周炎影响因素,且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占比较高,临床可据此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及抗菌治疗。

    2023年21期 v.33 3279-3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 ]
  • 寻常性银屑病马拉色菌感染与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

    高丽;王俊伟;杨宇辉;

    目的 研究寻常性银屑病马拉色菌感染与血清P物质(S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皮肤人β防御素2(HBD-2)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寻常性银屑病马拉色菌感染患者为感染组,随机选取同期医院收治的86例寻常性银屑病未发生马拉色菌感染患者为未感染组,统计两组一般资料及血清SP、TNF-α及皮肤HBD-2 mRNA表达水平;感染组患者根据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和重度组,分别为28、27和25例,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感染组患者马拉色菌密度,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马拉色菌密度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结果 感染组血清SP、TNF-α及皮肤HBD-2 mRNA表达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轻、中、重度组马拉色菌密度为+呈降低趋势,马拉色菌密度为+++呈升高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马拉色菌密度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604,P=0.003)。结论 马拉色菌感染可引起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SP、TNF-α及皮肤HBD-2 mRNA表达水平变化及病情进展,同时马拉色菌感染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2023年21期 v.33 3284-3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论著_妇儿感染研究

  • 孕产妇围生期感染危险因素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任海燕;李丹;马瑞玥;杨发萍;

    目的 探究孕产妇围生期感染危险因素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1月-2022年8月在甘肃省临夏州人民医院行孕期检查及分娩的202例孕产妇纳入研究,根据围生期感染情况分为围生期感染组41例、围生期未感染组161例,收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孕产妇围生期感染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比较两组妊娠结局。结果 202例在医院行孕期检查的孕产妇,41例发生围生期感染,发生率为20.30%。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侵袭性操作、阴道清洁度为孕产妇围生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预测模型:logit(P)=-12.674+0.833×年龄≥35岁+孕前BMI≥24 kg/m~2×0.513+侵袭性操作×0.737+阴道清洁度Ⅲ~Ⅳ度×0.656, 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1,诊断敏感度92.00%、特异度为90.00%。围生期感染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围生期未感染组(P<0.05)。结论 多种因素与孕产妇围生期感染发生密切相关,构建预测模型对孕产妇围生期感染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围生期感染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危险更高,临床可据此制定相应预防措施。

    2023年21期 v.33 3288-3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2019-2022年某院新生儿无乳链球菌医院感染血清分型及其流行病学

    段道云;刘雨露;王战胜;施雪颖;王栋;

    目的 探讨新生儿无乳链球菌医院感染血清分型及其流行病学。方法 回顾性分析15 458例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统计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标本来源,不同年份、病区、胎龄、性别、分娩方式、出生体质量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情况,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血清分型及耐药情况等。结果 2019-2022年15 458例新生儿发生无乳链球菌感染63例,感染率为0.41%。标本来源以血液(+)、痰液(+)、脑脊液(-)检出无乳链球菌占比最高。与2019年比,2022年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率较低(P<0.05)。与新生儿普通病房比,早产儿、足月儿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无乳链球菌感染率升高,足月儿ICU高于早产儿ICU(P<0.05)。与37~<42周胎龄新生儿比较,32~<37周和≥42周胎龄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率较低(P<0.05);与剖宫产新生儿比较,阴道分娩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率较高(P<0.05);与1.5~<2.5 kg新生儿比较,2.5~<4.0 kg和≥4.0 kg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率较低(P<0.05)。63例无乳链球菌感染新生儿血清分型以Ⅲ型、Ⅰb型、Ⅴ型占比最高。无乳链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与2019年比,2022年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率较低,医院应针对新生儿具体情况采取防控措施,以降低新生儿无乳链球菌的感染率。

    2023年21期 v.33 3292-3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 ]
  • 新生儿肺炎危险因素及其与PPARγ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周金晶;胡莹莹;韦婷;陈晓春;

    目的 分析新生儿肺炎危险因素及其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2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08例新生儿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为肺炎组,随机选取112例同期娩出的健康新生儿临床资料为对照组,统计新生儿肺炎PPARγ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及其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肺炎组PPARγ基因型CC占比及等位基因C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基因型GG占比及等位基因G占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ARγ基因型为CC、早产、胎膜早破、出生1 min阿氏评分(Apgar)、羊水污染、母体生殖道感染、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均为新生儿肺炎的危险因素(P<0.05),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新生儿肺炎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新生儿肺炎与PPARγ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有关,同时其危险因素包括PPARγ基因型为CC、早产、胎膜早破、出生1 min Apgar评分<7分、羊水污染、母体生殖道感染、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临床可据此对有以上特征的新生儿进行前瞻性治疗或干预,降低新生儿肺炎的发生率。

    2023年21期 v.33 3297-3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 ]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继发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严梓;翟宗;王易;谢晓恬;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继发肺炎支原体(MP)感染(ALL-MP)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2019年12月住院接受系统化疗的675例儿童ALL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临床资料、检测MP血清抗体、C-反应蛋白(CRP)等,分析化疗方案及临床结局,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ALL-MP患儿累及肺部的影响因素。结果 675例儿童ALL化疗期间继发感染594例,其中ALL-MP占12.46%(74/594例),24.32%(18/74例)ALL-MP感染部位不明;初诊ALL年龄≥2岁者MP感染发生率高于<2岁者(P<0.05);T系ALL的MP感染发生率高于B系ALL(P<0.05);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组MP感染发生率高于非HD-MTX组(P<0.05);ALL-MP儿童中,<5岁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于≥5岁(P<0.05),累及肺部组较未累及肺部组年龄偏小、女性偏多、非粒缺发生率更高(P<0.05),其中女性、年龄小是ALL-MP感染后累及肺部的危险因素(P<0.05);阿奇霉素抗ALL-MP疗效显著;随访中MP感染组仅1例ALL复发。结论 儿童ALL-MP存在下列特征:T系ALL、HD-MTX化疗组的MP感染发生率高,<5岁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女性、年龄小可能为ALL-MP感染后累及肺部的危险因素。

    2023年21期 v.33 3301-3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 ]
  • MP感染对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和血清炎症介质及冠脉损伤的影响

    李寅洁;吴菱;陈圆玲;钟世玲;戴霞华;戴雯锦;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和血清炎症介质及冠脉损伤(CAL)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9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收治的KD患儿80例,根据是否发生MP感染分为感染组26例和未感染组54例,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特征、症状积分、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清炎症介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CAL发生率及小林评分(Kobayashi score)。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小板参数、血清炎症介质、Kobayashi score评分与症状积分的关系。结果 感染组症状积分、PLT、MPV、PDW和PCT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CRP、IL-6、IL-10、TNF-α和IFN-γ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高于未感染组(38.46%vs. 16.67%),Kobayashi score评分高于未感染组(P<0.05)。Pearson相关性显示,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CT)、血清炎症介质(CRP、IL-6、IL-10、TNF-α和IFN-γ)和Kobayashi score评分均与症状积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MP感染会加重KD患儿炎症反应,增加血小板参数水平和CAL发生风险,临床应及早检测各指标以提高MP检出率,指导诊疗。

    2023年21期 v.33 3307-3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儿童川崎病并发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征及NF-κB信号通路变化

    张春丽;方丽;盛美玲;

    目的 探讨儿童川崎病并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变化。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10月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川崎病并发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感染组,90例川崎病未并发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未感染组。统计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异常情况,并比较两组患儿NF-κB信号通路相关指标及实验室指标水平。结果 感染组发热持续时间长于未感染组(P<0.05),杨梅舌、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率及肺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心脏彩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血清IκB激酶β(IKKβ)、NF-κB抑制蛋白(IκBα)、NF-κB/P50、NF-κB/P65、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β、IL-8、IL-6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结论 川崎病并发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多伴有持续发热、杨梅舌、呼吸系统症状及肺部CT、心脏彩超、心电图异常情况,且其发生与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及炎症反应加剧有关,临床可密切监测川崎病患儿上述各指标变化,以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生。

    2023年21期 v.33 3312-3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论著_感染管理研究

  • 2017-2022年某综合医院信息化透明监管和多学科协作多药耐药菌防控实践

    魏诗晴;赖晓全;徐敏;谭莉;

    目的 评价运用信息化透明监管和多学科协作进行多药耐药菌(MDROs)防控的实践效果,为探索科学高效的防控模式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7-2022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医院2018年开始采取信息化透明监管,并通过多学科协作管理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防控,分析2017-2022年MDROs医院感染发生率、MDROs检出率、MDROs核心防控措施落实率、环境物表MDROs检出率以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结果 2017-2022年MDROs医院感染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01),MDROs检出率呈下降趋势(P<0.001),总MDROs核心防控措施落实率从2018年的66.59%上升至2022年的92.62%(P<0.001),环境物表MDROs检出率从2018年的8.23%下降至2022年的0.77%(P<0.001),2018-2022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01)。结论 通过信息化透明监管和多学科协作管理来构建MDROs防控体系,可有效降低MDROs医院感染和传播。

    2023年21期 v.33 3316-3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 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应用效果

    许川;赖晓全;徐敏;谭昆;聂丽丽;陈中举;何艳;谭莉;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应用效果,为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选择2021年8月-2022年7月湖北省同济医院七个临床专科治疗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2021年8月-2022年1月为干预前组,2022年2月-2022年7月为干预后组,比较实施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联合使用重点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五项质控指标的差异。结果 整体上看,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干预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分别由干预前的44.92%、47.12%、74.78%提升至53.02%、55.82%、82.20%,干预后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由87.68%提升至92.49%,联合使用重点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由79.00%提升至88.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专科送检率差别较大,个别手术科室质控指标未达到国家相关要求。结论 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的各项质控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应根据临床专科实际情况分别量化设定改进目标。

    2023年21期 v.33 3321-3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9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1 ]
  • 2014-2021年某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监测与综合干预效果报告

    陈亚男;刘菁;

    目的 了解医院连续8年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流行特征并对整体防控成效进行分析,为开展针对性防控及动态调整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以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年龄≥60周岁的老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对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开展前瞻性监测,收集数据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在全院范围推行综合性感控措施,对比监测数据,评价成效。结果 连续8年共监测老年住院患者288 001例,发生医院感染6 351例次,例次发生率为2.21%。其中,男性医院感染发生率是女性的1.45倍,住院时长≥14 d的感染率为<14 d的14.00倍(P<0.05);除老年医学科外,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科室集中于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泌尿道和上呼吸道为主。老年患者耐药菌总体检出率为1.14%,以耐碳青霉烯鲍氏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为主。通过推行综合防控措施,老年患者总体医院感染发生率由3.87%降至1.45%。耐药菌感染发现率由0.541%降至0.25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分别由9.72‰、1.37‰、2.00‰降至1.46‰、0.46‰和0.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性医院应加大对老年患者院感防控力度,尤其关注呼吸系统以及细菌耐药问题,多措并举,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2023年21期 v.33 3327-3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 ]
  • 2018-2022年某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杨亚;孙艺文;黄妹;陆峰;蔡冰超;沈瑞红;袁雅赟;张志贇;秦娟秀;厉燕;周文琴;傅小芳;班海群;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器械相关感染和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综合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监测ICU患者9 422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77%,例次发病率为3.77%,医院感染发病率在2018-2022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间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主要分布在呼吸系统(28.22%)、血液系统(23.93%)和泌尿系统(17.48%)。中央静脉插管、尿道插管、呼吸机插管使用率分别为62.44%、68.41%、57.09%,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RBSI)、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和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分别为0.39‰、1.65‰、1.45‰;2018-2021年VAP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5)。共分离344株病原菌,居前3位病原菌分别为真菌(22.09%)、鲍氏不动杆菌(21.22%)和肺炎克雷伯菌(10.17%)。结论 综合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VAP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应加强导管相关感染监测和干预措施,降低医院感染,保证医疗质量安全。

    2023年21期 v.33 3332-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 ]
  • 基于风险管理的器官移植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策略

    谈宜斌;梁科;王彦峰;李源;吴松杰;王莹;

    目的 探索风险管理方法在器官移植病房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中的应用,建立并实施以风险管理程序为体系的器官移植病房医院感染防控策略。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器官移植病房4 505例患者为评估前分组,将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1 823例患者为评估后分组,分析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特征,采用现场访谈、文献计量学分析及临床实证研究等方式,通过筛选,修正与确认,建立医院感染风险管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持续进行验证、纠偏及效果评估。结果 器官移植病房形成6个维度、6个一级、21个二级风险指标的防医院感染风险管理体系,医院感染风险控制关键点为医院人员手卫生、感染控制措施执行、三种导管相关感染控制、物理环境。标本送检阳性率、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在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基于建筑布局、环境设备、人员管理、消毒隔离、院感监测、重点部位感染预防控制六大医院感染风险管理程序的防控策略运用效果较好,不仅精准识别器官移植病房全程医院感染风险点,更可科学判别优先干预序次并针对性制定感染防控措施,提升器官移植学科医疗安全体系。

    2023年21期 v.33 3337-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 ]
  • 非MDRO型CRPA临床分布特点及分层防控模式探讨

    李占结;李松琴;刘娟;臧凤;马小菊;张永祥;张卫红;刘根焰;张波;俞英;

    目的 分析非多药耐药菌(Non-MDRO)型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临床分布特点,并提出其分层防控模式的建议。方法 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CRP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为研究对象,根据MDRO定义,将其分别分为Non-MDRO组和多药耐药菌(MDRO)组,对比分析Non-MDRO组比例。分析Non-MDRO组CRPA临床分布、影响因素以及耐药性特点。结果 医院感染重点监测的MDRO,针对铜绿假单胞菌(PA),2015年之前均为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2015年之后则都是CRPA;CRPA中Non-MDRO占比62.15%(770/1 239),CRE和CRAB中Non-MDRO占比则分别为0.51%(9/1 758)和0.91%(21/2 308);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病区分布是Non-MDRO型CRPA的影响因素(P<0.05);CRPA中Non-MDRO组耐药率低于MDRO组(均P<0.05),其中Non-MDRO组除了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外,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低于20%。结论 非MDRO型CRPA基数较大,危害较小,且占据一定的防控资源,建议根据情况对CRPA进行分层防控管理,即耐药菌并不多见、防控资源宽松的医疗机构可以将CRPA全部纳入常规重点监测菌,而对于部分耐药菌泛滥、防控资源紧张的大型三甲医院,则可以将重点监测菌中的CRPA更改为MDR-PA或难治型耐药菌(DTR)-PA。

    2023年21期 v.33 3343-3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2022年郑州市21所医疗机构血液透析事件现况调查

    王文文;郑方兰;阎颖;

    目的 了解郑州市区域医疗机构内血液透析事件现状与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22年7月15日-11月30日按照统一的调查方案对郑州市21所医疗机构血液透析事件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郑州市共21所医疗机构参加调查,共调查血液透析患者3 428例;血液透析事件发生率为1.43%;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类型中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率最高,占68.52%;不同血管通路类型、医院调查透析患者数血液透析事件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血液透析事件发生率高于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医院调查透析患者≥270例的患者血液透析事件发生率高于医院调查透析患者<90例;血管通路类型、医院调查透析患者数是血液透析事件影响因素(P<0.05),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血液透析事件发生风险分别是自体动静脉内瘘的9.091倍和3.188倍,医院调查透析患者数越少,血液透析事件发生风险越低;血液透析事件类型最多的是使用抗菌药物,占1.13%。结论 血管通路类型、医院调查透析患者数是血液透析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

    2023年21期 v.33 3349-3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 ]
  • 基于达标理论的支持性照护方案在Miles术后结肠造口并发感染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齐琳娜;宋利芳;端木艳丽;史小艳;

    目的 探讨基于达标理论的支持性照护方案在Miles术后结肠造口并发感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Miles术后结肠造口并发感染患者6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Miles术后结肠造口并发感染患者31例为对照组,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Miles术后结肠造口并发感染患者32例为研究组;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基于达标理论的支持性照护方案。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用造口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评估,社会心理适应用造口患者社会心理适应量表(OAI-20)评估,自我管理用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问卷(EPSQ),造口周围皮肤状况用造口周围皮肤评估工具(DET评估表)评估,观察造口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护理后COH-QOL-O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OAI-2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DE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出院后3个月时肠造口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7)。结论 基于达标理论的支持性照护方案可显著提升Miles术后结肠造口并发感染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心理适应能力,降低造口周围皮肤变色、侵蚀、组织增生和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

    2023年21期 v.33 3353-3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7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 ]

综述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相关医院感染研究进展

    李乐;谢多双;吕宜灵;彭民金;唐以军;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已被广泛应用,国内外目前相关研究多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相关科室或术种的发展现状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对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相关医院感染与防控研究较少。本文综合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特点和相关医院感染研究现状,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相关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从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加强手术间环境管理、加强团队培训和强化手术器械清洗灭菌四个方面降低相关感染风险,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及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2023年21期 v.33 3357-3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